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了一件产自辽西北票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陆家屯层中的燕子沟辽角龙(Liaoceratops yanzigouensis)化石标本。该标本保存了燕子沟辽角龙的一些典型特征:前颌齿3颗;较大的三角形的眶前窝,外颧骨不发育;前齿骨上翘呈钩状;下颌后腹缘的边棱脊发育,并在其后部发育瘤状结节。根据对化石的CT扫描和三维图像重建,笔者对燕子沟辽角龙吻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包括吻骨前缘呈龙骨脊状,后侧发育一棱柱状纵脊等。此外,首次对燕子沟辽角龙的头后骨骼进行了描述,其中,股骨第四转子的特征可能对基干新角龙类的分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州东部中下寒武统凯里组或是凯里组中上部的凯里动物群,都含有大量的三叶虫,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三叶虫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Burlingiidae(布林寺虫科)三叶虫就是其中的代表。 Burlingiidae三叶虫是一类特殊的三叶虫,这类三叶虫个体较小,头鞍沟不发育,仅具头鞍侧沟或呈坑状,面线后支交于侧缘,届前颊类三叶虫;缺乏前边缘沟,不分内外  相似文献   

3.
首次报道了辽宁北票羊草沟盆地上三叠统羊草沟组可疑的苔类。由于缺少表皮构造特征,将这些似叶状体状植物归入与苔类和藻类亲缘性关系还不清楚的形态属Thallites,并建立了一个新种,羊草沟似叶状体(新种)(Thallites yangcaogouensis sp. nov.)。植物体近圆形,似叶状体厚,边缘全缘,规则二岐分叉3次,前2次分叉较深,最后1次分叉较浅,形成三角形裂片,顶端钝尖;中肋自似叶状体基部伸出,呈明显脊状,伸达似叶状体顶端。当前新种表面保存有不规则的小凸起和毛发状物,推测是似叶状体腹面鳞片和假根的印痕,与苔纲地钱目特征相似。根据现生苔类的生态学和羊草沟植物群组成特征分析,推测新种可能生长在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湖泊、河流附近的潮湿土壤或岩石表面。这个类群的发现为了解辽西地区晚三叠世古地理、古环境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4.
Tylotites petiolaris吻部构造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提供了探索早期翻吻动物辐射的一个绝佳的窗口。澄江动物群翻吻动物包括8科10属10种,其中罗惠麟等(1999)依据仅有的一块不完整的标本建立Tylotites petiolaris,并将其归入叶足动物。2002年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野外工作组在尖山剖面采集到两块完整的具有吻部的标本,本文籍此对该属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特别是吻部和躯干表面的特征,从而说明T.petiolaris为翻吻动物。因为与澄江动物群中其他翻吻动物形态有较大差异,据此建立瘤节虫科,新科Tylotitidae fam.nov.。描述如下:虫体较长,呈圆管状,长可达100mm,宽2~4mm。身体基本可以分吻部和躯干部两部分。吻部与Cricocosmia特别相似,为典型的三段式构造,从下到上可依次分为Ⅰ、Ⅱ、Ⅲ段,Ⅰ段与躯干前端连接,直径同于躯干,表面有10列纵向的略为弯曲的小刺(图版Ⅰ,图1a,1b;插图1)。最前端吻刺最为粗壮,向后的吻刺逐渐变小。Ⅱ段位于Ⅰ段之前,向前略微收缩,光滑无刺。Ⅲ段位于吻部顶端,可进一步分为A、B两部分:A段直径后端大于Ⅱ段,表面密布斜列排列的小刺,从后向前,小刺变大;B段光滑无饰,直径小于A段。Ⅲ段可强烈自由弯曲(图版Ⅰ,图1a,1d)。颈部长约5mm,表面光滑无饰,直径略小于躯干。躯干表面具56~58个环脊,52排粗刺,最前面第4~6个环脊表面无刺,环脊之间为环沟。躯干由前向后直径逐渐增加,在中后部增至最大,然后虫体直径基本上一致。躯干刺成行成列排列。环状分布的躯干刺随着环脊与环沟落差的变化而改变,到躯干后部逐渐减小。每一个环脊之上有12个粗刺,腹刺长度小于背刺。有些躯干刺的轴部显示较强的黄铁矿化,表明其可能为中空结构(图版Ⅰ,图1c),可能有体腔伸入,躯干末端具有一对尾刺,躯干整体弯曲成6字形(图版Ⅰ,图1a,1b)。肠管从吻部一直延伸到躯干末端。肠道位于一个空闻的体腔内,Ⅰ段表面宽约1mm的黑色区域可能为胃,肛门位于躯干末端的腹面(图版Ⅰ,图1b)。T.petiolaris很可能表栖生活于海底底面上。因为体表长刺具有很强的防御作用,腹刺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抓牢沉积物,所以,很可能通过背腹波动在海底底面作蠕形运动,也不排除蜷曲一解蜷的运动方式。吻部的主要功能可能为捕食。几条T.petiolaris个体相互盘绕(图版Ⅰ,图2),很可能与其两性交配有关。  相似文献   

