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联合古陆演化周期中超大型含煤及含油气盆地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联合古陆———Pangea的拼合与裂解反映了地球系统内部的巨大变革,这一过程根本上改变了浅部圈层的构造和环境。地史上超大型含煤盆地及含油气盆地与Pangea的演化周期密切相关。在石炭纪及二叠纪拼合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超大型聚煤盆地;晚侏罗世Pangea开始裂解,出现全球性裂陷作用期,大西洋张开,许多与裂陷有关的大型叠合盆地形成。在这些盆地中已发现十余个与晚侏罗世烃源岩有关的巨型含油气系统。上述情况表明Pangea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对能源资源聚集极为有利的古构造、古环境和古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侏罗纪含煤盆地的构造性质与构造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盆地基底性质,地层层序结构,沉积组合特征,盆地性质等,将西北地区残余侏罗纪含煤盆地划分为9个盆地类型区,通过对侏罗系火山岩,早燕山期碱性花岗岩类,侏罗纪盆地的伸展构造及正反转构造和侏罗纪的古地温梯度的系统研究,对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的构造性质进行了讨论,明确提出早中侏罗世西北地区整体处于一种地壳伸展的构造背景,最后讨论了西北地区侏罗纪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并提出西北地区侏罗纪盆地的形成演化受控于中国西部侏罗纪特提斯洋盆的张开与闭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含煤盆地的聚煤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仁农  李桂春 《地质论评》1995,41(6):487-498
含煤盆地是煤系形成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含煤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所处的板块构造位置有关,板块构造在中国含煤盆地的演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含煤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植物的变化,因此板块构造演化控制了含煤盆地的煤系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4.
冀西北(张家口)地区发育了一系列中生代聚煤盆地,盆地类型分为断陷型聚煤盆地和坳陷型聚煤盆地,含煤地层时代从早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在总结含煤盆地沉积特征基础上,对造成聚煤盆地含煤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盆地基底地层岩性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古地理景观,对聚煤作用有很重要影响;聚煤盆地的规模及展布受古构造控制,影响煤层的聚集规模;沉积环境差异导致聚煤条件的差异,影响煤层聚集的范围和厚度;煤系地层粗、细碎屑岩的赋存比例反映盆地沉降速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盆地含煤性。其中聚煤古构造是影响各聚煤盆地含煤性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含煤盆地构造演化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准噶尔含煤盆地是新疆主要含煤盆地之一 ,从含煤盆地内各煤田的含煤地层特征 ,构造特征及煤层赋存特征着手 ,分析了盆地内的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和聚煤作用 ,论述了两个主要聚煤期所形成的含煤建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指出了两个含煤建造中聚煤中心和富煤带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文中介绍了我国各地区晚三叠世含煤盆地的地质特征及资源概况,并根据其沉积、构造及其演化特点等,提出了中国晚三叠世含煤盆地分类,划分出陆缘断拗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内盆地、山间盆地及弧后盆地等不同的盆地类型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侏罗纪含煤盆地及含煤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海境内众多的侏罗纪含煤盆地,依其构造成生背景、沉积建造、盆地形态等特征,可归结为槽盆、广盆、碟盆、台盆四种类型的八个原型盆地。每个原型盆地含煤地层的岩石地层单位,按现代地层学的观点,可用一套系统进行命名。不同类型的含煤盆地因具有特定的构造演化机理,形成的地层包括岩性岩相古生物组合和煤层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利用砂岩碎屑成分判断含煤盆地的板块构造背景,是含煤地层沉积学、板块构造学及含煤沉积盆地分析相互稼接的一个新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方法。同时指出,在研究含煤盆地的物源区及板块构造背景时,必须与含煤沉积盆地的地层格架、沉积构型及区域地质背景和整个盆地的构造演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改造型含煤盆地煤储层被改造的两种形式;煤体结构的改造及构造煤的形成原因;后生充填物对煤层孔隙的改造及形成原因。提出了以构造煤发育程度作为改造型含煤盆地改造强度的一个指标。概述了华北克拉通盆地由中生代剪压应力转化为新生代剪张应力和拉张应力,而在盆地内形成以挤压构造为主到伸展构造为主的演化历程,及不同构造类型的区域分布,指出这种演化极易形成构造煤和后生充填物。提出将华北克拉通含煤盆地分为3种改造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分析了各自区域的煤储层物性及对煤层气开发选区的影响。提出应重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层的煤层气.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构造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渤海湾盆地中每个坳陷构成一个大的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加上某些凸起的分割,全盆地可划分出13个含油气系统。地堑和半地堑是新生代的基本构造样式,半地堑内含油气系统沿斜坡向外扩展,地堑中的含油气系统基本上限制在两边界断层之间或稍有扩展。盆地早第三纪经历了3个裂陷期,均发育有烃源岩、储层和局部盖层,形成的含油气系统存在着依次改造相互叠加组合的关系。晚第三纪—第四纪属于后裂陷阶段,发育储层和盖层,对早第三纪形成的含油气系统起着增强和改造的作用。构造迁移规律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由盆地外围向中央。随之主力烃源岩分布、油气生成与运移和油气藏赋存层位也发生有规律变化。使含油气系统在平面上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1.
