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5—1988年4次考察中140°E断面的温、盐度和海流资料指出,由于1986—1987年E1 Ni(?)o事件的出现,因而原先积聚在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的上层暖水减少,次表层水和中层水显著抬升,从而改变了热带海域的温、盐度场结构。此外,南赤道流几乎消失以及赤道潜流核心层速度的明显减弱,是这次E1 Ni(?)o事件造成的海流方面的重要变化。结合1982—1983年E1 Ni(?)o事件爆发前137°E断面表层动力高度的分布变化,可初步认为西太平洋赤道海域已具备了产生下一次E1 Ni(?)o事件的海洋学条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9年“实践”号海洋调查船在10°S—5°N,170°E—175°E海区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区的海流进行了诊断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存在北赤道逆流、南赤道流、南赤道逆流、赤道潜流和赤道中层流。另外,在赤道有一股强的上升流。由于该上升流的存在,使赤道潜流沿纬向发生弯曲:位于上升流西侧的潜流流轴降至300m水层深处,而东侧上升至100m左右的水层深处。此外,计算结果显示潜流核心位置并不正好位于赤道上,而是向北偏移约0.5°。在有实测海流的格点上,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厦门西海域的盐度,结果表明:其季节变化与厦门地区的降雨量有密切关系。春季,盐度为全年的最低值。厦门西海域盐度的周日变化受潮汐的影响,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平潮前后1h之内。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57~1986年间的调查资料,对胶州湾温、盐度的日、年和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湾温、盐度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温度年变化较规则,可分为湾顶、湾中和湾口3种类型;盐度年变化较复杂,与降水量和蒸发量密切相关。1980~1986年,胶州湾温、盐度出现了一个低~高~低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过程与山东沿岸温、盐度的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5.
Through detailed studies of sedimentation taking place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much knowledge has been acquired about the lysocline, the compensation depth of carbonate, the components of sediment, the sedimentation period and sedimentation rate of the area.  相似文献   

6.
南太平洋大气和海洋年代际变化与冷空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气象研究中心(NCEP/NCAR)1958—1997年的月平均资料和海表面温度异常资料(JONES,1994),发现南太平洋大气和海洋及赤道东太平洋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1972年以前,副热带海区大气旋度场与海表面温度(SST)的变化同步,大气中的变化超前于海洋的变化;1972年以后到90年代初,该海区大气旋度场与海表面温度(SST)的变化趋势相反。研究发现南半球中低纬度之间热量的交换程度与副热带海区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关系,说明南半球大气热通量的经向输送有可能是影响海洋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相关分析表明,对赤道东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海区在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主要位于南纬20度和25度附近。  相似文献   

7.
根据“向阳红五号”调查船于1992-1993年TOGA-COAQRE(Tropical Ocean and Global Atmosphere-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强化观测期(IOP)期间,在赤道西太平洋观测到的CTD,海面气象等资料,计算了海表barrier layer(壁垒层)厚度。并对该海区壁垒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及机制作初步  相似文献   

