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基于生产和消费视角,对人均GDP和单位GDP的CO2排放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对1990-2004年44个国家的人均GDP与生产型和消费型的单位GDP的CO2排放进行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在此基础上,对CO2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从生产视角还是从消费视角,单位GDP的CO2排放量都具有显著的倒"U"形状,符合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特征。但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消费型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总是低于生产型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表明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内涵CO2排放的净出口,这对从生产角度核算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体系提出了挑战。最后,分析了CO2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CO2的地质埋存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的现实选择之一。要保证埋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持久性,需要对钻井(主要包括注入井和废弃井)、CO2地下分布运移状况以及因CO2渗漏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实施严格的监测管理。通过对以上各方面文献的查阅和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世界范围内目前CO2地质埋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项主要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3.
CO2倍增对我国东部极端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FDL-CM2.1耦合模式控制试验和CO2增长试验逐日降水输出结果,评估了CO2浓度加倍对我国极端降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加倍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年极端降水的强度增强、降水量显著增多及降水频次显著增加(除华北南部外); CO2浓度加倍对我国春夏季极端降水影响较大,导致东部多数地区春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增加,强度增强;而CO2浓度加倍导致华北南部和长江中下游春夏季雨日减少以及小雨、中雨减少,从而导致年总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IPCC历次评估报告中全球碳循环的收支发现,尽管评估报告在估算各主要碳库及其间的通量时差别不大,但表层至中深层海水间溶解无机碳通量却存在巨大差异。利用δ13C的收支平衡检验了这一通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IPCC 1996年和2007年评估报告对此通量估计过大,而1990年和2001年评估报告估计偏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IPCC历次评估报告中全球碳循环的收支发现,尽管评估报告在估算各主要碳库及其间的通量时差别不大,但表层至中深层海水间溶解无机碳通量却存在巨大差异。利用δ13C的收支平衡检验了这一通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IPCC 1996年和2007年评估报告对此通量估计过大,而1990年和2001年评估报告估计偏小。  相似文献   

6.
简要讨论了目前CO2等温室气体的危害、钢铁工业CO2的排放现状及来源,并针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温室气体CO2的捕集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CO2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以揭示光合、呼吸作用等众多信息,从而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碳循环过程。利用大气CO2浓度及其稳定同位素的测定资料,分析稳定同位素比δ13C、δ18O,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δ13C和δ18O在冠层内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趋势,冠层上部重同位素含量较高,而底部含量较低。从时间变化看,δ13C和δ18O在午后到日落具有较高的水平,而凌晨,δ13C和δ18O较低。运用Keeling图法分析δ13C、δ18O和CO2浓度的关系,发现δ13C值主要受光合和呼吸作用影响,与CO2浓度的高低密切相关;而δ18O的变化比较复杂,因为δ18O除受光合、呼吸强度影响外,还取决于环境空气湿度。  相似文献   

8.
使用辐射对流模式,研究了中纬度冬季气温对于CO2浓度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气温变幅随CO2浓度渐增呈现先快后慢的非线性特征;气温变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离子液体[Bmin][BF4]+AMP作为捕集CO2的复合溶液,在膜吸收-热再生循环装置上,研究了该复合溶液捕集CO2的过程和传质性能;通过阻力层传质模型,比较了预测值与实验值.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和较高负载下,复合溶液具有较高的传递推动力和更高的传质系数;模型预测值和实验值符合较好,平均误差为12.8%.实验证明复合溶液的传质性能优于单一溶液.  相似文献   

10.
在膜基—气体吸收耦合实验装置上,评价了疏水性PP(聚丙烯)微孔膜,活化MDEA(N-甲基二乙醇胺)溶液分离混合气中CO2传质性能,研究了气液流速、吸收剂和混合气的浓度等因素对总传质系数的影响,采用阻力层关联方程模型预测总传质系数Kov值。结果表明:活化MDEA溶液能提高总传质系数Kov值,模型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CO2的地质埋存处理是减缓温室效应的现实选择之一。要保证埋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持久性,需要对钻井(主要包括注入井和废弃井)、CO2地下分布运移状况以及因CO2渗漏所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实施严格的监测管理。通过对以上各方面文献的查阅和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世界范围内目前CO2地质埋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项主要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2.
利用GFDL-CM2.1耦合模式控制试验和CO2增长试验逐日降水输出结果,评估了CO2浓度加倍对我国极端降水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加倍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年极端降水的强度增强、降水量显著增多及降水频次显著增加(除华北南部外); CO2浓度加倍对我国春夏季极端降水影响较大,导致东部多数地区春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增加,强度增强;而CO2浓度加倍导致华北南部和长江中下游春夏季雨日减少以及小雨、中雨减少,从而导致年总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选用英国Hadley中心的RCM-PRECIS模式进行江淮流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在验证了PRECIS在江淮流域模拟能力的基础上,对未来CO2增加后江淮流域的气候变化响应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B2情景下,整个江淮流域都将继续增暖,到本世纪末(2071-2100年)区域年平均温度将增加2.9℃,夏季将可能出现更多的高温事件,而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减少;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强降水(尤其是120 mm以上的降水)日数也将增多。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