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汕头港外拦门沙是制约该港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对工程海域环境泥沙论证基础上,进一步对工程泥沙问题进行论证和预报,如拦门沙整治后的演变趋,开挖航道的回淤和导流 沙功效等。工程实施期间及完工后进行多年的现场跟踪观测表明,各项工程泥沙问题的预报均获得良好的印证,本文还介绍了外拉门沙整治技术方面的经验,包括运用单导堤改变工程海域水沙营运动力局和泥沙输移方向,导堤的长度和高度,沿堤流和顶冲流的整治,航道工  相似文献   

2.
河口拦门沙浅滩冲淤演变对于河口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辽河口拦门沙地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实测地形资料缺乏的困境,对辽河口拦门沙的冲淤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演变的原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期辽河口拦门沙外缘整体呈侵蚀后退趋势,这主要与流域来沙减少有关;蛤蜊岗子滩和西滩都有向东淤涨的趋势,这与拦门沙外缘侵蚀的泥沙向上游搬运及局部河势变化产生的泥沙输移有关;辽河干流水道内江心洲不断向下游淤涨,对局部河势及拦门沙浅滩的演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闽江口内、外拦门沙是福州港通海之主要障碍。本文应用遥感分析研究其悬浮泥沙的动态。结果表明,内拦门沙的形成与演变受多种因素控制,最重要的是川石水道的分流;外拦门沙是经梅花水道合流和铁板沙过滩水流分流后川石水道远端泥沙扩散的产物。目前,外沙浅滩仍显现不稳定状态。这些结论可为闽江口拦门沙整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的统计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75-1985年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长江河口河流和海洋水文泥沙等11年的实测资料,应用经验特征函数分析和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系统辨识和预报。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可以表述为三输入-三输出的CARMA一阶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预报,取得了与实测资料较一致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5.
广利河口拦门沙的沉积特征与冲淤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广利河口航道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研究区现场调查,查明了广利河口拦门沙水动力特征、海底地形、底质特征和地层垂向分布特征。在进行沉积物分析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拦门沙体的沉积特征和冲淤过程。分析认为,广利河口拦门沙是在浅海-潮坪基础上接受广利河、支脉河和溢洪河携运泥沙堆积而成,海岸滩涂沉积物和黄河口水下岸坡物质对拦门沙的发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作用的改造下,现在拦门沙基本进入冲淤平衡时期。但近期由于人工因素的影响,拦门沙顶出现暂时的淤积。研究结果还表明:拦门沙体北侧水动力作用明显强于南侧,航道设计为东偏南较好。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黄茅海拦门沙演变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良文  罗军  任杰 《海洋学报》2012,34(5):120-127
采用1977,1994,2003,2010年4个年份的地形图,建立了DEM模型,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对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演变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30多年来黄茅海拦门沙平面上向海推移,范围缩小,在内坡和拦门沙顶冲刷,在外坡淤积;拦门沙的基本成因是其位于上溯流与下泄流控制区域之间的过渡带,该过渡带为明显的动力较弱的区域,泥沙较易在此处沉积;黄茅海大面积的围垦导致纳潮量减少、潮汐动力减弱、径流作用相对增强,使下泄流控制区扩大、上溯流控制区减小、过渡区下移,这是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的主要原因。上游来沙量减少加剧了拦门沙冲刷外移和缩小。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依据1988年7月和12月水文观测资料,通过流,盐,沙的综合分析,认识到长江口拦门沙地区的泥沙运动有与河口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泥沙输移在水平面上和垂直面上存在着多种循环,潮流和盐水截留大量泥沙积聚的拦门沙地区,河口在盐淡水交锋地带,除了涨,落急时段外,发现在转流时期泥沙也可能产生再悬浮,从而形成一个潮周期中出现3次或4次再悬浮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8.
粤西水东湾潮汐通道—落潮三角洲的动力地貌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广东省水东沙坝泻湖海岸体系中潮汐通道和落潮三角洲的动力地貌过程,包括通道的潮汐与波浪动力特点、落潮三角洲区域动力与泥沙运动、拦门沙成因及落潮三角洲近期冲淤动态等,最后对通道稳定性和拦门沙开挖可能性进行讨论,认为该通道稳定性好,拦门沙只要采取深挖措施且开挖方向较合理,有可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黄河口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分析拦门沙形成的原因,阐明了泥沙在滞流点附近的淤积过程。 由于黄河流域来沙量大,单靠疏浚方法难以取得满意的治理效果。根据目前渲泄洪水泥沙和排凌,稳定流路的要求,提出了借助自然力量,降低拦门沙高程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广利河口拦门沙运动参数的测试及3种下水力插板上波浪力的试验研究,定量给出了泥沙初动、中动、普动、扬动变化曲线,准确绘制了水力插板波压力分布图,为广利河口拦门沙治理和航道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长江口海区,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黄海冷水等多种水系混合、交汇,错综复杂。对河口营养盐分布变化规律的研究,将为河口环境和生态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营养盐作为长江口这一世界著名渔场的化学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周年观察,讨论了各种营养盐(包括磷、硅和氮)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它们在河口的转移过程,估算了营养盐的年输出量,并提出了长江流量和营养盐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初步预报了三峡工程对长江口营养盐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根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多年固定断面的测量资料和海洋地质研究所1988年两个航次调查结果,结合黄河水沙资料的分析,对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地貌演化及形成机制进行了论述,尤其对三角洲前缘的地貌演化趋势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3.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Zhujiang River mouth tidal flat is about 570,000 mu in total, and the tidal flat of the subtidal zone (shallower than -2 m of the Huanghai Sea base level) is 560,000 mu. The two types, silty mud and argillaceous silt, are predominant in the tidal flat area,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in terms of origin: 1) river mouth sand spit-subaqueous natural levee type; 2) river mouth bar type; 3) bay head type; 4) around the island type; and 5) marginal flat type. The tidal flat of the Zhujiang River mouth belongs to the depositional type and is constantly accumulating silt while extending, with an average land formation of 8,940 mu/yr in 97 years (1883-1980).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拦门沙深水入海航道整治工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上海浦东新开发区的发展,长江口深水入海航道的选择与治理,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江口深水入海航道的选择基本上可以分为避开拦门沙和不避开拦门沙两类。本文根据长江河口的发育模式、河口延伸、汊道演变的规律、汊道的形态与水力条件,提出长江口拦门沙深水入海航道整治规划,近期以北槽-8m航槽为宜,远期可逐步开发至-12.5m  相似文献   

