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了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震和地热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该地区的4个北东向地震带刻划了各个块体的相互关系。台东地震带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台湾纵谷具有复杂的过渡性构造。台湾西部和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也受到菲律宾海板块的控制。福建沿海的地震活动与巴士断层活动有关。在自东向西各地震带的活动能量急剧下降的同时,相应的地热流异常值有一个上升趋势,海峡西岸的地热异常高值多分布在NE与NW向断裂的交汇点上。  相似文献   

2.
文中参照各家关于台湾海峡及邻区的地质构造和演化的观点,依据作者的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成果,列举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和困难,以澄清海峡两岸的构造联系和差异,肯定了浙闽结晶基底属于古亚洲大陆并发育为加里东地槽,而台湾结晶基底与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上覆岩系反映了地壳运动所导致的海侵、海退旋回,中生代的火山活动和板块碰撞。该区的北东向断裂愈临近太平洋板块活动强度愈大,时代较新的北西向断裂在海峡两岸均有走滑压性特征。文中详述了在基底构造、上覆岩系、断裂系统方面需要深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台湾海峡两岸深、浅部地球物理场和地壳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并浅析了该区构造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海洋科学研讨会于1993年8月12至16日在厦门举行。参加这次盛会的海洋科学工作者共144人,其中台湾学者41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苏纪兰、(台湾)两岸发展研究基金会董事长丁守中,以及国家海洋局副局长葛有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林海、福建省副省长王良传、厦门市副市长王榕和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是由两岸著名海洋科学家联合发起,并得到国家自然科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海啸与海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土成  欧秉松 《台湾海峡》1991,10(3):264-270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水暴涨。在剔除那些因台风暴雨而引起的海水暴涨外,本区自公元647年以来共发生9次,本文按其形成把它划分为地震海啸和地震海溢两种类型,通过对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地球物理资料等方面阐述其成因条件。认为地震海啸可分布在台湾海峡内,而地震海啸只能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域;在地震海溢中,震级(M)和它影响的距离(△)关系为:M=5.892+0.019△。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西岸第四纪有孔虫与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言台湾海峡西岸的第四纪地质工作,解放前,只是在地质矿产调查,土壤调查时涉及到一些。而第四纪有孔虫的研究工作更是空白。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伴随着福建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钻孔和地表资料,出现了系统地研究第四纪地质的新局面。1977—1980年,我们与福建省水文工程地质队协作,对福建沿海一些钻孔中的有孔虫等化石,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主要根据五个钻孔(图1)岩心中的有孔虫、硅藻等化石群特征,参考有关资料,就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州盆地、闽江口和厦门筼筜港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的划分、第四纪海侵层的沉积环境和第四纪地层发育史,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福州湾的演变与台湾海峡西岸的陆架海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绍鸿 《海洋与湖沼》1984,15(4):380-387
“福州湾“一词,首先由林观得先生于1958年提出,1977年祁国琴根据福州以西二十二公里的昙石山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兽骨的研究,认为“当时遗址距海不会太远,那时候,福州一带可能是一个大海湾”。笔者近年来曾对福州盆地及其附近地区的一些钻孔进行过微体古生物的分析研究,有关资料表明,全新世中期福州盆地是一个与外海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1月10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环印度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探查项目组召集的环印度洋国际地质合作研讨会在西安顺利举行。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的西安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局油气中心、地科院地质研究所、地科院矿产资源所、中国地质图书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及来自中科院系统的南海研究所、兰州油气中心等多家单位的40余名专家、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峡地震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谢志平  陈园田 《台湾海峡》1995,14(4):338-347
在我国辽阔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只有渤海发生过Ms≥7级地震。而面积狭小的台湾海峡却发生3次7-8级地震、34次5-6.9级地震,是我国大陆邻近海域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正常地震动态及危险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柯龙生  林世敏 《台湾海峡》1994,13(2):190-197
本文从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区域应力场动态,能量释放方式,b值及震群特征6个方面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西边地区地震活动的正常动态及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具有前兆意义的变化模式表现为区域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及功能方面的有序性变化,即:(a)地震空间分布由分散转为集中,形成条带或空区;(b)断裂活动由多组转为单一,应力场趋向一致;(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1.
