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华南前侏罗纪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是我国地质研究的立典地之一。近年又有若干新发现,获得大批新数据,产生了许多新认识。本文初步总结了华南前侏罗纪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以及出现的新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综合评述,兼谈了自己的认识。主要内容包括前寒武纪地质特征(多地体的构造格架、碰撞拼合带位置的厘定、华夏古陆问题、新元古代变质作用)、华南原始大陆形成的时间与证据、华南早古生代褶皱带构造属性(陆内造山前构造、早古生代地层序列与沉积环境、陆内造山的证据、陆内构造-岩浆作用特征、早古生代陆内造山的驱动力)、晚古生代沉积环境与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的构造背景(晚古生代含放射虫硅质岩问题、晚古生代地层序列、早-中三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征、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动力学机制)以及华南地质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期盼借此引起业内同行的重视,促进华南地质研究的前进步伐。  相似文献   

2.
西天山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及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天山造山带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卡拉库姆—塔里木板块的结合部,是由一系列前寒武纪微陆块、古生代洋壳残片及陆缘弧相互拼贴而成的多聚合带、多成矿带,其独特的造山-成矿过程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构造单元划分与编图,建立了古生代西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格架,认为古生代西天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依次经历了:罗迪尼亚大陆裂解与北天山早古生代多岛洋盆形成阶段(Z-O_2),北天山早古生代多岛洋盆闭合与南天山洋盆开始形成阶段(O_3-S),南、北天山洋晚古生代洋盆形成与发展阶段(D-C_1),南、北天山晚古生代洋盆全面闭合与天山碰撞造山带形成阶段(C1-C_2)和碰撞后板内演化阶段(C_2-P)。  相似文献   

3.
燕山构造带北缘喀喇沁地区发育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多期岩浆活动,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是认识该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岩浆岩的系统定年及各期构造变形事件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结果表明,燕山构造带在早石炭世晚期一早二叠世处于古亚洲洋俯冲背景下的活动陆缘环境,出现了弧岩浆活动。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沿索伦克缝合线关闭,使得燕山构造带成为周缘前陆挤压变形带,并对应着岩浆活动的平静期。之后燕山构造带分别出现了晚二叠世一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4期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活动。在这些岩浆活动之间的平静期,先后发生了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3期挤压事件。这些现象还表明,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板内环境下岩浆活动发生在伸展背景中,而岩浆活动平静期多对应区域挤压活动。  相似文献   

4.
甘孜-理塘板块缝合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首次将甘孜-理塘板块缝合带划分为韧性剪切带及断层构造系统、古生代构造推覆体、蛇绿岩构造组合体。被动陆缘复理石建造、活动陆缘弧前沉积建造、与板块俯冲碰撞有关的花岗岩体、断陷沉积盆地和第三纪推覆构造带等边界地质体。它们形成演化与甘孜-理塘洋壳的俯冲、弧-陆碰撞、陆内会聚、断陷和平移走滑等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处于古亚洲洋闭合阶段,其间发育众多的弧盆系和蛇绿岩带,笔者等在大兴安岭地区1: 1 000 000地质编图和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应用“洋板块地质”学术思想在大兴安岭地区元古宙、古生代地质体中划分出一系列“俯冲增生杂岩”、地块基底残块、岛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结合陆(地)块和岩浆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和“俯冲增生杂岩”的时空展布,划分出9条俯冲增生杂岩带,其中新识别出3条俯冲增生杂岩带。俯冲增生杂岩带主要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内部各地块之间和地块与大型岛弧带之间,相当于地块间及地块与岛弧带间的缝合带。依据俯冲增生杂岩带两侧对应的陆(地)块、岛弧带等构造级别,归并出5条结合带。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时代自北向南依次变新,从早奥陶世演化到中—晚二叠世,暗示古亚洲洋洋盆向大兴安岭地区陆(地)块俯冲作用最早发生在北部额尔古纳一带,逐渐向南后撤,不断形成新的洋壳和产生俯冲增生作用,相应的活动陆缘从北部额尔古纳地块向南逐渐增生,配套弧盆系时代也逐渐向南变新。早—中三叠世至西拉木伦一带发生陆-陆拼贴,完成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对接。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研究,重建了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构造格架,提高了古亚洲洋东段洋-陆转换的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6.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7.