8.
基于SODA再分析资料和TAO资料,利用EOF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别研究了赤道太平洋海面纬向风应力异常和赤道太平洋上层纬向流异常的时空特征及其对西太平洋暖池纬向运移的影响。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海面纬向风应力距平场第一模态具有2—5年的年际变化特征,其时空分布呈东、西向的反位相变化;而赤道太平洋上层纬向流距平场的第一模态则为1—2年的年和年际变化,且整个研究区域位相统一。纬向风应力和纬向流异常变化最显著的区域都在赤道中太平洋。相关分析显示,赤道中太平洋海面纬向风应力异常和赤道西太平洋上层纬向流异常分别对西太平洋暖池纬向运移有约2个月和4—6个月的超前影响,是暖池纬向运移的两个重要动力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赤道中太平洋海面纬向风应力异常和赤道西太平洋上层纬向流异常对西太平洋暖池纬向运移有很好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赤道太平洋西部的上层海洋环流、结果表明:(1)棉兰老涡气旋式环流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由于埃克曼抽吸作用,它是一个低盐冷涡;(2)对棉兰老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之间穿越流的观测表明:该断而北部(5°—6°N)的S向流是棉兰老海流的S向延伸;W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沿岸潜流可达该断而的东南部门(2°N一2°S);北赤道逆流则在两者之间沿表层的盐度锋作E向流动。据此,赤道太平洋西部次表层盐度分布状况可得到圆满解释。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王毅  崔凤娟 《海洋与湖沼》2015,46(2):241-247
本文通过分析RAMA印度洋观测浮标系统锚系ADCP实测资料,对赤道中印度洋上层海流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0°,80.5°E纬向流垂向剖面呈现上150m层一致的东向流,而经向流在100m以浅呈现表层向北次表层向南的翻转流结构。赤道中印度洋上层纬向流季节信号被半年周期的东向射流Wyrtki Jets(WJs)所控制。WJs发生于季风方向转换的季节,4—5月份较弱,10—11月份较强。赤道中印度洋上层经向流年周期信号显著。北半球夏季与冬季分别出现风应力旋度驱动的Sverdrup南向流与北向流。本文结论为赤道中印度洋上层环流季节变化特征的研究提供了观测角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洋赤道海域SST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提出赤道大西洋、西印度洋及东太平洋表层水温低的可能原因。较详细地讨论了西太平洋暖池形成原因,这是由于西太暖池决定了Walker环流的产生,而Walker环流的移动和演变同样会对暖池区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On the ba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West Pacific Ocean, a diagnostic calculation of equatorial flow for this region is performed by using the authors' model equations and computing scheme and methods. For the first cruise (January 3-March 4, 1979), the results show: (i)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of the equatorial surface flows comes from the prevailing northeasterly wind field, with an average uniform wind speed Vw = 6.3 m/s. The steady westward wind produces divergent westward flows in the surface layers, causing an upwelling near the equator.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eady wind stress in the upper layer (120 m) decreases with depth and becomes insignificant at the level of z = 75 m or z = 100 m, (ii) The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is a strong eastward and equator-ward flow, with its eastward component of undercurrent larger than its meridional component. The core of the undercurrent is at the thermocline, and its maximum velocity is 88-90 cm/s at the level of z=200 m. The deeper f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海域温、盐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和上升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位于黄海和东海的分界处。1985年8月至1986年10月对长江口海区进行了水文调查,调查范围为124°E以西,30°45''N以北,32°N以南的黄海和东海区域(图1)。 本海区属中纬度季风区,水深一般不超过50m,气象因素对水文要素的影响很大。冬季盛行偏北风,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频频南下,因海面冷却和蒸发造成的垂直对流可直达海底。夏季盛行偏南风,并常有台风侵扰。 长江径流量十分充沛,每年约有9240亿立方米的淡水人海,约占进入黄海、东海的径流量的80%。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十分显著,5-10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总径流量的71%。充足的淡水入海和海面的增温影响,使调查海区水体在夏季明显分层,并形成强大的淡水舌。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此淡水舌不是沿长江入海口门的方向指向东南,而是经常转向东北方向,并且转角的大小随着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长江口区的潮流比较大,潮混合对这里的水文要素的垂直和水平分布有重要影响。长江口是部分混合型即B型为主的河口(沈焕庭等,1986) ,发达的潮混合和充沛的径流输入,两者相互作用,使得河口区的盐度垂直分布有时呈垂直均匀状态,有时呈层化状态。 长江口海区南部有台湾暖流北上,其延续体可越过长江口到达32°N以北海区。长江口北面有苏北沿岸流和黄海沿岸流南下。北上的台湾暖流和南下的黄海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同长江冲淡水相互交汇、混合,对长江口区的水文要素分布、变化有重要影响。 以下我们根据1985年8月至1986年8月调查所得资料和部分历史资料,对长江口海区水文要素的基本特征作一扼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14.
韩玉  张桂玲 《海洋与湖沼》2015,46(2):321-328
于2010年5—6月搭乘日本KH10-1航次,对西北太平洋两个不同深度站位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垂直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CH4和N2O浓度分别为(2.55±0.22)nmol/L和(7.50±1.11)nmol/L,饱和度分别为126%和116%,均处于轻度过饱和状态。在垂直方向上,CH4浓度分布呈现次表层极大的特征,次表层以下CH4浓度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CH4次表层极大值可能是由于细菌利用甲基化合物进行好氧产生和在悬浮颗粒物、浮游动物或其他海洋生物肠道内厌氧微环境产生的综合作用造成的。N2O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跃层下部达到最大值,N2O与溶解氧的垂直分布呈镜像关系。水体中N2O主要通过硝化过程产生。利用LM86和W92公式计算得到CH4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0.76±0.57)μmol/(m2·d)和(1.57±0.67)μmol/(m2·d),N2O的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1.96±0.24)μmol/(m2·d)和(3.08±0.38)μmol/(m2·d),因此西北太平洋是大气CH4和N2O的净源。  相似文献   