20 0 2年 9月 1 5— 1 9日 ,“黄海海域油气地质学术研讨会”将在青岛市胜利油田疗养院会议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勘探部主办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承办。本次研讨会是中国地质调查局 2 0 0 2年实施的 1 5个重大项目之一 ,黄海油气专项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全面贯彻两个根本转变、服务于国家的需要、选择重点突破的谋划运筹的大会。目前主题报告已基本确定 ,分别为 :1 中科院院士刘光鼎研究员的“中国海域前新生界残留盆地研究”;2 中科院院…  相似文献   

12.
华南滨海断裂带及其对台湾海峡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华南滨海断裂带是一条经历多期次活动的强活动断裂带,它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和构造活动,也控制着台湾海峡的形成和演化。台湾海峡的滨海断裂带是华南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是影响沿海海岸工程建设最大的一条强活动断裂带。简要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在地球物理剖面上的反映,以及它对台湾海峡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根据台湾海峡的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应力分布特点,初步划分出该断裂带在未来100a内的6个潜在震源区,它们分别是A区(7~7.5级)、B区(5.25—6.5级)、C区(6.75—7级)、D区(5.5—6.5级)、E区(6.5~6.75级)和F区(5.5—6.5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台湾海峡西北部莆田海域沿海33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孢粉的分析,探讨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孢粉源区、传播机制和沉积环境。研究区内孢粉的分布可划分为沿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4个孢粉区,呈现出高值低值交替分布的状态。孢粉丰度变化受水深和沉积物粒度影响较大。各类孢粉分布的控制因素有所不同。松属花粉的分布受到东北季风和海湾地形的综合影响;栎属等热带亚热带花粉则以河流和沿岸流为主要传播动力;蕨类孢子普遍的高丰度可能是由于其本身易于被海流携带传播,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沿岸地区蕨类植物广布,从而为其提供了丰富来源,沿岸流可能也为蕨类孢子带来了新来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本花粉由于不易传播,主要来自于沿岸地区的草本植被。河口或环岸带发生的絮凝作用有利于孢粉的沉积。近海带由于水动力条件减弱,孢粉随着悬浮物的沉积而大量沉积下来。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的精细地质解释,并结合磁力和钻井资料分析,开展了九龙江凹陷火成岩发育特征、岩浆活动和区域构造与盆地演化关系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的研究。分析认为,九龙江凹陷经历了始新世中晚期、中新世中晚期二期火山活动,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板状、锥状及块状三种地震相类型,钻井主要揭示了喷发、侵入及火山碎屑三大类型火成岩,它们的发育与分布是区域性构造事件和盆地演化相作用的结果。始新世中晚期火山活动产生的高温有利于烃源岩在短期内经历高温的催化改造而生成油气,形成的火成岩体岩墙面可以增加和改善凹陷中央区油气向西部斜坡的运移,该火成岩附近区的一些圈闭在成岩期受热液蚀变的影响,储层孔、渗性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会致使储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在今后的勘探开发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25~26日,由厦门市政府和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办公室主办、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承办的“中国厦门中华白海豚国际研讨会暨五缘湾中华白海豚救护基地论证会”在厦门召开,会议顺利圆满,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研讨会的主题为“人与海豚”,致力于为世界各地中华白海豚保护的科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中大多数区域的海流,特别是流速较强的海流,其性质以地转流为主。所以,海流流速流向的变化与海面的横流坡度,亦即横流两侧的水位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百多年前,Peslin(1872)首先将地转方程应用于墨西哥湾流上。后来,Dietrich(1946)引用丹麦灯船上所进行的海流观测结果和卡特加特海峡两侧岛上的水位观测结果,证实了地转方程的实用意义。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作者应用流速和横流水位差的这一关系,探讨了世界大洋和海峡等处海流的变动规律。