杨天南  薛传东  信迪  梁明娟  廖程 《岩石学报》2019,35(5):1324-1340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东南缘的西南三江造山带的构造几何格架形成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阶段。前人综合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创造性地构建了基于板块构造理论的大地构造几何格架初始版本,成为指导三江造山带地学研究的关键基础。二十世纪末引入我国的锆石原位U/Pb测年技术大规模应用于三江造山带研究,积累了大量高精度年代学数据,为升级大地构造几何格架初始版本奠定了良好基础。收集、整理、综合现有测年结果,本文将三江造山带内古特提斯阶段弧岩浆岩划分为两阶段、三个带,分别为晚三叠世玉树-义敦陆缘弧岩浆岩带、二叠纪-中三叠世江达-维西-马登-点苍山陆缘弧岩浆岩带、二叠纪-晚三叠世云县-绿春-哀牢山陆缘弧岩浆岩带。结合高压变质带研究进展、大地构造相时空配置关系提出:(1)玉树-义敦陆缘弧岩浆岩带为甘孜-理塘洋向南西俯冲于东羌塘-中咱陆块之下的产物,俯冲持续时间仅10Myr左右;(2)江达-维西-马登-点苍山、云县-绿春-哀牢山两个陆缘弧岩浆岩带属同一弧岩浆岩带,是龙木措-双湖-昌宁-孟连古洋壳向北、北东俯冲作用的产物,其俯冲时长达70Myr,产生4或5个岩浆岩活跃期。从俯冲作用持续时间及岩浆岩带空间规模分析,龙木措-双湖-昌宁-孟连缝合带代表的古洋盆为三江造山带古特提斯主洋盆,而甘孜-理塘洋规模相对较小。古特提斯主洋盆的闭合具有穿时性,北段闭合于中三叠世,而南段则到晚三叠世才最终闭合。新数据揭示的古特提斯阶段陆缘弧岩浆岩带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了若干新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地区,主要由寒武纪关子镇-武山蛇绿岩带、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李子园群浅变质活动陆缘沉积-火山岩系、奥陶纪草滩沟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加里东期岛弧型深成侵入岩体、俯冲-碰撞型花岗岩体等组成.关子镇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N-MORB型玄武岩,武山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E-MORB型玄武岩,是洋脊型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时代大致在534~489Ma之间的寒武纪.李子园群火山岩主要形成于岛弧或与岛弧相关的弧前盆地构造环境,草滩沟群火山岩形成于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环境.关子镇流水沟和百花中基性岩浆杂岩总体形成于中晚奥陶世(471~440Ma)古岛弧构造环境,同时发育加里东期俯冲型(450~456Ma)花岗岩类和碰撞型(438~400Ma)花岗岩类岩浆活动.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古洋陆构造格局经历了从洋盆形成-洋壳俯冲消减直至陆-陆碰撞造山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总体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晚寒武世古洋盆初始形成阶段;②早奥陶世洋盆初始俯冲阶段;③中晚奥陶世洋壳大规模俯冲与古岛弧发育阶段;④志留纪陆-陆或陆-弧碰撞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陆动力学的理论与研究开启了人们一个新的思路:在确认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划分构造单元时,除了前寒武纪基底、南华-印支期生物地层格架以外,不能不考虑中-新生代以来重大的陆内变形事件所产生的陆内变形(大型走滑断裂、推覆构造、挤出构造)对印支与前印支期所形成大陆构造格架大幅度的改造,因此对前印支期构造单元的性质需要通过构造复位来重新认识.通过构造复位认为:阿拉善、中祁连-柴达木、北羌塘等微陆块和塔里木板块是一个整体的克拉通--西域板块,不存在整体的昆(仑)-祁(连)-秦(岭)海洋板块,早古生代满加尔-北祁连坳拉槽-小洋盆和晚古生代东昆仑-阿尼玛卿-金沙江裂陷洋盆可能是由古特提斯洋脊楔入所引起的,类似于现今的红海-亚丁湾.本文拟从阿拉善、北羌塘地块的构造归属、西域板块的确认:中国境内北亚构造域的构造划分和晚侏罗-早白垩世陆内变形、中亚挤出构造;中朝与扬子-华南板块划分和南北黄海、朝鲜半岛的构造归属等方面,来讨论有关中国及邻区大陆构造格架的一些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的古生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和构造演化受特提斯洋的控制.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对羌塘-三江地区大量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及构造学等研究资料,对羌塘-三江构造-地层大区各分区古生代-中生代的沉积盆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各个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探讨了该区的大地构造演化:早古生代该区主体属于大洋环境;晚古生代随着特提斯洋向南东、北东方向的俯冲,该区开始发育一系列活动陆缘沉积盆地,产生金沙江弧后洋、澜沧江弧后洋和甘孜-理塘弧后洋,形成多岛洋弧盆系;中生代,随着特提斯洋向北东的俯冲消减,弧后洋逐渐闭合,羌塘-三江地区发生大规模弧-弧、弧-陆碰撞增生,逐渐转化成陆.随着白垩纪特提斯洋的闭合,印度板块与中国西部碰撞、造山,羌塘-三江地区发育陆内盆地.   相似文献   

11.
