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海洋腹足类动物的消化器官内,发现褐藻糖胶酶(fucoidanase)的甚少。Galli等在一种食植性马蹄螺(Tegula funebralis)的中肠提取液,以及Alexander等在红树林潮间带一种食碎腹足类(Telescopium telescopium)的晶杆中都测得褐藻糖胶酶的活性。Alexander等还报道了该酶的最适pH为6,饱和底物浓度为6mg/ml°有关该酶的其他反应动力学特性未见报道。 我们在研究三种海螺,食植性的朝鲜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ata coreensis)、杂  相似文献   

2.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1758)、青蛤(Cyclina sinensis G.,1791)、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1758)、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 L.,1874)、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 R.,1850)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1850)6种帘蛤科贝类和4个地理种群文蛤(大连、连云港、湛江、防城港)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9 bp,序列A+T含量(62.2%~67.6%)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311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02个;文蛤4个地理种群间共有变异位点4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个.此区段共编码235个氨基酸,种间共有氨基酸变异位点85个;文蛤种群间只有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以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大竹蛏(Solen grandis)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显示4个地理种群文蛤首先聚为1个单元,然后与青蛤聚在一起,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说明COI基因适合作为该科贝类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3.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3):363-367
在青岛近海潮间带,有三种常见的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从这三种海螺的消化道和内脏中,提得粗酶液,对三种海藻1)(袋礁膜、条斑紫菜和裙带菜,分属于绿、红和褐藻)都有明显的分解胞壁作用[1],故称解壁酶.其中朝鲜花冠小月螺酶的解壁效果最好,疣荔枝螺酶最差,解壁酶的发现,为海藻细胞生物学研究、单细胞或原生质体育苗、通过细胞融合培养新的杂交藻种、研究和提取亚细胞成分等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4):513-518
三种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解壁酶,对三种海藻(分属于绿、红和褐藻)都有明显的分解胞壁作用[1],其效果优于一般的纤维素酶制剂。海螺解壁酶是混合酶,除纤维素酶(Cx、C1)和果胶酶外[2],还有分解海藻胞壁结构多糖、专一性更强的酶。  相似文献   