例如,Montgomery(1938,1941),Hela(1952),Stommel(1953)及Wunsch等(1969)讨论了佛罗里达海流和湾流的季节变化与水位的关系;森安茂松(Moriyasu, 1961)和二谷颖男(1973)等讨论了水位与黑潮海况以及流速流量的关系;Wyrtki(1973, 1974a, 1974b)研究了西太平洋赤道流、赤道逆流流速流量的季节变化和海流两侧岛屿的水位差的关系。还有Sok-U Yi(1970)研究了朝鲜海峡中水位与对马暖流表层流速季节变化的关系;ΓaлepKИЧ等(1962)也曾讨论了爪哇海水位与流速的关系。 关于我国的台湾海峡,Wyrtki(1957,1961) 曾给出了台湾海峡表层流速的季节变化曲线,并将流速与高雄-澳门断面的水位差作了比较,绘制了两者的相关图。 现在,几乎普遍地认为:沿岸和岛屿上所进行的水位观测,可为研究海流变动规律提供方便、准确和连续的资料,是监视海流变动最合适的途径之一。 本文应用手头所有的资料,一方面从多年平均情况来讨论台湾海峡表层月平均流速与两岸月平均水位差的关系;另一方面以各年各月情况为例,来分析两岸水位差与海峡西岸水位的关系,供研究台湾海峡海流趋势预报方法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爱鸣  高珊 《台湾海峡》2011,30(2):151-157
应用常规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和其他观测资料,分析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异常路径及其对台湾海峡两岸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的形势和东北区域大范围的正变高使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以及0909号热带气旋"艾涛"前身低压阻挡了副热带高压南落的共同作用,使"莫拉克"台风前期向偏西方向移动.(2)高空冷涡提供了有利于热带低压维持和发展的动力条件,热带低压的维持又对"莫拉克"的移动造成影响.(3)冷空气持续南下造成副热带高压减弱,并且在"莫拉克"台风北侧形成稳定低能区;高空冷涡引起其北侧中高层高度下降和东风引导气流减弱;在弱环流和多热带气旋的环境场下,以及热带风暴"天鹅"(0907号)、"艾涛"对"莫拉克"台风的反方向作用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莫拉克"台风在台湾海峡移速异常缓慢的原因.(4)"莫拉克"台风在台湾海峡滞留时间长,其北侧强偏东风和南侧强西南风带来充沛的水汽,及迎风坡辐合抬升所产生的中小尺度系统是造成闽北、浙南和台湾岛南部强降水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赶先 《台湾海峡》1996,15(1):81-85
本文利用三轴庆力椭球理论,探讨了台湾海峡春两侧弧陆碰撞断裂系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台湾岛东部地应力椭球,δ1与δ2水平,而δ3垂直;在台海海峡及两侧,δ1与δ3水平,而δ2垂直。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月21-23日,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中国海洋资源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会议由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来自中科院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中国地质调查局、解放军院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分别就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滨海湿地环境与评估、海岸带沉积与环境、海洋国土及城市主题功能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由海峡两岸著名海洋学家苏纪兰教授和台湾大学庄文思教授等发起,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厦门大学、福建海洋研究所承办的“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海洋科学讨论会”于1993年8月12~16日在厦门举行。两年前,海峡两岸海洋学者首聚杭州,举办过“中国邻近海域物理和化学海洋学研讨会”,进行了学术交流。这次讨论会是海洋多学科的盛会,其规模和内容远较上次更加丰富和广泛。与会的两岸海洋学家144人,其中台湾学者36人,记者2人。本次地方筹委会主任、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张金标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福建省王良(氵专)副省长、两岸发展研究基金会董事长丁守中博士、厦门市王榕副市长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于效群所长分别致词祝贺。国家海洋局葛有信副局长代表国家海洋局欢迎台湾海洋学家与大陆的学者一起工作,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推进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苏纪兰教授、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教授,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福建省和厦门市的科委、台湾事务办公室以及厦门市科协等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出席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