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对于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的研究,淡水鱼类(如鲤鱼、鲢鱼)开展较多,而海水鱼方面报道甚少。有关梭鱼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未见报道。1995年,河北省许多梭鱼养殖场发生大面积梭鱼出血性败血病,其症状为:病鱼体表、鳍严重斑状充血,体表有些地方出现溃疡、疤痕,剖检见肝脏肿大,脾及肠粘膜充血。梭鱼出血性败血病易传染,加之目前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死亡率极高,造成损失大,严重影响了梭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防治梭鱼出血性败血病,作者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目前从病鱼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经鉴定属于运动性气单胞菌中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lia),该菌主要特征为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极端单生鞭毛。  相似文献   

2.
牙鲆的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当前国内外报道的养殖牙鲆危害严重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按牙鲆的病毒病、细菌病、寄生原虫病、吸虫病等顺序分别叙述了各主要病害,尤其对危害严重的病害种类如:牙鲆弹状病毒病、肠道白浊病、鳗弧菌病、腹胀病、腹水病、牙鲆出血性败血病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以期对牙鲆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3.
由二种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国对虾败血病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1992年7月-1993年3月,用分离病原菌,注射感染,侵浴感染,创伤感染、投喂感染,重复分离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和对药物敏感性,观察病理变化研究气单胞菌引起的中国对虾败血病。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它们的最适生长温度,盐度,PH分别为30℃,35和8,两种菌对氯霉素,氟哌酸和复方新诺明均敏感,病虾主要病变为鳃,肢鳃和鳃盖内膜部分或全部坏死变黑,心脏和消化道粘膜下  相似文献   

4.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细菌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弧菌科的细菌和其引发的细菌性疾病被认为是目前大菱鲆养殖业的主要危害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弧菌属的病原及一些典型的发病症状。对其他科属的一些病原菌,也作了相应描述,但它们的致病力相对弧菌科的病原菌致病力要弱,危害范围要小。最后简单介绍了目前细菌病几种可行的防治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海南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Sou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方法,对典型患病个体进行病原分离并经回归感染实验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嗜麦芽假单胞菌,该病原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和呋喃类药物的均高度敏感,在生产中应用这些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海洋作为地球上尚未充分开发的重要疆域而备受重视。中国以海水养殖业为基础的“蓝色农业”在缓解人口增长对陆地农业的压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海水微生物流行性和暴发性病害相继发生,严重制约了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相建海,2003)。为了防治细菌性病害,大量的抗生素药类被应用于养殖过程的各个阶段,巨大的选择压力导致了海水养殖水域耐药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的显著增加,养殖生物耐药病原菌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微生物病害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培养的水产养殖品往往携带耐药细菌,通过食物链传递,将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构成威胁(Sorum et al.,2002)。一些海产生物病原菌本身也是人类病原菌,如一些海洋弧菌(French et al.,1989;Wong et al.,2000),这些水陆两栖人畜共患病原菌耐药性的获得及这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另外,由于大多耐药因子的可传播性,海水养殖环境中正常菌群的耐药性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Sorum et al.,2002)。大多数抗性决定子(耐药基因)是在可移动和传递的遗传载体,如质粒或接合转座子上,可在不同菌株甚至是不同种属细菌间相互传递(Ferber,1998;OBrien,2002)。再加上养殖水体的半封闭性(池养中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换水)或全开放性(滩涂或近海的网箱或筏式养殖),耐药细菌有可能被潮汐和海流带入近岸的非养殖区及海滨旅游区,通过菌间遗传物质的传递,耐药基因有可能被传入环境中的人体病原菌,大大增加了人体耐药病原菌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Miranda et al.,2001;Thayumanavan et al.,2003)。大量抗生素的使用还改变了养殖海域及临近自然海区细菌群落的结构及种类和功能多样性,破坏了生态平衡和海洋正常的生命过程(Chelossi et al.,2003)。养殖水域作为可能的抗药因子的孳生地、储藏库和扩散源(Miranda et al.,2002;Rhodes et al.,2000),已引起了全球性的关注。世界上一些水产养殖国家相继开展了养殖水体耐药细菌的调查研究,并有一些国家已对养殖中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方法、使用剂量、残存量及检测标准进行了行政化的规范和管理(李爱华,2002)。目前我国对海水养殖水体细菌耐药危害的认识明显不足,许多需要进行的研究尚未开展,为更有效地防治耐药细菌病害,避免耐药基因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传播扩散,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及资源,提高养殖产品卫生质量,保护海滨旅游环境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我国开展海水养殖环境耐药细菌及其抗性机理的调查研究已是刻不容缓,这项工作的重点应在于查清耐药因子的源及其传播途径和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治理的科学办法,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20世纪滥采乱捕导致的近海渔业资源的严重衰竭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希望这种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状况不会再度在海产养殖业中出现。我们应该把海洋细菌耐药性的研究提升到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的高度来对待,避免海洋成为耐药因子孳生、繁衍、传播和扩散的潘多拉魔盒。  相似文献   

