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盐度为14—19‰的人工海水中,温度20—25℃条件下,189只平均体重100g的抱卵亲蟹产蚤状幼体4025万只。布苗密度为50—100万只/m~3为宜。必须经常换水,保持水质良好。人工饵料以单胞藻和丰年虫无节幼体为主,可适当加喂蛋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华绒螯蟹亲蟹的选择,促产以及亲蟹培育,幼体培育,环境控制,饵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4.
1亲蟹1.1选留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从湖泊、养蟹池塘或河口浅海捕来的河蟹中,选留体壮肢全、活泼的体重在75~125g的性成熟蟹做亲蟹,雌、雄性比以3:1为宜。由于长江系的蟹具有个体大,体表颜色好看、活力旺盛等特点,故养殖户目前多喜欢购买此种蟹苗。1.2饲养亲蟹入池前必须清池。池中可保持10~20cm的水位,每亩用生石灰75kg即可,1周后注入淡水备用。亲蟹入池时雌、雄分开饲养,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池塘四周可用50cm左右的塑料薄膜围住。目前投喂饵料主要以小杂鱼、鲜活蛤肉、沙蚕为主,…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仔蟹维生素E营养需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酪蛋白、明胶,糊精和去维生素E的鱼油为原料,配制成等氨等能的半纯化基础饲料,每100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20,40,60,80mg制成试验饲料,对淡化5d的河蟹大眼幼体和后继仔蟹进行了为期25 d的饲养试验,探讨了VE对大眼幼体和仔蟹生长,存活、蜕皮的影响和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每100g饲料中分别添20mgt 40mgVE时,Ⅲ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均较高,分别为436.065,51.17%和2.54和487.61%,61.50%和2.58,而VE缺乏组,同期仔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和蜕皮频率最低,仅分别是264.94%、26.17%和2.21,但是当每100g饲料中VE的添加量提高到80mg时,仔蟹的上述三项指标,不但没有随之升高,反而明显下降,并与VE缺乏的对照组相接近,表明VE添加过量,也会抑制仔蟹的正常生长,存活和蜕皮。VE对仔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存活和蜕皮是必需的其适宜添加量为每100g饲料中添加20-40mg. 相似文献
6.
7.
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于1986,1987两年的3-6月,在浙江平湖水产试验场等地采集中华绒螯蟹五期状幼体和一期大眼幼体,对其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表明:各期幼体消化道平均全长分别为0.912mm,1.332mm,1.628mm,1.998mm,2.221mm和2.644mm;胃在Z1中呈椭圆形,到Z3方才明显分化成贲门胃和幽门胃两部分;至于贲门胃内的研磨结构和幽门胃内的滤器则要到大眼幼体才完全形成;在各期幼体中,中肠均是消化道最发达的部分肠壁细胞呈圆柱状;肝胰管和中肠前盲囊在Z1中出现,而中肠后盲囊却要到Z2方才形成。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多倍体诱导技术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抑制第二极体排放的方式对15℃孵育的中华绒螯蟹自然受精卵人工诱导三倍体,通过抑制第一次卵裂对18℃孵育的自然受精卵人工诱导四倍体,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鉴定.分别使用CB,6-DMAP和KCl三种试剂对受精卵处理,发育至囊胚期检测,获得的最高三倍体诱导率依次是49.1%,51.7%和77.5%,获得的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依次是50.3%,54.9%和79.8%.使用KCl试剂对抱卵蟹诱导处理,孵出潘状幼体检测,最高三倍体诱导率为85.3%,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27.3%.克服了以往三倍体诱导中离体培养的困难,首次获得了中华绒螯蟹三倍体潘状幼体,并极大提高了潘状幼体阶段四倍体诱导率.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周期的组织学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于1989-1990年,用组织切片技术,结合外观特征,在光镜水平对浙北地区的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并对从卵原细胞增殖到卵母细胞生长、卵子成熟及卵巢退化、重新发生等进行系统观察研究。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可以观察到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相为成熟卵的标志,并以此标志将卵子发生分成四期、卵巢发育分成VII期。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成熟时间因所处的地理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浙北地区雌蟹促产怀卵的最佳时间是3月份并延至4月上旬;卵子必须借助海水及交配活动刺激才能达到成熟;因故无法产卵或一直生活在淡水中的成熟雌蟹其整个卵巢即退化,退化卵巢亦能重新发生,新生卵子的形态、发育时序与首次等待青春期蜕壳的蟹一致;孵后母蟹不仅能继续蜕壳生长,其卵巢也能重新发生,新生卵子的形态、发育时序如前一致;但在卵巢结构上彼此又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幼体中肠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于1986,1987两年的3—6月,在浙江平湖水产试验场和华东师大培育池,采集中华绒螯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五期溞状幼体和一期大眼幼体。结果表明,Z_1和Z_2中肠上皮细胞呈椭圆形,Z_3以后逐渐转呈柱状;细胞游离面密生微绒毛,毛的基部具微纤丝。早期幼体阶段的中肠上皮细胞中,还另有囊状细胞和有分泌颗粒的细胞;上皮细胞中具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其它胞器。根据这些细胞的结构,可见中肠具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渗透调节的功能。除上皮细胞外,肠壁还有基膜、纵肌层和环肌层。 相似文献
11.
12.
鲍的杂交育种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鲍的人工育苗与养殖,在我国已有近20a的历史。由于多年来忽视种质改良,始终采用我国自繁自养的鲍做亲鲍,使亲缘关系越来越近,易造成种质退化,其后代抗逆性较差,剥离后大量死亡。结果,导致许多鲍育苗单位连年出现亏损或倒闭。为此,作者于1998年引进日本的虾夷盘鲍(Haliotisgiganteadiscus)与中国的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discushanai)进行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材料1.1育苗主要设施山东寻山水产集团公司育苗场位于桑沟湾北畔。共有鲍育苗池200个,共1400m… 相似文献
13.
14.
15.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及其群落结构能间接反映贻贝养殖区底栖生态状况。基于2021年4月和8月枸杞岛贻贝养殖区现场调查数据,开展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及主要驱动因子的系统解析。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72种,隶属14纲40目84科,物种季节更替率为83.14%。丰度等级分布(Rank abundance)曲线表明,夏季物种更丰富,但均匀度相对较低。春、夏季大型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介于1.61~2.95之间,季节间差异显著。Simpson指数与盐度、沉积物中值粒径(D50)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沉积物中值粒径、总有机碳(TOC)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物种数、Chao1指数、生物量、丰富度均与TOC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将春季分为四个组别,夏季分为三个组别,NMDS分析表明,春季分组物种分离不显著,夏季分组物种分离显著,相似性分析(ANOSIM)印证了这种差异。应用相似百分比(SIMPER)分析表明,季节平均相异率为87.57%,分歧种为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CCA分析表明,溶解氧、TOC和硝酸盐是驱动贻贝养殖区大型底栖动...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扇贝人工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扇贝筏养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与提高。其中,吊耳养成这种形式正在被国内外所重视。我们于1980年到1982年进行了栉孔扇贝吊耳养成技术的对比试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中国海洋工程》1990,(1)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vigation of China and the increment of the tonnage of the ship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large sized floating wharfs to be used in deep water area. It is the first attempt in the open sea area to construct the "Qi Tou" large reinforced concrete floating wharf with length of 90 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rge reinforced concrete cylinder structure drilled and embeded with the whole section in the rock stratum, and a new type of two-way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is fitted on the brac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