李景平 《湖南地质》1996,15(3):129-133
建立地体群的标志有边界断裂,沉积特征,岩浆活动以及构造变形等标志。据此,湖南省可以厘定出五个性质不相同的地体:湘西北稳定大陆边缘型原地地体,湘东北活动陆缘弧形异地地体,湘中大陆岛弧型异地地体,湘东大陆岛弧型异地地体以及湘南活动陆缘弧形异地地体。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北古生代—中生代洋陆构造演化存在较大争议.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二叠纪—早侏罗世岩浆活动强烈、矿床发育,这些为我们认识中国东北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洋陆转换过程以及成矿地质背景提供了重要素材.笔者等在系统总结黑龙江省中东部的蛇绿岩、岛弧岩浆岩和矿床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并识别出洋内弧前弧玄武岩、富铌玄武(安山)岩和英云闪...  相似文献   

13.
西南三江地区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该区自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洋壳俯冲、陆-弧碰撞和陆内会聚等一系列大地构造事件,具有长期活动的特点.本区构造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床集中分布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华南大地构造演化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华南大陆形成于前震旦纪。元古代至中三叠世,华南属于华南—东南亚板块的一部分,泥盆纪以前是冈瓦纳古陆的成员.志留纪之后为太平洋古陆组成部分;晚三叠世以来属于欧亚板块,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可分为扬于大陆裂陷(Pt—S)、江南地台(D—T2)和南华陆缘活动带(T2—Q)三大阶段。扬于大阶段包括四堡阶段(Pt1 2)、雪峰阶段(Pt3^1)和华南阶段(Z—S),三次大陆裂陷分别形成以四堡群俯冲杂岩为代表的四堡陆间沟—弧—盆、以丹洲群为代表的雪峰陆间沟—弧—盆和以震旦—志留纪广西构造层冒地槽型建造为代表的华南陆缘弧后盆地。江南大阶段含软州、右江两个平行交错的局部阶段,软州裂陷阶段(Z—P1),位于华南陆埠弧后盆地局部软州地区,并被保留至早二叠世;右江裂阶阶段(T1—T2),由于桂西及邻区介入活动大陆边缘.发育了右江裂陷盆地。南华大阶段包括两阶段,燕山期(T2—E2^2)东南大陆边缘弧阶段和南岭期(E2^3—Q)北西太平洋岛弧阶段。南华大阶段发生了多次轻缓造山运动,导致江南地台盖层和其上覆构造层同步或类同步褶皱,在陆上无海浸的环境里形成中新生代南华造山带。还讨论了许靖华关于华南三叠纪碰撞造山带的理论.结论认为:①华南大陆不存在古生代湘赣浙大洋;②华南大陆未曾发生过三叠纪二陆块碰撞事件;③“板溪”混杂岩隶属于明确的地层单元,由四壁不整合大地构造面和雪峰不整合大地构造面围限的冷家溪群、板溪群及相当层位。  相似文献   

15.
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天水—武山构造带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地区,主要由寒武纪关子镇武山蛇绿岩带、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李子园群浅变质活动陆缘沉积火山岩系、奥陶纪草滩沟群岛弧型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加里东期岛弧型深成侵入岩体、俯冲碰撞型花岗岩体等组成。关子镇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NMORB型玄武岩,武山蛇绿岩中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EMORB型玄武岩,是洋脊型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时代大致在534~489Ma之间的寒武纪。李子园群火山岩主要形成于岛弧或与岛弧相关的弧前盆地构造环境,草滩沟群火山岩形成于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岛弧环境。关子镇流水沟和百花中基性岩浆杂岩总体形成于中晚奥陶世(471~440Ma)古岛弧构造环境,同时发育加里东期俯冲型(450~456Ma)花岗岩类和碰撞型(438~400Ma)花岗岩类岩浆活动。西秦岭北缘早古生代古洋陆构造格局经历了从洋盆形成洋壳俯冲消减直至陆陆碰撞造山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总体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①晚寒武世古洋盆初始形成阶段;②早奥陶世洋盆初始俯冲阶段;③中晚奥陶世洋壳大规模俯冲与古岛弧发育阶段;④志留纪陆陆或陆弧碰撞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16.
