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重、磁异常的人机联作模拟反演(也称人机联作选择法),是根据选定地质模型及重、磁异常的正演计算公式,由给定的初始模型参数计算出理论场值,并与实际观测场值进行对比,根据对比中确定的不一致性或残差,依靠解释人员的经验来修改模型形状及物性参数,重新计算理论场值进行下一次对比,反复多次直至达到满意为止,人机联作选择法整体为一套计算机软件,并依据支撑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在人机联作工作站上使用或在一般的微机上使用。人机联作选择法既可应用于二度体重、磁异常,也可以应用于三度体重、磁异常的模拟计算解释。  相似文献   

2.
测区地形起伏使地下一次场发生畸变,因而矿体的激发条件和测量条件也都改变.原来适用于水平地形条件下的激电异常解释方法(如类磁选择法等),如不加分析直接用来解释起伏地形条件下的激电异常,必将导致较大的误差,甚至得到错误的结果.本文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就地形对激电异常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对二度激电异常的定量计算方法作了初步探讨.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角元法计算三度体球冠模型的重力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利用高斯公式将体积分变成包围该积分域的全表面积,应用一系列三角形拟合计算表面,然后通过格林公式把对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分变成对三角形每边的线积分之和的三角元法来计算三度体球冠模型重力异常,同时给出了合理的计算方案。计算了均匀密度球冠模型和非均匀密度球冠模型在水平地表面的重力异常,得到了2种模型的平面异常图。最后通过选择均匀密度球体作为误差对比的对象进行误差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郝飞  蒋明镜  孙德安  闫超  张熇  王闯 《岩土力学》2015,36(7):1953-1958
本研究自行设计加工了一套可以实现位移速率控制的加载装置,采用TJ-1模拟月壤为地基材料,把着陆器足垫作为基础进行了位移速率控制条件下的载荷模型试验,并采用了3种不同方法计算足垫基底的平均应力。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对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足垫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随加载速率大致呈线性增加,按足垫与地基的实际接触面积计算的极限承载力稍大于按足垫最大上口面积计算得到的地基承载力。考虑到安全储备建议采用按最大上口面积计算所得地基承载力。足垫基础下按实际接触面积计算得到的变形模量介于按足垫最小底面和最大上口面面积计算的结果之间。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品位厚度乘积与总量伽玛测井曲线所围面积具有正比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作修正用。已导出一些修正条件。已经证明,正比系数K与矿层倾角无关,因为矿层厚度(视厚度)和总量伽玛测井曲线所围面积与倾角的正割值成正比。该结论已为实验资料肯定。还证明,对于较厚的矿层,可以利用其边缘附近测井曲线的反褶积来评价它的倾角。  相似文献   

6.
曲面位场导数的换算方法大多基于调和函数的积分方程数值解。本文提出了基于B样条函数的曲面上位场导数直接计算法。引入按弧长S作变量的三次样条插值,得出了位场水平导数的计算式。该方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以用一元样条来实现曲面上的求导。这些,都决定了该方法的简便性和精确性。利用曲线上和曲面上的两种理论模型进行试算,分别计算了Zα/x和Δg/Z~2计算和理论的结果对比表明,符合很好。误差主要取决于曲面起伏大小,异常变化陡度和取样的间隔。  相似文献   

7.
硫氰酸钾分光光度法有效提高铀矿石中钼的测定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标GB/T 14353.9—1993基础上,以氯化亚锡为还原剂,硫氰酸钾为络合剂,用国家一级合成硅酸盐光谱分析标准物质验证,对比不同熔矿方法和不同酸性介质对钼最低检出范围的影响,优化了用硫氰酸钾比色法有效检测铀矿石中含量≥10.0μg/g钼的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稳定可靠,步骤简单,测得钼的最低检出限可降低至10.0μg/g。方法的测定值与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分析结果相符,可满足实验室内铀矿石批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伽玛测井(取样)异常的定量解释工作,主要依据铀含量与伽玛异常面积的正比关系(Q∝S)来推断解释的。因而异常面积的计算精度直接影响到铀含量的计算精度。本文就如何提高异常面积计算精度及整个解释工作实现数值计算的问题作一简要讨论。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资料的解释精度,简化当前野外工作的步骤,并为在计算机上实现自动数据处理作准备。一、方法原理伽玛测井(取样)的测点距,经前人实验统计确定10—15Cm 最佳,本文从该点出发,  相似文献   

