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钙扇藻属(Udotea)植物广为分布于热带海洋,特别盛产于珊瑚礁上。绝大多数种类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海区局限性,例如,一般的大西洋种类(除了个别例外)不产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区,反过来也一样。与它们的广泛热带分布相反,对其分类研究工作做的却很少。自从1911年Gepp等对这个属进行了系统分类,报道了15种;六十几年来,只增添了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还没有任何藻类工作者对这属的系统分类进行研究。除Gepp等报道了它们的内部结构以外,其他藻类工作者仅简略地描述了外部形态和一些藻丝的情况。 1957年和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派调查组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时,采集了113号标本。经过我们的初步分析研究,西沙群岛的钙扇藻属的区系是非常丰富的。本文所报道的六个新种,仅只是西沙群岛钙扇藻区系的一部分。所用标本,包括模式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3.
甲壳类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 围胸目(Order Thoracica) 现今分为4亚目:茗荷亚目Lepadomorpha; 短茗荷亚目Brachylepadomorpha, 花笼亚目Verrucomorpha和藤壶亚目Balanomorpha。茗荷亚目是有柄蔓足类,为最原始的亚目。它的躯体分为头部和柄部。软体部分包在头部由外套膜和壳板(或无壳板)围成的腔内。柄部有肌肉层,用以附着于其他物体(或动物)上。茗荷亚目的种栖息于潮间带、潮下带至深海底,绝大多数附着于岩石、底栖动物(贝壳、水螅、珊瑚、海胆、十足甲壳类等)或其他物体上,少数种(如茗荷科Lepadidae 的一些种)附着于木材、船底、漂浮及游泳动物(如鲸类、海垫、海龟等),营漂游生活。搞清这类动物的种类对于潮间带生物群落的分析、底栖生物生态的研究及附着生物的防除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茗荷亚目在国内仅有零星报道,尚缺乏系统研究。作者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收藏的标本,其中大部分为1975 一1978年东海大陆架海洋调查获得,少部分为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潮间带及沿岸调查所采集。经鉴定共有55种,分隶于3总和7科26属,其中一种为新种,24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在我国近海发现的有柄蔓足类,除少数种,如茗荷Lepas anatifera anatifera, 蟹板茗荷Octolasmis neptuni等在各海区广布外,大部分种仅出现在南海和东海,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暖水种,少数温带种分布范围仅限于渤海和黄海,有的也在东海出现,如朝鲜弱铠茗荷Abathescalpellum koreanum和中直铠茗荷Litoscalpellum intermedium等。 就世界范围而言,有柄蔓足类资料比较分散;其形态变异较大,不易鉴定;有的种仅在个别地点发现,或获得标本很少,种的正确鉴定存在一定困难;因而同物异名较多。本文对一些种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相似文献   

4.
广东大鹏湾星虫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大鹏湾的星虫类(sipuncula)过去未曾报道。作者自1980—1983年进行了我国南海星虫类区系分类的调查采集。本文就1983年5月至6月在大鹏湾采集的标本共132个,初步鉴定为5种,分隶于4属。  相似文献   

5.
