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海多毛纲缨鳃虫目(Sabellida)龙介虫科(Serpulidae)和螺旋虫科(Spirorbidae)是污损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作者近年来补充采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已陆续报道龙介虫科近51种。本文是第三篇报道,共鉴定龙介虫科8属12种、螺旋虫科7属12种。其中有10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有*者系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中国海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的麦缨虫属 Megalomma 物种的报道。除模式种麦缨虫 M.vesiculosum (Montagu, 1815)外, 异眼麦缨虫 M.heterops Rerkins,1984和双眼麦缨虫 M.bioculatum (Ehlers, 1887)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
鳍缨虫属 Branchiomma 物种隶属于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除斑鳍缨虫B.cingulatum (Grube, 1870)和锯鳃鳍缨虫B.serratibranchis (Grube, 1878)外, 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a (Baird, 1865)和珠鳍缨虫B.pereraide Silva, 1965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多毛纲龙介虫科(石灰虫科)Serpulidae的分类区系,除吴宝铃和陈木(1985,1991)、陈木和吴宝铃(1978,1980)发表过6个新种以及杨德渐和孙瑞平(1988)作过一些常见种报道外,迄今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作者近年来调查补采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共鉴定龙介虫科盘管虫属28种,其中11种为我国首次记录、1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锥头虫科环虫,虫体多细长,口前叶圆锥形、球形或平截形。围口节1-2节,皆无附肢和刚毛。吻可外翻但无附属器官。疣足双叶型,鳃有或无。刚毛简单型:毛状、钩状、叉状或矛状等。躯干部分为两部:扁平、疣足侧生的胸部和圆柱状,疣足背生的腹部,这是锥头虫类区别于其他多毛环虫的重要形态特征。 除口前叶圆钝或平截的居虫属Naineris 栖于岩岸海藻丛中外,锥头虫多建造临时性的栖管,穴居于泥沙滩。 目前,锥头虫计有两亚科14属130余种(Hartman, 1959; Fauchald, 1977)。在黄海、东海我们只记录到锥头虫亚科的种类。 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进行整理的,共报道5属14种,其中9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于1959年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锥头虫科刺尖锥虫属一新种——中国刺尖锥虫Leodamas sinensis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及与近似种的区别,并编制了刺尖锥虫属Leodamas Kinberg,1866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中国海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的麦缨虫属Megalomma物种的报道。除模式种麦缨虫M.vesiculosum(Montagu,1815)外,异眼麦缨虫M.heterops Rerkins,1984和双眼麦缨虫M.bioculatum(Ehlers,1887)为我国首次记录。麦缨虫属MegalommaJohansson,1927Type speciesAmphitrite ve  相似文献   

8.
鳍缨虫属Branchiomma物种隶属于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除斑鳍缨虫B.cingulatum(Grube,1870)和锯鳃鳍缨虫B.serratibranchis(Grube,1878)外,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a(Baird,1865)和珠鳍缨虫B.pereraide Silva,1965为我国首次记录。鳍缨虫属Branchiomma K lliker,1858Type speciesAmphitrite bombyxDalyella,1853鳃冠两鳃叶的鳃丝呈螺旋状或半圆形排列。鳃丝近基部有鳃膜相连。鳃丝外侧具成对分布的外突起(external stylode),鳃丝上具成对的复眼。具背、腹唇,背唇锥状具背附属物和平行叶。领发达,领的背叶窄且背中央具宽的裂隙…  相似文献   

9.
