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第13届大会于1991年8月2日至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一盛会。这是该联合会自1928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国,也是第一次在亚洲召开的大会。我国政府对此大力支持。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出席了开幕式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大会闭幕前夕会见了部分与会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出席了开幕式,参加了会见。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刘东生当选为本届大会主席,这是亚洲人首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2.
前言第十九届IUGG(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大会于1987年8月9日至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市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召开。来自77个国家的约4000名科学家出席了大会。我国出席大会的代表近90名,另外还有约60名在国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出席了大会。本文仅就第十九届IUGG大会上IAGA的概况和地球电磁感应研究的某些新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宋玉芝  秦伯强 《湖泊科学》2006,18(5):451-451
2006年6月4-9日,由有毒藻类国际研究协会、水生植物管理协会、美国渔业协会以及加拿大湖沼协会共同协办的海洋与湖沼夏季会议在风景如画的加拿大维多利亚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大会的目的是提出并讨论关于全球性水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来自欧洲、南美洲、亚洲、中东以及北美1100多位科学家出席了这次会议.大会邀请了近期的10位美国湖沼海洋学会(ALSO)奖获得者作各自相关研究领域最新进展的大会  相似文献   

4.
1989年7月9日至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这届大会是美国继1891年第5届和1933年第16届大会之后举办的第三次国际地质大会,有一百多个国家约5800位代表出席了大会,我国代表包括海外学者、留学生及台湾学者共127人,人数之多占世界第九位,国家地震局系统出席11人,其中5人是以参加国际地学大断面(GGT)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本届大会规模是空前的。会议除了7月9日和19日的开幕式和闭  相似文献   

5.
研讨会于今年7月5日至10日在剑桥大学的King’s College举行,会议由剑桥大学第四纪研究亚系的Ann Wintle博士负责筹备和组织。出席的代表来自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共107人。其中英国、西德、法国和美国都有10人以上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6.
由日本的学术组织“断层研究资料中心”举办的“大陆地壳地震构造研究讨论会于1988年10月21日在京都大学会馆隆重召开。日本各大学、各研究机关的80余位有关专家、教授和地学科学家出席了大会。著名地质学家藤田和夫教授主持了大会,并做了重要的发言。会上共宣读论文16篇,对从喜马拉雅山脉到日本海沟的大陆地震应力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对中国大陆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上发表的论文涉及地震学、重力学、地  相似文献   

7.
第29届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大会于1997年8月18日至28日在希腊沙洛尼卡市举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学者出席了大会.中国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矿产部和大专院校31名地球科学工作者参加了大会.大会收到论文摘要约1500篇,共设46个专题.有关构造物理学共有464篇摘要(占会议全部摘要的32%),主要课题有:大陆地壳和岩石图模型,俯冲带,地球的结构与演化,岩石圈构造、地球动力学过程和各向异性,深俯冲板片的结构和动力学,活动构造地区的地热、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大陆及海洋岩石圈的热状…  相似文献   

