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构造地质成因分析,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在文献调研基础上详细对
比了油气田开发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的优缺点。总结了构造地质成因分析研究内容:(1) 通过构造演化历史分析和地应力
场等研究,确定断裂体系构造地质成因。(2) 井震结合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分析构造地质成因。(3) 对构造地质成因研
究方法进行探索和改进。(4) 综合动静态资料,开展储层地质成因分析。(5) 与沉积相研究和成岩作用研究等紧密结合。
(6) 加强地质成因分析成果应用,为油气田开发提供基础。(7) 裂缝表征和建模。(8) 微构造地质成因分析。油气田开发
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基础地质研究、野外露头观察描述、岩心观察和描述、镜下薄片观察、物理模拟、
各种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各种分析测试统计、地质建模、动态监测和生产动态分析方法等。结合研究实践,对每一种方
法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油气田开发中构造地质成因分析存在的8方面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的基础资料入手,总结该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构造、储层和油气水分布特征等3方面.结合自身科研实践,认为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考察、岩心观察描述、显微镜下薄片观察鉴定、地球物理解释预测、地质统计学分析、分析测试、各种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油气藏动态监测和生产动态等,并阐述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目前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方法偏定性、地质成因分析和油气藏表征结合不紧密、油气藏表征精度制约了地质成因分析的准确度、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综合性不强、特殊类型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还存在诸多难题等.本文指出了该研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依靠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解决油气田开发中的难题、通过各种模拟方法提高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定量化水平、加强地质成因分析以提高油气藏表征水平、利用油气藏表征促进地质成因分析进步、拓展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在油气田开发中应用的领域、特殊类型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等. 相似文献
3.
川东南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及构造变形成因机制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致辨析构造应力对研究区域作用方式和转换形式,对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直立褶皱、共轭节理等各种构造形迹,采用构造解析分析方法,研究川东南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同时在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的指导下,运用构造形迹叠加分析的方法及定年分析,清晰刻画了川东南构造应力作用方式以及期次,认为川东南主要受到四期不同方向构造应力作用,其中NW向挤压应力最早影响到研究区,形成控制研究区主体构造特征的NE向构造;其次是近SN向挤压应力对研究区的作用,发育一系列及EW向构造;随后印—亚板块碰撞远程响应在川东南形成EW向挤压,形成近SN向构造;最后NE—SW向构造应力是渐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影响研究区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并对早期油藏进行改造和调整。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受到多期构造联合作用的影响:燕山晚期NW向挤压应力作用,致使研究区褶皱变形;渐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导致研究区大范围隆升剥蚀,断层出露地表,影响了页岩气保存条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遥感图像是地壳表层的图像模型,是建立地质成因模型的理想原型.郯庐断裂带中段沭河断裂带与五莲一青岛构造带在山东部斜接,二者在遥感图像上组成一个倒“入”字图形,“入”字图形的结构、笔画顺序和倒置形态,表征了两大构造带的时空特征,揭示了该区构造组成和演化规律,是这一地区区域地质构造遥感图像地质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5.
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遥感图像是地壳表层的图像模型 ,是建立地质成因模型的理想原型。郯庐断裂带中段沭河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构造带在山东东部斜接 ,二者在遥感图像上组成一个倒“入”字图形。“入”字图形的结构、笔画顺序和倒置形态 ,表征了两大构造带的时空特征 ,揭示了该区构造组成和演化规律 ,是这一地区区域地质构造遥感图像地质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6.
7.
渤中凹陷为我国东部少有的富生烃凹陷,具有极大地油气勘探潜力。本文通过对渤中凹陷和其周缘各构造单元的展布关系、断裂系统的发育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认识到以渤中凹陷和渤东凹陷为中心的构造带具有环形构造的特征,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渤中环形构造带"的概念; 进一步对环形构造带的成因加以分析,认为可能是中生代末至始新世的深部热力构造作用(地幔热柱上涌)造成的; 最后依照环形构造带这一新思路,将渤中—渤东凹陷看作环形构造带内统一的烃源灶,对环形构造带的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能进一步对油气勘探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川东高陡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由一系列NE-NNE向的事挡式褶皱组成,其构造变形经历了由隔槽式褶皱到“两背一断”,最终形成隔挡式褶皱的演化过程,在“两背一断”先存构造研究基础上,按继承发展的观点,综合运用伸展构造,反转构造,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新理论,系统探讨了川东高陡构造形成演化的成因地质模式,结合志留系主力生烃层的生气高峰期,对地膜不同成因类型的构造圈闭含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11.
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基于对国内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的研究分析,从煤层气生成演化与运移效应、煤储层特性及其预测理论、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及数值模拟、煤层气成藏类型及区域聚集规律等方面,评述了我国煤层气基础地质近年来研究进展,并指出煤层气超临界吸附效应、煤层气能量平衡系统与聚散机制、煤层气有效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煤储层渗透率构造-采动控制效应、含煤层气系统有效失衡叠加场效应等是我国煤层气地质近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油气地质新理论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石油天然气勘查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并自主创新建立了七大油气地质理论,即:构造体系控油理论、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叠合盆地成油理论、前陆盆地成藏理论、天然气成藏理论及火山岩成藏理论等。笔者总结并概要论述上述油气地质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分形概念及其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形理论是现代非线性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和手段。分维值可以定量描述断裂分布的复杂性,它是断层数量、规模、发育程度、组合方式的综合体现,分维值越高,则构造越复杂,对煤矿生产的影响越大。简述了分形基本概念和常用分形维数的几种计算方法,通过实例重点介绍了分形理论在油气构造和矿井地质构造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4.
