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总结袁秀丽教授采用透刺法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袁教授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在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虚为主,调畅气血,佐以祛邪。其以局部取穴和阳明经取穴为总的选穴原则,采用一针多穴的穴位透刺操作手法,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补法,利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调气活血,疏通经络,让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透刺结合拔罐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 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采用透刺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2组均隔天治疗1次,12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面神经功能(H-B)评分、面神经麻痹评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9%(26/31),对照组为61.3%(19/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评分、面神经麻痹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透刺法结合拔罐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穴透刺为主治疗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头穴透刺疗法治疗。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并于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5.0%,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oC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组间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联合常规针刺可有效地改善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过敏性鼻炎患者15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 例。治疗组采用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20 d,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临床症状(喷嚏、鼻塞、流涕、鼻痒)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6%(67/72),对照组为76.06%(54/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及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刀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各60 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透压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刀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法(M-JOA)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33%(59/60),对照组为85.00%(51/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JOA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刀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针刀治疗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委中穴不同针刺手法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治疗组采用石氏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主穴取委中、肾俞、大肠俞、阿是穴,配穴取膈俞。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1周后复诊。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复诊时腰椎功能评分量表(JOA)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评价安全性和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37/40),对照组为77.5%(31/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评分治疗后、复诊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氏针刺法针刺委中穴治疗血瘀型LDH急性发作,相对于常规针刺法,在提高腰椎功能、缓解疼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背俞穴埋线法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月经先后无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背俞穴埋线治疗,对照1组采用常规腹部腧穴埋线治疗,对照组2采用背俞穴针刺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4个月经周期,比较3组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93.33%(14/15)、73.33%(11/15)、66.67%(10/15),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采用背俞穴埋线法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五俞穴为主配合十宣放血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对照组仅用针刺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感觉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麻木症状的变化。结果:麻木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Lindmark感觉运动功能评定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俞穴、阳明经穴联合十宣放血疗法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临床疗效肯定,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感觉神经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肢体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背俞穴拔罐治疗轻中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和背俞穴拔罐治疗,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认知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对照组为87.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MSE、Barthel指数总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背俞穴拔罐法能有效改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症征、认知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瘀毒内结型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瘀毒内结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复方癌痛方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阿片类药物使用量、爆发痛次数、不良反应。结果:2组在第2阶段治疗后疼痛强度较第1阶段治疗后减小,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及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癌痛方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法治疗癌性疼痛,可以减轻疼痛强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便秘等不良反应,值得在中重度癌痛患者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焦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从穴区部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将其穴区分为额部3区、颞部8区、顶部1区、枕部2区,进针针体与皮肤呈30°角,临床选穴分交叉选穴和对应选穴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临床应用作进一步探析,以规范应用,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列缺穴进行文献考证,以阐述其源流,考证其特定穴属性及解析穴名内涵;从经穴同源理论、解剖位置、疗效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浅析其定位历来存在的争议;汇述其古今临床应用,主要阐述了古代列缺穴在肝胆系、心系病证中的临床应用及现代治疗中于头痛、发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穴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络法是以络病学理论为指导,以“络以通为用”为治则,广泛应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症和外感重症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络病复杂多变的病机特点,有偏气络病者、偏血络病者、气络-血络共患者,其治疗总以“驱邪通络”为治疗大法,多采用“透”“泄”之法。六淫袭表,肺卫络郁,治以辛散通络、疏表透邪;温热疫邪,直中脏腑络脉,治以清热解毒、凉血透络;湿疫易从化,首重解毒除湿,重症宜顾护正气;热病多伤阴,恢复期当补肺养脾、育阴通络。通络法治疗外感热病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疗效确切的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介绍张闻东教授运用通调针刺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张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督脉痹阻,元神不安,心神不宁,脏腑功能失调,其采用“通调针刺法”,以神庭、百会、四神聪为主穴,通督脉、调元神,益元气、调脏腑,调节经络气血阴阳,同时辨证加减取穴,临床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背俞穴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2组患者均予以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背俞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4d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0%,对照组为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背俞穴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贴敷消炎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组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贴敷消炎散的疗法相较于单一的电针疗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介绍赵征宇教授采用脏腑点穴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经验。赵教授认为该病由肝脾不和、气机失调所致,情志因素是主要诱发因素,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赵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从肝脾不和、气机失调出发,运用脏腑点穴法(点阑门穴、点气海穴、放带脉穴、点左章门、点双侧天枢穴、采用引气归元法)结合针刺治疗IBS,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解风酒外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 例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 例。治疗组采用解风酒外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外用治疗,疗程均为10 d。比较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结果: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81/90),对照组为60.00%(54/9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的量化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风酒外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能明显改善软组织损伤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虚寒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 例。对照1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2组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治疗组采用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3组均隔天治疗1次,1周治疗3次,治疗5周后,根据WOMAC量表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WOMAC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2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虚寒型膝关节炎疗效明确,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