8.
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沦会暨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市怀柔龙山宾馆举行。与会正式代表520人,列席代表80人,来自18个国家,他们欢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本届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9.
第四纪研究中有关地震灾害与古地震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8月1日—8月9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第Ⅺ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期间,除了大会报告外,绝大部分的学术报告是在组内交流,会议共设24个小组,分别在莫斯科大学的若干教室内进行。就第四纪研究的现有领域来讲24个组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涉及到:第四纪沉积物的地层学、第四纪沉积物对比、上新世一更新世海洋、陆架地层和沉积作用、脊椎与无脊椎古生物和它们的地层学意义、动植物历史、全新世、冰川和冰水沉积、冰川地貌学、冰体、冰缘区成岩作用、冲积和河流谷地的建造问题、第四纪火山和沉积、第四纪建造的地球化学、古地理、第四纪矿床、遥感、工程地质问题、石器时代的考古和环境、人类和古人类问题等。与第四纪相关的一些专门性问题诸如地震活动的区域性特点、震害、工程抗震等问题,大都分散在新构造组、遥感和工程地质等组内。就此次会议所接触到的地震灾害与古地震方面的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4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和刘国栋教授于1989年发起,经大会组织委员会充分准备,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苏联、日本、希腊、意大利及我国的代表共50多人,大会宣读论文50余篇,主要内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质》1989,11(3):94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地质学会及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共同筹办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日至16日在宜昌市召开。这是近三十年来较大的一次区域性的新构造学术讨论会。代表来自东部地区为主的科研、教学、生产等部门,共九十余人。编入会议文集的论文摘要共130余篇。大会交流及论文内容充分反映了我国当前新构造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郝记川 《地震学报》1998,20(6):662-662
1998年10月19~24日,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暨第五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西省井冈山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242人,180篇论文参加了学术交流.在学术大会开幕式上,陈运泰院士、梅世蓉教授和中国地震学会特邀代表、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质》1993,15(1):77
经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批准,地质科技期刊研究会于1992年10月2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至同月26日闭幕。出席大会的代表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53个编辑部共70人。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何世源,中国地质学会期刊处处长罗正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赵鹏大、副校长杨巍然及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栗陶生等同志出席了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我国著名的编辑专家裘法祖向大会发来贺词  相似文献   

14.
欧洲地震委员会第24届大会于1994年9月19-24日在希腊首都雅典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380人。会上宣读和张贴论文541篇,内容主要涉及地震预测研究、地震活动性、工程地震、震源物理和数据采集、理论与解释等。本文综述这次大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8月 1 5~ 1 7日 ,“地震工程学新进展与新挑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哈尔滨召开 ,宋瑞祥局长、刘玉辰副局长、黑龙江省马淑洁副省长出席了会议 ,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本次讨论会是近 1 0年来由中国地震局主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 ,会议得到了科技部、建设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这次大会的召开 ,对推动我国地震工程学的发展 ,扩大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届国际讨论会受到国际地震工程学界的高度重视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 9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代表达 2 0 0多人 ,其中美国 57人 ,日本2 3人 ,加拿大 2人 ,…  相似文献   

16.
第二十九届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大会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大会(GeneralAssemblyof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eismologyandPhysicsoftheEarth’sInterior(IASPEI))于(1997年)8月18日~28日在希腊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举行中国(包括台湾)、美国、俄国、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40多个国家约800多位学者出席了大会,我国国家地震局团组(24人)、中国科学院(4人)、地质矿产部(1人)、高等院校(1人)和山西省科委共引人前往参加大会共收到摘要约1500篇,其中我国67篇.大会…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教研室于1986年8月23日至25日举行了1986年地球物理科学讨论会,以纪念地球物理专业成立30周年。23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出席者200余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第一任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傅承义教授,因病未能出席大会。曾对本专业的创立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老  相似文献   

18.
零讯     
第26届欧洲地震委员会学术大会在以色列召开两年一度的欧洲地震委员会学术大会于1998年8月23~28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约250人,提交大会的学术论文共263篇。这次大会只有一个主题报告,题目是“超大城市的地震减灾”,报告人为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1985年5月7日—15日在福建省泉州和厦门召开的“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概况。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75个单位的近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分区域构造、新构造地震和矿产三个组进行讨论,其中与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有关的主要有:①长乐一诏安断裂变质带;②东南沿海升降速率;③滨海断裂带;④北西向构造;⑤华夏古陆等五个问题。大陆边缘构造是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一部分,对此深入研究,对寻找矿产、保护环境和减轻地震灾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层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联合发起并主持召开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运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11月10—16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地质、地震、地理、高等院校等各部门的代表共92人。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34篇,数十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会议比较系统地总结、交流了从1956年中国科学院第一次召开“中国新构造运动座谈会”以后30年来新构造研究的主要成果,内容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