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的核心思想为“五经配伍”,即强调经脉经穴与脏腑间五行配伍、生克制化的关系,主张以五经腧穴为核心,通过“针经治脏”有针对性地刺激相应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通过运用“针五经、调五脏”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以论治慢性胰腺炎,着重从脾论治,对早期湿热蕴结证者宜以泻子、抑强为主,对中晚期脾胃虚寒证者宜以补母、扶弱为主;其次从肝论治,治以疏肝抑木,宜以泻子、抑强为主。可为中医针灸临床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介绍吕哲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吕教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为“心神被扰,阳不入阴”,辨证分虚实两端,实则为阳盛,火热伤神,常见于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证;虚则为阴血不足,虚热扰乱心神,常见于心肝血虚、肝肾阴虚之证。临床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辨证求本与安神治标并举,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旷惠桃教授治疗皮痹的经验。旷教授认为皮痹的病因以寒湿为主,疾病发展过程中又可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临床以阳虚寒凝、血虚寒凝、气虚血瘀之虚实夹杂证常见。故而临床以“温”“补”法治“痹”,表里同治,脏腑兼顾,随症加减,每获良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从小儿夜啼与五脏的关系及辨证归经施治等方面系统阐述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推五经,调五脏”治疗小儿夜啼的临证思路。中医学认为脾寒、心热、惊恐、食滞均可致小儿夜啼,病位主在心、脾,但与肺、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治疗小儿夜啼需充分考虑脏腑之间的生克与助制关系,辨证归经施治。心火内扰证的推五经方案为:清心经,清脾经、清后再补脾经,清肝经,补肺经,补肾经,清后溪;脾胃虚寒证的推五经方案为:补脾经、补心经,补肺经,补肾经,清肝经,清心经;暴受惊恐证的推五经方案为:补肾经,补脾经,补肺经,清肝经,清心经;食滞不化证的推五经方案为:清脾经,补脾经,清肝经,清心经,补肾经,清或补肺经。同时注意预防和调护,防止他病的传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翻阅大量古文献,从吞咽的生理机制、咽喉部经络分布及吞咽障碍的病机、病性、病位、经络辨证选穴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从经络辨治吞咽障碍,认为咽部经络气血功能失常为吞咽障碍的核心病机,此病的发生多与大肠、小肠、脾胃、肝、肾、心、三焦经及督、任脉有关,其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重点选择上述经脉上的穴位,并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选取针灸处方进行相应的补泻治疗。  相似文献   

6.
介绍程丑夫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经验。程老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在于气机逆乱,继发寒凝、痰浊、血瘀等,故应从气论治。临证论治主要分为气虚、气滞、气郁三型。其中气虚证须分阴阳,气滞证者首辨虚实,气郁证主要考虑心气郁滞、气郁痰热、心肝气郁三种。同时,顾护胃气贯穿治疗始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参阅《难经》之泻南补北法古今医籍文献,差异性的从“东方实,西方虚”何之谓也;“泻南补北法”以度为重;“母”“子”相关论阴阳;母子补泻与泻南补北之异同;何谓“金不得平木也”5个方面辨析,以期为同道探讨泻南补北法之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理解经典,以五行生克理论、《内经》标本理论结合后世医家之注解,探讨《难经·七十五难》所蕴含的医理。此难的基本病机是“东方实,西方虚”,又隐含了南方“欲实”、中央“欲虚”、北方“欲虚”的虚实变化趋势。西方虚在先为本,东方实在后为标,“泻南方,补北方”为治标之举,“补中央”才是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9.
介绍赵凤林主任中医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BA)的临床经验。赵师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为“虚、瘀”,以本虚标实为特征。其中本虚为气血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中医治疗以益气养血、散瘀通脉为原则,尤以补养心气、心血为重。临床以炙甘草汤为基础方,配伍红花、细辛等化瘀通脉之品,制成贴剂外用,效果颇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介绍肖长江教授运用理脾祛瘀法治疗胸痹心痛临床经验。肖教授认为,胸痹心痛多与饮食不当、作息不规律、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病机为诸因损脾、脾虚致痹,病性为本虚标实,脾胃为发病中枢环节,治疗主张心病从脾论治,首当健运脾胃,次当行气化湿醒脾,兼以活血祛瘀,方用理脾祛瘀通络汤随症加减,临床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介绍张庆萍教授临床运用耳针治疗失眠的经验。张教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主要与阴血不足有关,实证主要与邪热扰心、心神不安相关。其在治疗中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强调本病治在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佐以镇静安神,养血宁心。取神门、枕、心、脾四穴为主穴,以穴简、病清、症明、术切为奏效关键,临床应用每每应验。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介绍邱明义教授运用仙鹤草治疗脾胃病的经验。邱教授认为脾胃病多虚实夹杂,其每于临证,衷中参西,重视结合电子胃镜检查,善用仙鹤草,以其味苦能泄痞,涩能敛肌,兼能补虚,于实证虚证皆宜。对于消化性溃疡、各种慢性胃肠炎及食管炎,提倡重用仙鹤草,一则收敛止血,促进溃疡面愈合;二则取其益气健脾之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或参辛开苦降之剂,或合甘温缓急之方,以散痞消满,解毒杀虫,标本同治。在肿瘤方面多用仙鹤草配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冬凌草、猫爪草,补虚扶正,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从针刺治疗咳嗽出发,系统阐释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之“五经配伍”的理论基础、临床辨证、取穴配穴及应用特点,为针灸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借鉴。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从肾实证理论基础出发,探讨妇科肾实证的病因病机,并引用古今文献对肾实证在妇科经带胎产疾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论述,以证明肾实证在妇科疾病中是客观存在的,临床治疗应明辨虚实,不可拘泥于补法,当“实则泻之”,又当“中病即止”,以防伤正。  相似文献   

15.
