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我区建国以来的积雪,尤其是大到暴雪气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得出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大到暴雪气候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资料,同时还讨论了我区积雪与纬度和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大到暴雪进行了物理量诊断和预报。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5~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冷空气活动与安阳区域大到暴雪的关系,根据冷空气影响路径,将安阳区域大到暴雪的天气形势分为回流倒槽型、锋前型、高后型,并给出不同型大到暴雪24 h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到暴雪天气模型及数值产品释用预报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欧洲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对1986年11月-2002年3月河南省出现的87个大到暴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将大到暴雪划分为3个类型,即高原低槽型、阻高-横槽型和L型,对每个型进行合成平均,建立了大到暴雪的天气学概念模型.为提高样本中大到暴雪的概率,先将样本进行消空处理,然后选取物理意义清晰、天气学意义明确的预报因子,分别建立了全省分片大到暴雪1-7 d预报方法,在业务试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欧洲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对1986年11月-2002年3月河南省出现的87个大到暴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将大到暴雪划分为3个类型,即高原低槽型、阻高-横槽型和L型,对每个型进行合成平均,建立了大到暴雪的天气学概念模型。为提高样本中大到暴雪的概率,先将样本进行消空处理,然后选取物理意义清晰、天气学意义明确的预报因子,分别建立了全省分片大到暴雪1-7 d预报方法,在业务试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5-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冷空气活动与安阳区域大到暴雪的关系,根据冷空气影响路径,将安阳区域大到暴雪的天气形势分为回流倒槽型、锋前型、高后型,并给出不同型大到暴雪24h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1961-2011年逐日降水量,运用线性趋势法、Cubic函数、M—K突变检验、R/S分析、Morlet小波变换法,研究了该地区大到暴雪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大到暴雪日数沿阿尔泰和萨吾尔山脉较多,河谷平原较少,阿勒泰站为大到暴雪高发区,福海站为低发区,11月发生频次最高;各站中,除阿勒泰和福海站变化不显著外,其它站均呈显著增多的趋势;Cubic函数拟合显示: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大到暴雪日数发生了由少到多的转型,各站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发生了转型,但没有发生突变;Morlet小波分析表明,大到暴雪日数存在着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周期变化;R/S分析表明,在未来该地区大到暴雪日数将逐渐转为减少的趋势,尤其是吉木乃和阿勒泰站。  相似文献   

7.
2009年冬季(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新疆阿勒泰地区降雪异常偏多,最大积雪深度和降水量均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大到暴雪以上量级在阿勒泰地区北部、东部反复出现,由此引发了该地区的特大雪灾。本文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确定了降水的主要时段和大到暴雪出现的时间,并利用常规天气图分析探讨2009年冬季大到暴雪出现的天气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8.
引言 2000年1月 11日,受强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晋中地区普降中到大雪,寿阳县和灵石县达暴雪,24小时降雪量分别为 14. 3mm和 11mm。同时气温骤降,极端最低气温几乎降至历史同期最低,积雪深度分别达到18cm和11cm,给冬小麦的安全越冬和交通运输等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对晋中地区冬季大到暴雪个例进行了分析,对形成大到暴雪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讨,从而得出晋中地区冬季大到暴雪的基本预报方法。1晋中地区大到暴雪历史概况 晋中地区冬季降雪量少,平均降雪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3%。年际变化大,…  相似文献   

9.
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与新乡市大到暴雪历史个例找相似,当最大相似值超过临界值时,起报24 h有大到暴雪.  相似文献   

10.
用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与新乡市大到暴雪历史个例找相似,当最大相似值超过临界值时,起报24h有大到暴雪。  相似文献   

11.
王秀琴  卢新玉  王金风 《气象科技》2013,41(6):1068-1072
基于新疆昌吉州5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0年积雪深度大于等于0 cm的实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对0 cm地面温度(含最高、最低)、雪面温度(含最高、最低)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并以阜康市天池气象站2011年所有积雪日数据对关系模型作检验。结果显示: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有3个雪深分层:5 cm以下、6~40 cm和40 cm以上,积雪深度为0~5 cm时,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差值很小,受雪深及天气条件影响明显,雪深6~40 cm,主要受雪深影响,雪深超过40 cm,地面温度趋于定值。  相似文献   