渤海盆地构造对含油气系统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戴俊生  李理 《地质论评》1999,45(2):202-208
渤海湾盆地中每个坳限构成一个大的成熟烃源岩分布区,加上某些凸起的分割,全盆地可划分出13个含油气系统,地堑和半地堑是新生代的基本构造样式,半地堑内含油气系统沿斜坡向外扩展地堑中的含油气系统基本上限制在两边界断层之间或稍有扩展盆地早第三纪经历了3个裂陷期,均发育有烃源岩,储层和局部盖层,形成的含油气系统存在着依次改造相互叠加组合的关系,晚第三纪-第四纪属于后裂陷阶段,发育储层和盖层,对早第三纪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与含煤岩系相关大气田的开发是中国天然气储产量快速增长的主体,为了进一步阐明与含煤岩系相关大气田的勘探前景,在概述了已发现大气田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用实例总结了含煤-含气(油)盆地形成条件,明确指出虽然不同类型含煤盆地发展演化的构造地质环境不完全相同,但是所有含煤盆地能否转化成为含煤-含气(油)盆地的关键因素是相同的,即:含煤岩系沉积期间和含煤岩系沉积后是否以沉降为主,沉积期间及沉积后所经历的构造地质作用能否有效匹配.上述构造地质环境持续时间越长,各种构造地质作用有效匹配程度越好,越利于转化成为含煤-含气(油)盆地,越有利于形成大型气田.中国特定的构造地质环境决定了含煤岩系是中国最重要的气源岩,一些大中型含煤盆地是构造地质环境最优越的盆地,还有较大勘探潜力,仍然可以继续发现更多的大型煤成气田,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天然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王营  辛仁臣 《地质科技情报》2021,40(1):27-35,48
基于不同构造单元地质记录的分析,结合板块重建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对缅甸含油气盆地群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缅甸含油气盆地群的基底是晚基梅里期变质杂岩;晚白垩世至始新世,新特提斯洋壳向西缅地块之下NNE向斜向俯冲,在西缅地块西缘发育增生楔,而在西缅地块内形成了火山弧、弧前裂陷盆地和弧后裂陷盆地;渐...  相似文献   

14.
松辽东缘石碑岭中生代盆地的含煤沉积旋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东缘石碑岭中生代含煤盆地含煤沉积形成于盆地演化的中期阶段。沼泽体系中粗碎屑(河流)沉积与含煤细碎屑(沼泽)沉积构成了含煤沉积旋回。火山沉积事件对7、6含煤旋回层的形成及煤的聚积具有控制作用。含煤旋回层的研究对层序地层学的亚层序的划分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陈宪 《新疆地质》2002,20(1):62-66
根据塔里木盆地及周缘地层层序及其构造轮廓特征,讨论了盆地坳陷区内煤建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含煤区与塔里木占陆块的构造形态之间的关系,含煤区的古构造条件,古地理环境的关系,指明了进一步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6.
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海拉尔盆地为中-新生代的断陷-坳陷型盆地,其发育演化主要经历了地壳隆起、断陷、坳陷、萎缩四个阶段。根据对成藏要素分析,确定出以凹陷为单元的三类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都有各自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按其空间展布,又可划分为同期并列式、同期交叉式、异期叠合式三种组合形式。这些形式的有效组合,构成了海拉尔盆地内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7.
在煤炭开采和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以及其他地质工程活动中,现今地应力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地质因素。本文收集和估算了中国六个不同含煤盆地1300 m以浅的现今地应力数据,对中国含煤盆地的浅—中深部的地应力特点和地应力分布规律展开研究。研究表明:①东部地区走滑应力场(σ_Hσ_Vσ_h)占比高,向西北地区逐渐降低;中—高应力场占比在中国各含煤盆地差异比较小;②地应力场类型和地应力量级与埋深有关,随着中国含煤盆地开采深度的增加,正常应力场(σ_Vσ_Hσ_h)逐渐占据主导作用,地应力量级也逐渐加大;③通过侧压系数对比,将现今中国含煤盆地浅—中深部地应力强度分为:东北地区高应力区、两淮地区中—高应力区、滇东黔西和沁水盆地中应力区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和准噶尔盆地(南部)低应力区;④板块俯冲形成了中国含煤盆地地应力强度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是中国北部东西应力强度的分界线;⑤地应力强度向着远离应力源的方向减弱,这种变化规律在中国大陆以及在某个应力分区内(如在沁水盆地和滇东黔西地区)皆有表现。  相似文献   

18.
滇西地区上新世晚期含煤沉积的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的范围为云南省西北部,即东经102°以西,北纬24°以北,面积约16万km~2(图1)。在这个区内新生代沉积盆地有100多个,其中已发现含煤的60余个,盆地的面积大小不等,成因类型复杂,含煤性各异,煤层沉积总厚最厚的可达80多米,但煤化程度低,一般都为褐煤,含煤地层岩性大多为砂砾岩、砂岩及泥质岩类,一般成岩程度亦低。对于这些含煤盆地的地质时代,除个别盆地发现大型动物化石及较完整的植物化石外,其它盆地只有借助丰富的植物孢粉,研究它们的组合特征,来确定含煤盆地沉积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东部白垩纪含煤地层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含煤地层的分布特点是西部含煤层多、厚度大,向东含煤层数量减少、厚度减薄,大型矿区也主要分布在西部。该区的含煤盆地多为向斜盆地,含煤情况比较好的大型矿井都在向斜的北翼,而向斜南翼基本没有形成较好的煤层。在含煤盆地内,距断陷中心较远且沉降幅度不大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聚煤条件,而在沉降幅度较大、沉积地层较厚的沉降中心地带反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可采煤层。含煤地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本区成煤期构造、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根据生物地层学证据,可将鸡西群和龙爪沟群进行对比,它们的时代无疑应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0.
海拉尔~二连盆地群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能源资源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对盆地群的含煤地层层序和聚煤盆地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海拉尔~二连盆地群早白垩世含煤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底砂砾岩段、粉砂泥岩含煤段、泥岩段、上粉砂岩含煤段、上砂砾岩段;海拉尔~二连盆地群的盆地类型分为半地堑盆地、地堑盆地、断陷—坳陷型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