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西沙群岛一些常见的海产贝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瀚的中国南海碧波万顷,在一望无际的洋面上,有无数珊瑚礁岛屿和浅滩暗礁星罗棋布,这就是我国的南海诸岛。它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这些群岛自古以来卽为我国领土。自秦汉时期就有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岛屿和附近水域进行捕鱼劳动,至元明时代已正式饼入我国版图。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的一部分,是由  相似文献   

2.
陆保仁 《海洋科学》1980,4(1):54-58
辽阔的南海中,有着许许多多美丽富饶的岛屿,它们象一颗颗宝石,镶嵌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形成了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这些美丽的宝岛历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收藏的标本对明管虫属开展了分类学研究,共发现两种明管虫:Hyalinoecia tubicola (Müller,1776)(明管虫)和H.papillata Imajima,1999(乳突明管虫)。二者均采集于南海北部海域沙质基底,Hyalinoecia tubicola广泛分布于广东省沿岸海域向南至西沙群岛,H.papillata则首次报道于中国南海,其区别于H.tubicola在于第一疣足具伸长舌状、两侧边缘具有乳突的前刚叶( vs.耳状前刚叶、边缘光滑)。本文详细提供了二者的形态学描述和绘图。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西沙群岛多毛类的研究,除一些零星记载外,迄今尚未见过任何报告。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进行调查时,在宣德群岛的永兴岛、赵述岛、北岛、石岛、中岛和永乐群岛的森屏摊、晋卿岛、琛航岛共采到多毛类标本140号,约420个标本,经过研究鉴定共计61种(有两种未定种),其中有一新种,有43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此外,在永兴岛用浮游生物网拖到吻沙蚕(未定种)Glycera sp.和微蚕 Nematonereis Unicornis(Grube)等8种的生殖期标本,截至目前还没有看到过关于微蚕等种的性生殖期的报告,对这些种生殖期性成熟标本,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本文包括分类学描述和动物地理学初步分析两部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多次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的采集工作;作者参加过一次考察,并对该岛的棘皮动物进行过专门的采集与观察。 富饶的西沙群岛,盛产海参,有的地方,可谓俯拾皆是。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西沙群岛即产有20种。世界上一些名贵的种类,例如梅花参、黑乳海参、蛇目白尼参和辐肛参等,该岛均有出产。 本文报道了经济意义较大的海参纲动物的研究结果,共检查了标本425个,鉴定为41种,分隶于3目,5科,16属,内有一新种,有14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2006—2018年间在西沙群岛、海南岛采集的裸鳃类样品进行研究,共鉴定出叶海牛科种类10种,包括4个南海新记录种(PhyllidiellacooraburramaBrunckhorst,1993;Phyllidiella lizae Brunckhorst, 1993; Phyllidiopsis striata Bergh, 1888; Phyllidiopsis krempfi Pruvot-Fol, 1957)。文中对南海新纪录种进行了重新描述。通过对比嗅角颜色、口触角形状等形态差异,本研究支持将我国叶海牛科(Phyllidiidae)进一步划分为3个属(Phyllidia、Phyllidiella、Phyllidiopsis)。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不仅有大量的史料、文件、地图和文物所证明,而且以我国人民最早开发和长期经营管理赢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广泛的国际舆论所承认。在南海的群岛中,南沙群岛的面积最为广阔,约80万平方公里。其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生物种类约3000种,其中经济品种就有300种左右。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6年以来对我国广东省的西沙群岛进行了多次考察,着重于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类和区系研究,先后发表了数十篇研究报告。1975年5-6月派出的考察队在西沙群岛的10个岛礁进行动植物区系调査,同时对永乐群岛西南面的金银岛和宣德群岛最东面的东岛进行了珊瑚礁礁平合的生态调査;1976年1-4月另一支海藻考察队又调查了西沙群岛18个岛礁。这两次生态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热带珊瑚礁礁平台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在各个垂直分布带上的组成,了解底栖海藻的季节变化,以及珊瑚礁礁平台鱼类的生态类型,为研究热带珊瑚礁动植物的生态特点,开发利用珊瑚礁生物资源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
王存信 《海洋科学》1977,1(2):20-25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包括北部的宣德群岛和南面的永乐群岛在内的三十多个珊瑚岛、礁组成。 西沙群岛和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一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特别是我国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渔民,世世代代在这些岛屿及共邻近水域从事生产和航海活动,积累了大量有关航海、气象、  相似文献   

