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平  王涛  高文永 《海洋与湖沼》1997,28(2):165-171
根据1989年5月和8月枯、洪水两个季节黄河拦门沙区及河口海区地质和水文调查资料,结合黄河利津水文站近几年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对黄河清水沟流路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来沙量渐少是清水沟流路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河口向南转向海动力作用较弱的莱州湾,海水沿河上溯力逐渐减弱,河流泥沙得以更顺利入海,并在口门外沉积;现流路河口海域的水动力作用虽然较弱,但涨,落潮流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增长面积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历年卫片解译和海区实测水深资料,结合利津站水沙系列,建立了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与水沙关系的模拟模型,经过效果检验,选择出理想的预测模型,然后,根据未来河口地区水沙变化特点,预测了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黄河清水沟流路水沙组合和河口三角洲发育的宏观特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黄河清水沟流路1976~1995年期间入海水沙偏少,年际和年内变化丰枯交替,河口三角洲的冲淤变化与入海水沙大小密切相关;分析其剖面淤积形态、洲面淤积造陆情况和泥沙淤积的空间分布,表明河口三角洲发育存在着初期迅速增长、中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缓增长的宏观特性和规律,根据水沙变化与河口三角洲增长面积的定量关系以及对未来入海水沙的预估,认为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的发育将继续维持平缓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邱泽灏  卢霞 《海岸工程》2023,(4):351-359
黄河下游以流路改道频繁著称,清水沟流路自启用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长时间遥感序列具有连续性好、时效性强等优势,可以实现河道变化的动态监测。本文利用1976年至2019年共40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改进后的归一化水体指数和最大类间方差法相结合的算法提取黄河清水沟信息,开展1976年以来黄河清水沟流路的变化规律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工干预程度不断加深,黄河清水沟流路变化呈现出以人为控制为主导下自然摆动的特征,河道出汊摆动频率、幅度较以往减小,预计行河年限增长。研究清水沟流路变化可为黄河三角洲区域治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1996年汛前实施清8改汊工程后,河口区的冲淤发生了变化。据1996年10月至2005年9月清水沟滨海区固定断面测深资料的分析表明:新河口区总体上出现淤积,老河口区在总体上发生侵蚀。通过区域泥沙净冲淤量与入海沙量相关分析计算表明:新河口区的淤积速率与入海沙量呈正相关,老河口区的侵蚀速率与入海沙量互不相关。其原因在于:前者位于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能得到河流输沙的充足补给,属河流动力为主的河控型海岸;后者远离河流入海口,被海洋动力蚀失的泥沙得不到河流输沙的补给,属海洋动力为主的海控型海岸。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海区2010年潮波分布特征的数值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维非线性数值模式,对三角洲邻近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了模拟,并根据2010年黄河三角洲的预测岩线,预测了该海区2010年各主要分潮的分布特征以及最大可能流速分布。数值预测的结果显示2010年黄河口迫近海区的潮波分布与目前丰比将不会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的变迁对邻近海区潮波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的潮汐和潮流分布具有如下显著特征:黄河口外存在M2分潮的无点潮(方国洪,1986)和S2分潮的无潮点(王淑雪等,1987),以及五号桩海区属于规则全日潮区。 关于黄河口外存在M2分潮无潮点的问题,自Ogura(1936)首次提出以来,一直是本区潮汐潮流研究中倍受重视的问題。据方国洪(1986)的统计,迄今为止,反映在黄河口外存在M2分潮无潮点位置的渤海同潮图的文献已有20篇之多(丁文兰,1985;山广林等,1983;方国洪,1986;方国洪等,1985;方国洪等,1986;王淑雪等,1987;刘爱菊等,1980;孙文心等,1981;沈育疆,1980;侍茂崇等,1985;黄祖珂,1991;An,1977;Fang1986 Nishida,1980;Ogura,1936; ?opИc,1958)。从表1可以看出,历年来不同学者给出的黄河口外M2分潮无潮点的位置各不相同,本文作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黄河三角洲的变迁造成的。统计表明,在1855年至1984年间,近代黄河三角洲自套尔河口至淄脉沟口的年淤进速率为0.16km,挑河湾至宋春荣沟口为0.16km,而年淤进速率最大的五号桩区(即直接影响黄河口外M2分潮无潮点位置的区域)的年淤进速率达0.3km。海湾中的无潮点是入射的潮波与自湾顶反射的潮波叠加而形成的节点,由于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不断向海中推进,在黄河尾闾的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位置便有显著变化,这必然会使无潮点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然而表1中M2无潮点的不同位置并不完全是由于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引起的,由于表1中的多数无潮点的位置是数值计算的结果,而不同的人在数值计算中所用的边界条件和底摩擦应力的表达式及其系数又不尽相同,因此必然造成计算结果的差异。这里值得指出的是王淑雪等(1987)的结果,这一结果是根据1985年8-9月在黄河口外几个站进行连续1个月的水位观测资料得出的M2无潮点位置,在此点上,M2分潮振幅仅为0.8cm。当然,由于渤海潮汐中存在着显著的天文一气象分潮(方国洪等,1986),故根据夏天一个月的潮汐资料分析得到调和常数与由长期(如一年)潮汐资料所得到的调和常数是有差别的,由此而得到的无潮点的位置仍会有一定的误差,但应该说,这一结果所给出的无潮点位置对于清水沟流路的单一顺直阶段的黄河三角洲岸线而言,已是最接近实际的了。既然黄河口的变迁是黄河口外M2分潮无潮点位置的变化的主要因子,那么自1855年以来由于黄河口的不断变迁使黄河口外M2分潮无潮点位置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題。至于黄河口外是否有S2分潮无潮点的问题,或者说,黄河口外曾存在过的S2分潮的无潮点现在是否已经消失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中也将讨论。 