5.
Euloma changshanense Lu采自浙江江山下奥陶统,是一个蜕壳老壳的部分及自由颊腹边缘的印痕。从这后期破损的残壳分析其蜕壳过程,认为两自由颊在头前中间连接,蜕壳时在虫体拱曲时脱落于头前,但还在新壳之上,后被新的虫体顶走,只残存自由颊腹边缘在头前的印痕。这反映了三叶虫在蜕壳过程中有一停顿休息时间,而新的虫体常常顶走或拖走老的头壳上的自由颊和唇瓣,使老壳留下缺失的背壳部件。蜕壳过程是瞬间发生的,即只有原地埋葬才能保存这一状态,说明当时三叶虫处于比较宁静的水中,又处于沉积物供给充足的环境,在蜕壳过程中或不久即被沉积物掩埋。浙江江山印渚埠组的厚度较大,上面直接覆盖着大湾阶底部的Azygograptus suecicus带;而相邻不远的江西玉山印渚埠组顶部,上覆为玉山阶的底部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证明印渚埠组是穿时的。而两个地方的印渚埠组顶部都常产有Euloma changshanense Lu,说明此三叶虫虽为下奥陶统常见化石,但延续时间较长,在特马豆克晚期到整个玉山阶都存在,也说明印渚埠组沉积厚度较大,但整个沉积环境变化不大,即使三叶虫Euloma changshanenes等种属也很少变化。这是研究三叶虫蜕壳及其生态替换、演变的好层位。  相似文献   

6.
在兰坪县通甸公社德胜沟花开左组上段(J_2h~2)灰绿色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地层中,不但有丰富的瓣鳃类化石,而且最近我分队首次发现与瓣鳃类共生的还有菊石化石—阿佩尔菊石科(Oppeliidae)、古巴沟菊石(Cudachetoceraa sp.indet.)。这个菊石的特点是内卷,壳有肋脊和细线两种装饰呈辐射状排列。与菊石共生的瓣鳃  相似文献   

7.
在辽西义县组新发现了一具近完整的禽龙类化石骨架.据头骨和牙齿特征建立了一新属、新种--义县薄氏龙(Bolong yixianensis gen.et sp.nov.).它的自近裔性状包括:上颌骨与泪骨之间有一凹坑;在眼眶之上,前额骨后部发育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额骨后侧边缘发育一厚嵴,在厚嵴之上有一前后延长的凹陷;前齿骨腹突向后延伸并与前齿骨腹缘平行;齿骨背侧的前齿骨关节面高度不足齿骨高度的2/3,齿骨前尖位于齿骨自下向上1/3高处;上颌骨牙齿主脊位于牙齿颊面后1/3处,并向后弯曲.与同样在辽西义县组发现的锦州龙Jinzhousaurus的头骨和牙齿相比较,薄氏龙至少有14处不同.包括上颌骨前端不下弯、前齿骨腹突分叉和上颌骨齿齿冠有多条副脊等.它也是迄今在亚洲发现的几种最原始的禽龙类之一.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理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作用遗迹.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进行了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获得了其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并在冰川成因的典型特征的频率上取得了新的认识.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形态特征主要为:石英砂形状主要为次棱角状、尖棱角状和多棱角状,边缘多可见次棱脊和棱脊磨损,表面起伏度高;机械特征主要有贝壳状断口、平行解理面、裂隙、粘附碎片、擦痕、机械V形坑;化学特征主要有蚀坑和蚀缝、蜂窝状溶蚀表面、无定形硅沉淀和硅质薄膜.在石英砂表面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的擦痕的频率为8%~32%;粘附碎片的频率为16%~40%;裂隙的频率为12%~32%.通过对点苍山冰碛物的石英砂扫描电镜分析,得出该第四纪海洋性冰斗冰川和悬冰川的石英砂形态特征及其频率.该冰碛物石英砂原始形态特征明显,机械特征频率不高,是近源堆积的冰碛物石英砂的典型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脊状沉积体有两种不同结构类型:西部Wild峡谷两侧不对称发育的浊流堤岸沉积形成两个平行峡谷的脊状沉积体;东部数个脊状沉积体的形成与其下长期存在的浊流活动引起的穿时沉积间断面有关。不同峡谷的浊流活动起始时代不一,西部的Wild峡谷起始时代和陆隆区冰海沉积起始时代(P1)一致;东部Wilkins峡谷以及Murray峡谷从后期的P3(约26.1 Ma)开始,代表普里兹湾地区的一次冰川极盛事件。研究区所有峡谷及其浊流活动均随时间向海扩展,造成相应的脊状沉积体向海扩展。在脊状沉积体外缘区域,浊流输送而来的细粒沉积物在向西的底流作用下形成大型深海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10.
采自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一件标本代表巨龙类的一个新属种。新属种的正型标本包括若干背椎、荐椎和尾椎,部分背肋和脉弧,以及腰带的大部。新属种的鉴定特征包括后部背椎椎弓外侧有一源自后关节突的脊,后部背椎有一板状结构连接椎体—椎体横突板和椎体—前关节突板,前部尾椎尾肋前伸,有两个凹坑,以及肠骨内侧有一源自耻骨柄的直立脊。新属种肠骨气腔化,这一特征在蜥脚类恐龙中非常罕见。新属种具有一套独特的原始和进步特征的组合。初步的特征分析显示巨龙形类具有非常复杂的特征分布。近期的巨龙形类化石发现,这一类群在其早期演化阶段在…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贝16井含油地层划分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16井含油地层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两个孢粉组合:桫椤孢-脊缝孢-罗汉松粉(Cyathidites-Biretisporites-Podocarpidites)组合和无突肋纹孢-紫萁孢-巴彦花孢(Cicatricosisporites-Os-mundacidites-Bayanhuasporites)组合。依据岩性、电性、古生物、同位素和伊利石结晶度(饱和)等综合研究,将贝16井含油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兴安岭群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缺失伊利克得组),扎赉诺尔群铜钵庙组。前人划归为布达特群的1807.5~2030.0 m井段岩石应划归为塔木兰沟组;塔木兰沟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最早期,不排除下部有部分地层属晚侏罗世的可能;上库力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可能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中晚期—Valanginian早中期。  相似文献   

