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50~8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主,曾对海南岛进行了数次生物调查,包括: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南海中部、东北部综合调查(1974~1985年),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1989~1993年),中德海南岛生物联合考察(1990,1992年)及中日海南岛浅海动物多样性联合考察(1997年)等,获得了大批珍贵的海洋生物标本,这些标本基本上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内。本文作者(Yu et al,2001)经对其中的甲壳动物等足类的整理,已记述了扇肢亚目浪飘水虱科和团水虱科的10个种。本文补充记述该亚目的4科13种,其中4种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迄今为止,海南岛共发现扇肢亚目等足类23种,名录如下(其中*为本次补充种;**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地处亚热带海区,星虫种类较多。 作者于1980—1981年分别两次到海南岛进行星虫类区系调查,采到了一批标本,经分析鉴定,发现枝触属的两个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 枝触星虫属(Genus Themiste Gray 1828)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的标本系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的考察队在海南岛沿岸采到的。其中包括在新盈(海南岛临高县)水深5-11米的8个潮下带拖网站及海口和三亚附近的8个潮间带站。 我们采到的标本中,唇口目(Cheilostomata) 有12种,环口目(Cyclostomata)1 种,共计13种,其中6种在南中国海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珊瑚藻类,特别是无节珊瑚藻,除曾呈奎教授在1937年报告过产于我国海南岛等地的巨胞宽珊藻Mastophora marcrocarpa Mont.[宽珊藻M. rosea(C. Ag.) Setch.的同物异名]外,基本上尚无报道,更谈不上对这一大类海藻细致地进行形态解剖学的观察研究。近年来,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57-1965年,1973-1976年,1980-1982年以及曾呈奎教授于1933-1934年在本海区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并着手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有关结果将陆续发表。 本文报道产于海南岛和硇洲岛的十种二型无节珊瑚藻.其中比较难得的是,在海南岛几个地区都发现了现代存活的古石枝藻属的化石种类——红古石枝藻Archaeolithothamnium erythraeum (Rothpl.) Fosl.[=红孢石藻 Sporolithon erythreaum (Rothpl.) Kylin],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其余九种中,有四种,即瑰红中叶藻 Mesophyllum erubescens (Fosl.) Lemoine ,拟中叶藻标准变型 Mesophyllum simulans (Fosl.) Lemoine f. typica (Fosl.),拟中叶藻卷皱变型M. simulans (Fosl.) Lemoine f. crispescens (Fosl.)Lemoine ,微凹石叶藻Lithophyllum kotschyanum(Unger)Fosl 摩鹿加石叶藻 Lithophyllum moluccense Fosl.,作者除在 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已作初步报道外,本文对其产地和形态解剖学特征作了详细补充;另有四种,即水石藻 Hydrolithon reinboldii (Weber-van Bosse et Fosl.) Fosl. ,小石孔藻 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 Fosl. ,太平洋小石孔藻 Lithoporella pacifica (Heydr.) Fosl. ,本文对其在海南岛和硇洲岛的分布和形态特征等与同种西沙群岛标本作了一些比较观察;本文还对宽珊藻 Mastophora rosea (C. Ag.) Setch. 的解剖特征作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5.
三叶寡腺吸虫(半尾科)新属、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纪伟 《海洋与湖沼》1982,13(5):473-476
作者整理1964年在海南岛沿海采集的吸虫标本时,发现一种半尾科Hemiuridae宫腺亚科吸虫的新种,其体形及内部器官与该科已知各属特征迥异,应建立新属,现记述如下: 所有测量一律为毫米,卵子为微米。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的沙蚕科Nereidae标本是1958-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的考察队在海南岛采到的,共计29种(其中包括一些变种,种和变种的总数为37)。除光突齿沙蚕Leonnates persica Wesenberg-Lund 外其余均采自潮间带。 海南岛潮间带沙蚕科与太平洋西北部其他地区潮间带沙蚕科进行比较时,首先看到的是从北向南种数显著增加。北千岛群岛潮间带发现3种沙蚕(1961),南千岛群岛7种(1961),黄海15种(赫列勃维奇、吴宝铃, 1962) ,海南岛潮间带有28种。 海南岛潮间带沙蚕科与千岛群岛所有区之间完全没有共有种,与黄海的共有种数为6,这6种在黄海仅发现在潮间带,它们是Paraleonnates uschakovi, Nereis oxypoda,N.erythraensis,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P. cultifera 和P. nuntia,这或许是黄海动物区系的热带特征在潮间带比其他带表现的特别显著的例证。 海南岛潮间带沙蚕科大约有一半种属印度西太平洋型,约有1/3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广布种。因此海南岛潮间带沙蚕区系根据种的组成应属印度西太平洋区。  相似文献   

7.
异糠虾Anisomysis是糠虾亚科Mysinae中体形较小的一属,一般体长3-5mm,因此不易被人们发现。本属迄今已知其28种及亚种。本文为南海异糠虾属两新种的描述,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75年西沙群岛调查在珊瑚岛南的近岸浅水区和1982年陈清潮教授在海南岛三亚市鹿回头沿岸水域所采的标本。两新种分别命名为四刺异糠虾 Anisomysis quadrispinosa sp. nov.和短尾异糠虾A. brevicauda sp.nov.。新种的正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副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相似文献   

8.
核果螺属(Genus Drupa Roeding,1798)全为暖水性较强的种类,系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近海,绝大多数种类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台湾省,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到海南岛北部、广东大陆沿岸及福建东山岛。 我国近海的核果螺,以往的报导多在国外,并且除黑田(1941)外多是一些零星记载。 我们较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保存的标本及解放后我所采集的标本共289号,计有个体2857个,共鉴定为20种,其中6种在我国近海为新记录(表1,有*号者)。西沙群岛共发现14种,海南岛南部15种,海南岛北部5种,广东省大陆沿岸仅发现2种。在这20种中。有2种在我国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有2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南部,有一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北部、广东省大陆沿岸及福建省东山岛。 核果螺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个别种类可扩及非洲西岸及东太平洋。我国的种类,约一半以上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其与印度洋、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马来半岛及中太平洋五个海域区系的相似程度大致相等。还应指出两点:(1)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D. ricina (L.)也见于非洲西岸,D. ricina (L.)、D. morum Roeding、D. uva Roeding 及D. aspera ( Lamarck)4种在东太平洋的克利帕顿群岛亦有出现,但没有与美洲西岸的共有种;(2)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种类则较少,只有D. borealis (Pilsbry)为中国及日本一带的特有种,D. biconica (Blainville)为中国、日本及菲律宾一带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团伞托序亚组SubsectionClmerulatae扁托系SeriesPlatycarpae的种类研究过程中,发现该系新种4个,它们是永兴马尾藻Sargassumyongxing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3月8日由郑树栋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模式标本号AST58-4012;三亚马尾藻Sarsassumsanya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76年4月15日由曾呈奎、周显铜采自海南岛三亚市大东海,模式标本号AST76-1972;大洲马尾藻Sargassumdazhou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7年6月间日由郑树栋、夏恩湛采自海南岛三亚市大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7-5615;巨囊马尾藻Sargassummegalocyst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7年6月12日由郑树栋、夏恩湛采自海南岛三亚市大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7-5616。4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1975年3-5月作者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的西沙群岛生物调查,获得不少苔藓动物(Bryozoa)标本,发现其中有五号标本与以往报道的粗胞属(Scrupocellaria Van Beneden,1845)内各已知种显著不同,经研究确认系两个新种。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