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实测资料和已有的理论结果,我们首先讨论了不同季节长江淡水的路径,还涉及了长江冲淡水对生态环境,特别对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盐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必要探讨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对河口区及口外陆架区流场结构的影响。在“长江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区流场的影响”的一文(本集)中,作者己着重探讨了三峡工程的流量调节方案将给长江口区流场带来的可能影响。本文试图从长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来分析长江口外陆架海域海流结构的季节变化,从而为三峡工程流量调节方案的设计提供某些依据。 关于长江口区及其邻近陆架海域的海流结构问题,根据实测海流资料所作的分析,迄今为止,主要限于洪水季节(即夏季)(乐肯堂,1987,1986,1984;赵保仁,1982;上海航道局设计研究所,1978;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7;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河口海岸研究室,1975,1973; Le Kentang,1986;Cannon, et al. , 1983; Beardsley et al.,1983)。长江口区枯水季节(冬季)的海流结构曾已讨论(Le Kentang, 1988)。至于春、秋两季,迄今尚未见有专题论述。本文将根据已收集到的实测余流资料(其中包括1959-1976年的资料,1980-1981年间的中美联合考察资料和1985-1986年的专题调查资料),结合有关的水文观测资料,对本区各个季节余流的结构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机制的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5~1981年的温、盐度观测资料,初步判断了夏季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受控因子。分析表明,长江冲淡水的分布状况主要决定于台湾暖流的北伸程度和东海北部冷涡的位置及强度。在此基础上,把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形态归结为三种流型图式,并与实际流态作了对照。图9,表2,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4.
乐肯堂 《海洋与湖沼》1989,20(2):139-148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局地风场对夏季长江冲淡水路径变化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对于长江冲淡水路径变化来说,夏季本区平均风场的效应与底形效应相比可以忽略。(2)当平均风涡度场的效应与底形效应相当时,所得的近似解表明,底形效应将使长江冲淡水的路径向左转向,而局地风场效应只对该路径作微小的订正。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及东海并部夏季若干水文特征和环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1997年7月航次和“黄海综合环境调查”1998年8月航次观测所所得CTD资料,对南海及东海并部夏季的水文特征和特大洪水年长江冲淡水扩展特征进行探讨,同时带根据夏季所施放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轨迹,底层人工水母的移路径及等密面积深度的分布对夏季环流作了阐述,提出夏季黄海环流并非单一的气旋式系统,其内部还存在着气旋,反气旋的多个较小的环流,东海北部交替地出现气旋,反气旋涡旋。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5-09—2016-08 SMAP(Soil Moisture Active and Passive)卫星资料研究了中国近海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的空间分布。首先利用中国近海实测SSS数据对SMAP卫星资料进行验证,接着利用SMAP数据和长江大通水文站的径流量资料分别对夏季和冬季长江冲淡水的扩散特征进行研究,探讨长江径流量与长江口SSS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SMAP资料与实测SSS资料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55和1.14,远小于SSS的季节变化;中国近海SSS的季节变化在长江口邻近海域表现得最为明显,夏季SSS达到最低,冬季达到最高,春秋季为过渡季节;长江冲淡水夏季向东北扩散,冬季沿岸向南扩散,且夏季扩散范围明显大于冬季;长江径流量与长江口附近海域SSS为负相关,夏季径流量较大,对应长江口SSS较低;冬季径流量较小,对应SSS较高。SMAP SSS资料同时、大范围的特征对长江冲淡水扩散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夏季若干水文特征和环流的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利用“中韩黄海水循环动力学合作研究”1 997年 7月航次和“黄海综合环境调查”1 998年 8月航次观测所得的CTD资料 ,对南黄海及东海北部夏季的水文特征和特大洪水年长江冲淡水扩展特征进行探讨。同时还根据夏季所施放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轨迹、底层人工水母的漂移路径及等密面深度的分布对夏季环流作了阐述 ,提出夏季南黄海环流并非单一的气旋式系统 ,其内部还存在着气旋、反气旋的多个较小的环流 ;东海北部交替出现气旋、反气旋涡旋。  相似文献   

8.
根据1988-1991年河口锋面现场调查、上海市海岸带调查及历次标准断面调查资料对长江盐度场及盐度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由口门至外海纵向上存在着三级锋面现象:内侧锋面即长江河口锋为长江河口水与长江冲淡水的界面;羽状锋是长江口羽状流水与口外混合水的界面,它是长江口最主要的盐度锋面,也是长江口一个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带,对河口沉积过程及水下三角洲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外侧锋面即海洋锋,是长江冲淡水的最外边缘。  相似文献   