12.
描述了2005年和2010年采自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地区大红沟背斜和东陵丘背斜的河狸科化石,其中大红沟的材料包括1件下颌、l件门齿和6枚零散颊齿,被归人中国北方中中新世常见的通古尔单沟河狸(Monosaulax tungurensis);其牙齿尺寸较小,门齿的釉质层圆凸,表面光滑;颊齿齿冠低,前臼齿大于臼齿;颊齿的(下)次沟向下延伸几乎到达牙齿基部,所有褶沟均填充白垩质;P4的前沟明显深于中沟和后沟;无次生的小坑发育.东陵丘的材料仅有1枚上臼齿,尺寸较大,冠面仅具4条褶(沟),褶沟有厚实的白垩质填充,次沟向下延伸近至齿根,唇侧沟深浅不一,被归入上新世早期的安氏河狸(Castor anderssoni).河狸科多营半水栖生活,生活于林地的湖或河流边,具有非常强的环境指示意义.柴达木盆地内新近纪河狸科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在中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盆地的中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水体和较多的林木.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调查所在靖宇县河床的砂砾石中发现兰色刚玉经鉴定达到宝石级,填补了我省兰宝石矿产的一项空白。该区为新生代玄武岩区的边缘,火山口发育。主要分布有第三纪船底山橄榄玄武岩、辉斑玄武岩和气孔玄武岩,第四纪下更新世巴里气孔状玄武岩、橄榄玄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新近纪地层出露广泛,化石丰富。本研究首次记述了产自巍山盆地的邓氏山西犀(新种)Shansirhinus dengi sp. nov.及景东盆地的元谋无鼻角犀Acerorhinus yuanmouensis和无角犀亚科未定种Aceratheriinae gen. et sp. indet.。S.dengi sp. nov.的鼻骨前端上翘,有小的粗糙角座面;鼻切迹深,位于P4后缘水平;头骨顶面在眼眶前方迅速缩窄;两侧顶嵴间距离宽,骨面隆突;上颊齿前附尖和前尖肋发达,前臼齿舌侧齿带连续。S.dengi sp. nov.代表了山西犀属Shansirhinus内一个更为特化的类型,区别于其他种的特征主要是鼻骨更短,前端位于P3中部水平;眼眶位置在M1后半部,与鼻切迹之间的距离更近;上前臼齿的釉质复杂化表现为前刺更长,基部分叉突向外脊;上臼齿M1~M3的原尖舌侧壁发育釉质沟纹。产于禄丰盆地曾经描述归入Shansirhinus cf.S.ringstroemi的材料与新材料形态相同,归入该新种。巍山盆地产化石的红棕色砂砾岩和泥岩的沉积时代应该与禄丰盆地产煤地层时代相近或更晚,推测为晚中新世7~...  相似文献   