捻螺科(Acteonidae = Pupidae)是一群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它们的侧脏神经索在发育过程中没有象其它后鳃类那样再经过逆转,仍然保持着不对称而互相交叉呈“8”形;它们具有螺旋形的外壳,身体能完全缩入壳内,具有角质厣。这些都表明它们在演化上仍保留着前鳃类的特征,所以是一群原始类型的后鳃类。 这科动物在潮间带与潮下带浅水区,直至水深数百米的泥砂质海底营底栖生活。由于它们具有较坚固的贝壳,所以在海底沉积物及地层化石中也常见到。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尤其在印度-太平洋区种类较多。它们大多是暖水性种,有些既是化石种又是现生种。 在我国已报道5属,共14种, 在报道过的14种中有2种——Acteon secale, A. mariae 我们尚未找到标本。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调查采集、潮下带底栖生物调查及东海地质取样中所获得的标本,选行整理鉴定,共有20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2新种,6个新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5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坚固蛹螺 Pupa solidula,纵沟蛹螺 P. sulcata,红斑蛹螺 P. coccinata,火焰斑捻螺 Punctacteon flammeus,线红纹螺 Bullina lineata;其余的种均为西太平洋种。同日本共有的种为14种,其中5种是日本-中国特有种:卵圆捻螺 Acteon teramachii,吉良斑捻螺 A. kirai,希氏捻螺 A siebaldii ,宽带斑捻螺 Punctacteon kajiyamai,华贵红纹螺 Bullina nabilis。在这些种类中,仅黑纹斑捻螺可向北分布到黄海、渤海。可见我国的这科动物为暖水性种,在区系上与日本南部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中国侧鳃科软体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光宇  张玺 《海洋与湖沼》1965,7(3):265-277
据以往报导,我国沿海的侧鳃科(Pleurobranchidae)软体动物只有2属,3种:Pleurobranchaea novaezealandiae Cheeseman, Pleurobranchaea brocki Bergh,var.?,Euselenopa (Euselenops)luniceps(Cuvier),前一种分布在黄、渤、东海,后两种仅分布于南海。 我们根据全国近海调查以及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进行软体动物采集所获得的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共7种,分隶于2亚科,5属。其中有1新属,2新种,有2种在我  相似文献   

7.
细纹蚶亚科Striarcinae是蚶科中种类少、个体小的一个亚科。它们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海域,我国自渤海到南海都有分布;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100m以内海域,而以20-30m水深的浅海区较为多见。本亚科有的种类,如福建的橄榄蚶是产量较大的食用经济贝类。 我国的细纹蚶亚科,前人曾记载6种。作者根据本所历年来在潮间带及底栖生物调查采集中所获得的材料进行了整理研究,共鉴定4属8种,其中有2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8.
绵藤壶属Genus Acasta主要是与海绵动物共栖的一类藤壶,少数种埋栖于腔肠动物,如柳珊瑚、角珊瑚、石珊瑚和海鸡头等体内。 Darwin(1854)之后的很多学者指出,绵藤壶属Acasta与膜藤壸属Membranobalanus、刺藤壶属Armatobalanus及舟藤壶属Conopsea等的亲缘关系很近,以致这些属的特征有时难以明确区分。长期以来,绵藤壶由于具有特殊的生境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很自然地被作为一属来描记,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绵藤壶属这一特殊类群,国内尚无报告;搞清它们的种类对分析潮间带及潮下带底栖生物区系和群落组成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的,共报告绵藤壶属15种,其中有3新种,10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绵藤壶属Genus Acasta虽然种类很多,但迄今尚无人作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一般在一个地区仅发现少数几种;在我国近海能采到15种,数目是相当多的,很有必要作一详细的研究。绵藤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中国近海),仅少数种如栉足绵藤壶Acasta pectinipes Pilsbry,向北能分布到黄海。在我国海区,本属的垂直分布范围从潮间带至水下120米左右。  相似文献   

9.
浮游软体动物是海洋中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软体动物的概称,为海洋浮游动物的一大类群,一般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如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中的异足亚目(Heteropoda)及海蜗牛科(Janthiniidae),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中的翼足目(Pteropoda)、腹翼螺科(Gastropteridae)、波叶海牛科(Phyllirrhoidae )及海神鳃科(Glaucidae)等。其中以翼足目、异足亚目及海蜗牛科为三个主要类群,其余三科无论种类或数量都非常少。 浮游软体动物大多数为暖水性、营大洋上层生活的种类,仅有极少数冷水种及深水种。有的种类在极海出现数量很大,为鲱鱼、鲸及某些海鸟的普通饵料;某些种类在暖海有时出现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饵科意义(如Okutani, 1960,发现Argonauta boettgeri捕食龟螺;著者1960年在广东水产研究所采集的大眼鲷的胃含物中发现明螺。它们的死壳沉积于海底,为生物性沉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热带海形成有名的翼足类软泥,在海洋学上,有的种类已被取用为水团或海流指标。在海洋动物地理学上,也已根据它们的分布特点,对大洋上层浮游动物区系进行过区划。 我国海浮游软体动物的研究工作,迄今还比较零散。 本文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的标本、全国近海调查(1958-1960)的标本、中苏东海渔场调查(1958)的沉积样品及浙江近渔场调查(1960)的部分活体标本,共记录了我国近海浮游软体动物11科、28属、59种及6个变种,其中有1个新属、3个新种及1个新变种。以我国近海来说,其中除15种外,其他全为新记录;就南海与东海的全范围而论,约半数的种类为新记录。在本文记录中,翼足类为7科、19 属、35种及6个变种(Agadina属除外),约占翼足类总种数的1/3;异足类3科、8 属、20种,包括异足类所有的科、所有的属及绝大部分的种;海蜗牛类为2种。 另外的几科浮游软体动物,在我国海也有代表,将在以后另文报告。各种浮游软体动物在我国近海的分布状况,亦将另文论述。文中各种类的描述及插图,都是根据著者的实际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0.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11.
