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沙群岛蟹类的种类组成中,栖息于潮间带的种类与栖息于浅海区的种类有很大的不同。梭子蟹科(Portunidae)是潮下带浅海区最为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大都生活在礁盘的浅水中,常潜伏于珊瑚礁缝隙中或礁块下。梭子蟹科中的大部份种类,特别是Portunus,Thalamita与Charybdis三个属的所有种类,均可食。但迄今在西沙群岛所采到的标本,多系Portunus与Thalamita两属中的中、小型种类,真正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食用种类尚未发现。本篇包括梭子蟹科15种,其中包括1新种,有5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
在《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中,曾描述了蛙蟹科、馒头蟹科、菱蟹科、梭子蟹科、豆蟹科、扁蟹科、珊隐蟹科、沙蟹科、方蟹科及地蟹科的32种,分隶于22属。本文为西沙群岛蟹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材料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1975-1976年先后五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共记述30种,分隶于7科26属,其中1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主要报道蜘蛛蟹科、贝绵蟹科、玉蟹科共18种;此外,对《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己报道过的科属补充了12种。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西沙群岛蟹类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三次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共有标本276个,鉴定为32种,分隶于10科、22属。其中有9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75和1980年在西沙群岛调查采集时获得的新资料共报道滨螺科五种,分隶于2属、3亚属,并对以前发表的一种种名作了修订。  相似文献   

5.
贻贝科在我国至今已发现有50种左右,其中多数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有些属(如石蛏属Lithophaga、肠蛤属Botula等)的种类都穴居于珊瑚礁中。在西沙群岛,这一科的种类本应该较多,但由于它们的栖息习性较特殊,一般不易采到,我们虽多次赴西沙考察,然获得的标本还很不够;今后随着我国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种类。 西沙群岛贻贝科的种类,过去只有张玺等的零星记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报告。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6年以来,多次赴西沙潮间带调査所获得的材料,共研究鉴定标本116个,计11种,分隶于6属,其中有3新种,另有3种为我国近海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先后四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査采集所获得的标本,总计86号,共174个。经鉴定为10种,分隶于2个亚科,4个属,其中有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7.
西沙群岛马尾藻种类较多,我们已在本刊12集上发表了“西沙群岛马尾藻科研究Ⅰ”,报道了五个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继续报道以下六种(其中包括四新种和两新记录),即:叶囊马尾藻S. phyllocystum sp. nov.,细囊马尾藻S. parvivesiculosum sp. nov.,西沙马尾藻S. xishaense sp. nov.,陀螺叶马尾藻S. turbinatifolium sp. nov.,粉叶马尾藻S. glaucescens J.Ag.,厚叶马尾藻S. crassifolium J. Ag.。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马尾藻类是重要的经济海藻。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以马尾藻作为药材和食品;近几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马尾藻类不仅越来越广泛地用在医药上,而且成为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氯化钾的重要工业原料之一。因此,弄清这类海藻的种类、分布和资源情况是有效地开发、利用马尾藻类海藻的前提。西沙群岛地处我国海防前哨,海洋植物资源很丰富,马尾藻类种类也较多,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西沙群岛的海藻资源,使其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工、农、兵服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57年,1958年,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的1975年,1976年前后四次对西沙群岛的海藻进行了调査,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西沙群岛的马尾藻科海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仅是这项研究任务的一部分,以后将陆续整理发表。  相似文献   

9.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继前文[2]之后继续报道了产于我国西沙群岛的四种珊瑚藻科藻类,其中除端胞片壳藻Fosliella farinosa外,其它三种即中叶藻Mesophyllum mesomorphum,小石孔藻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和三叉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trichotomum,在我国海区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在进行我国西沙群岛蟹类研究中,发现两个新种——中华贝绵蟹(贝绵蟹科 Dynomenidae)及西沙折额蟹(蜘蛛蟹科Majidae),本文为新种的描述。 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1.中华贝绵蟹(新种) Dynomene sinense sp.nov.(图1)  相似文献   

12.