10.
叶海牛科(Phyllidiidae)是中国南海最常见的裸鳃类动物之一,但由于受关注度较低,中国有关该科分类学的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补充国内叶海牛科的物种记录,本文通过形态学观察的方法,从2019—2021年采集自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23个叶海牛科标本中,鉴定出3属9种,包括1个新记录种——巴克尔乔小叶海牛(Phyllidiella backeljaui Dominguez, Quintas&Troncoso, 2007)。本文对该新记录种、月蓝叶海牛(Phyllidia picta Pruvot-Fol, 1957)、席琳类叶海牛(Phyllidiopsis shireenae Brunckhorst, 1990)和迷宫小叶海牛(Phyllidiella meandrina Pruvot-Fol, 1957)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中文新描述,支持将国内叶海牛科划分为叶海牛属(Phyllidia)、类叶海牛属(Phyllidiopsis)和小叶海牛属(Phyllidiella)3个属的观点。通过比较,对国内叶海牛科研究中存在的物种鉴定错误和同物异名问题分别进行了更正和处理,并修订了...  相似文献   

11.
太平洋南莱恩群岛和北科克群岛海域广泛分布锰结核。锰结核丰度变化从0.17公斤/米~2到31.2公斤/米~2,其中大于20公斤/米~2、15—10公斤/米~2和10—5公斤/米~2的站位分别为3.4%、13.8%和24%。锰结核大小从1厘米以下到10厘米,但多数直径在2—6厘米之间。锰结核的丰度变化与中结核(2—6厘米)的含量呈正比。结核分布和水深有关,以5000~5400米深度最为富集。在南纬5~9°的南部区多数丰度超过10公斤/米~2。控制南莱恩群岛和北科克群岛海域锰结核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沉积速率、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浊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中沙群岛海域采获的13种黑角珊瑚,隶属于2科6属,其中,相关深海角珊瑚Bathypathes affinis(Brook)、展深海角珊瑚Bathypathes patulis Brook、螺旋鞭角珊瑚Cirripathes spiralis(Linnaeus)、赫氏黑角珊瑚Antipathes herdmani Cooper、平坦黑角珊瑚Antipathes planis Cooper、帚状隐角珊瑚Aphanipathes sarothamnoides Brook、萨氏隐角珊瑚Aphanipathes somervillei Cooper、圆筒长角珊瑚Parantipathes cylindrices(Brook)等8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3.
南沙群岛珊瑚砂工程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珊瑚砂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 ,主要由珊瑚碎屑和其他海洋生物碎屑组成 ,碳酸钙含量高达 96 %。特殊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发育环境导致珊瑚砂具有独特的工程性质。文章综述了珊瑚砂的压缩性、破碎性、剪切特性和强度特性 ,指出了其显著的土力学特点 :高孔隙比、高摩擦角和低强度值。颗粒破碎是影响珊瑚砂变形和强度特性的主要因素 ,深入研究珊瑚砂的工程性质对珊瑚岛礁工程设计和施工、加强国防建设、开发热带海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石油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沙群岛永暑礁岩体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暑礁表层为松散的生物砂砾堆积,表层以下为礁灰岩,夹有2个沉积间断面。礁体呈岩盆结构,从外向内胶结程度依次降低。在综合研究了永暑礁自然环境特征、地层岩性以及岩体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永暑礁整体稳定性良好,不会发生整体倾覆的现象,浅层土体也不会发生剪切、滑移等工程地质问题。并利用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对永暑礁礁体地基与边坡在不同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与破坏的过程及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认为,在外部应力作用下,珊瑚礁内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局部出现应力集中,边坡出现拉应力。200kPa的荷载使礁体边坡产生的水平位移小于1cm,岩体边坡仍是稳定的,但最大垂直位移达到1.8cm,有可能出现珊瑚砂的整体剪切破坏。  相似文献   

