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2011年美国共发生12起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以上的极端天气事件,该数字超过了2008年的9起,为有记录以来极端事件最多的一年。总损失超过520亿美元,全年共有1000余人死于极端天气事件。,而极  相似文献   

3.
海洋灾害地质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灾害地质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1门新兴学科.本文论述了这一学科产生与发展的背景,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海洋灾害地质调查研究的历史,展望了学科的发展前景.作者认为,海洋灾害地质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必需要融入“全球变化”和“全球系统科学”的概念;要加强海洋灾害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既要重视海岸带灾害地质研究,又要面对...  相似文献   

4.
5.
利用雷雨、大风等灾害天气资料和电力事故历史数据资料,分析了电力事故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雷雨、大风、日平均气温等天气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利用事件概率回归(regression estimation of event probability,REEP)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了日照市电力事故发生概率与雷雨、大风和日平均气温之间关系的预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雷雨、大风是造成日照市电力事故的重要气象因素。2)雷雨、大风和高温等灾害天气对电力事故的发生虽都有促成作用,但影响能力存在较大差距。3)两种回归分析模型对因子和变量之间关系均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相较而言,REEP模型更为直观,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更为客观,适用性更强。4)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在客观资料基础上,回归模型具有准确性、实用性,可为电力事故预警发布系统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是泛第三极海陆气系统的重要成员,同时是全面顺利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关键海域,其热力状况严重影响亚洲季风变异及我国和全球的气候变化。文章从印度洋热力异常的模态分型、中小尺度关联、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洋际协同效应以及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关键影响风险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并针对研究现状和不足提出研究建议。结果表明:印度洋热力分异与跨区域多源、多尺度交互胁迫对我国东部季风气候与环境生态具有重要协同调控作用和高致灾风险。建议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全要素过程综合调查,夯实印度洋多维度系统观测体系,突出印度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研究,深化跨界面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影响和适应有关的耦合机理、联合影响、协同效应气候诊断分析,明确作用隶属和通道机制;发展大数据诊断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自适应自组织新方法与数字孪生新技术,丰富中小尺度理论和建模研发,提高我国季风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及其极端灾害研究与预测水平,服务于关键风险预估和等级区划以及灾害精准防治,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气候与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及我国防灾减灾与风险治理提供必要科学参考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7.
魏卓 《海洋世界》2007,(6):48-53
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众多,但分布其中的淡水鲸类动物仅4种,它们是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和奥利诺科河水系的亚河豚;分别分布于印度次大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我国海洋测量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从海洋环境测量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加工管理以及工程化应用四个方面,重点介绍我国特别是海军在该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情况,同时对海洋测量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围海造地是人们对海洋空间较为直接的干预,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空间资源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文章主要通过回顾我国近20年的围填海效益评估方面文献资料,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学者围填海效益评估方面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缺少综合性研究成果;(2)在效益评估的研究方法上,以"货币化"和"等级量化"评估为主,缺少适宜的评价方法;(3)近几年,出现有少量综合效益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26日生效后,各沿海国家的海洋开发与管理都将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本文对我国专属经济区调查工作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供有关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比研究中美海洋灾害预报机制和管理体制,表明在中国很有必要建立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的专业化、国际化机制和法制化管理体制,并建议对赤潮预报实行专项监控和预警,明确限定各涉海部门海洋监测预报的职责,监测预报的信息共享由国家海洋局进行管理与协调、各涉海部门所进行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的内容和范围进行准确的界定并实行分级分类的标准化监测和预报、积极参与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福建省海洋生态灾害防控的业务需求,开发海洋生态灾害防控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该系统采用B/S架构,借助GIS技术,以Web方式实现,包括赤潮、溢油和水环境异常3个子系统,可快速和规范化地实现对3种主要海洋生态灾害的应急监视监测、模式预测、应急处置和辅助决策支持的信息化全流程管理,可全面提高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灾害应急响应能力,有效减轻海洋生态灾害损失,为福建省海洋生态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洋探测技术五十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本文综述我国海洋探测技术五十年发展的主要成就,展望我国海洋探测高技术的近期发展。本文涉及的海洋探测技术包括:海洋环境自动观测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水声技术、水下工程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4.