12.
塔城盆地暴雪预报方法和白灾的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0--1997年28a的资料中筛选出30个个例为对象,对其从高、中、低、地面4个层次形势场进行对比和分类,对产生暴雪的物理机制进行诊断分析,采用统计预报中的多因子综合相关预报方法筛选预报因子,用集合预报方法集成预报结果。据此提出畜牧业生产防御暴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大(暴)雪与白灾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宫德吉  李彰俊 《气象》2000,26(12):24-28
使用1961~1998年内蒙古118个地面测站的历史资料及同期亚欧500hPa高空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大(暴)雪及白灾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发生大(暴)雪频率最高的地区是内蒙古的东部和南部,而白灾最重的地区却是内蒙古北部。指出产生“坐冬雪”是形成白灾的必要条件,给出了产生“坐冬雪”的气象指标,总结了内蒙古大(暴)雪的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05年青海南部牧区气象台站观测的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积雪等气候要素的年代际演变特征以及雪灾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冬季青海南部牧区中雪和大雪出现的站次以及雪灾出现的站次有逐步增多的趋势,降雪量和地表平均积雪量每10 a分别增加1. 253 mm和8.246 cm,单站积雪量在海拔4100 m左右的高度上增加比较明显,其变化是由气候的年代际波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雪密度、雪压等积雪参数资料的缺乏是南方地区雪灾精细化防御研究的难点之一,通过历史地面积雪气象观测资料来反演测站及周边的雪密度,是对现有积雪监测资料的有益补充。本文利用湖北省76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并选取了积雪期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气温、日照等8个影响雪密度的自变量因子,构建了雪密度的随机森林回归(RF)模型,并通过RF模型反演数据,分析了湖北省雪密度和雪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雪密度RF模型预测的均方根误差为0.04 g/cm3左右,可以用于湖北省雪密度资料反演。②湖北省平均雪密度在0.14~0.20 g/cm3之间,从中部以0.17 g/cm3为〖JP2〗界分为东西两个区,东部区雪密度较大。③湖北省近60年来最大雪压值在1.3~6.7 g/cm2之间,不同重现期最大雪压分布存在鄂西北和鄂东两个高值区,且鄂东区的中北部基本雪压值更大。〖JP〗  相似文献   

16.
北半球积雪监测诊断业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艳君  李威  陈乾金 《气象》2004,30(11):24-26
利用卫星遥感和常规观测的积雪资料,确定了适合业务使用的北半球及中国积雪监测诊断方法,并初步建立了北半球和中国积雪监测业务。其相关业务产品主要有:北半球月积雪日数、中国月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分布,北半球、欧亚、中国等不同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61-2006年全疆32个测站的逐日积雪深度资料,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北疆区域积雪开始时间、积雪结束时间、相对积雪期和绝对积雪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积雪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相对积雪期和绝对积雪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前3种差异主要是由地形高度变化引起的。积雪开始时间和相对积雪期各测站基本呈上升和下降趋势,积雪结束时间和绝对积雪期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较为类似,伊犁河谷地区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5年以后,积雪开始时间呈上升趋势,而积雪结束时间、相对积雪期和绝对积雪期均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表明,积雪开始时间和相对积雪期及绝对积雪期存在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积雪开始时间的早晚,大致预测相对积雪期和绝对积雪期的长短。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积雪监测在地球辐射平衡、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气候预测、雪灾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FY-4(风云4号)卫星数据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优势,基于FY-4A(风云4号A星)构建积雪监测方法与模型,不仅拓展了静止卫星应用领域,也丰富了积雪监测应用的手段。FY-4的高时间分辨率为积雪监测的研究提供了分钟级数据,对积雪与云的变化掌握的更为细致,但用于积雪监测的波段,因分辨率不高容易导致错判与漏判。本文基于2020年小时级野外地面雪深观测数据、风云3号D星积雪覆盖产品(FY-3D_SNC)数据,构建了基于归一化积雪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now Index,NDSI)的FY-4A卫星积雪判识方法,提出了雪深监测模型与等级划分指标。结果表明:NDSI≥0.20是青藏高原地区FY-4A卫星积雪判识的适用阈值,无论有云或无云条件,其漏判率均低于8.0%。地面站点验证结果表明,积雪判识准确率达83.33%以上。空间范围内直接剔除云区后,积雪判识经混淆矩阵验证准确率在82.48%以上。因此,FY-4A卫星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积雪监测的能力。虽然FY-4A卫星对超过10 cm以上雪深不具备区分能力,但可以较好地识别10 cm以下浅雪雪深,相关系数达到0.745,通过了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据此建立的FY-4A卫星0~10 cm雪深等级指标,总体分级精度达到87.50%。FY-4A卫星雪深反演方法在青藏高原地区对0~10 cm浅雪雪深有较好的估算能力。  相似文献   

19.
Separation of electrostatic charge during the transport of particles by wind adds a force to the gravitational and fluid forces that determine trajectories of particles moving by saltation. Evaluating this electrostatic force requires th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very near the saltation surface, and charge-to-mass ratios for the moving particles. Field mill readings 4 cm above the surface in a moderate blizzard showed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as high as +30 kV m-1. Another experiment gave charge-to-mass ratios of individual saltation particles in low-level drifting that ranged between +72 C kg-1 and -208 C kg-1. From these measurements, we estimated electrostatic forces as large as the gravitational force on some saltating particles. Including forces of this magnitude in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significantly alters predicted saltation trajectories from those for uncharged particles. Predictions appear reasonable that for some saltating particles, the electrostatic force prevents new surface impacts. These results should help improve models of energy transfer 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during blizzards and sandstorms.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实际灾情的青海高原雪灾等级(评估)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宁  李林  王军  李兵  李海凤 《气象科技》2012,40(4):676-679
利用1951—2008年青海高原雪灾实际灾情资料,通过统计计算各年份雪灾造成的牲畜死亡率,并进行排序,参照了计算SPI(标准化降水指数)不同等级干旱在全部干旱中所占比例的过程,确定了不同雪灾等级的阈值,制订了基于实际灾情的雪灾指标。并对几次典型雪灾过程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确定的雪灾等级与DB63雪灾标准基本一致。在青海高原牧区,用雪灾造成的实际牲畜死亡率来确定雪灾等级指标,评估雪灾受灾程度,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