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90,21(6):559-562
马雷蛤科(Malletiidae)和廷达蛤科(Tindariidae)同是原鳃类中的两个小科。它们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深水区,潮间带没有它们的分布。这两科动物种类过去在中国海无任何记录,本文报道的6种中,其中金星廷达蛤(tindaria jinxingae sp.nov)是一个新种,其余5种在中国海均为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2.
王祯瑞 《海洋科学》1982,6(1):23-27
襞蛤科(Plicatulidae)与扇贝科 (Pec-tinidae)、海菊蛤科(Spondylidae)近绿。这一科的种类在中生代相当多,现代生活的较少;有的种类数量较大,是底栖生物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所有种只见于世界各热带和亚热带海,我国多发现于东、南沿海低潮线至潮下带200米以内的泥沙质海底。多数种以右壳附着在他物上营固着生活,幼虫附着后终生不再  相似文献   

3.
猿头蛤科(Chamidae)的种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利用左壳或右壳固着在潮间带下部的岩石或珊瑚的表面和缝隙中生活,分布深度可达250米。在有强击岸浪的开阔性岩石海岸或珊瑚礁区,猿头蛤的固着基很坚实,贝壳的固着面也大,壳面的棘和鳞片发达,但较钝,其表面常附着海藻和其它生物。在平静的内湾,猿头蛤固着或不固着,壳面披着一层极厚的海藻、苔藓虫或其它生物,原来壳面上的棘或鳞片变得很不规则,甚至被外来物完全披覆。 Lamarck(1818)根据猿头蛤壳顶部的旋转方向,把利用左壳固着、壳顶右旋的称为正规型,而把右壳固着、壳顶左旋的称为反转型。在有些种,同一种中的个体既有用左壳也有用右壳固着者,所以这一分类法没有受到重视。Odhner(1919)研究了猿头蛤的形态和分类的关系,对正规型和反转型的标本进行了比较解剖,他把反转型的种类归并为一个属——拟猿头蛤属(Pseudochama)。Reeve(1847)在猿头蛤的专论中记载55种,其中有75%的种类是左壳固着、壳顶右旋的。Lischke(1870) 发表4个日本海的猿头蛤新种。Clessin(1889)在猿头蛤的系统研究中发表78种。Lamy(1927)在“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猿头蛤的订正”一文中发表40种和8个变种。Habe(1964)报道日本产的猿头蛤3属16种。 我国沿海猿头蛤的记载较少,Reeve(1847)认为Chama lobata应分布于中国外海;Angas记载过产于香港的Chama fragum; Kuroda报道Chama lazarus,Chama lobata,Chama ostoma, Chama brassica, Chama divaricata, Chama reflexa, Chama jukesi和Chama (Pseuidochama) retroversa等8种分布于我国台湾省;张玺等发表了Chama lobata, Chama lazaru和Chama dunkeri等3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4-1963年在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沿海采到不少猿头蛤标本,1958年全国近海综合调查又补充了许多南海的拖网标本,共150号。经鉴定共10种,分隶于二个属。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钳蛤科(双壳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钳蛤科Isognomonidae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双壳类,多数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有的属像丁蛎属(Malleus)则仅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区。在我国,这一科的种类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多数种分布的北限在广东沿海,少数种可分布到福建东山。生活于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100多米以内的浅海。有的种数量较大,生长速度较快。除食用外,贝壳可用做工艺品或烧石灰的原料,有的贝壳内面珍珠层厚而美丽,可考虑做珍珠贝的代用品。钳蛤科与珍珠贝科近缘,形状和习性很近似,但壳形变化大而不规则,在分类上也存在着混乱现象。据记载这类动物出现于中生代的三叠纪和侏罗纪。 关于中国近海的钳蛤科,过去曾零星报道过4属9种(有的只有名录),本文根据我所以往二十多年来搜集的材料研究写成,共有4属11种,有2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文中对其中4种的名称进行了修订和合井,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冷水中心内外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1959年、2004年和2012年夏季航次的调查数据,研究南黄海冷水中心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年际变化。使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 Curves)分析群落的组成与变化,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群落中的优势种和重要种。研究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12种,隶属18纲69科80属;其中冷水中心(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 core,YSCWMC)内33种,隶属16纲65科75属;冷水中心外87种,隶属7纲30科36属。两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结果显示三航次间时空尺度上冷水中心内、外的H′、J′和d的差异均不显著,物种丰度和物种生物量也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冷水中心内部群落的H′、J′和d变化幅度较冷水中心外部群落小,表明相较冷水中心外的群落,冷水中心内的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及ABC曲线分析也显示冷水中心内、外的群落状况良好。