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土地流转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现象越来越广泛,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失地农民,随着这个群体数量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生活来源,造成严重的生计危机。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事业中需要面临的艰巨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民群众的命根子。农民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根,失去了工作生产的对象,就无所谓再叫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同样也参与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但由于受国家法律、政策、计划的制约,二者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农村土地征用问题上,一次性征用补偿的机制更加突出。一方面使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腐败呈现;另一方面,对土地一次性征用补偿(即一次性买断农民的土地)的方法。使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失去土地的后顾之忧并没有解决,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对农村土地实行租赁化管理是比较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各地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各地为抢项目、上项目纷纷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保护土地和发展经济之间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解决因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协调一致,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是稀缺资源,是农业基本生产要素.过去对农民来说土地就是命根子,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吃不上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及生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所有权和承包权“两权分离”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近年来,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国家明确提出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将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就意味着在可预期的时期内农村承包土地不能无偿收回,然而在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诸如: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农村土地分散承包与农业发展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土地规划利用过程中,农地开发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城镇化建设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其承包土地产权关系及其连带利益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四化同步推进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坎.  相似文献   

5.
从美国智囊机构提出的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将引发社会动乱的“预言”说起,阐述了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制,并提出了“土地永包制”观点,从根本上遏制“圈地风”,真正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最根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地不断推进,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从而使大批农民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土地农民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由于自身素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失土地农民对今后的出路问题无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征地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并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和个人合理补偿和妥善安置的法律行为,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活动和进程,更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应碧在谈到失地农民问题时就曾忧虑地说:“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又都处于弱势。”在外出务工的机会日益有限的今天,这份担心已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去土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生产转移。这原本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选择,但由于我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各种体制尚不健全,致使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失去有效保障,让失地农民现象在中国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土地(耕地)的占用也越多,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就我国当今土地征用制度所存在的补偿标准低、补偿范围窄、补偿分配不合理等主要问题做了介绍,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十八大和今年两会的召开,城镇化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同时也再次成为国人、特别是农村广大农民关注的焦点。对农民而言,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保障,农民失去土地意味着失去生存的基础。因此,城镇化进程中,征地工作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直接关乎农民切身利益,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所以征地信息的透明度就成为老百姓最敏感的问题。"该得多少补偿款上网一查就知道,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失地农民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由失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目前,全国失去土地或者人均耕地0.3亩以下的农民多达四五千万,他们的生存状态很让人担忧。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失地农民的抽样调查显示,完全失去耕地的占43%,耕地被占后收入下降的占46%,如何安置失地农民,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益,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土地征用中对失地农民的传统安置方式主要有两种: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作为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的替代保障,它们实际…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村土地(耕地)的占用也越多,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就我国当今土地征用制度所存在的补偿标准低、补偿范围窄、补偿分配不合理等主要问题做了介绍,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征地补偿安置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被征收征用,至少4000多万农民失去土地。在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上,我国对农民的征地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各地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各地为抢项目、上项目纷纷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保护土地和发展经济之间出现不和谐的音符,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解决因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协调一致,应当做好以下几点: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重要谈话及国土资源部紧急通知精神。温总理的谈话,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执政理念,准确把握了当前现实与变化趋势,提出了不少新的重要论断,内容更为丰富,要求更加严格。作为地市级政府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认真学习领…  相似文献   

15.
<正>土地是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农地更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民问题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民和农村的范  相似文献   

16.
<正>一、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曾经经历了三次大变革。第一次是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的土地制度改造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国家将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用者之间流转。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将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改造为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土地制度。改革的结果使农民失去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  相似文献   

17.
<正>土地是农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和生存基础,对农民具有生活、就业、直接收益、财产继承、地产增值、重新获取六种效用,这些效用在现阶段,综合体现在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方面。据研究,土地的社会保障效用可达到农村土地总效用的51.32%。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全省征地面积持续增加,征地面积达47.35万亩,被征地农民达到18.46万人。农民被动失去土地,理应以社会保障来代替其原来以土地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这就是"以土地换保障",但我省现行的征地补偿和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形成了新时期新兴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导致其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由此造成了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无人管理等社会问题,严重干扰、影响了我国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管理制度的正常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些地方由于存在着征用土地行为和土地补偿费的管理、使用、分配的不规范以及因土地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对今后生活、生存的顾虑等原因,导致征地难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应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否则将影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为此,笔者对目前浙江省诸暨市存在的土地征用难和如何解决征地难的问题作了初步探索。土地征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镇间征地价格差异明显,高价征地与低价征地并存。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征地补偿价格明显偏高,欠发达乡镇的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比如,诸暨市的经济强镇,一些…  相似文献   

20.
一、征地过程中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一)地价补偿偏低,引起农民上访 部分失地农民年龄偏大,由于失去劳动能力,生活来源没有保障,给征地工作带来困难。施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后,虽然征地补偿标准普遍提高,但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农民得到的补偿,不足以抵偿承包30年土地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有的甚至只能达到承包土地10年左右的经济收入水准,一旦丧失土地,生活水平必然下降,后续年限无经济来源,达不到农民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