15.
根据MapInfo所具有的功能特点,讨论了MapInfo在黄河口拦门沙中的应用.在黄河口拦门沙的研究中,通过使用MapInfo软件,使我们对拦门沙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从简单的文字描述达到直观的地图展示,为拦门沙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口入海航道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源远流长,江阔水深,历来被誉为“黄金水道”。长江河口不仅是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门户,也是长江流域六省的通海咽喉。 可是,长江河口的航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然状态,在口门的水下,有着象门槛一样突起的沙滩横亘着,滩顶最小水深只有6米左右(从海图深度基准面算起,下同)不足7米水深的滩长约有30公里,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拦  相似文献   

17.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 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 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 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 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 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 433.72 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二十多条测线的测深、旁测声纳和浅地层连续测量的调查以及底质等资料,概述了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堆积平原地貌及其上的地貌类型,其中海底沟,坎、岗阜等地貌类型的线性排列和古海岸线的位置相应。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外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433.72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20.
黄河冲淡水转向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1976年改道清水沟流路,向东流入菜州湾以来,至1988年10月其大嘴已向莱州湾淤进18.8km(钱意颖等,1992),在科氏力的作用下,黄河入海口门也已转成东南方向。随着黄河口海区的开发利用,国内有关单位对黄河口海区的水文环境作过多次调查(朱兰部等,1994;张经等,1985;孙秉一等,198;Yang Zuosheng et al.,1989),从这些调査资料中我们发现,黄河入海径流和长江口一样,在洪水期冲淡水也有转向东北方向的特点。本文根据1976年黄河改道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关单位在黄河口海区进行调查的水文资料和利津水文站的黄河径流观测资料,对黄河冲淡水的转向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此研究对深入了解黄河口的水文环境及河口有机物、溶解质、悬浮体的输运特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