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跃康 《地球》2020,(2):12-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些新兴领域、新兴资源不断为人们所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便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类型资源,是新型的绿色清洁能源,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浅层地温能基本概念浅层地温能也称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在地下200米深范围)、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整理沧州市区的地质资料,从第四系地质条件、富水性、回灌能力、岩土体热物性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浅层地热能的赋存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进行了适宜性分区,初步查明了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容量和换热功率,结合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5,(11)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5日在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这是继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后,时隔317天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达成的又一项历史性成果。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美两国凝聚最大共识,主动担责,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信号,一扫之前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笼罩的阴霾,照亮了全球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1)
正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2日晚间,被称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性一步"的《巴黎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获得通过。为了这一结果,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延长了一天会期。作为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的态度至关重要。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会后表示,《巴黎协定》是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传递出了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专家表示,这既是中国作为联合国气  相似文献   

5.
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再生的可替代清洁能源,因其分布范围广,资源储量巨大的特点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开发地热能在调整能源结构、缓解能源资源压力、促进消费转型升级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大现实及战略意义.经过几十年勘探与开发,浅层高温地热能几乎已经勘查完毕.目前,地热能勘探受储层埋深大、温度较低和手段单一等的影响勘查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提高地热能勘查效率,需要引入勘探深度大、方法手段多等特点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为指导地热勘探,本文按照物性测量差异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阐述国内外地热能勘探实例,并对主流地球物理地热能勘探特点进行了对比.认为在实际地热勘探工作中某一种物性参数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地质背景及地质体的空间状态,需要将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融合,相互补充及验证,提高地热地球物理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6,(1)
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12月24日上午举行"巴黎归来谈气变"中外媒体见面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介绍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情况,并介绍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巴黎协定》:动员全球各方应对气候变化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巴黎协定》,以及对今后国际社会之间的合作产生什么积极影响时,解振华说,《巴黎协定》是一个全面、均衡、有效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对各个国家和所有缔约方都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6,(1)
正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隆重举行,184个国家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涵盖全球碳排放量的97.9%。超过15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了本次气候大会的开幕式。此次大会目的是促使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  相似文献   

8.
资讯     
《地球》2015,(7)
<正>中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国家发改委透露,6月30日,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根据文件,中国确定的2020年行动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  相似文献   

9.
岳尚华 《地球》2014,(4):54-57
3月22日,第四届中国低碳发展论坛暨《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原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教授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日益紧迫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10.
叶洪恩 《地球》2019,(6):102-102
《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提出2020年我国地热能利用量达到7000万吨标煤,将地热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地热的形成、储量、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研究,是近几年地质学者和工作者密切关心的问题。此文在物探资料未能明确深部热构造机理且其他佐证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水热型地热系统相关资料研究深部地热形成条件,建立水热系统-干热岩联动研究机制,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河北大柏舍台深井与浅层地电阻率的观测概况,对其观测精度、抗干扰能力、年变规律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深井地电阻率在观测精度、抗干扰等方面均优于浅层地电阻率;深井地电阻率年变规律与浅层地电阻率有着较大差别,浅层地电阻率2个测道的年变化明显,而深井地电阻率的年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观点     
《地球》2010,(6):8-8
世行专家:旧发展模式若不改本世纪气温将升5℃ 10月17日在重庆举办的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王晓东发布了《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城市与气候变化》。《报告》称,全球正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现实,各国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通过政策、金融以及减排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6,(1)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1月30日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今天,我们齐聚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这表明,恐怖主义阻挡不了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借此机会,我愿向法国人民致以诚挚的慰问,同时对奥朗德总统和法国政府为这次大会召开所作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  相似文献   

14.
岳尚华 《地球》2013,(12):64-67
11月5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发布会,  相似文献   

15.
正不久前,科技部正式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连续第七次面向全球公开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这是科技部推进绿色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国遥感科技界对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行动。在保持前期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之上,科技部组织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全球碳源汇时  相似文献   

16.
蓝颖春 《地球》2014,(5):12-13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造成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灾害日益频发,气候风险日益加剧,给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地球为何变暖速度加快?气候变化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为此《地球》记者采访了原国家气象局局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1)
正2015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以下简称自主贡献),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等2020年后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使得地震采集数据量及其精度实现质的飞跃,南沙海域的地震调查,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等离子震源,获得地震剖面精度优于3 m局部甚至可在1 m之内,为科学研究、工程、浅层资源、地质灾害预警等研究奠定基础.在南沙第四系识别出了七个地震反射界面,确定500 ms至海底沉积区间内地震层序与三期海平面升降并与冰期、间冰期对应,典型地震剖面展示第四纪至少有三套完整的具有三角洲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的地震相证据,与全球的第四纪海平面的变化一致.精细的浅层地震结构表明:南沙的地质现象丰富,浅层断层非常发育,下切河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遗迹的形成的地震相清晰,是地质活动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深井地电阻率和浅层地电阻率的观测精度对比、抗干扰分析、年变规律分析以及对深井地电阻率水平测向与垂直测向近两年的变化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深井地电阻率和浅层地电阻率两种观测方式,各有其特点.在观测精度上深井地电阻率高于浅层地电阻率,但是与浅层地电阻率观测系统相比仍需继续不断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7,(7)
<正>美国自特朗普总统就任以来,推翻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延缓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行清洁能源的进程。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新的格局,中美两国如何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近日,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清华伯克利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携手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共同举办"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下的中美行动与合作"对话活动,邀请中外专家共同讨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和新趋势、以及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合作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