15.
1998年2—3月台湾海峡中,北部温,盐周日变化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位于台湾海峡中部和北部两个连续观测站1998年2-3月的CTD资料进行分析,认为北部测站在观测期间经历了低温,低盐水入侵的过程,但此过程只显著影响到30m层,温盐垂直结构有时出现单跃层,有时出现阶梯结构;而中部测站盐度垂直均匀,温度垂直梯度也较小,已不受闽浙沿岸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北部海区1998年2~3月温、盐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8年2 ̄3月台湾海峡北部海区的CTD资料,进行温、盐垂直分布特征的分析,同时根据温、盐垂直分布特征进行海域温、盐特性的区划。结果表明,在研究海域的西侧,温、盐的垂直分布具有层化结构;在研究海域的东侧,温、盐垂直均匀一致,且呈高温高盐。  相似文献   

17.
The averag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horizontal divergerce, relative vorticity and vertical velocity overthe observation area were computed using 6-days NAVAID wind data from the R/V Shijian and R/V Xiangyanghong 09 during FGGE (the First GARP Global Experiment) and upper air sounding data of two island stations within the same period. Yanai's method was used to comput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he apparent heat source, apparent moisture sink and total eddy heat flux. Satellite cloud photographs and surface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subdivide the six days of observation into three disturbed days and three undisturbed or trade day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rge-scale structure and heat budgets in the disturbed and trade wind periods and compared them with those of the trade wind regions of the Atlantic. Some interesting results of the structure and heat budgets of large-scale disturbances over the equatorial trough region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re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台湾海峡西部海域的水文状况,已有一些研究(肖晖等,1988;曾刚等,1988),但对海峡中部和东部海域的研究则较少,特别是对该海域海水温、盐度的垂直分布类型和细结构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拟对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夏季温、盐度的垂直分布类型和细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台湾海峡海域的水文状况、水团结构和海水的垂直混合过程及其机制,对该海域的资源(特别是渔业资源)开发也有现实意义。 本文所用资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福建海洋研究所1987年7月11-20日和8月25-29日在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进行的两次“上升流”专题调查中搜集的,调査站位如图1所示。这些资料包括南森站资料和CTD资料两类。前者系利用南森采水器和颤倒温度表获得,观测层次采用浅海标准层次(即0,5,10,15,20,25,30,50,75m,…底层)。后者系用美国 Interocean 公司513D型多要素探测仪(CTD)获取,为连续取样,该探测仪深度、温度和盐度的观测误差分别为±0.03m,±0.02℃和±0.05。 两次调查期间的天气状况基本相似。第一航次期间天气形势较稳定,多为晴和少云。第二航次期间天气形势基本与第一航次相似;但8月30日因受合风影响,天气状况趋于恶劣,F断面未能进行观测。在两次调査期间,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的风向较稳定,多为南-西南风,仅个别测站出现东南风;风速変化也较小,一般都在2-5m/s之间,最大风速为9m/s。调査期间气温较高,大都在26.8-28.8℃间2最高为29.4℃。  相似文献   

19.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是太平洋中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海区之一,它在全球气侯变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幅员广阔,占全球热带海洋面积的35%-45%。它是全球大洋表面水温(SST)最高的海域,其SST终年都高于28℃。Andow(1987)的研究表明,暖池域次表层(50-300m)海水温度的变化较表层明显,其年际变化的标准偏差可达3-4℃。邹娥梅等(1991)指出,热带西太平洋海域次表层海水的热状况具有较好的指标性。因此研究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域次表层水热状况的变化,对于阐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与东亚气候异常,特别是对我国旱涝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黑潮海域和赤道东太平洋1954—1983年月平均海面温度距平,分别施以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并采用数字滤波、相关分析和合成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海域存在不同频段的低频振荡,其中在准两年周期里,黑潮流域对赤道东太平洋水温振荡存在明显的响应,并具有约6个月的位相落后;而在周期大于28个月的振荡中,这种响应很弱且仅限于20°N以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