实测表明,在M2分潮无潮点附近的验潮站处,潮位的全日潮分量(即K1和O1分潮)作用突然增大,使黄河三角洲沿岸的潮汐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全日潮→规则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表2)。近一百多年来黄河三角洲的变迁对黄河三角洲沿岸各站的潮汐性质的变化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也是本文将探讨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考察不同时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潮汐、潮流的分布特征,对上述各问题加以探讨,为黄河口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河入海流路改道变迁频繁,有关不同流路时期沿岸余流场变化的认识将为理解入海泥沙输送特征的变动和沿岸泥沙动态提供重要的水动力基础,通过数值对比实验,以分处黄河三角洲北、东两岸的钓口和清水沟流路为例,对比研究了两个流路基本稳定后的初期黄河三角洲沿岸余流场结构及其流速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两个不同流路时期沿岸流系的总体趋势存...  相似文献   

9.
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区上升运动(ITCZω)强度和位置的垂直结构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下西(东)ITCZω在高(低)层最强,低(高)层最弱,其位置随高度不变(偏北)。西ITCZω在8月最强,9月位置最北,2月最弱,位置最南;东ITCZω在8、9月最强,9月最北,2、3月最弱,位置最南,但中、高层的ω在11月也很弱。ITCZω强度最强(弱)的时间一般与位置的快速北跳(快速南撤)的时间相对应,并且有位置变化超前强度变化的表现。通过对ω气候值和异常值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发现气候值EOF第一模态能很好的反映ITCZω的基本气候状态,具有准半年周期,第二模态反映了ITCZω的季节变化特征;异常值EOF第一模态空间场呈现东西反位相的特征,时间序列的功率谱分析最明显的周期为4.8 a。西ITCZω强度在厄尔尼诺年偏弱,拉尼娜年偏强;东ITCZω位置在厄尔尼诺年偏南,拉尼娜年位置则偏北。总体上ENSO事件对东ITCZω位置影响较大,而对西ITCZω强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体系的分维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分形分维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潮滩和潮沟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潮滩和潮沟的分维值可以较好地反映潮滩潮沟的发育演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潮沟潮滩的进一步发育,黄河三角洲潮沟的分维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而潮滩的分维值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两者在分维值的变化上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黄河三角洲潮滩发育时空谱系的建立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和新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废弃的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通过对废弃的黄河三角洲北部沿岸的潮滩和附近海域的地形,地貌对比研究,认为废弃的黄河河口沙嘴,废弃50年以仍处于侵蚀状态,河口附近海域30-40年后已无明显侵蚀。钓口附近海域经50年冲蚀,目前已不具备水下三角洲的地貌特征,但一15m以上仍处于侵蚀状态,侵蚀强度水深增加而减小。-15m以下已无侵蚀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输沙量预测现代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1976-1989年黄河亚三角洲的面积数据及其相应年份的利津站黄河来沙量,利用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系模型对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进行动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线性系统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规律,且优于灰色系统的GM(1,1)模型。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海域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黄河口海域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描述沉积过程。将岩芯分成几个较大的部份,每一部份都代表一种沉积环境。在一种沉积环境中,输沙量虽有波动,但这种波动是有周期性的。在不同的周期中,可以认为。~(210)Pb的沉积通量是恒定的。计算不同层段之间的沉积时间可以采用公式: 由于输沙量的周期性变化,沉积物的含水量也往往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文中求出了各岩芯含水量W与。~(210)Pb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式,发现相关系数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5年开展的海底地形调查资料并结合前人资料,对废弃的黄河口三角洲海区的海底地形特征及演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近20年来,本区海岸处于侵蚀状态,蚀退速率约在50~80 m/a之间,海底地形处于冲涮状态,5m和10m等深线向岸方向移动600~900 m左右。  相似文献   

15.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合特征,分别反映了碱性、弱酸性,酸性的物源环境及比较温凉干旱、温暖湿润和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从黄河沉积物的特征矿物是方解石、珠江沉积物的特征矿物是β石英可看出轻矿物在确定沉积物的物源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流路演变及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855年黄河自徐淮故道在铜瓦厢决口改行清济泛道以来,在近代三角洲上历经10次较大流路变迁。各次流路在其演变过程中均有诸多共性。文中分析了流路演变中交替产生的溯源堆积及溯源冲刷对黄河下游影响的范围,幅度和作用历时,溯源堆积与沿程堆积叠加起来对山东黄河下段的水位产生稳定性抬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