西沙群岛的网地藻科。迄今只见樊恭炬等在“金银岛及其附近几个岛礁的海藻名录”一文中报道5种,该文中的暗黑圈扇藻 Zonaria nigrescens Sonder实际上是匍扇藻 Lobophora variegate (Lamx.) Womersley的同物异名,应予撤销。因此,有效记录只是4种,即:叉开网地藻 Dictyota divaricata Lamx,脆弱网地藻 Dictyota friabilis Setch,南方团扇藻 Padina australis Hauck 和匍扇藻。 我们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7-1980年先后五次对西沙群岛进行海洋植物区系调查时采得的大量网地藻科标本,在本文报道12种其中有一个新种:西沙团扇藻 Padina xishaensis sp.nov,七种新记录:匍匐网翼藻 Dictyopteris repens (Okam.) Boerg.,鹿角网地藻 Dictyota cervicornis Kuetz.,刺叉网地藻 D. patens J.Ag,波利团扇藻 Padina boryana Thivy.,小团扇藻 P. minor Yamada,琼斯团扇藻 P. jonesii Tsuda和棕叶藻 Stypopodium zonale (Lamx.) Papenfuss。其中鹿角网地藻、琼氏团扇藻和棕叶藻是中国新记录。 研究用的标本,包括新种的模式标本都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
栖息于潮间带的海生动物中,营底内生活的种类占很大的比例。这类动物以独特的生活方式适应或克服潮间带的各种不利条件而得到生存和繁衍。从报道来看现代海洋底内动物泂穴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某些潮间带底内动物的鉴定,仅以外部形态作依据显然不够,还需以其他生态资料,如粪便、洞穴、卵块等作参考。有些潮间带动物的地理分布范围与其营底内生活有关,它们可以借助洞穴的保护而渡过寒暖不适的气候。更重要的是这方面研究能对古生态学和地史学问題的探讨提供科学依据。有很多种潮间带底内动物洞穴、排出物和爬行痕迹等被作为“生活遗迹”而保存在化石中,因此这类化石的沉积岩层实际上已成为该类动物生存发展年代的记载。但是,在岩层古生态学分析研究中,比较困难的是如何区别古代生物居住、死亡或埋藏的地点,这个同题涉及到对沉积物形成的地点和过程的确定,进一步就可用这些资料来研究古代海岸变迁和海面的升降。就潮间带底内动物的居住和死亡地点(埋藏与死亡地点也可以不同)来说,有的可能一致(如某些不太活动的种类),有的则不一致(如贝类),作为古生态学依据,各具其长短,贝类无洞穴化石,其贝壳可成为化石,但埋藏与生活地点往往不一致;蟹类的优点是洞穴能成化石,其上并留有爬行痕迹;洞穴化石的埋藏与动物原来生活地点一致(亦有个別情况不一致)。早在地史年代就已有不少虾蟹类遗体及生活迹迹化石被发现:因此,现代潮间带蟹类洞穴的研究不仅对认识或鉴定古代甲売类动物有价值,而且对进一步鉴定种类、寻找演化线索和促进古生态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潮间带在我国北方沿岸潮间带中颇具代表性。潮汐是规则的半日潮。 著者曾于1954-1964年,选以下四个点进行了调查:1,沧口潮间带,位于胶州湾内东北区中部,座东向西,坡度小的泥质和泥沙质滩涂;2.沙子口潮间带,位于青岛以东,为沙质滩涂;3.湛山湾潮间带:位青岛以东近郊,为沙质滩涂;4.大黑澜潮间带,位于胶州湾口,为岩石岸滩。每月进行二次大潮采集,每一采样点取两个定量(50×50厘米)样品和若于定性补充样品。从1963年5月至1964年9月,结合甲壳类生态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文就是根据上述调查,在软底质滩涂所获11种蟹类材料总结的,对所见各种蟹类的洞穴均经现场观察、测量并作了详细记录和拍照。对同一种蟹类洞穴的形态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内所出现的变化也给予了特别的注意。 本文定稿过程中征得了山东海洋学院李嘉泳及本所曾呈奎,刘瑞玉、郑执中、吴宝铃、齐钟彦、马绣同等同志的修改意见,文中插图、照片由王兴虞、宋华中同志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4.