采集自中国东海和南海的4个真虾物种,经研究发现为中国海域的新记录物种,即凯氏鞭腕虾(Lysmata kempi Chace,1997),利普克鞭腕虾(Lysmata lipkei Okuno&Fiedler,2010);透明近绿虾(Chlorocurtis jactans(Nobili,1904))和黑斑活额虾(Rhynchocinetes conspiciocellus Okuno&Takeda,1992)。本文描述了这四个物种的形态特征,编制了检索表,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鉴定1994年采自大连(北黄海)浅水和广东大亚湾的端足类(Amphipoda)标本中,发现了蜾蠃蜚科(Family Corophiidae)的一新属,即拟亮钩虾属 Genus Paraphotis,报告如下。新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厦门近海采集到梭螺科Ovulidae尖梭螺属Cuspivolva 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 即武装尖梭螺Cuspivolva bellica (C. N. Cate, 1973)。标本采自厦门近海低潮线附近, 栖息于鞭柳珊瑚Ellisella sp.的枝杈表面, 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本文对此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描述和记录, 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截至目前, 我国已知尖梭螺属共8种, 该新记录种的发现和报道,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海域梭螺科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锥头虫科环虫,虫体多细长,口前叶圆锥形、球形或平截形。围口节1-2节,皆无附肢和刚毛。吻可外翻但无附属器官。疣足双叶型,鳃有或无。刚毛简单型:毛状、钩状、叉状或矛状等。躯干部分为两部:扁平、疣足侧生的胸部和圆柱状,疣足背生的腹部,这是锥头虫类区别于其他多毛环虫的重要形态特征。 除口前叶圆钝或平截的居虫属Naineris 栖于岩岸海藻丛中外,锥头虫多建造临时性的栖管,穴居于泥沙滩。 目前,锥头虫计有两亚科14属130余种(Hartman, 1959; Fauchald, 1977)。在黄海、东海我们只记录到锥头虫亚科的种类。 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进行整理的,共报道5属14种,其中9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5.
扇贝亚科(Pecteninae)的种类,多数个体较大,有的种生长快,数量多,是较重要的捕捞及养殖对象。本亚科的主要特征是贝壳呈圆扇形,两壳不等,右壳凸;左壳除少数种略凸外,多数种较平或略凹。一般两壳耳呈三角形,略相等。壳两侧相等或略相等。壳表放射肋一般较规则、光滑,有些种肋上具有排列整齐的生长小鳞片。两壳表颜色不同,右壳呈白色或浅色;左壳颜色较深,多具深红褐或紫褐色花斑。 这一亚科有些种在地质年代上出现较早,故化石种类较多。现生种广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以热带和亚热带海的种类较多,多数种仅见于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底。 本文继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报道中国近海扇贝亚科2属4种,对每一种的形态和分布等都做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亮钩虾属Genus Photis属于蜾蠃蜚科Corophiidae甲壳动物端足目(Crustacea:Amphipoda),全世界有近60种。本属为世界性分布,世界各大洋都有记载。 作者在系统整理和研究南海端足目标本中发现南海亮钩虾4种,其中有1新种,1种为中国沿海的首次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南海囊糠虾亚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糠虾亚科Gastrosaccinae 包括的种数并不很多,但有些种数量相当大,是经济鱼虾的天然饵料,在海洋食物链中占较重要的地位。例如黄海的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 Ii 数量很大,普遍发现于底层鱼类胃含物中;此种及其他一些量大的种又可用作养殖鱼虾的饵料。