陕北斜坡带到目前为止发现并探明了靖边、榆林、苏里格、乌审旗、米脂、神木、子洲和大牛地8个含气单元,这些含气单元合并暂称为"麒麟沟气田"。如果将这些含气单元五套含气层系的约41800km2含气范围作为一个特大型气田的含气面积,其测算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40000×108m3。这个有希望成为特大型天然气田的地区地质条件特殊,即稳定的克拉通型盆地为古生代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提供了保障作用。该特大型天然气田所处的构造部位沉积稳定,构造活动平缓,没有断层切割的破坏,使石炭系、二叠系高温高压煤系气源岩生成高异常压力的烃类气体,在向气源岩内和它上、下多层系储集层运移和充注过程中,将原储集层中的沉积水排出并充满一切可以充满的储集空间,最终形成多层系储层含气并基本连片分布的特大型天然气田。以地质的、流体的和地球化学的等多种资料为依据,探讨了特大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条件和成藏机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页岩油开展了广泛文献调研,在页岩油概念的提出、演化及研究历程基础上,对陆相页岩油资源量分布、类型和潜力及若干关键问题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陆相页岩油效益开发面临的关键开发地质问题。具体如下:1)阐述了页岩油概念的由来及最新定义。国内外页岩油均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对页岩油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入,开发效果和水平逐渐提升。我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潜力巨大,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攻关对象。2)陆相页岩油可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按成熟度演化阶段划分固态有机质阶段、滞留烃阶段、液态烃阶段、液态烃裂解天然气阶段等四类;按源储组合类型划分源储共存型、源储分离型和纯页岩型三类;按开发方式分为夹层型、混积型、页岩型和裂缝型四类。3)陆相页岩油在细粒岩分类及沉积模式、源储岩石微观特征、富集机制、“七性特征”和工业化开采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4)陆相页岩油源储结构表现出极强的非均质性,亟待加强细粒页岩沉积超高频基准面旋回对比模式、半深湖—深湖相低级次构型单元成因及分布模式、相控储层质量差异分布模式和地质工程一体化及甜点快速评价等开发地质方面的研究,以提高页岩油开发经济效益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油气田开发阶段的构造地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东部复杂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的需要提出的小断层数量与可能分布位置的定量预测及其导流性研究,对油藏渗流系统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油层和储层顶面的微幅度构造研究,对油水运动规律和油田开发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储层中裂缝的分布影响着低渗透油田开发井网的部署及注水开发的效果,对裂缝参数的定量描述与井间预测以及分组裂缝渗透性的综合评价是低渗透油田合理高效开发的关键.古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储层构造裂缝的形成与分布,现今构造应力场影响着各组裂缝目前的保存状态及其渗透率各向异性,同时还是确定合理注水压力、射孔方案和压裂改造设计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铝土矿地质与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摘 要]我国铝土矿矿产时空分布广,类型多样,铝土矿地质与成因研究对促进铝土矿地质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铝土矿矿床分类、铝土矿的矿体形态与内部结构、矿体层序、物质组成、物质来源、成矿环境和成因机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铝土矿地质学的研究进展,阐释了我国铝土矿的部分特征,提出了近年我国铝土矿研究的部分新方法与观点;应用铝土矿中碎屑锆石U-Pb 和Lu-Hf 同位素特征, 判识了多个喀斯特型铝土矿集中区的物质来源,提出多数喀斯特型铝土矿多具有异源特征,与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具有成因联系,是洋陆俯冲、大陆漂移以及集中风化等多因耦合的结果。提出了我国喀斯特型铝土矿迁移机制,认为华北板内铝土矿(山西、河南) 成因机制主体为“离子结晶与碎屑沉积冶综合成因;而华南铝土矿(贵州、广西)成因机制主体为“离子结晶冶成因。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石油钻井工程与矿产地质钻探工程中使用的部分专业术语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梳理,为了方便各项技术工作的融合、沟通交流和资料的收集与验收,希望相关专业术语在定义和使用上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以便于对今后非常规油气地质岩心钻探工作的开展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构造地质学堪称"地质学中的哲学"。可分为中小尺度的"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近年来,中小尺度的"狭义"构造地质学研究已不局限于单个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而是表现为:①广度上,区域构造分析正在与年代学、三维反射地震、GPS观测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构造事件和过程的定量化厘定、盆地构造的数字化描述、地壳形变的全空间长期实时监测;发展构造建模(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应用地球物理的成果丰富构造变形研究的实例;②深度上,探寻构造变形的流变学机理,并从若干研究点上认识深部地壳的构成、韧性变形带及相关构造作用的过程和效应。大地构造学研究正在新的知识体系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推动下深入到地幔范围以及大陆构造领域。认识板块构造作用下壳幔物质的循环过程,追溯大陆构造分裂与拼合的演化历史,探索新的岩石圈—地幔动力学模式和"板块"运动模式。当前的构造地质学具有以技术、产业和社会需求、人才为导向的发展特点。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把握新技术、新资料,适应经济产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需求,加强年轻一代地质人才的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