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是随着合成孔径雷达发展起来的一种雷达干涉测量新技术,它可获得地表目标点的精确三维空间位置以及细微形变信息。基于雷达干涉测量发展的短基线(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干涉测量,可对缓慢地表形变进行高精度的监测。本文以广东省普宁市为实验区,选用2007~2010年间共10景ALOS/PALSAR数据,采用SBAS技术获取了该地区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平均沉降速率,结果表明普宁市区存在多个严重的沉降漏斗,年最大沉降速率达15cm/a。利用观测时段内两期的水准点观测资料对SBAS时序结果进行验证,对比结果发现两者较差最大为46mm,最小为21mm,表明SBAS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SBAS(small baseline subset)时序分析技术应用于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选取覆盖研究区的39景ERS1/2SAR数据,提取了1992至2000年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速率,结果与水准观测数据基本保持一致,研究发现胜利油田中心开采区最大地面沉降速率可达-33.2mm/a。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主要由石油开采(采油和抽取浅层地下水用于回注)、地下水抽取、地表载荷增加、沉积物固结压实引发,沉积物固结压实和石油开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3.
曹发伟  廖维谷 《测绘通报》2021,(3):156-158,163
本文采用小基线技术即SBAS-InSAR处理淮南市谢家集矿区的8景ALOS-PLASAR数据,时间跨度为2007年1月—2011年2月.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提取该矿区的时序形变速率,得到累计整体沉降趋势;然后针对公路、铁路、新旧矿区等重点沉降区域进行分析.由监测结果分析可知,十涧湖西路、堤坝整体处于下沉状态...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6年8月—2017年8月的14景Sentinel-1雷达影像,采用小基线集(SBAS)技术,提取了鲁西南地区地面沉降信息,并结合公路和铁路等专题数据开展了沉降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地面沉降严重且覆盖范围较大,最大沉降漏斗位于郓城县主城区,沉降速率达-134.06 mm/a;同时地面沉降对铁路有一定影响,特别对公路影响较大;并与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SBAS用于沉降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同盆地是汾渭盆地北端一个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区域,地下水开采是该区域地面沉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在空间和时间的相关性却鲜有研究。为了掌握该地区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的内在联系,该文基于Envisat ASAR数据,利用短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 SAR技术对大同盆地地面沉降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同时利用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研究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位漏斗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定量分析2处地下水位波动与地表形变的关系。研究表明,地下水开采是大同盆地水源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地下水位漏斗都存在地面沉降。该研究成果对指导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及控制地面沉降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InSAR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小基线集法(SBAS)有效克服时空去相干和大气效应的影响,可长时间、高精度监测地表形变。文中以美国南加州洛杉矶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34景ENVISAT雷达影像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获取2003年9月到2009年8月时间段内高精度地表形变结果。研究发现多处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地表形变明显的区域,该成果与同时段内数据资料比较,吻合较好。因此,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地表形变监测,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面沉降监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阐述地面沉降监控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分析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特点,介绍沉降监控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总结监测成果信息管理和利用的现状和特点,展望地面沉降监控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9.
李晓影 《北京测绘》2022,(8):1102-1107
本文阐述了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法,重点介绍了水准测量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监测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以杭州市为例,通过多期水准测量、In SAR监测等技术方法,获取了杭州市2015—2020年地面沉降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信息,并针对城市区域内重要基础设施、大型线状工程、跨江桥梁等进行了地面沉降应用分析。将历史及同期开展的城市水准测量成果与In SAR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显示两种技术方法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技术方法可以相互弥补,将两种技术方法进行融合处理和综合分析的建设思路,可以为新一线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和控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钟金宁  尚明 《现代测绘》2007,30(3):32-33
城市建设和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沉降与地表土层物理性质的改变等问题,已受到政府、社会和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南京河西地面沉降监测项目研究地面沉降监测网的建立、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模型,分析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地面沉降已成为大城市面临的重大灾害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十分必要。采用基于相位稳定性特征的PSInSAR对覆盖北京的31景TerraSAR-X数据进行干涉处理,获取了该研究区的地面沉降范围、沉降速率,并对重点沉降区域时序形变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显示,2010~2013年,研究区内的平均形变速率范围为-51.49~8.15mm/yr,与精密水准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PSInSAR监测结果精度可靠,能实现对北京地区的地面沉降情况的有效监测。  相似文献   

12.
基于InSAR技术的城市地面沉降灾害监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开放源代码软件平台DORIS和自主开发的大气效应和基线误差消除模块,对河北廊坊市、霸州市胜芳镇2003~2007年ENVISAT卫星的SAR影像进行了差分干涉测量处理。通过该地区的GPS站网,削弱了部分大气对流层折射延迟的影响,并融合SRTM3 DEM对平地效应残留误差进行了估计,从而精确地获取了该时期的地面沉降量及沉降漏斗中心。  相似文献   

13.
随着InSAR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不断地应用于工程,对利用InSAR技术获取地面沉降信息的统计分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以哈尔滨市和鹤岗市为例,基于城市主城区InSAR沉降监测成果,结合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从地面沉降整体分布、沉降发展趋势、沉降影响等方面,研究城市地面沉降情况及沉降影响的统计分析的内容和关键技术,并形成基于I...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洛杉矶由于自然灾害、城市建设、地下水开采和石油开采等人为因素而发生了严重的地表变形.本文的目的是绘制洛杉矶地表形变速率分布图,并使用改进的小基线集(SBAS)技术和多传感器SAR数据集,分析该地区2003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形变原因.同时,将SBAS反演的变形结果、GPS测量结果和多传感器SA...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面沉降监控统计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详细阐述地下水位变化、孔隙水压力变化和地面荷载变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应用回归分析原理,建立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统计模型,并结合实测数据,分析验证该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为实验区,利用该区2016-2017年地面沉降监测数据,分别采用4种常见的空间插值方法对离散的监测点沉降量进行插值计算,获得地面连续变化的沉降信息。对插值结果采用交叉验证法对比分析,表明反距离权重法插值效果最好。据此对监测区沉降情况分析显示,城区地面较为稳定,农村地区仍存在沉降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地热资源丰富的雄安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SBAS技术对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的42幅Sentinel-1区域卫星影像和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的10幅ALOS-2区域卫星影像进行处理,以此获取雄安新区的时间序列地表形变。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整体地表沉降严重,且沉降区主要集中在雄县和容城县,其中雄县沉降最为严重,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超过330 mm,容城县沉降中心累计下沉量超过120 mm。结合地热井位置和地热开采历史,由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大量开采地热资源会引起地表沉降现象。  相似文献   

18.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是我国最开放、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形变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威胁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健康。时序InSAR技术在监测大范围城市地表形变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研究采用72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利用SBAS技术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广州市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发现小范围的地表沉降现象;珠海市的斗门区和横琴岛是形变现象较集中的区域;同时,在澳门的国际机场和氹仔岛填海区均发现沉降现象;研究发现监测区的地表形变均与形变区的地质条件或工程施工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地面沉降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日前仍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有关地面沉降评估的理论体系.以连云港云台变电所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地面沉降评价指标,建立了地面沉降评估体系.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地面总体沉降情况.  相似文献   

20.
干涉测量技术(INSAR)近年来的研究日趋活跃,并向更深层次发展,它本身是利用两组或多组复数微波信号,两两组合进行相干运算,通过相位差的计算,解求地面相对变化趋势,是该技术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利用欧空局(ESA)的ERS1/ERS2复数雷达影像,对天津地区的沉降现象进行计算分析,揭示该技术在沉降监测方面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