15.
南沙群岛海域构造地层及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实验2”号调查船1987—1991年测得的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论述了南沙群岛海域的构造层划分、时代属性与分布发育特征。提出本区自白垩纪中期以来发生过两次重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两个裂谷作用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南沙群岛西南海区44个站表层碳酸盐沉积特征,综合分析了沉积物类型、碳酸盐的生物组成、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等,根据碳酸盐沉积的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沉积环境,应用主成分分析统计对比,提出该海区碳酸盐沉积的六个沉积相及其特征:大陆坡半深海-深海相,南部中、外大陆架浅海相,西部中、外大陆架浅海相,南部内大陆架浅海相,礁体相,礁体过渡相。  相似文献   

17.
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位于中国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群岛海域,其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渔业发展,保护该海域生态环境。基于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附近两个站点2020年10月21日至2021年2月28日期间的海流观测资料,利用调和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舟山群岛海域冬季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站点处潮流均为正规半日潮,以M2和S2占主,各主要分潮潮流均为往复流;潮流、余流流向均为西北-东南流向,与站点所处的狭窄水道主轴方向一致,说明地形因素影响明显;同时,观测站点处水体的垂向平均动量平衡分析表明,在沿水道主轴方向上,余流受盛行风场控制,风场转向会导致余流转向,而在垂直于水道主轴方向上,由于受水道两侧岸线的支撑作用,水体在近岸堆积,故在该方向上主要为正压梯度力与科氏力的平衡,反应了地形对流场特征的影响。研究成果揭示了舟山群岛海域冬季的流场特征及其主要影响机制,对实现此海域内海洋牧场的精细化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沙群岛现代滨岸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仅以1984年10号风暴为例,讨论了风暴前后的水动力条件及路径变化.重点阐述了该次风暴对西沙珊瑚礁区的潮间和潮上带现代砾堤和海滩的影响.描述了珊瑚礁区的砾堤沉积物的空间分布及垂向序列,并对沙质海滩的风暴搬运过程进行了适当的讨论.西沙砾质砾堤和沙质海滩无论从沉积序列上还是从沉积物的结构成份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们是在一种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沉积体,在沉积过程中各有自身的沉积特点.本文尝试性地从上述角度提出一种沉积序列的空间格局,以便为古代沉积物的研究提供一些滨岸风暴沉积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概述在南沙群岛海域开展海上汞量地球化学调查与异常分析的主要成果。从1989至1994年的5个航次中,完成了11655km测线和1790个站的表层海水和海面大气中汞量现场测定。在圈定的19个汞量异常中,推断有9个与下伏油气储层有关,另有7个为断裂带的反映,还有3个可能指示海底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或深水油气藏。调查结果表明,汞量测量是一种有效的海上油气资源和地质调查手段,能为南沙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和大型断裂构造调查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多齿蛇鲻的资源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南沙西南陆架区春秋两次调查的最新资料,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多齿蛇鳎的资源变动状况。结果表明,其渔获率、资源密度、资源量从1990-1993年的25.01kg/h、277.69kg/km^2、24031.19t变为2003年的7.13kg/h、93.14kg/km^2、6226.05t,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都是春季高于秋季,其密集分布水深,1990-1993年,春季为111~120m,秋季为101~110m,2003年,春季为131~140m,秋季为111~120m。渔获群体组成无论渔获体长范围和体长优势范围,都是1990~1993年比2003年大,目前渔获中Ⅰ龄鱼占多数,其现存资源量仅为原始资源量的25.21%,表明该鱼种资源已严重衰退。文中一并讨论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