介绍张烨教授运用角药治疗卵巢早衰(POF)的临证经验,阐释POF的病机特点及药物配伍特点。张教授提出POF以肾精亏虚为主要病机,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其补益肾精的治法特点贯穿疾病始终,常用“熟地黄-黄精-山茱萸”补益肾精而生血,“党参-白术-山药”健补脾胃,使运化有源,“香附-丹参-当归”活血化瘀,“香附-柴胡-川芎”疏肝行气以调冲任,“酸枣仁-远志-首乌藤”养心安神,运用角药配伍逐个击破,共奏补肾调经之效。从其机出发设5组角药并附验案1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郑爱华教授运用疏肝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经验。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 ”范畴。郑教授认为,胸痹之病,涉及多个脏腑,与肝最为相关,心肝失调为病机关键。治疗注重从心肝入手,抓住胸痹“气”“虚”“痰”“瘀”的病机特点,治疗上运用疏肝化瘀法,并结合现代医学疗法,临床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朱明芳教授运用清消补三法论治过敏性紫癜的经验。朱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的发病与“风、热、湿、瘀、虚”相关,将其分为初期、进展期及恢复期三期辨证论治,应用清消补三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清”凉血消斑,以“消”祛瘀除湿化斑,以“补”扶正止血退斑,遣方用药灵活,祛邪补虚,从源头治病、防病,并将消法贯彻本病治疗的始终。如久病耗伤气阴,兼感风热之邪,当清补并用,祛邪避免伤正,补虚切勿留邪,并配以少量行气活血化瘀之药以促进皮损消退,退后不留瘀;若因虚致痰湿、瘀血内生,则应消补并行,标本兼治。朱教授认为明确其病因病机,切中要害,灵活结合清消补三法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症状,同时减少复发,缩短病程,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介绍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窠囊学说”防治早期胃癌的经验。“窠囊学说”为朱丹溪集各医家之所长,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得,在《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著作中均有体现。“窠囊学说”以痰、瘀为基础,对于后世治疗癌瘤类疾病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早期胃癌病因病机复杂,孔教授从“窠囊学说”出发,认为本病不离“虚”“滞”二字,脾虚为病之本,痰湿、瘀血为病之标。其遵循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基本原则,以培补脾土、燥湿化痰、行瘀消滞为治法,自创经验方四君四逆合郁方,屡获佳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整理《伤寒论》中关于“心悸”的论述,发现《伤寒论》中论治心悸的内容分散于“太阳”“少阳”“少阴”“厥阴”四篇中。病因各有不同,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以先天亏虚为主,或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心脉失养;实以气机郁滞为主,气之升降出入失常,精血津液运行受阻,痰瘀由生,痹阻心脉。病位以心为主,与肝、脾密切相关。本病可分为气血亏虚、阳虚水停、阴虚阳亢、阳气郁滞、肝郁气滞5个证型,在治疗上应从把握病机出发,首辨虚实,对于虚实夹杂者,辨清主次,虚者益气、补血、温阳,配伍养血安神之品;实者理气、温通、化饮,配伍重镇安神药物,辅以心理疏导,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介绍杜武勋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的经验。杜教授认为“气-形-神”与疾病密切相关,五脏六腑,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气郁则乱。其指出围绝经期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根于脾肾,变于肝”,气机失调、冲任亏虚是其主要病机,故以平衡气之升降出入、滋补肝肾冲任之亏虚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用药遵循《内经》“木郁达之”“虚者补之”的要旨,以调畅气机法为基础,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再针对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以滋补肝肾、调和冲任之法治之,做到形神共调、动静互涵,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