通过比较冷水中心内、外物种组成发现冷水中心内软体动物(Mollusk)种类最多,其丰度和生物量在冷水中心内优势明显,且三个航次间软体动物物种改变较小。冷水中心内群落中的多毛类动物(Polychaeta)和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虽在各年份分别占据优势种地位,丰度极高,但种类极少。冷水中心外群落中的多毛类动物和棘皮动物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种类数还是生物量都较其他种类高。在调查航次总生物量中,冷水中心内的软体动物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38%,而冷水中心外的仅占总生物量的3%,说明软体动物较为适宜生活在低温、高盐的冷水环境中。三年间分析调查显示冷水中心内软体动物的重要种及常见种有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秀丽波纹蛤(Raetellops pulchella)、短吻蛤(Periploma sp.)、胡桃蛤(Nucula sp.)和日本梯形蛤(Portlandia japonica)。冷水中心对于大型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维持其群落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原鳃类(Protobranchia)在双壳类软体动物中是比较原始的类群,几乎全部生活在潮下带至深海,只有个别种的垂直分布的上限可达潮间带。吻状蛤科(Nuculanidae)在深水区不但种类多,而且数量也较大,是底栖生物组成中的重要类群之一。 本文所用材料取自1957-1980 年海洋综合调查在全国沿海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船“金星”号历年来在黄海、东海调查所得的底栖生物取样,共有15种,分隶于7属,其中有一个新亚属和一个新种,另有10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这一科的种类在日本海域已报道有40余种,我国除本文报道的15种以外,过去曾报道4种:Leda mauritiana, L. irradiata, Nuculana gordonis takeoensis, Yoldia obtusa,总计也不过19种。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调查范围不够大,且仅限于浅水区。随着海洋调查事业的发展,深水区调查范围的扩大,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种类。  相似文献   

7.
中带蛤科(Mesodesmatidae)是蛤蜊总科(Mactracea)中种数较少的一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到一定数量的标本,经鉴定共5种(其中1新种),分隶于4个属,种名如下:(*为我国首次记录)。 1.环纹坚石蛤Atactodea striata (Gmelin) *2.扁平蛤Davila planum (Hanley) *3.反凸息蛤(新种) Anapella retroconvexa sp. nov. 4.中国朽叶蛤Coecella chinensis Deshayes 5.锈色朽叶蛤Coecella turgida Deshayes 中国近海的中带蛤过去报道较少,Deshayes(1854)报道Coecella chinensis产于中国近海; Kuroda(1941)报道产于我国台湾省的C. chinensis, C. cf. turgida和Amphidesma(Atactodea) striatum等3种;张玺等(1960,1961)报道C. chinensis和Mesodesma striata等2种。  相似文献   

8.
瓢形蛤目(Modiomorphoida)系Newell(1969)所建,被置于古异齿亚纲(Palaeoheterodonta),包括两个超科:瓢形蛤超科(Modiomorphacea)和圆壳蛤超科(Cycloconchacea)。 Newell当时就承认此目是异源的,显然包括了许多不同类群的祖先,只是为了方便才将它们放到一起。后来片齿蛤科(Lamellodontidae)被证明是腕足类,余下的圆壳蛤超科被置于射齿目(Actinodontoida),而改归于异壳亚纲(Heteroconchia)(Pojeta,1971,1978; Pojeta and Runnegar,1985)。故圆壳蛤超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Pojeta(1971,1978)认为瓢形蛤科是贻贝科(Mytilidae)的祖先,70年代以来一直主张将瓢形蛤超科改归同丝鳃亚纲(Isofilibranchia)。他和Gilbert-Tomlinson(1977)以原归瓢形蛤科的Colpomya属为模式属建立了瓢形蛤超科的第二个科 Colpomyidae。 Bailey(1983)发现Modiomorpha属的模式种M.concentrica (Conrad)保存有发育完好的韧片(nymph)和可疑的后侧齿,指出它与心蛤超科(Carditacea)的Permophorus属及厚壳蛤超科(Crassatellacea )的Hippopodium属甚为相似。Pojeta等(1986)对该种的韧带构造提出了不同解释,认为它更象 Mytilus 型韧带,而不象是跨韧式( parivincular)韧带;他们还同时否认了侧齿在该种的存在。后来, Waller(1990)和 Carter(1990,p.266,Fig.49)分别作了大量观察、研究,终于进一步证实了Bailey(1983)的发现。Waller(1990)并根据一系列证据提出 Modiomorpha concentrica 应归入畸韧亚纲(Anomalodesmata)。Johnston(1993)以及Fang和Morris(1996)也支持这一意见。本文将简述本人对瓢形蛤类系统分类问题的一些最新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中国海双壳类软体动物真瓣鳃目樱蛤总科(Superfamily Tellinacea)的斧蛤科(Family Donacidae)、紫云蛤科(Family Psammobiidae)、匙蛤科(Family Scrobiculariidae))和樱蛤科(Family Tellinidae)。标本主要是海洋生物调查队在黄海(1957)和南海的海南岛采集的,同时也观察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保存的过去采集的标本。共鉴定745号,约4000个标本。  相似文献   

10.