5.
朱仁华 《海洋学报》1983,5(5):645-649
三种海螺(朝鲜花冠小月螺、单齿螺和疣荔枝螺)解壁酶,对三种海藻(袋礁膜、条斑紫菜和裙带菜)都有明显的解壁作用[1],海螺解壁酶为混合酶,在解壁作用中,除了起主要作用的七种结构多糖酶[2,3]外,混合酶液中还有其他的糖酶。本研究对其他五种糖酶(一种多糖酶和四种二糖酶)进行活力测定,并作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根据榧螺螺旋部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类型,类型Ⅰ(MorphotypeⅠ)的个体螺旋部陷入体螺层中,其壳顶与前部数螺层愈合;类型Ⅱ(MorphotypeⅡ)的个体螺旋部高出壳顶,缝合线明显,此类型可明确鉴定为伶鼬榧螺(Oliva mustelina)。本研究通过线粒体COⅠ和16SrRNA基因序列的分析对两种形态类型的榧螺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种形态类型的榧螺含有共享的单倍型;不同形态类型间的遗传距离和同一形态类型内的遗传距离重叠;两者的单系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没有得到显现,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单系。因此,两种形态类型的个体均为伶鼬榧螺。类型Ⅰ可能是伶鼬榧螺中一种少见的有别于典型个体的形态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整理分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芋螺科标本时,鉴定出隶属于芋螺属的1个中国海新记录种:塔伽芋螺Conus tagaroae(Limpala?rMonnier,2013)。文章对其贝壳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8.
蜑螺科Neritidae蜑螺属Nerita的一些种类形态近似,形态鉴定上存在种类混淆、同物异名或错误鉴定等现象。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采集的蜑螺科标本时,对4种隶属于蜑螺属的易混淆种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标本的反复对比,分别找出了它们之间外部形态、地理分布以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异,澄清了混淆,确立了其分类地位:1)矮狮蜑螺Nerita chamaeleon Linnaeus,1758和圆蜑螺Nerita histrio Linnaeus,1758两者贝壳形态相近,在我国海区分布重叠,存在混淆以及错误鉴定的现象,根据螺旋部以及壳面雕刻可将它们区分开,即前者壳面螺肋光滑,后者螺肋粗糙,而前者螺旋部较后者高;2)锦蜑螺Nerita polita Linnaeus,1758和杂色蜑螺Nerita litterata Gmelin,1791两个种常被混淆在一起,都鉴定为锦蜑螺,前者在我国见于台湾、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后者在我国见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西沙群岛,其中杂色蜑螺此前在我国仅见于台湾,本文的报道进一步完善了该种的地理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9.
蜑螺科 Neritidae 蜑螺属 Nerita 的一些种类形态近似, 形态鉴定上存在种类混淆、同物异名或错误鉴定等现象。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采集的蜑螺科标本时, 对4种隶属于蜑螺属的易混淆种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标本的反复对比, 分别找出了它们之间外部形态、地理分布以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异, 澄清了混淆, 确立了其分类地位: 1) 矮狮蜑螺Nerita chamaeleon Linnaeus, 1758和圆蜑螺Nerita histrio Linnaeus, 1758两者贝壳形态相近, 在我国海区分布重叠, 存在混淆以及错误鉴定的现象, 根据螺旋部以及壳面雕刻可将它们区分开, 即前者壳面螺肋光滑, 后者螺肋粗糙, 而前者螺旋部较后者高; 2) 锦蜑螺 Nerita polita Linnaeus, 1758和杂色蜑螺 Nerita litterata Gmelin, 1791两个种常被混淆在一起, 都鉴定为锦蜑螺, 前者在我国见于台湾、海南岛和西沙群岛, 后者在我国见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西沙群岛, 其中杂色蜑螺此前在我国仅见于台湾, 本文的报道进一步完善了该种的地理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10.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螺藁杆双脐螺和其他3种隶属扁蜷螺科的吸虫及线虫中间宿主螺,其形态极为相似,缺乏分类学资料,比较几种扁蜷螺的形态及生殖系统构造,明确其分类学特征,能为监测及防控部门准确鉴定物种提供依据。电子数显卡尺测量所有样本螺壳参数;解剖4种扁蜷螺生殖系统并绘图;扫描电镜观察齿舌形态。方差分析表明,4种扁蜷螺壳高(H)和直径(D)比值差异显著(F=64.171,P0.01)。4种扁蜷螺齿舌均为中央齿1列,双齿型,但中央齿齿尖形态、侧齿及缘齿列数、齿尖数量及形态等依种类不同均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的齿舌形态是重要鉴别特征之一。生殖系统阴茎复合体构造在属间差异明显,种间较为相似(旋螺属的凸旋螺、小旋螺)。尽管4种扁蜷螺贝壳形态较为相似,但壳高(H)和直径(D)比值、齿舌列数、齿尖以及生殖系统的阴茎复合体构造等特征,对入侵物种藁杆双脐螺和中国几种常见扁蜷螺的准确鉴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节织纹螺(Nassarius hepaticus)贝壳差异的COⅠ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在厦门港市场购买的节织纹螺(Nassarius hepaticus),挑选五种典型贝壳形态,每种形态各5个个体,研究其COⅠ基因序列及其分子系统发育。结果表明,节织纹螺五种贝壳类型的齿舌形态基本一致,但个体间齿列数和中央齿上缘小齿数有差异;COⅠ基因序列存在较大的变异,678—679bp的片段上有31个变异位点,其中20个为密码子第三位碱基,6个为密码子第二位碱基,5个为密码子第一位碱基;贝壳、齿舌变异与DNA变异不存在关系,同类型和不同类型的个体在DNA序列上差异较小,根据Kimura 2-parameter法计算25个个体的遗传距离在0.001—0.010之间,平均值为0.007。以COⅠ基因序列计算的遗传距离和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证实五种贝壳形态的25个个体同属于节织纹螺。  相似文献   

12.
为调查斯氏并殖吸虫拟钉螺宿主,现场采集螺标本,进行形态分类和生态考察及螺体寄生虫检查.发现拟钉螺属(Tricula)一新种,命名为建欧拟钉螺(Tricula jianouensis sp.nov.),螺壳高3.125 mm,壳宽1.600 mm,体螺层高1.125 mm,壳口长径1.275 mm,壳口宽径0.925 mm.螺口外缘翘起呈铲状;轴缘与外缘形成较窄夹角,内唇嵴明显高出,与体螺层间有一沟状隙.齿舌每一横列有7枚齿,齿式:2-1-2/2-2·3-1-3·11(14)·14(15).该螺充当斯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斯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为0.11%.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江西省分布的7科11属15种陆生贝类的齿舌进行了观察与详细描述.结果显示所研究的15种陆生贝类中,除环口螺科的矮小双边凹螺Chamalycacus nanus侧齿和缘齿均仅有单列外,其他各科种类均由多横列组成.每一横列上又包含若干个齿片.不同科的种类齿片上缘或侧缘的数目和形态有较大差异.同一属间种类的齿片形态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扁玉螺的表型形态性状对体重和软体部重的影响。随机抽取2龄扁玉螺100只,分别测定其壳宽、壳高、壳顶至胼胝高、体高、厣长、厣宽、体重、软体部重共8项性状参数,并分别计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及以表型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和软体部重作因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与体重、软体部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宽对体重和软体部重的直接效应均为最大,对二者的决定程度也最高,是影响体重和软体部重的最主要因素;而厣宽、壳顶至胼胝高和体高的直接作用较小,它们主要通过壳宽的间接作用影响体重和软体部重。因此,对壳宽的直接选择可有效地增加体重和软体部重,对壳顶至胼胝高、厣宽和体高的选择也有助于增加扁玉螺的重量。  相似文献   