风暴潮灾害是威胁上海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科学客观地做好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对于风暴潮灾害的观测预报、风险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上海市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调查评估内容不全面、工作机制不健全、灾情调查口径不统一和技术规范不完善等不足,提出明确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主体、建立“1+2+5+X”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机制、建立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分级响应机制和编制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手册等建议,为上海市风暴潮灾害调查评估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冰灾害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冰灾害的产生不仅于海冰冰情严重程度,而且同人类活动及人类防范海冰的意识有关。通过归纳整理1950年以来渤海海冰冰情等级以及国家海洋局公报内的海冰灾害,并应用5年滑移平均,以反映中国"五年计划"的社会活动与海冰灾害之间的响应,定量分析海冰灾害发生率同海冰冰情等级的关系,发现工业活动的频繁程度同海冰灾害发生率成正比;人类重视程度同海冰灾害发生率成反比;海冰冰情等级与海冰灾害发生率成正比;当海冰冰情等级减轻时,海冰灾害发生率并不一定减少。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针对目前渤海工业活动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加强海冰灾害的防范能力仍然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渤、黄海沿岸风暴潮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收集的渤、黄海沿岸主要海洋站(塘沽、羊角沟、烟台、威海、乳山口、青岛和日照)1950年以来各年最高潮位资料(个别站位资料样本较小),应用能优化处理小样本的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对渤、黄海沿岸各海洋站年最高潮位的多年一遇极值情况进行了超越概率计算,并与《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推荐的极值I型(Gumbel曲线)方法进行比较。除羊角沟站误差3%外,其它站误差均在2%及以下,表明文中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在兼顾小样本条件下所给结果是比较可靠的。这对于潮位等水文实测资料短缺的新建或拟建工程区进行工程水文要素设计重现期的推算将有较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及其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1982–2017年日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中国近海海表温度变化的极端特性、历史演变、空间格局及可能影响,并探讨了与全球变化和区域气候变率的关联性。近30多年来,中国近海海表总体升温明显,尤以春季长江口附近及以南的外部近岸海域升温最为显著,线性升温速率高达0.2°C/(10 a)。相比而言,沿岸海域对气候变暖暂缓的响应可能更为明显;极端高(低)温强度以显著增强(减弱)为主,尤以春(夏)季幅度最大。沿岸海域春季极值温差增强显著,易通过物候变化引起生物迁移和赤潮等生态灾害突发、频发;北部海域极端事件持续天数大于南部,其中,黄海、东海极端高温持续天数增加显著,可能对渔业资源产生较大影响。受气候变暖暂缓影响,极端低温持续天数亦显著增加;极端高温在长江口附近,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等海域累积频次上升显著,未来极端海洋热浪事件可能持续增加,将对南海珊瑚礁等产生较大影响。极端低温累积频次以显著降低为主。然而长江口及以南沿岸极端低温在冬春季增强明显,可能对红树林等产生一定影响;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暖位相期间,ENSO暖事件得到增强,易引起中国近海海表极端低温的频发。北极涛动(AO)正位相时,限制了极区冷空气向南扩展,中国近海海表极端高温频次趋于增加,其危险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国际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回顾了中国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生态灾害以及大洋和极地研究等方面,总结了70年来中国在海洋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了目前中国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促进中国海洋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日,格陵兰岛冰盖迅速融化引起了全球关注。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数据显示,在2012年7月8日-12日的短短5天内,整个格陵兰岛冰盖表层融化面积已达97%,如此惊人的融化速度大大超出此前历史上的所有记录。科学家怀疑这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本期,我们来共同关注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  相似文献   

20.
好望角航道的气候背景和灾害性天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好望角航道区的气候背景和灾害性天气系统,指出好望角航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大风,造成大风的主要原因是由南大洋的西风带以及大西洋的副高、印度洋副高和非洲大陆上的天气系统共同影响造成的。冬季西风带位置偏北,可达30°S附近,西风带控制的范围也包括了非洲的南端大陆,以强西风为主,夏季西风带位置南移,影响航道区的系统有副高和西风带上绕极气旋的交替影响,除西向大风外,也常常会出现偏东和偏南大风。该区的海雾不多,以晴朗天气为主。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的季节变化不大,冬季7~8月平均气温14~15℃,夏季1~2月平均气温2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