9.
在γ测井理论和资料解释工作中,有效质量吸收系数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参数。过去不少研究者对该系数的测定产生了极大兴趣。1957年等利用饱和模型中心点的γ辐射强度来确定矿石的有效质量吸收系数,其结果为0.028±0.003厘米~2/克。六十年代初,和又利用薄矿层γ测井曲线在矿层内的面积与曲线下全面积的比值来确定矿石的有效质量吸收系数,实测结果为0.033厘米~2/克。国内有关  相似文献   

10.
概述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荧光方法可以定量测定锡的重量浓度或面积浓度.在化探领域里,它可以测定分散晕上的疏松沉积物或分散流底部沉积物中的锡重量浓度,用来寻找锡矿化异常.评价锡的矿化异常时,通常要进行槽探、井探,甚至坑探或钻探,这阶段应用X射线荧光技术可在岩矿露头表面(如在槽探、井探、坑探中)或钻孔岩芯进行现场测量,划分矿层厚度,计算“线储量”.在钻孔中也可以进行X射线荧光测井,划分矿层、计算储量,提供井壁的锡矿化情况,弥补岩芯提取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姜涛  李伟林 《铀矿地质》2021,(1):120-130
为扩大粤北花岗岩型铀矿找矿成果,以青嶂山矿集区1:5万210Po测量数据为依据,研究了210Po法在粤北花岗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异常特征及应用效果。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应用趋势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趋势面分析消除了不同铀含量的地质背景对提取210Po异常的影响;210Po法与地面伽马能谱、氡气测量、 AMT组合应用对寻找花岗岩区深部隐伏矿体具有良好的效果,多种测量方法均出现峰值的部位,为含矿构造带或铀矿体产出部位;经钻探工程验证,在210Po法及相关方法异常区揭露到铀矿工业矿段,210Po法在粤北花岗岩型铀矿勘查中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相山铀矿田开展了分量化探方法稳定性、异常重现性及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分量分析方法稳定性较高,同一样品多次测试结果之间的符合度及不同时间(批次)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石里坑地区的重复性测量结果显示,两次测量的分量铀平均含量相近、地球化学波动特征相似、局部分布形态和部分高值区的强度有所差异,但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展布形态、空间位置吻合较好,说明分量化探的异常重现性较好。云际工作区的分量化探测量结果表明,分量铀高值区(带)与已知矿体的空间对应关系较佳,可有效地指示深部隐伏铀矿体,反映了分量化探在相山盆地铀矿勘查中的有效性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地气与土壤X荧光(地球化学) 测量法,对鄂东南某铀矿勘查区开展隐伏铀矿找矿工作,结果表明铀矿赋存在 工作区主断裂和次级断裂中,在含矿断裂上方及断裂延伸方向的相邻区域形成含U的地气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区。异常区 内Pb,Zn,Cu,Au的地气异常明显且具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伴有幅度较低的W,Bi,Y,Mo,Mn,As等元素组合异常。 根据勘查区获得的地气与土壤X荧光资料综合分析,在测区西北的次级断裂F7北部捕获的地气与土壤异常具有已知矿异常 的全部特征。依据地气异常位置与断裂的关系,推断铀矿可能埋深在200~350 m左右,矿体在走向上可能有220 m的延续。目 前,在该异常区布设的钻孔已在200 m深度见到铀矿体,进一步的探矿工程还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床是我国大型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矿体埋深大、品位富,研究其地电化学等综合物化探特征,可为建立覆盖区航放异常有效查证技术方法提供依据.基于矿床地质及航磁航放特征的分析,开展组合物化探方法测量及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哈达图铀矿床位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北东向、北北东向中等磁场区及中等-弱磁场的梯度带;航空及地面...  相似文献   

15.
钟福军  潘家永  夏菲  张勇  刘国奇  刘颖 《中国地质》2017,44(6):1234-1250
玉华山地区是赣杭构造带西南段重要的铀矿找矿远景区之一,毗邻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相山铀矿田。玉华山地区基底变质岩、岩浆岩、断裂构造、热液活动和铀矿化特征指示区内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与相山矿田对比,两者成矿条件基本相同,但在火山活动、晚期热液活动强度、剥蚀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玉华山地区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异常特征表明,区内U-Th-Mo化探综合异常、正负磁异常交替和放射性正异常等异常叠加区是铀矿勘查的重点区域。同时,在成矿条件、地球化学条件与地球物理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为区内铀矿勘查工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笔者认为为山—筒山断裂带是今后资源量突破所在,建议部署相关勘探工程,查明铀资源量。  相似文献   