15.
于1985年7月-1988年10月,在香港新界北部,进行螺类生态调查。对采集的标本鉴定表明,有两种瓶螺-光滑瓶螺、大瓶螺,是在香港首次发现。这对香港地区今后采取生物控制措施、防止近年来引入的孟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的蔓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海玉螺科两新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09,40(6):808-812
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玉螺科标本时,经形态分类和齿舌解剖学研究,发现了属于玉螺科的2个新种,即:马氏玉螺Natica maxiutongi sp.nov.和南海窦螺Sinum nanhaiensis sp.nov.。两新种均分布于南中国海,其中马氏玉螺采自海南岛陵水和黎安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海砂质海底,壳面褐色或栗色,体螺层上有3-4条深褐色的螺带;南海窦螺分别采自广东近海和南沙群岛海域水深105m和102m的泥质沙海底,贝壳小,呈长卵圆形,壳面白色或淡黄褐色,表面螺肋和生长纹细密。  相似文献   

17.
青蛤(Cyclina sinensis)贝壳形态性状对软体部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抽取中国及日本海域的1龄青蛤(Cyclina shiensis)245个,分别测量其壳高、壳长、壳宽、韧带长、壳重及软体部重等形态学和生产性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系数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讨论了贝壳各形态性状对软体部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蛤的壳高对软体部重相关系数r1y和直接影响通径系数Pi分别达到了0.953和0.938,统计检验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此外,壳高对软体部重的决定系数R12为0.9080,多元回归分析亦显示出青蛤的壳高与软体部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实验结论认为,壳高对青蛤的生产性状影响最大,可以作为青蛤种质选育的重要甄别性状.  相似文献   

18.
海湾扇贝4次引种后代的表型特征和遗传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不同时期引入到我国的4个繁育历史清晰、未发生种质混杂的海湾扇贝养殖群体成体的壳形态指标和群体遗传结构。壳表型参数分析表明,海湾扇贝北部亚种(Northern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的浙江养殖群体(ZJ)、加拿大新布朗斯威克群体(NB)、马萨诸塞-弗吉尼亚混合群体(M-V)及海湾扇贝南部亚种(Southern 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北卡罗来那群体(NC)等不同群体间在壳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南部亚种的NC群体壳高与壳长基本相等[壳高与壳长的比值(H/L)达0.99,壳型宽壳宽和壳长的比值(W/L)达到0.59];而北部亚种3个群体的壳长均大于壳高,其中ZJ和NB群体的壳形态尤其偏长,其H/L分别是0.92和0.90,NB群体的壳宽显著小于其他群体,W/L仅为0.36。RAPD分析结果表明,ZJ、NB、M-V、NC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1.82%、29.55%、28.79%和31.82%,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1078、0.1134、0.0966和0.1197,表明在我国独立繁育了19代的ZJ养殖群体仍然保持了与其他群体相近的遗传多样性水平。4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892,表明其中18.92%的变异来自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说明4个群体在遗传上存在着较大的分化。从遗传距离分析,ZJ与NB较近,两者间的遗传距离为0.0319,而两者与M-V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分别为0.0442和0.0524;NC与M-V间的遗传距离为0.0368。这些结果表明,从原产地引种到国外时间较早的ZJ、NB等2个群体与较晚引进我国的M-V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超过了M-V群体(北部亚种)与NC群体(南部亚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说明独立繁育了近20代后,ZJ群体和NB群体均已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这种分化可能有利于海湾扇贝的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砂海螂(Mya arenaria)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建立了利用形态性状估计重量性状的回归方程,以评估砂海螂育种的选择指标。结果表明,各形态性状与体重、软体部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对体重和软体部重的直接效应均为最大,其通径系数分别为0.4338和0.3265,是影响体重和软体部重的主要因素。壳宽对体重和软体部重的直接影响效应次之,但壳高对重量性状的影响主要是间接效应。决定系数分析的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上述结果为砂海螂选择育种提供了依据,以壳长作为首选指标,能有效地增加体重和软体部重。  相似文献   

20.
对古氏非螺(Afer cumingii (Reeve,1844))的齿舌形态以及线粒体CO1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并以犬齿螺科种类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古氏非螺的齿舌具有典型的蛾螺科种类特征;古氏非螺在系统树上与蛾螺科种类聚在一起,而不与犬齿螺科种类聚类。齿舌形态和线粒体基因分析的结果都表明古氏非螺属于蛾螺科,进一步证实了将非螺属修订到蛾螺科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