15.
1988年我们在骊山花岗岩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带中采集的人工重砂样,经笔者详细签定并作X光粉晶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后确认为宇宙尘。 骊山主要由太古界太华群深变质的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等组成,燕山期花岗岩浆沿断裂侵入其中,呈脉状和岩株状,这些小型侵入体也遭受断裂蚀变作用,并形成金矿化。作者在细粒花岗岩的构造蚀变体中,采集有三个人工重砂样,样品采自冷水沟、牡丹沟及冷水沟与牡丹沟之间的山坡上,在上述三个重砂样中均含有宇宙尘。  相似文献   

16.
宋天锐 《古地理学报》2007,9(5):461-472
北京十三陵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包括5个组: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前2个组主要由碎屑岩组成,后3个组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众多的沉积相标志从不同侧面说明:常州沟组沉积属于滨浅海碎屑岩沉积环境;从串岭沟组开始,其沉积环境向碳酸盐岩沉积环境过渡;后3个组沉积时的环境为典型的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沉积环境演化模式。另外,长城系还有许多特殊的沉积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世界上最古老的宇宙球粒;高于庄组白云岩层面上双脊波痕的内碎屑颗粒成因和硅化白云岩内青鱼骨状层理及硅质团粒的成因;特别是在大红峪组首次发现太阳星云物质-碳质球粒陨石。  相似文献   

17.
得克萨斯州西部丰里措(Carrizo)山群1270百万年的辉绿岩床具有与现代洋中脊玄武岩相似的不活动元素丰度。卡里措山群厚层陆源沉积岩和超铝流纹质火山灰流凝灰岩的存在排除了辉绿岩形成于典型的现代洋中脊玄武岩环境的可能。野外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指示卡里措山群沉积在早期大陆边缘弧后盆地。该盆地向北东方向延伸到得克萨斯州柄状狭长地区。上覆的阿兰莫雷(Allamoore)组由沉积岩和堆聚在成熟边缘弧盆地的玄武岩组成。该边缘弧盆地位于拉诺(Llano)区以拉斑玄武岩为主的岛弧后面。  相似文献   

18.
金星的火山作用曾十分活跃,形成了占总面积70%的平原。由于缺少有意义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金星表面5亿年来形成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保存得十分完好。Beta Regio地区位于金星中北纬地带,是金星分区中的V17区,在地貌上是一个面积2 000 km×2 500 km的、伴随抬升和火山作用的隆起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地、冠状构造、沟谷、锥状隆起、线状带、平原、脊状带和放射状系统8种;共分为瓦片状地形、密集断裂平原、断裂和脊状平原、盾状平原、皱脊平原、平坦平原、叶状平原和陨击坑8种物质构造单元。最新研究表明金幔柱是造成Beta Regio地区的抬升、断裂形成和火山作用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气胀构造(Air heave structure)是一种相对不多见的沉积构造,但在黄河现代三角洲上却非常发育.它们可以发育在多种微相中,甚至在水上平原的分流河道的河床上也可以广泛发育.由于它们别致的形貌、精巧的结构而非常引人注目.在某些河段气胀构造密集成片、蔚为大观.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上的气胀构造一般呈圆形穹隆状,少数呈面状;直径多在数十厘米至1~2 m,面状者长宽最大可达数十米;高数厘米到二、三十厘米.气胀构造可以分为气盖、气室和基底三个部分.气盖厚十余厘米到二十余厘米,气盖表面光滑或有拱裂缝、爆裂缝、同心圈环、侵蚀坑槽、波痕、喷气泥沙火山、滑皱鳞片(或滑褶环脊)、泄气孔(坑、缝)及流痕等伴生或次生构造.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上的气胀构造的成因非常复杂,与黄河断流形成的独特水文、水动力条件及由此形成的河床的特殊结构和黄河沉积物的细粒(粘土、细粉砂)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雪亭 《地质与勘探》2017,53(4):680-685
东昆仑南坡埃坑北花岗斑岩位于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镇南八宝滩以南、马尔争以北的埃坑德勒斯特沟中游一带埃坑铜钼矿带的北矿区,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东昆仑南坡俯冲增生杂岩带中生代弧后前陆盆地,是古特提斯北部活动陆缘的南部边缘区域,也是广义的东昆仑岩浆弧构造带的组成部分。该斑岩体是埃坑铜钼矿的围岩和成矿母岩,花岗斑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成岩年龄为242±1.2Ma,推测斑岩型铜钼矿成矿时代应为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这一成果对该带斑岩型铜钼矿的找矿勘查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