16.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geogas prospecting through the mechanisms of geogas prospecting and its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concealed uranium deposits prospecting were analyzed. Geogas prospecting is a new means of deeply concealed deposits exploration that started to develop gradually from the 1980s and is at an initial stage of research in concealed uranium deposits exploration. Furthermor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following research work by summarizing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of current studies in this paper. A general upward micro-flow of geogas could carry the metal nanoparticles associated with ore body underground to the surface of earth to come into being anomaly halos of elements contents above the ore body, and with these anomaly halos,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deeply concealed uranium deposits (or other classes of metal ore bodies) would be reflected. The depth that geogas measurement could achieve for prospecting concealed deposits under the covering layers is up to a thousand meter. Geogas prospecting can be used for investigating in small scales, surveying generally and in detail in big scales and locating the ore bodies.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re are three primary under-mentioned problems in the studies of geogas prospecting: ①On the one hand, the researches of how mediums (covering layer) would affect the migration process of geogas are far from enough. On the other hand, appropriate mathematical theory models have not been set up yet. ②In China, there are currently few accurate and practical physical models for geogas prospecting to carry out controllable and repetitive series experiments as well as theoretical studies. It is essential that an appropriate physical model should be established timely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and a kind of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the mechanism study of geogas prospecting. ③To achieve the aim of popularizing the geogas prospecting in the uranium exploration area, the research of trapping solution and sampling and measuring methods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and the methods of rapid geogas in-site measuring which are suitable for various geologic structures of uranium deposits should be made reasonably to cater to the need of rapid and accurate field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17.
化探勘查数据的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具有多重分形的特征,可用分形理论研究符合化探数据的分布规律。针对不同类型铀矿床的化探特征,选取分形理论中的部分方法进行研究并与传统方法对比。用含量-面积法处理某碳硅泥岩型铀矿区的水系沉积物数据,可以缩小异常区范围而且不遗漏矿点,减少勘查工作量;用分形趋势面法处理某砂岩型铀矿区的活性炭测氡数据,能够有效地强化弱异常信息,提升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8.
原地浸出采铀是一种利用砂岩型矿层对水的渗透性,采用注、抽液孔向含矿岩层注入“溶浸液”和抽取“浸出溶液”而获得铀的先进采矿技术。研究井场下方 “浸出液”分布范围,不仅能掌握矿体的被覆盖程度和矿床开采率,且对于地下水体污染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对内蒙古二连盆地某铀矿地浸开采试验基地进行电法勘查,以对铀矿地浸开采过程进行监测试验。具体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对试验井场进行探测试验。试验区以抽孔为中心布设一个18×18的测网,测网的线距和点距均为10 m。电法探测试验时,对穿过抽、注井的5条纵向和4条横向测线进行了CSAMT观测,并对全区进行中间梯度激发极化测量。经过数据处理和反演得到了中梯装置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及CSAMT二维电阻率模型,并结合研究区域已知资料进行解释,认为电阻率断面上井场区域下方的低阻异常带反映了地浸开采过程“溶浸液”的地下分布状态;视极化率平面等值线图上显示的抽注单元下方的大片低极化率异常,可能是由地下浸出液与岩层组成的离子导电体系“薄膜极化”效应产生的异常带。  相似文献   

19.
刘国安 《地质与勘探》2016,52(1):139-145
以粤北澄江地区地面γ能谱测量、土壤Rn测量及分量化探测量数据为基础,应用分形理论研究三种(放射性)物化探方法所测数据的异常下限,并与传统方法所求的异常下限对比。研究表明,分形理论能更好地反应异常分布和富集的规律。分析三种(放射性)物化探方法的异常特征,推测了该区可能存在4条(隐伏)断裂构造,预测了可能的赋矿部位,为该区进一步的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岩性、构造等地质特征及放射性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了下庄矿田帽东地区铀矿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帽东地区铀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对铀成矿十分有利的岩性和构造条件,是下庄矿田富铀矿找矿的重点地区之一,群脉型和交点型铀矿是该区今后模式找矿的主要目标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