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陆地震》2005,19(4):339-352
地面观测到的物理场变化可表示成X=X1+X2+X3。式中,X1和X2分别为地球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决定的场分量,X3为干扰量(技术和仪器等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6.1韵律——自然过程基础地球内部发生构造物质变换及其在地球物理场中反映过程的周期性问题是现代地球动力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地球动力学和地震过程周期性的物理基础是:第一,地球构造和物质不均匀性形成于随时间变化的重力场中;第二,地球——“演化系统”整个时间都处于反向趋势作用下——趋向最低位能较稳定位置和制动地球旋转的外力作用下等;第三,现代地球面貌呈现不均匀性,其具有适应存在条件的特性。由于结构多相性,可把每一不均匀层(断块、地块、层等)看作是在外力作用下能够运动、移动和旋转的物体。断块间、层间和其他地区、带、…  相似文献   

3.
《内陆地震》2005,19(4):325-338
6.1韵律——自然过程基础 地球内部发生构造物质变换及其在地球物理场中反映过程的周期性问题是现代地球动力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5.
地震前兆和后效的力学现象可归结为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的相互作用问题。研究源对场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建立大范围地震前兆和后效模式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由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及前兆资料,归纳出地震蕴育和发生时,源对场影响的事实与特点,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指出源对场影响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范围,解释了华北近期三次大震的蕴育与发生对京津地区的综合影响及某些地震前兆与后效现象。  相似文献   

6.
全球地震活动与宇宙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践表明,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何正确认识这些规律性及其形成的原因是地震预报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曾对巴特和杜达发表的1897—1977年全球7级以上大震资料作了统计分析,认为全球地震活动在频度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准周期性(±30年),而在本世纪  相似文献   

7.
川滇地区长波辐射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春丽 《地震》2008,28(3):43-48
2007年6月3日宁洱6.3级地震发生之前, 在川滇地区(20°~35°N, 95°~110°E)出现了一次显著的OLR短期和临震的异常增强现象。 对该区多年来OLR场的连续变化分析表明, 这种增强现象在强震多发年与平静年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在地震多发年OLR数值场不仅为正距平, 而且震前短期大多增强幅度大; 而在地震平静年OLR数值场变化则多为负距平且波动小。 上述结果对今后应用卫星遥感长波辐射信息跟踪监视和预测强震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些国家在经历各种反复后,先后开展了地球物理场变化与地震过程关系的研究工作。从观测、理论和实验上论证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由于这种关系本身比较复杂,而在观测方法和基础理论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到目前还没有突破性的结果。但是,为了深入研究这种关系,以利于准确地预报地震,国外提出了一些需待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对阿拉木图预报试验场流体动态与地震活动水平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查明1986~1997年时段是高地震活动期,流体动态和地震活动性之间具有最大相关系数特点,这就证明两者关系存在。同时也查明,流体动态时间过程与宇宙物理和大气因素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冻土中水分场和密度场耦合变化过程的动态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在非损伤情况下 ,对试验中的正冻土样品间隔一定时间进行了断面扫描 ,扫描数据反映了各断面上密度的变化 .结合实测的试验前后水分场的变化特征 ,分析了封闭系统正冻土在温度梯度作用下水分场和密度场的动态耦合过程 .该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土中热质迁移并引起冻胀发育的内在过程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判断断裂之间有无相互作用的力学判据.为了研究断裂间相互作用对地球物理场的影响,对若干类常见断裂系的扩展过程及扩展过程中的声发射b 值和波速变化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断裂系由于相互作用的不同,扩展过程,声发射b 值和波速度化均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变形过程中岩石P波速度场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yong  杨咸武 《地震学报》1990,12(1):54-59
在一次地震之前,在不同观测点测量岩石中弹性波速度,经常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岩石破坏前,其物理性质的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破坏前兆的获得应该建立在对岩石性质的空间分布,即对物理场分析的基础上. 本实验观测了岩石样品在单轴压缩下,P波走时空间分布变化的全过程.实验表明:在岩石的破坏过程中,岩性的空间分布具有同步性变化的中长期前兆和差异性变化的短期前兆的特点.在岩石接近破坏时,岩性的变化表现出严重的不均匀性.岩石的整个破坏过程可以看成岩石的物性分布是由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即是一个熵减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田韬  冯志生  祝涛  李鸿宇  王维  叶碧文 《地震》2018,38(2):137-144
统计分析了1962—2017年全球强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过程的关系, 结果显示, 全球8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下降期的概率相对自然概率高出12%, 达到64%, 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 但7.5级和7.8级以上地震的统计结果没有显著性。 分区统计结果表明, 全球强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上升期, 高于自然概率的强震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带中西段、 环太平洋地震带的琉球—菲律宾地区以及中国东部; 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下降期, 高于自然概率的强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阿尔卑斯带中段(喜马拉雅弧)、 阿尔卑斯带东段(印尼岛弧海沟)以及中亚大陆地区。 分析认为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过程与全球区域地震活动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可能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引起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丽江地震后形变场变化与中强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安福  张晶薛艳 《地震》2004,24(10):61-68
研究了1996年2月3日丽江7.0级地震前后云南地区断层观测及地倾斜观测的特点与中强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丽江地震后云南地区断层基线变化幅度与地震活动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地震活动水平和形变变化幅度基本上逐年减弱;丽江地震后5年内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快速变形以后恢复的时间段内;而5年之后,中强地震则往往发生在一些快速变化的极值点时刻附近。在对每次中强地震前形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短期形变前兆的非同步性、非遍历性、不可重复性及无记忆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5.
含硬包体试样破裂孕育过程中应变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胡毅力  许昭永 《地震》1997,17(2):162-168
在含硬包体的混凝土试样,双轴加压的破裂孕育过程中,观测自由面的应变场,随着应力增加,高应变区逐步形成,应变梯度增大,主破裂前,有的高应变区应变量与应变梯度均减小,有的则增加,主破裂发生应变及其梯度相对都较低的一个高应变梯度区,应变场区内不同测点,其应变随应力及时间的变化而形态不同,临皮裂前,距破裂带和包体近的测点应图像复杂,有的反向加速增大,有的同向加速增大,有的显著减小;而远处测点,变化迟缓且不  相似文献   