采用从GenBank下载的翼形亚纲11个总科80个种类的28S部分序列,对翼形亚纲11个总科贝类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在获得的1252个序列位点中,去除插入缺失位点,变异位点共359个,其中简约位点300个。翼形亚纲各总科内各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14,明显小于各总科间的遗传距离(除蚶总科与拟锉蛤总科,双肌蛤总科与襞蛤总科以及两总科与贻贝总科外)。贝叶斯树和最大似然树均支持翼形亚纲为单系群,并将11个总科分为3个聚类簇:聚类簇Ⅰ为珍珠贝总科(Pterioidea)、牡蛎总科(Ostreoidea)和江珧总科(Pinnoidea),聚类簇Ⅱ为贻贝总科(Mytiloidea)、蚶总科(Arcoidea)和拟锉蛤总科(Limopsoidea),聚类簇Ⅲ为襞蛤总科(Plicatuloidea)、不等蛤总科(Anomioidea)、双肌蛤总科(Dimyoidea)、扇贝总科(Pectinoidea)和锉蛤总科(Limoidea)。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者提出的分类系统,构建了包括4目11总科的翼形亚纲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常见的具足丝贝类主要为异柱目种类,涉及贻贝科,钳蛤科,珍珠贝科,江姚科,扇贝科和不等蛤科,此外,还包括列齿目及真瓣鳃目的少数种类。由于足丝对多种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核素具有极强的积累能力。故推荐在“具足丝贝类”中筛选指示生物这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软体动物帘蛤科的蛤仔属Genus Ruditapes在中国近海发现有两种。一种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另一种是杂色蛤仔R. variegata (Sowerhy)。菲律宾蛤仔在我国沿海分布广,天然产量很大,是我国水产捕捞和养殖的重要贝类。 十多年来,国内对这两种蛤仔的鉴别以及属名、种名的采用都存在混乱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的蛤仔,特别是黄渤海沿岸的蛤仔是一种还是两种; 2.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怎样; 3.这两种蛤仔的外部和内部形态有什么区别。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从外部和内部(组织切片)形态学的研究,对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进行比较,搞清了这两种蛤仔的主要区别和它们在我国沿海的分布情况。 我们检查了我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到的共325号3730个标本。切片材料,菲律宾蛤仔采自青岛,杂色蛤仔采自海南岛三亚,各自在软体部的相同部位取材,用70%酒精、10%福尔马林或波恩(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8-12μ。Ehr1ich氏苏木精-伊红(H. E.)染色法或Mallory 氏染色法染色。  相似文献   

13.
隔鳃类(Septibranchia)又称孔螂超科(Poromyacea),由孔螂科(Poromyidae)、旋心蛤科(Verticordiidae)和杓蛤科(Cuspidariidae)组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呼吸器官——鳃已经退化,在外套腔中产生了隔膜,隔膜具有一定数量的小孔,呼吸的水流通过这些小孔进入隔膜腔内。鳃的消失也导致食性的改变,多数双壳类以鳃滤取食物,而隔鳃类却都是肉食性者,它们是双壳类在演化上比较特殊的一群。隔鰓类全为海产,在潮间带没有其踪迹,在深水区其种类多、数量大,是双壳类中的主要类群,标本的采集要由调查船进行。本文所鉴定的材料是1957年我国第一艘海洋科学考察船——金星号下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全国海域进行的历次底栖生物调査中所获得。 对中国近海的杓蛤从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曾报道Cuspidaria chinensis (张玺、齐钟彦,1960), Cardiomy sinica (徐凤山,1980)产于中国近海,然而我们至今未采到前者的标本。本文记述了14种杓蛤,其中13种在中国近海是首次记录。在这些种中,发现于南海的有7种,东海有9种,其中4种是东海、南海所共有;黄海只发现2种。 杓蛤科,两壳不等,左壳大于右壳,壳的后部通常延伸成喙状。外韧带很弱,内韧带通常附着于铰合部的匙状着带板上,有时有一钙化韧带片附于内韧带上。铰合齿变化较大,但除个别情况外,右壳的后侧齿通常是恒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发育阶段文蛤同工酶基因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Meretrix meretrix),隶属于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beridae).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养殖种类.目前有关文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方面,而有关文蛤个体发育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已经证明在动物发育过程中同工酶谱的变化与形态分化和器官形成具有相关性,同工酶电泳技术解释为“基因如何控制个体发育”以及确定个体发育的基因调控表达的重要阶段等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重要帘蛤科(Veneridae)贝类的16S rRNA序列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婷  吴琪  潘宝平 《海洋与湖沼》2013,44(6):1450-1505
本文对我国隶属于帘蛤科(Veneridae)10个亚科、17个属、20种贝类的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系统学分析, 上述动物的16S rRNA片段长度在438—648bp之间, 利用PAUP软件包在对序列比对基础上构建了邻接系统树(NJ)和最大拟然系统树(ML)。16S rRNA数据显示, 我国帘蛤科贝类由三个主要分支组成, 美女蛤亚科中的加夫蛤属(Gafrarium)可能是一个单型属, 该属与美女蛤属合并为加夫蛤属比较恰当。帘蛤亚科与雪蛤亚科应属于不连续的分类单元。另外, 青蛤亚科与仙女蛤亚科均应作为独立的亚科存在。本文的研究结论与修订后的帘蛤科形态分类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16.