描述原狭蚌虫属一新种—桑梓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 sangziensis sp.nov.,列表比较新种与近似种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1986的主要区别特征。有24幅形态图,包括10幅电镜照片。模式标本保存于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栖息在安徽省合肥市四里河附近淡水鱼苗培育池中的介甲目蚌壳虫科蚌壳虫属的一个新种—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Hu,1987 sp.nov.该新种是蚌壳虫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列表比较了本新种与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新种壳周缘具短毛;第1触角有感觉乳突15个(雄)及19个(雌);第2触角内、外胶有15—16节;雄性有19个体节具背棘刺,雌性则有17个体节;雄虫执握肢第4内叶内缘中部凹陷较浅,无突起;雌虫携卵肢鳃叶呈小椭圆形;雄虫尾节背缘生小齿29个,雌虫则有32个;雄虫尾爪具羽状刚毛17条,小齿38个,而雌虫则分别有9条及94个,尾爪背面中部有1个长棘。附新种与近似种的形态图20幅。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孙悦  李新正 《海洋与湖沼》2018,49(2):452-456
依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仙虫科标本,对中国海域仙虫属(Amphinome)物种进行了综述,共发现两个仙虫属物种,即仙虫Amphinome rostrata(Pallas,1766)和黑鳃仙虫Amphinome nigrobranchiata Horst,1912,其中,黑鳃仙虫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经过研究,《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华美仙虫Amphinome pulchra Horst,1912应是仙虫的幼年个体。本文对以上两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胡桃蛤科(Nuculidae)的种类也完全生活在潮下带,与吻状蛤科(Nuculanidae)相比,这一科主要生活在浅水区,也是底栖生物中的重要类群之一。本文记述了胡桃蛤科的种类13种,其中10种在我国是第一次报道,并有一个新亚属。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近海头楯目(后鳃类)的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学者已报道我国近海的后鳃类有456种,其中在我国全部沿海都有分布的种类只有13种。迄今分布于我国的只有少数种类。 在456种后鳃类中,分布于渤海的共有48种,无壳目只发现一个标本;黄海共有78种;东海共有206种(台湾分布47种,台湾海峡35种);南海共有324种(香港66种,海南岛6种,西沙群岛26种,南沙群岛6种)。具体分布见表1。 我国近海分布的头楯目已报道有145种,分隶于15科、45属,其中有11种区系性质不详。 总的来看,我国近海头楯目的区系可归纳为热带、亚热带种为主要成分,温带种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没有发现冷水性种和环热带分布种。  相似文献   

16.
唇口目、无囊亚目、枝室超科(Order Cheilostomata;Suborder Anasca; Superfamily Cellularinoidea) 的双胞苔虫科(Bicellariellidae Levinsen,1909)的种类十分丰富,它的成员从潮间带至4000 多米的深海海底,从热带海洋到寒冷的极地海域,都有广泛的分布。 双胞苔虫科群体通常直立,有时多少平卧(recumbent),甚至松散被覆(encrusting)在基质上。分枝多数为双列,有时单列或多列。个虫(zooids)通常钙化弱,但几丁化强。在一列个虫中,每一个虫从其前位个虫的背面末端生出,故个虫末端多少重叠在其后续个虫的始端部分上。前膜(frontal membranes)通常大,常占个虫整个前表面,但有时较小,始端裸壁发达。个虫两侧通常内卷,整个个虫常呈陀螺形。刺通常存在,有端刺(distalspines)和侧刺(lateral spines)。有柄鸟头体(pedunculated avicularia)为双胞苔虫科所特有。有时无刺也无鸟头体。卵胞通常存在。群体分歧方式和粗胞苔虫科(Family Scrupocellariellidae)不同(图1):两支子分枝的内列个虫来自不同的虫室。为了叙述方便,可用字母统一标注与分歧有关的个虫。A是准备分岐的两个交替排列的始位个虫。B是与A连续交替、位于分枝另一侧的末位个虫。E是与分歧中轴密切相关的后续个虫,称为轴个虫;C与D是Y状分枝的一枝(子分枝)的外列个虫,分别是A和B的直接后续个虫,在形状上它们与A和B一致,与A和B的区别在于它们彼此分歧,以便让其他两个后续个虫E和F嵌在它们中间。E来自A,位于A的内侧,F来自B,位于B的内侧,即群体分枝分歧后的两支子分枝的内列(个虫)来自不同的个虫: F来自B,G来自E。这是双胞苔虫科的分歧模式。