海草在世界各海域已知有12个属,其中8个属在我国有分布。在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西沙群岛动、植物区系调查中,先后采到海龟草 Thalassia hemprichii ( Ehrenb.) Aschers.、喜盐草 Halophila ovalis (R.Br.) Hook.和无横脉喜盐草 H. beccarii Aschers.等三种海草,分隶于二属。 海草是一个热带性较强的类群,在已知的12个属中,有7属以热带为分布中心。分布在我国沿海的8属海草中,也有6属是热带性的(包括西沙群岛的2属3种),其中海龟草是纯热带种类,而喜盐草和无横脉喜盐草是热带一亚热带类型。 在我国,有关海草的研究甚少,本文首次报道西沙群岛海草。海龟草、喜盐草及无横脉喜盐草均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15.
珊瑚藻科都是海生藻类,其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外形犹如动物珊瑚,分枝或不分枝,还有些呈片状或块状。紧贴在基质上,故有珊瑚藻之称。珊瑚藻科通常分两个亚科:藻体的直立部分分节,即钙化的节间(intergenicula)和不钙化的节(genicula)接连相间的,属于有节珊瑚藻亚科(Corallinoideae);藻体不分节而全面钙化,紧贴生长在基质上,有的种类其藻体表面并具各式各样甚至是分枝状的突起的,属于无节珊瑚藻亚科(Melo besioideae)。 由于珊瑚藻类的藻体内含有大量的钙质,同其他的红藻相比较,在进行其形态研究和种类鉴定的工作中就必然会遇到一些额外的困难,需要多作些处理,也即是说,首先需要用各种含酸的去钙剂溶解掉其藻体内的钙质,而后才能进行组织观察或切片,并作出比较正确的种类鉴定。正由于存在着这些困难,早期的藻类学家多偏于根据珊瑚藻的外部形态特征来鉴定其种类。这当然是很不够的,以致造成了珊瑚藻类在分类学研究上的混乱现象。 藻类研究工作者们过去对我国的珊瑚藻类还没有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通过近几年的调查,我们更加感到这项研究工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发现在一些海区,例如山东黄县一带所产的药用海浮石竟全都是块状珊瑚藻类。另外,根据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同志赴我国西沙群岛进行实地调查,带回来的丰富资料完全证实了我们过去的推断,在我国南海诸岛珊瑚礁的造礁过程中除了动物珊瑚外,还有一些珊瑚藻,特别是皮壳状的珊瑚藻类确实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一一在一些珊瑚环礁迎浪一面的礁缘上,这些珊瑚藻繁生特盛,形成了所谓“藻脊”(algal-ridge)。这同Taylor在马绍尔群岛以及 Womersley和Bailey在所罗门群岛所发现并描述的情况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所用的材料就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特别是近两年来先后在我国西沙群岛进行调查时采获的珊瑚藻标本所鉴定的一部分种类。鉴定工作还在进行中,有关的研究结果今后将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有标本70个,经鉴定为9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四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7.
泡沫放射虫多栖于热带海域和大洋环流区。西沙群岛位于热带边缘海,又是受大洋环流影响的区域,所以,这个类群的种类多、数量丰富;一些骨骼结构精细的大型种类均可在此采到。作者已对此地区该类动物的群体种类先行鉴定分类并发表(宿星慧、谭智源,1985)。本文系同一工作的继续。 已知现生的泡沫虫类对水团指示有一定作用,对第四纪地层学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除分类研究外,对种类的数量分布亦作初步探讨,为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动物志的编写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