这一亚科迄今已知共7属69种。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8-60年在南海北部所采的底层浮游生物标本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74-81年采自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的标本写成,共发现4属12种,其中6种为中国近海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中国长臂虾亚科研究”的第二部分,包括长臂虾属(Palaemon)、白虾属(Exopalaemon)、小长臂虾属( Palaemonetes)和细腕竏属(Leptocarpus),共计18种。其中有2新种,1新亚种,2新记录。 本文第一部分已报告沼虾属(Macrobrachium)21种,瘦虾属(Leander)2种,拟瘦虾属(Leandrites)1种。(此处増补图23,图24)全文共计7属42种。沼虾属种类多、数量大,在淡水(包括半咸水)虾类捕捞和养殖中都占很重要地位。第二部分的18种,绝大部分都有经济价值,有的在动物地理学上有重要意义。长臂虾属10个种都是沿岸浅海常见种,其中条纹长臂虾(P. paucidens)是北太平洋温带种,仅见于黄海、渤海和日本北部。葛氏长臂虾(P. graver)是中国北部(黄海和东海西部)和朝鲜的地方性特有种,数量很大,但不见于日本沿岸;新种细指长臂虾P. tenuidactylus仅见于华北、华东的河口半成水域;估计这个种在朝鲜沿岸也会有分布,后者也可能是黄海、东海的地方性特有种。巨齿长臂虾P. macrodactylus也属这一类型,但见于日本沿岸。在中国近海,葛氏长臂虾是该属中最重要的经济种(在东海西部水深70-80m以内的陆架区广泛分布)。洁白长臂虾P. concinnus、广东长臂虾P. guangdongensis、太平长臂虾P.pacificus仅见于东海和南海以南的温暖浅海,不见于长江口以北;太平长臂虾广分布到夏威夷群岛,是分布最广者。锯齿长臂虾P. serrifer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潮间带,但数量不大。白背长臂虾 P. sewelli 分布于印度至广东的暧海低盐水域。白虾属4种都是重要经济种,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广分布于华北和华东的低盐浅海,大河口附近产量极大;东方白虾 E. orientis 则仅见于东南沿海,也有经济价值;安氏白虾 E. annandalei 局限于河口半咸水和淡水中,长江口产量很大;秀丽白虹 E.modestus 是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北和东北淡水湖泊及河流中的经济种。  相似文献   

19.
锉蛤科(Limidae)的种类既可食用又可做装饰品。它们的贝売大小不一,多呈椭圆形或三角形。两売相等,两侧等或不等。有的种壳质重厚,有的极薄脆。壳背缘直,腹缘呈圆形。壳顶小,略凸,位于背缘中部,其前、后方略具耳状突起;一般前耳小或退化,后耳较明显。贝壳为白、黄、褐等色。壳表具有各种放射肋,肋上有小棘、鳞片和颗粒等。有些种前缘和后缘开孔,足丝孔位于前腹缘。两壳顶分离,其间具有三角形的韧带面,中央有三角形的韧带槽。铰合部一殷无齿,有的只在韧带面两侧有齿状小突起。外套薄、外套触手极发达,少数种具外套眼,无水管,软体部具鲜艳色彩(图1)。 锉蛤科的种类虽不很多,但分布面较广,世界各大洋从潮间带的下区至数百米深的海底都有分布。它们是多能的双壳类类群,既能用足在海底做缓慢地爬行和移动,又能分泌足丝牢固地附着在岩石和其他物体上,而且还能在海水中自由游泳;当它们不活动时,又能以足丝和砂粒等筑造保护自己的巢穴。多数种软体部具色彩,在它们生活时,鲜红的足,朱红的鳃,浅桔红的外套及桔红的短外缘触手和细长的白色内缘触手衬托着白色或浅黄色的贝売,极为美丽。 中国近海的锉蛤科过去只有零星记载,未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搜集的材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共鉴定有13种,分隶于5属及5亚属,其中有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1种为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先后四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査采集所获得的标本,总计86号,共174个。经鉴定为10种,分隶于2个亚科,4个属,其中有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