9.
《长江冲淡水扩展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曾灏 《海洋与湖沼》1998,29(6):671-673
由华东师范大学朱建荣和沈焕庭完成的20万字的《长江冲淡水扩展机制》专著,已于1997年3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专著是第一部建立一个0坐标系下三维非线性斜压浅海与陆架模式、考虑多种动力因子、研究长江冲淡水扩展的专著。夏季长江冲淡水转向机制是物理海洋学界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同行所瞩目。以往研究的方法,大多数是基于对观测资料的分析;对采用的一些数学模型,为了能求出其解析解,作了过多的近似,能够考虑的因子很有限;数值模式不够完善,考虑的因子也不够全面。著者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的…  相似文献   

10.
长江冲淡水扩展方向的周、旬时段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 1 997年和 1 998年两个夏季的 6幅“NOAA- 1 4”卫星遥感图像为据 ,反映了长江冲淡水扩展方向的周、旬时段变化。由此推想 ,用海洋大面观测资料来论证长江冲淡水的转向机制是不一定可靠的 ,应当重视对长江冲淡水扩展形态的周、旬变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黑潮是世界上著名的强流,它是影响黄海、东海陆架环流的主要流系。黑潮的变异,不仅对几乎整个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水文状况的变化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东亚气候的变迁也有显著的影响。因此,黑潮变异问题的研究,对于大洋环流及其动力学的研究以及黄海、东海海洋水文状况、东亚气候变迁的预测等,均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东海黑潮的变异问题,在管秉贤(1979,1981,1982)及管秉贤等(1979)的论文中,己作了不少分析;但由于资料系列长度的限制,这些分析工作主要是定性的。诚然,即使在目前,要获得关于东海黑潮变异特征的定量关系也决非易事。有鉴于此,本文想在尽可能收集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对东海黑潮变异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以期获得若干定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简易测试平台的原理与制作,对马哈克MAIHAK MDS-820型扭力仪检测模拟负载的准确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起源于台湾东南和非律宾东北海域的黑潮,在沿台湾东岸北上的过程中,其表层流轴的位置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异。本文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主要是GEK资料),粗略分析了台湾以东及东海南部海域黑潮表层流轴的季节变异,并对引起变异的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季风和海底地形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该海域中黑潮特有的路径特征,而季风是引起黑潮表层流轴季节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全球中期预报模式T63L9,选取2004年6月4日至13日10d作为试验个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分析了不同集合成员个数对于预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集合预报的技巧都明显高于单个控制预报。在集合成员较少时,随集合成员教的增加,集合预报的技巧提高明显,当集合成员数多于11个时,集合预报的效果提高缓慢。在中期预报时段内。集合成员数11为集合预报效果随集合成员教趋于饱和的临界值,如果继续增加成员数.预报效果提高较少,但计算量却大大的增加。本文只是单个试验个例的分析结果。为验证结论的普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  相似文献   

16.
黃海冷水团的水温变化以及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管秉贤 《海洋与湖沼》1963,5(4):255-284
夏季潜居于黄海深底层的冷水团(“黄海冷水团”),是我国近海水文特征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现象。有关这一冷水团的调查工作,日本学者早在1921年春就开始了;在北黄海的个别断面上,迄今已累积了一定数量而比较系统的资料。但就整个黄海而论,特别是南黄海,系统性的资料还很缺乏。  相似文献   

17.
海州湾岸线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州湾位于黄海南部,除北端岚山头,南端连云港一带为基岩海岸外,其余为淤泥质平原海岸。 因区域构造差异,南北岸线变化表现不一,湾顶临洪口是过渡地段。本文着重探讨海州湾全新世特别是近一千年来海面变化特征及  相似文献   

18.
崔金英  罗平 《海岸工程》2000,19(2):65-68
桥梁钻孔灌柱桩偏位后,使原系梁受力趋于复杂;通过M法求最大弯矩,按偏心受压柱计算出配筋量,将系梁加强,做成承台连接其下三根桩共同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下荆江系统裁弯前后入湖和出湖水、沙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东、南洞庭湖淤积量的变化和淤积部位的变化,以及东、南洞庭湖的淤积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桶形基础负压沉贯的室内试验,中间现场试验,应用有限元法对负压沉贯的渗流场分析,负压对桶形基础沉贯阻力的影响,对土壤特性的影响,负压大小对桶形基础沉深,沉速的影响,研究了桶形基础在海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