西天山的增生造山过程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1  
高俊  钱青  龙灵利  张喜  李继磊  苏文 《地质通报》2009,28(12):1804-1816
西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它也是标志塔里木地块北部被动陆缘与西伯利亚地块南侧宽阔活动陆缘最后拼合的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将西天山划分为北天山弧增生体、伊犁地块北缘活动陆缘、伊犁地块、伊犁地块南缘活动陆缘、中天山复合弧地体、西天山(高压)增生楔和塔里木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同时综述了西天山蛇绿岩、高压变质岩、花岗岩类的年代学新资料,讨论了其增生造山的过程。西天山增生造山与早古生代帖尔斯克依古洋、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南天山洋和晚古生代北天山洋3个代表洋盆的演化相关,增生造山结束的时间可能是早石炭世末。二叠纪时期,西天山至整个中亚地区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现有资料证实西天山为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带,并非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7.
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经历了多构造体系叠加和多旋回洋陆转换的复杂演化过程,目前大量研究均以构造带为核心来限定区域构造格局,但一直争议较大。本文以构造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形成过程为主线,结合区域构造带演化,重新厘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建立了中国东北山弯构造演化模型。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由两个具前寒武纪基底的古老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及其张广才岭陆缘弧与两个古生代增生地体——兴安增生地体和松辽增生地体组成,其间由古亚洲洋分支新林- 喜桂图洋、贺根山- 嫩江洋、龙凤山洋和索伦洋分割。早古生代,西部额尔古纳地块东南部为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发育有嘎仙- 吉峰- 环宇洋内弧和头道桥等洋岛,~500 Ma随着新林- 喜桂图洋的关闭,这些洋内弧和洋岛拼贴增生至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随后贺根山- 嫩江洋的俯冲和后撤形成了一系列沟- 弧- 盆体系,持续的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和陆缘增生,形成兴安增生地体的主体。同时,东部佳木斯地块西侧发育有龙凤山洋的安第斯型俯冲活动陆缘,形成了张广才岭陆缘弧。伴随着各大洋的俯冲和陆缘增生,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以及它们的陆缘增生带构成了一个早古生代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块链。南部以锡林浩特- 龙江微地块为核心发生陆缘俯冲,形成松辽增生地体雏形。索伦洋发生双向俯冲,并通过弧陆碰撞产生陆缘增生。晚古生代,伴随着古亚洲洋的北向俯冲和后撤,早期形成的地块链逐渐发生向南弯曲。二叠纪末期—中三叠世古亚洲洋俯冲消减闭合以及西北部蒙古- 鄂霍茨克洋和东部泛大洋的俯冲挤压,导致地块链进一步弯曲,同时,早期的古老地块、增生地体、弧岩浆岩、沉积建造等发生汇聚,最终形成一个以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增生地体为西翼,佳木斯地块和张广才岭陆缘弧为东翼,松辽增生地体为核心的大规模山弯构造——中国东北山弯构造。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不同地层系统、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区系、岩浆旋回等特征,可将苏门答腊岛划分为2类异地地体:东苏门答腊地体(亲冈瓦纳地体)和西苏门答腊地体(亲华夏地体)。2个不同地体的古地理演化和板块构造运动规律控制了区域金属矿床分布。海西期—印支期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分布受控于大陆边缘的火山弧,而燕山期则和裂谷岩浆侵入活动和海底扩张(或地幔隆起)有关。新生代金—银金属矿床沿苏门答腊—巴厘散大断裂两侧成带分布,受控于陆缘火山弧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东准噶尔造山带结构及岩片组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位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东部的东准噶尔造山带,根据1∶25万区调成果,以大地构造相为基础,划分出准南陆缘活动带和准东北晚古生代沟-弧-盆系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并划分出塔克扎勒弧前海沟带,考克塞尔盖古生代叠加岛弧带和条山弧后盆地三个三级构造单元。这些构造单元是多期构造的复合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演化过程、相应的建造系列及各具特色的岩片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晚古生代聚煤前的区域构造格架为三个地体:闽西北地体、闽西南地体及闽东地体。聚煤期构造特征(早古生代晚期):加旦东运动沿政和——大埔深大断裂产生了海沟岛弧系俯冲;同时,沿温州——德化深大断裂产生海沟山弧俯冲,海沟岛弧系在晚古生代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中、西部条带,海沟山弧系形成了福建二叠系含煤地层的东部条带。聚煤后的构造特征(中生代),由于印支运动产生新古太平洋板块,并在这时产生了二叠系含煤地层滑脱断层的雏形;燕山运动早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盖层逆冲推覆构造,燕山运动晚期形成了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基底逆冲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