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呈北东方向狭长条带与海岸线平行展布,大致与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带展布方向一致,长约400余公里,宽仅38—58公里。它是由一套中生代晚三叠—晚侏罗世的沉积—火山岩系经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其变质时代大致相当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是一条年青的区域变质带。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呈北东方向狭长条带与海岸线平行展布,大致与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带展布方向一致,长约400余公里,宽仅38—58公里。它是由一套中生代晚三叠—晚侏罗世的沉积—火山岩系经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其变质时代大致相当于晚侏罗—  相似文献   

3.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变质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位于太平洋西岸,呈北东向狭长带状濒海展布。其范围,北起马祖,向南经晋江、东山,延入广东南澳,蜿蜒400公里,宽38—58公里。对此变质带,地质界看法颇多,以前一般认为是古老的变质基底。1972年开始的福建沿海1:20万区调,初步查明其为一中生代变质带。在此基础上,我队变质岩专题组又对之作了调研,肯定并深化了以前的认识。本文是由专题报告有关部分汇集而成的,主要对变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隔海峡与台湾相望,东濒太平洋,是大地构造的转接部位,地质构造甚为独特,中生代火山喷发活动十分强烈,侵入岩广为分布,变质岩也很特殊,这里是研究东亚与西太平洋地质构造、成矿作用及其演化历史的重要地区,其地理地质位置极为优越,对这个地区研究的重要意义,已为国内外地质学家瞩目。东南沿海变质带北起闽江口马祖岛附近,向西南经平潭、莆田、晋江、东山、南澳等入海,长达400余公里,宽度38—58公里。西部为片理化火山岩的剪切变质带,东部为变粒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等,邻海域为混合岩与片岩。这一套变质岩系,最初被认为是华夏古陆的一部分,1962年1∶100万福州幅地质图(1965年出版)将其时代定为前震旦纪;同年刘征瑞提出其中某些岩石与中生代火山岩可以对比;1∶20万区调结果,福建省区域地质志认为它们是由中生代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岩层形成的低压型区域变质带。70年代后期通过钾氩法测得其年龄在60—202百万年间,近年来的研究获得483百万年(扬泰铭1985)和535百万年(谢窦克1986)的年龄资料。近期,施满堂、黄辉等采获了微体化石;闽东南队获得593.3百万年的年龄资料,并发现古构造遗迹。这里先作以报导,本刊将陆续刊出有关研究成果。东南沿海变质带的研究在深入进行,可望获得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中生代以来,闽粤沿海变质带经历了十分复杂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及大规模韧性剪切作用成为这一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地质事件。通过对该变质带代表性岩石进行系统~(40)Ar/~(39)Ar阶段升温测定,结果表明晋江地区混合岩和浅粒岩形成于距今99—98Ma以前,后期的北西向韧性剪切则是发生在75Ma以前。  相似文献   

6.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高俊  张建新  王荃 《地质论评》1993,39(1):57-63,T001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是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NE向线性构造带的一部分。从西向东分为三个亚带:福清—云霄钙碱性火山岩带(J_3);长乐—东山NE向韧性剪切带(K_1); 平潭—东山变质地体(P_z—J_3)。火山岩带以浅层构造、脆性挤压变形为特征。变质地体为一外来体,以深层构造、多期(即前J,J,K_1)叠加变形为特征,并于J_3末增生到欧亚大陆边缘。韧性剪切带是叠加在变质地体增生带上,为一左行平移简单剪切带。  相似文献   

7.
福建魁岐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在浙闽粤沿海中生代断陷活动带内,政和一大埔深断裂以东沿海地区,存在着一条绵延五百余公里、宽约六十公里、呈NNE向分布的晶洞钾长花岗岩带。福建魁岐花岗岩位于该岩带北部,是该带中具有代表性的岩体。鉴于此花岗岩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魁岐花岗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综合研究,来探讨岩石成因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8.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俊  张建新  王荃 《地质论评》1993,39(1):57-63
福建长乐—东山构造带是我国东南沿海中生代NE向线性构造带的一部分。从西向东分为三个亚带:福清—云霄钙碱性火山岩带(J_3);长乐—东山NE向韧性剪切带(K_1); 平潭—东山变质地体(P_z—J_3)。火山岩带以浅层构造、脆性挤压变形为特征。变质地体为一外来体,以深层构造、多期(即前J,J,K_1)叠加变形为特征,并于J_3末增生到欧亚大陆边缘。韧性剪切带是叠加在变质地体增生带上,为一左行平移简单剪切带。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同位素年龄及其区域地质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是在对福建省已取得的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进行全面收集、系统整理、统一计算、制图和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福建省地质事件年龄表;阐明了福建可能存在元古界甚至更老的基底;中生代火山岩与侵入岩具确明显的同源同时性和演化规律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一些侵入岩体的侵入时代、地层的变质时代、成矿期和福建存在多旋回的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和多旋回的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以及多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确认了各时代侵入岩的主要岩性,指出了东南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福建岱前山辉长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红  胡瑞忠  刘燊 《矿物学报》2004,24(3):245-252
岱前山辉长岩体沿福建长乐一南澳大断裂带分布,侵位于沿海的绿片岩相和角闪岩相的变质岩中及内陆的中生代火山岩中,对其成因存在较多分歧。该岩体表现为与俯冲有关的岛弧地球化学特点,但在时间上又与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歪斜俯冲、晚中生代的变质事件、平潭一东山变质带抬升和长乐一南澳剪切带运动在时间上基本一致。对于其成因不能简单的用拉张或碰撞加以解释,是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上地幔,经部分熔融沿长乐一南澳断裂.应力转换带侵入。它与中国东南部出露的其它基性岩同源,但并未受到地壳的混染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岱前山岩体经7%的部分熔融形成,其Sm、Nd含量高于原始地幔。  相似文献   