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在中国近海采集到的标本,描述多毛类环节动物一新种——中华竹节虫(Sabaco sinicus sp.nov.)。该物种标本在乌沙科夫等(1962)报道后一直被错误鉴定为钩齿短脊虫(Asychis gangeticus Fauvel,1932)。我们基于以下性状将该种描述为一新物种:项沟和前三个刚节具深棕色色素点;刚节4–6的腺体分布特征;肛前节无刚毛;肛漏斗喇叭状,背侧小叶呈扁盘状;具膝状的背刚毛、表面有或无螺旋刺毛带的细毛状背刚毛;腹刚毛为排成一列的鸟嘴状齿片刚毛。钩齿短脊虫和该新种的区别在于前者身体无色素点,肛板背侧小叶呈三角形。自1950s以来,该物种的分布区已经从长江口以南海区明显向北扩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分布在我国淡水池塘及水稻田中的16种介甲目甲壳动物(隶属于5科8属)进行了记述及部分种类的形态分类描述。有5种是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其中的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sp nov系新种。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本文中附有亚目、科、属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109幅。本文记述种的名录如下: 1、东北锐眼蚌虫Lynceus manchuricus Daday,1927 2、中国拟圆蚌虫Paracyclestheriasinensis Shen et Dai,1987 3、木场真渔乡蚌虫Eulimnada kobai Ueno,1940 4、涛雒真渔乡蚌虫E.raotuoensisl Hu,1986 5、东方原蚌虫Eocyzicus orientalis Daday,1915 6、蒙古原蚌虫E.mongolianus Ueno,1927 7、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 8、中华蚌壳虫(新种)Cyzicus sinensis Hu,1988 sp.nov.9、窦氏隐妇蚌虫Caenestheria davidi(Simon,1886)10、川候隐妇蚌虫C.kawamurai(Ueno,1940) 11、瘦狭蚌虫Leptestheria tenuisSars,1901 12、川内狭蚌虫L.kawachiensis Ueno,1925 13、南京狭蚌虫L.nanjingensis Zhanget Chen,1976 14、新疆狭蚌虫L.xinjiangensis Hu,1987 15、中国原狭蚌虫Eoleptestheriachinensis Daday,1923 16、东平原狭蚌虫E.dongpingensis Hu,  相似文献   

19.
捻螺科(Acteonidae = Pupidae)是一群有壳后鳃类软体动物。它们的侧脏神经索在发育过程中没有象其它后鳃类那样再经过逆转,仍然保持着不对称而互相交叉呈“8”形;它们具有螺旋形的外壳,身体能完全缩入壳内,具有角质厣。这些都表明它们在演化上仍保留着前鳃类的特征,所以是一群原始类型的后鳃类。 这科动物在潮间带与潮下带浅水区,直至水深数百米的泥砂质海底营底栖生活。由于它们具有较坚固的贝壳,所以在海底沉积物及地层化石中也常见到。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尤其在印度-太平洋区种类较多。它们大多是暖水性种,有些既是化石种又是现生种。 在我国已报道5属,共14种, 在报道过的14种中有2种——Acteon secale, A. mariae 我们尚未找到标本。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调查采集、潮下带底栖生物调查及东海地质取样中所获得的标本,选行整理鉴定,共有20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2新种,6个新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5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坚固蛹螺 Pupa solidula,纵沟蛹螺 P. sulcata,红斑蛹螺 P. coccinata,火焰斑捻螺 Punctacteon flammeus,线红纹螺 Bullina lineata;其余的种均为西太平洋种。同日本共有的种为14种,其中5种是日本-中国特有种:卵圆捻螺 Acteon teramachii,吉良斑捻螺 A. kirai,希氏捻螺 A siebaldii ,宽带斑捻螺 Punctacteon kajiyamai,华贵红纹螺 Bullina nabilis。在这些种类中,仅黑纹斑捻螺可向北分布到黄海、渤海。可见我国的这科动物为暖水性种,在区系上与日本南部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和描述了中国东海双栉虫科颈栉虫属一新记录种,沃氏颈栉虫。本文标本与沃氏颈栉虫的原始描述非常吻合,包括具有两对鳃,胸齿片刚节具有两对加长的腹疣足和具有12个腹部齿片刚节。本文的标本具有长的须状的鳃,可延伸到胸部第9刚节,这在原始描述中没有提及。本文首次在中国海域记录本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