文蛤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Meretrix meretrix),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ousca)、双壳纲(Lamellibranchia)、异齿亚纲(Heterodont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为广温、广盐性的滩涂埋栖型双壳贝类,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种类,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尤其在辽宁辽河口沿海、山东莱州湾沿海、江苏南部沿海、广西合浦沿海等资源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贻贝科(Mytilidae)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中种类较多的一科。按其分布而论,有世界广分布种,有分布于高纬度地区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地区的暖水种。按其生活方式而论,有的固着于岩石上,有的穴居于泥沙或岩石中,也有的是与其他动物共生。它们大都生活在海洋中(自潮间带上区至数千米深的海底皆有发现),仅有少数种生活在淡水里。这一科动物出现很早,化石多发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和中生代的侏罗纪。 贻贝科的种类,在林奈时代就已有不少记载,但最早只有几个属,这些属包括的种类很多。之后随着研究的深人,建立了许多新属,但对属的划分、种的归属均有不同意见。 在进行贻贝科的分类时,我们同意以外部形态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性状的忽视。尤其在区分近似种和确定种上单元时,仅以外部形态为依据并不能全面说明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贻贝科的许多种类,不仅量大,生长速度也快。其肉富有营养,可鲜食,其干制品称“淡菜”,是著名海昧。此外肉、壳、珠等,又可作药用原料,它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水产资源。全国解放以来,贻贝的增殖和利用受到各地生产部门的重视,已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对我国这一科动物的种类,过去研究报道极不充分,仅有张玺、相里矩及Benson, Reeve,Lamy,Kuroda等的一些零星记录,还未有人做过系统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贝类资源,就需要搞清其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特别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类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此,我们对1950-1976年在全国(除台湾省)沿海潮间带及底栖生物拖网所采得的贻贝科材料(有1种材料采自淡水),进行了鉴定分析,初步整理出46种,分隶于18属,其中有1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并在Crenella属中发现一新种。  相似文献   

18.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埔渔洲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大亚湾埔渔洲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点,报道软体动物已鉴定有35种,主要由樱蛤科、帘蛤科和汇螺科组成;按种类性质,大多属于广温广盐广布种。平均生物量为51.15g/㎡,平均栖息密度为58个/㎡,群落可划分高、中、低3个分布带,同时简要地分析了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帘蛤科(Family Veneridae)是瓣鳃纲软体动物种数较多的一科。总共有500多种,分布遍及世界各海洋。中国海的近岸一般深度小、陆棚广阔,帘蛤科的种类较多。现已发现的就有100多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5。其中以起源于印度马来的热带种占优势。 本文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十年来在我国沿海陆续搜集的以及全国近海调查底栖生物拖网的标本,共有2,000 号左右。标本是比较丰富的,但对种类繁多的我国沿海来说,一定还会有一些遣漏,尤其是江苏、浙江、福建三省的沿海,采集调查还很不够,标本特别缺乏,加上著者水平低、文献又不够充分,有一些种类一时还鉴定不出来,还有待今后作进一步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尝尝西施舌     
海蛤的种类不少,在市井酒肆中常见的有文蛤(俗称沙白)、杂色蛤仔(俗称花蛤)等。这类海产品肉嫩味鲜,已广有口碑,但若说到西施舌,则比它们更胜一筹了。西施舌,属贝类双壳纲蛤蜊科。壳大而薄,略呈三角形,长通常八九厘米,壳顶在中央稍前,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