11.
长乐—南澳变形变质带北起福建省长乐,经福清、莆田、晋江、东山、南至广东省南澳岛。全长500余公里,宽40~60公里,为北东向狭长带状热动力变质带,该带控制着福建—广东东南沿海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火山活动,为大陆边缘高热能带。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带曾有4次构造热事件:第一次为加里东构造热事件,第二次为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第三次为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形成大规模的混合片麻岩和花岗岩,第四次为喜马拉雅期变质热事件。为了解该带变质岩、花岗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笔者进行了福清和东山县有关样品的部分熔融实验。  相似文献   

12.
北京房山地区的变质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国惠  伍家善 《地球学报》1987,9(2):113-137
本区出露一套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地层。由于中生代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及中酸性深成岩体的侵入,地层受到两次不同性质的变质作用的改造。早期在北京西山发生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产生了区域硬绿泥石-绿泥石带;后期在房山地区发生了接触热流变质作用,在早期变质带的背景上,随着岩体的侵位,围绕岩体的一定范围,从早至晚依次产生了黑云母带—红柱石带—铁铝榴石十字石带—硅线石白云母带,它们的前者依次被后者叠加,揭示了前进变质带的发育,具叠置—收缩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兴安岭群形成于中生代,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是一套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和少量正常沉积岩的岩石组合。构成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的主体。该火山岩带纵向延伸超过一千多公里,和华北、华南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带相连。横向遍及整个东北地区.向西进入蒙古和俄罗  相似文献   

14.
陈斌 《岩石学报》1997,13(3):380-394
通过对福建沿海平潭-东山变质带中夕线石榴云母片岩的岩相学和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该区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为地质学家建立该区乃至整个东南部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石榴夕线云母片岩实际上是两期变质作用叠加的产物,其中的石榴石、夕线石和黑云母等是第一期变质作用的产物,代表古老变质基底(泥质)的残余,而白云母和大部分石英(白云母石英片岩)则是在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生代区域变质)期间由前述变质基底改造而成。也就是说,在人们熟知的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前,还曾发生一期更高级的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的条件为P=0.55~0.62GPa,T=692℃~717℃,达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在本区影响最大,并形成递增变质带,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是P=0.2~0.5GPa,T=400℃~560℃,属中低级变质。早期高级变质残余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福建沿海变质带的变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陈斌 《岩石学报》1997,13(3):380-394
通过对福建沿海平潭-东山变质带中夕线石榴云母片岩的岩相学和变质作用特征的研究,讨论了该区变质作用的演化历史,为地质学家建立该区乃至整个东南部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表明,石榴夕线云母片岩实际上是两期变质作用叠加的产物,其中的石榴石、夕线石和黑云母等是第一期变质作用的产物,代表古老变质基底(泥质)的残余,而白云母和大部分石英(白云母石英片岩)则是在第二期变质作用(中生代区域变质)期间由前述变质基底改造而成。也就是说,在人们熟知的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之前,还曾发生一期更高级的变质作用。第一期变质作用的条件为P=0.55~0.62GPa,T=692℃~717℃,达高角闪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在本区影响最大,并形成递增变质带,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分别是P=0.2~0.5GPa,T=400℃~560℃,属中低级变质。早期高级变质残余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福建沿海变质带的变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川西丹巴地区变质岩的Rb—S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巴地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的变形、变质和岩浆作用。根据变质程度差异划分出6个变质带:矽线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带、石榴子石带、黒云母带和绢云母-绿泥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片岩和石榴石带斜长角闪岩与变玄武岩的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9.0±7.1Ma,160.0±13.0Ma和150.2±2.4Ma,它们代表该区最主要的一次区域动热变质事件年龄。本文还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讨论了丹巴地区变质作用演化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早中生代以挤压构造为主,如大别造山带的逆冲推覆构造,而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拆离断层带以及穹隆构造等,这些伸展构造使地壳深部的岩石折返至地表,从而使中下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拟通过对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发育的典型地区:北部的燕山构造带、中-东部的大别-苏鲁构造带和东部的东南沿海构造带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和总结,恢复燕山运动启动前的构造体制,研究中国东部对多幕次燕山运动中地壳变形对板块相互作用及其深部过程的响应,阐明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体制转折的期次、时限、动力学演变机制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进而探讨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滇西石鼓变质带基本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沙绍礼 《岩石学报》1989,5(1):78-83
石鼓变质带延伸约100多公里,可划分为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及夕线石带。红柱石-蓝晶石稳定共生,属低—中压变质相系的区域变质带。主要变质时期为海西晚期(K-Ar年龄为258Ma)。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某些中生代火山岩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滨太平洋域中生代火山岩带及与其有关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火山岩带东起粤闽,沿北东—北北东方向断续向北一直延伸到苏联东北地区,长达五千多公里,宽800公里。强烈的火山作用是中生代以来亚洲东缘最主要的地质事件之一。火山岩的同位素地质学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也为研究这一火山岩  相似文献   

20.
右江中生代极低级变质带的变质变形过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右江中生代三叠系槽盆相浊流沉积岩系遭受了区域强烈变形和极低级变质作用,伊利石结晶度指数为0.331°~0.265°△2θ,属于浅层或近变质带;在野外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基础上,运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及电子探针等现代测试技术,对绿泥石-白云母堆垛集合体、细粒基质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化学成分及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绿泥石-白云母堆垛的碎屑成因及母矿物的变质过程;强调右江中生代极低级变质带具有板内造山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