7.
参照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序列,根据PCR引物设计的原则,设计巢式PCR引物,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如何快速检测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RT-PCR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巢式RT-PCR扩增获得279bp的特异性片断,阴性对照无扩增条带.巢式RT-PCR扩增出的特异性片段经测序分析,结果证实与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出0.1pg的鱼类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RNA.初步建立了VHSV的巢式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特异,可为VHSV的检测提供一个快速、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水产养殖中危害极大的病原菌,本文从发病情况、致病性研究及防治等诸方面将国内外对该菌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关于海洋甲壳类细菌病害的研究较少。Reed和Mcleod二氏在龙虾的肠内,发现假单孢杆菌、黄色无芽孢杆菌和芽孢杆菌的存在,并认为肌肉的腐败,是由于这些细菌的作用。孟庆显等,1979年曾报告了丝状细菌(Leucotnrix sp.)和弧菌对对虾幼体的危害。 1980年我们在进行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人工育苗过程中,发生糠虾期幼虫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的现象。经初步检查,在糠虾期幼虫的体内外发现大量细菌。为此,我们进行了菌种的分离、培养、进行了感染试验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海南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方法。对典型患病个体进行病原分离并经回归感染实验表明 ,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嗜麦芽假单胞菌。该病原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和呋喃类药物均高度敏感 ,在生产中应用这些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比较研究了头孢拉定、诺氟沙星及罗红霉素3种渔药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日本品系体内的残留代谢规律。在(25.0±2)°C饲养条件下,通过连续7d对健康中华鳖日本品系投喂分别含有30mg/kg头孢拉定,300mg/kg诺氟沙星或30mg/kg罗红霉素的药饵后,比较分析了3种渔药在中华鳖日本品系体内各组织中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头孢拉定和诺氟沙星的代谢符合一室消除模型,罗红霉素的代谢符合二室消除模型。头孢拉定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6.132h、9.002h和10.132h。诺氟沙星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半衰期T1/2(Ke)分别为22.526h、39.715h和41.585h。罗红霉素在中华鳖日本品系血液、肌肉和肝脏中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8.54h、15.65h和100.5h。建议选用肝脏作为今后中华鳖质量安全残留监控靶组织。  相似文献   

12.
分别于1986和1987年研究了Cu,Zn,Cd对梭鱼的急性致毒效应及梭鱼对Cu,Zn,Cd,Cr的回避反应。结果表明,Cu,Zn,Cd对梭鱼均有明显的毒性,其毒性的大小顺序为Cu>Zn>Cd。梭鱼对Cu,Zn,Cd有显著的回避反应,其回避率大小顺序Cu>Zn>Cd;梭鱼对Cr无明显的回避反应,即使Cr浓度高达100mg/L。  相似文献   

13.
采用铜适量(4.47mg/kg)和铜过量(1127.51mg/kg)的两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2.9±0.2)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8周,研究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形态学指标、体组成和鱼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饲料铜含量由4.47mg/kg升高到1127.51mg/kg时,斜带石斑鱼增重率由228%下降到63%,饲料效率由1.12下降到0.51,肠脂比由2.90%下降到1.69%。全鱼和肝脏中的铜含量均随饲料铜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斜带石斑鱼全鱼铜含量由2.98mg/kg上升到34.98mg/kg,肝脏铜含量由36.6mg/kg上升到1364.0mg/kg。但饲料中过量铜对斜带石斑鱼的存活率、鱼体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全鱼体组成没有显著性影响。摄食高铜饲料的斜带石斑鱼肝脏锌含量显著升高,锌可能在铜的解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水试验法,以四种典型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磺胺甲恶唑和诺氟沙星)对刺参幼参分别进行了单一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四环素对刺参幼参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675.96、574.12、407.79、319.32mg/L;土霉素对刺参幼参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390.81、311.97、262.88、224.88mg/L;磺胺甲恶唑对刺参幼参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569.64、478.10、399.00、296.89mg/L;诺氟沙星对刺参幼参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164.88、63.26、45.19、37.65mg/L。另外,四种抗生素对刺参幼参的安全浓度(SC)分别为31.20mg/L(四环素)、22.49mg/L(土霉素)、29.69mg/L(磺胺甲恶唑)和3.77mg/L(诺氟沙星),按照水生生物毒性分级,诺氟沙星对刺参幼参为中毒物质,其他三种抗生素药物对幼参为低毒物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型和剂量的维生素C对幼刺参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1.0~14.0℃条件下,将平均体质量2.29 g的幼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随机放入39个容积50 L塑料水槽中,投喂以玉米蛋白为蛋白源,分别添加0、500、1 000、2 000和4 000 mg/kg V_C-2-三聚磷酸酯(L-ascorby1-2-polyphosphate, LAPP)、V_C-棕榈酸酯(L-ascorby1 palmitate, LAP)和V_C -磷酸酯镁(L-ascorby1-2-monophosphate-magnesium, APM)的13种饲料.90 d的饲养情况表明,摄食添加V_C饲料的刺参的生长、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摄食未添加V_C的幼参(P<0.05).摄食添加LAPP饲料幼参的特殊生长率最高(0.21%/d),添加LAP(0.17%/d)的次之,添加APM(0.15%/d)的最低,分别比对照组(0.12%/d)高75.00%、41.67%和25.00%.摄食添加LAPP饲料幼参的平均蛋白质效率最高(12.57%),摄食添加LAP饲料的(7.76%)次之,摄食添加APM(6.86%)的最低,分别比对照组(5.52%)高127.72%、40.58%和24.28%.在3种剂型V_C组中,饲料系数由低到高依次为:LAPP<LAP<APM.饲料中LAPP、APM和LAP的添加量为2 000~2 500 mg/kg、1 000~1 500 mg/kg和2 000~3 125 mg/kg时,幼刺参对饲料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生长最快,饲料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花鲈幼鱼生长(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免疫反应(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和血清总补体活性)和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由0提高到98.9mg/kg,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花鲈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为103.0mg/kg左右;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在0-98.9mg/kg时,花鲈幼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随饲料中维生素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花鲈幼鱼获得最大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时,饲料中维生素C最低添加量为97.2mg/kg和105.0mg/kg;花鲈幼鱼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随着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维生素C添加量达到396.4mg/kg时,血清溶菌酶和总补体活性较高。综上所述,花鲈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C适宜添加量为400mg/kg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化蛏苗集约化平面流中间培育技术,研究了不同进水流速和苗种规格对缢蛏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集约化平面流中间培育系统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不同进水流速对缢蛏稚贝生长影响显著,稚贝生长速率随进水流速增加而增加,但成活率下降。通过流速与成活率和体质量日增生长量的线性回归分析,估算0.163L/s为适宜的进水流速。在适宜流速和相同放苗重量下,大规格苗种(8万粒/kg)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小规格苗种(18万粒/kg),但因为小规格组放苗数量多,小规格组单位面积质量较其高出23.72%。除低流速组以外,平面流中间培育过程对叶绿素a和铵态氮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36.99%和3.88%以上,这表明平面流集约化中间培育在利用海水池塘水体进行苗种中间培育的同时,也起到了池塘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综合认为,在养殖密度0.5kg/m^2、流速0.163 L/s的培育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体自污染程度较低,缢蛏苗种生长较快,成活率在73.12%以上。  相似文献   

