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中华绒螯蟹大水体高产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绒螯蟹(Eriocheur Sinensis)俗称河蟹、毛蟹,为高等甲壳动物。中华绒螯蟹适应性强,价值高,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极好的增养殖对象,也是水产品中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之一。中华绒螯蟹的营养成分中蛋白质为14%,脂肪为5.9%,碳水化合物为7%,每100g蟹肉中维生素含量高达5960个国际单位,热量5.6×105J。近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发展较快,苗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故人工育苗的产量急需提高。中华绒螯蟹育苗共分六期(Z1,Z2,Z3,Z4,Z5及大眼幼体),1998年,河蟹大水体人工育苗在注重高科技的前提下,使Z1变态Z2的成活率达到80%以上,Z1到Z4的成活率达到66.7%,Z1到M(大眼幼体)的成活率达到31.4%,单位水体出苗量8.94×104只/m3,出池的大眼幼体单位数量为7.84×104只/500g。 相似文献
3.
4.
中华绒螯蟹仔蟹维生素E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酪蛋白、明胶,糊精和去维生素E的鱼油为原料,配制成等氨等能的半纯化基础饲料,每100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20,40,60,80mg制成试验饲料,对淡化5d的河蟹大眼幼体和后继仔蟹进行了为期25 d的饲养试验,探讨了VE对大眼幼体和仔蟹生长,存活、蜕皮的影响和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每100g饲料中分别添20mgt 40mgVE时,Ⅲ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均较高,分别为436.065,51.17%和2.54和487.61%,61.50%和2.58,而VE缺乏组,同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低,仅分别是264.94%、26.17%和2.21,但是当每100g饲料中VE的添加量提高到80mg时,仔蟹的上述三项指标,不但没有随之升高,反而明显下降,并与VE缺乏的对照组相接近,表明VE添加过量,也会抑制仔蟹的正常生长,存活和蜕皮。VE对仔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存活和蜕皮是必需的其适宜添加量为每100g饲料中添加20-40mg.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于1986,1987两年的3-6月,在浙江平湖水产试验场等地采集中华绒螯蟹五期状幼体和一期大眼幼体,对其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表明:各期幼体消化道平均全长分别为0.912mm,1.332mm,1.628mm,1.998mm,2.221mm和2.644mm;胃在Z1中呈椭圆形,到Z3方才明显分化成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至于贲门胃内的研磨结构和幽门胃内的滤器则要到大眼幼体才完全形成;在各期幼体中,中肠均是消化道最发达的部分肠壁细胞呈圆柱状;肝胰管和中肠前盲囊在Z1中出现,而中肠后盲囊却要到Z2方才形成。 相似文献
6.
参考果蝇、卤虫与锯缘青蟹的线粒体 DNA16 S r 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日本绒螯蟹相同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得到 56 7bp的碱基序列 ,其 A、T、G、C含量分别为194 bp(34.2 2 % )、2 16 bp(38.10 % )、98bp(17.2 8% )、59bp(10 .4 1% ) ,与果蝇、卤虫及锯缘青蟹类的 16 S r RNA基因片段序列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周期的组织学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于1989-1990年,用组织切片技术,结合外观特征,在光镜水平对浙北地区的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并对从卵原细胞增殖到卵母细胞生长、卵子成熟及卵巢退化、重新发生等进行系统观察研究。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可以观察到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相为成熟卵的标志,并以此标志将卵子发生分成四期、卵巢发育分成VII期。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成熟时间因所处的地理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浙北地区雌蟹促产怀卵的最佳时间是3月份并延至4月上旬;卵子必须借助海水及交配活动刺激才能达到成熟;因故无法产卵或一直生活在淡水中的成熟雌蟹其整个卵巢即退化,退化卵巢亦能重新发生,新生卵子的形态、发育时序与首次等待青春期蜕壳的蟹一致;孵后母蟹不仅能继续蜕壳生长,其卵巢也能重新发生,新生卵子的形态、发育时序如前一致;但在卵巢结构上彼此又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幼体中肠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于1986,1987两年的3—6月,在浙江平湖水产试验场和华东师大培育池,采集中华绒螯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五期溞状幼体和一期大眼幼体。结果表明,Z_1和Z_2中肠上皮细胞呈椭圆形,Z_3以后逐渐转呈柱状;细胞游离面密生微绒毛,毛的基部具微纤丝。早期幼体阶段的中肠上皮细胞中,还另有囊状细胞和有分泌颗粒的细胞;上皮细胞中具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其它胞器。根据这些细胞的结构,可见中肠具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渗透调节的功能。除上皮细胞外,肠壁还有基膜、纵肌层和环肌层。