16.
宇宙与地震     
宇宙与地震加利别尔等1985年9月10日“礼炮-7”号轨道站第21考察组的指令长贾尼别科夫正在用科学仪器进行常规观察。当他漂游到记录高能带电粒子的“玛丽亚”号磁谱记录仪查看数据时,他甚为惊奇地发现,仪器的指示值增加得异常快,而不是常规的缓慢增加。这是...  相似文献   

17.
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彬  胡毅力 《地震研究》1998,21(3):256-260
含硬包体混凝土试样在底面支撑侧面双轴加压至主破裂的情况下波速场的变化图象为:加压初期,试样上的纵波平均速度在4175~4615m/s之间变化,随着压力升高,出现小于4175m/s的低速区,但范围甚小,位置在两个包体之间。随后出现大于4615m/s的高速区,范围大致与包体位置一致。随着σ1的增加,低速区在逐渐变大,高速区逐步减小后又重新变大,高速区与低速区在平面上相互重叠,在空间上看,高速区被低速区包围着。临近主破裂时,低速区变小并逐步形成条带,高速区也变小,主要集中在靠近未来出现破裂的一个包体位置上。最终的破裂面出现在此高速区与低速条带交界附近,包体也局部破裂了。  相似文献   

18.
微破裂成核过程和应力(场)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润海  熊秉衡 《地震研究》1998,21(2):128-133
利用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摄影装置记录有机玻璃板微破裂过程中应力(场)的变化,他微破坏的丛集过程及其与诮力(场)的关系,宏观裂缝的分叉和延伸规律,在破裂与微破裂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破裂发生前微破裂有丛集(成核)现象,微破裂的丛集与局部应力集中有关,大破裂(宏观裂缝)延伸方向是应力场高梯度变化方向,大破裂的发生位置与微破裂的丛集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多种形变观测结果,研究了近期首都圈地区形变场出现的两次非线性变化过程,发现两次形变过程可能与边界作用力改变所引起的变化有关.分析认为:①两次形变过程均与大尺度形变场变化相关,这可能与大震所引起的边界动力作用改变有一定的关联;②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对首都圈形变场具有一定的影响,该地震的发生对首都圈地区应变积累具有一定的释放作用;③2004年出现的断层基线大幅度变化与大尺度形变场变化具有协调一致性特征,与首都圈地区强震前的局部应力场增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利用现场实测资料,对河北省玉田、宁河两县烈度异常区内外的51个场地(村庄)进行了模拟唐山地震的地震反应计算;研究了地震动参数(地面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与场地指数的关系,验证了场地指数反映场地地震效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