18.
The diatom genus Pseudo-nitzschia blooms throughout New Zealand's coastal waters. More than a decade of monitoring data were analysed in this study and seasonality wa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appearance of Pseudo-nitzschia blooms. Austral spring and summer were the main bloom periods, although there were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January 2000 and August 2011, 8.4% of 29,000 seawater samples analysed for Pseudo-nitzschia exceeded the voluntary trigger level for biotoxin testing (10×104 cells l?1), and these were analysed by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sation (FISH) assays. Pseudo-nitzschia fraudulenta and P. pseudodelicatissima (low domoic acid [DA] producers) were the dominant bloom formers throughout New Zealand (each contributing 25%) followed by the highly toxic P. australis (10%). Shellfish flesh testing for DA was triggered on 8477 occasions between 2000 and 2011, but no samples exceeded the regulatory limit (20 mg/kg);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was 13 mg/kg (Marlborough Sounds, mid-winter 2010).  相似文献   

19.
王斐  彭淇  吴彬  谭亦珍  杨芳  冯健 《海洋与湖沼》2014,45(4):879-885
采用传统养殖试验方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叶黄素与角黄素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体色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1组等蛋白质(42.6%)、等能量(18.5MJ/kg)的实用试验日粮,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0、25、50、100、200mg/kg叶黄素和25、50、100mg/kg叶黄素与25、50mg/kg角黄素,对照组为野生瓦氏黄颡鱼。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60d),试验3、8、9日粮组(添加50mg/kg叶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鱼体体色与对照组鱼(野生瓦氏黄颡鱼)体色相似,试验3、8、9组鱼皮肤中叶黄素含量与对照组鱼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认为,在日粮中添加叶黄素对瓦氏黄颡鱼的着色效果明显较角黄素好,是养殖瓦氏黄颡鱼饲料的适宜添加色素。在瓦氏黄颡鱼的饲料中叶黄素的建议添加量为50mg/kg。  相似文献   

20.
王建钢 《海洋与湖沼》2013,44(4):1108-1114
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 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对美国红鱼生长(平均增重率、存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免疫反应[血清中溶菌酶活性、血清总补体活性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由0提高到100mg/kg时, 美国红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美国红鱼最佳生长性能的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为104.5mg/kg左右; 饲料中维生素C水平在0—98.9mg/kg时, 美国红鱼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随饲料中维生素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 美国红鱼获得最大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的积累量时饲料中维生素C最低添加量为128.1和104.0mg/kg; 美国红鱼血清溶菌酶和血清总补体活性在维生素C添加水平分别为98.9和198.7mg/kg时达到最高值, 随后变化不明显; 美国红鱼血清SOD活性随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并且活性在198.7mg/kg达到最高值, 随后显著下降。综上所述, 美国红鱼维生素C生长和免疫的维生素C适宜添加水平为200mg/kg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