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pH不连续系统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血清、肌肉、鳃、心脏、肝胰腺、精巢和精子等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谱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2种底物(乳酸钠和α-羟基丁酸钠)进行了特异性反应,并对其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乳酸钠为底物时,中华绒螯蟹的肌肉、鳃、血清和心脏有2条谱带,而精巢和精子有3条谱带,但在肝胰腺中未发现谱带;以α-羟基丁酸钠为底物时,只在血清、精巢和精子发现有1条谱带。从而说明,中华绒螯蟹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存在组织特异性;精子存在特异性乳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绒螯蟹放流群体12S rRNA序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果蝇与蚤状汊序列进行了日本绒螯蟹放流群体的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片段的引物设计、PCR扩增及序列测定,得到457bp的碱基序列,其A、T、G、C含量分别为158bp(34.57%)、178bp(38.95%)、51bp(11.16%)、70bp(15.32%),与果蝇与蚤状相同基因片段序列含量相似。 相似文献
11.
12.
荧光标记微卫星分析人工饲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采集来自无锡、苏州和上海人工养殖样品102个,运用毛细管电泳检测荧光标记(FAM或HEX)的10个中华绒螯蟹微卫星DNA位点。在所有的3个群体中,单一位点等位基因数从15~42个,平均值为22.9;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有效等位基因数(E)分别高达0.826和7.699。结果表明10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欧氏遗传距离、遗传相似性和群体各亚群体内固定系数(Fst)平均值分别为0.439,0.825和0.099,结果显示不同的人工养殖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多样性。除上海群体在同步突变模式(SMM)下,近期不会有瓶颈(P=0.35);所有群体在SMM和无限等位基因模式(IAM)下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瓶颈(P〈0.01或0.05),结果说明科学的品种保护计划的迫切性。本研究首次选择遗传标记微卫星DNA评估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高精度的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将对中华绒螯蟹的品种保护和合理利国提倡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将金属盐法与光镜、电镜技术相结合,研究中华绒螯蟹精子形成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在精子形成的早期,酸性磷酸酶由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小泡上产生,随后出现在细胞核内、顶体囊膜上及顶体管内,并且反应产物逐渐由分布均匀的细密颗粒聚集成分布均匀的较大的颗粒;当精子成熟后酸性磷酸酶均匀分布在顶体管中,反应产物颗粒比较大,穿孔器部分发现有少量酸性磷酸酶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三疣梭子蟹线粒体DNA 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采用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等技术 ,对三疣梭子蟹 (Portunustrituberculatus)线粒体DNA1 6Sr RNA和 COI基因片段进行了初步研究。经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分别得到 1 6Sr RNA和 COI2个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 ,其中 1 6Sr RNA基因片段的大小为 566bp,碱基 A,T,G,C的含量分别为 35.1 6% ,34.45% ,1 2 .37%和 1 8.0 2 % ;COI基因片段的大小为 658bp,碱基 A,T,G,C的含量分别为 36.63% ,2 6.44% ,2 0 .52 %和 1 6.41 %。在 2种基因片段中 ,AT含量均明显高于 GC含量 ,这与果蝇、虾类、蟹类等无脊椎动物的 1 6Sr RNA和 COI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似。通过对三疣梭子蟹 1 6S r RNA和 COI2个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 ,发现其种内变异较低 ,在 3个样本中 1 6Sr RNA基因片段序列完全一样 ,COI基因片段中也只有 2个 T/ C位点转换。另外 ,比较本研究所得序列与 Gen Bank中梭子蟹科 5个属的 1 6Sr RNA基因片段序列后 ,发现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离子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脏和鳃丝SOD,CAT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研究了 3种重金属离子 (Cu2 ,Zn2 ,Cd2 )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脏和鳃丝 SOD,CAT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肝胰脏和鳃丝 SOD,CAT活力在 3种重金属离子作用下分别随取样时间变化显著 (P<0 .0 5 ) ,对 2种抗氧化酶活力的抑制均为肝胰脏 <鳃丝。 3种重金属离子在实验时间内对肝胰脏 2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呈峰值变化 ,低浓度组表现为促进作用 ,高浓度组在 96 h时为抑制作用 ;低浓度组在 72 h内能提高鳃丝 2种抗氧化酶活力 ,随后下降 ,至 96 h时表现为抑制作用 ,而高浓度组一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2种抗氧化酶活力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因此 ,肝胰脏和鳃丝SOD,CAT2种抗氧化酶可作为中华绒螯蟹毒理学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牙鲆、石鲽和川鲽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相应引物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和石鲽(K.areiusbicoloratus)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PCR产物经T载体连接之后进行了克隆、测序,均得到了590bp的碱基序列,并将其与GenBank中牙鲆线粒体全序列相应片段和川鲽(Platichthysflesus)相应片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川鲽和石鲽序列差异很小(核苷酸差异数为7,同源性为98.8%);而牙鲆与川鲽和石鲽的序列差异明显(核苷酸差异数为90~93,同源性约为84%),且大多数核苷酸变异位点集中在序列中部大约200bp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WANG Ruifang HUANG Xiaorong WANG Haihua LU Jianxue SHI Xiaotao FENG Guangpeng ZHUANG Ping 《海洋湖沼学报(英文)》2019,(5):1777-1788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alinity on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itten crab ( Eriocheir sinensis ), and the salinity tolerance mechanism of embryo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embryos (gastrula, eyespot and pre-hatching stage), and hatched stage I zoea and megalopa, were exposed to a range of salinities (1, 5, 10, 15 (control), 20, 25, 30, 35 and 40). Hatching, survival and molting were monitored. Effects of 24-hour hypersaline (35) and hyposaline (1) stress on egg diameter, water content, Na +/K +-ATPase (NKA) activity, and 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 (CHH) gene mRNA expression in embryos and megalopa, are reported. Embryos are more tolerant of low (≤ 5) than high (≥25) salinities, with optimum ranges for gastrula and pre-hatching stage embryos being 5-20, and for eyespot embryo and stage I zoea, 10-20. Most megalopa can molt to the first juvenile instar by day 5 at salinities between 1 and 40, whereas molting of megalopa stages was delayed at 40. Hypersaline conditions resulted in a loss of moisture, reduction of egg volume, and a signifi cant increase in NKA activity and CHH mRNA expression at some developmental stages. Hyposaline conditions did not affect moisture content or egg volume, but resulted in decreased NKA activity and CHH mRNA expression in embryos. For megalopa stages, NKA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following both hypo- and hypersaline stress. Our results suggest high salinity will inhibit development and hatching of E. sinensis embryos, and low salinity will affect the survival of their stage I zoea. Increased NKA activity in embryos and megalopa stages might indicate a hyporegulation response under hypersaline condition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pawning ground protection of indigenous E . sinensis and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embryonic tolerance mechanisms of hyperregulating crustaceans following osmotic stress. 相似文献
19.
日本(虫寻)和底栖短桨蟹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相应引物对日本和底栖短桨蟹的线粒体 DNA1 2 S r RNA基因片段进行了 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分析比较了 2种间序列差异。结果表明 :日本 1 2 S r RNA基因片段长度为 41 4 bp,底栖短桨蟹为 41 5bp,2种的 A,T,G,C含量分别为 1 51 bp(36.47% ) ,1 53bp(36.96% ) ,43bp(1 0 .39% ) ,67bp(1 6.1 8% )和 1 50 bp(36.1 4 % ) ,1 55bp(37.35% ) ,44bp(1 0 .60 % ) ,66bp(1 5.90 % )。 2种间共出现了 3个碱基的缺失 /插入和 38bp的序列差异 ,其碱基转换与碱基颠换比约为 2 .1 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