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第三部分一海胆纲。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和1975年先后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研究了海胆纲标本共192个。鉴定为26种(包括3亚种),分隶于7目,13科,21属,内有一新种,有8种在我国动物区系中是增添的(下列名录中有*号者)。 本文所描述的海胆类,是依据 Mortensen(1928-1951)在“海胆专著”(A monograph of the Echinoidea)的分类系统排列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部角海星科一新种——四棘美丽海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一九六○年二月十七日在中国南部沿岸海域采集的海星类中,有一个大的海星标本,经研究鉴定,系美丽海星属Calliaster Gray,1840的一个新种,本文对它进行了描述。新种不同于本属的其它种,在于它有四个亚步带棘,故命名为四棘美丽海星Calliaster quadrispinus sp. nov.。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整理鉴定南海口足类标本中,发现构造特殊的两个新种,标本采自潮下带较深水域(50—260米),形态特征与已描述的属显著不同,经研究确认是一个新属,命名为华虾蛄属Sinosquilla gen.nov.隶指虾蛄科 Gonodactylidae,为假虾蛄组合 Pseudosquilla complex 的成员。其模式种为华虾蛄(新种)Sinosquilla sinica sp.nov.另一近缘种为多刺华虾蛄(新种)s.hispida sp.nov.以下为新属及新种的描述。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华虾蛄属(新属)Sinosquilla gen.nov.体平扁,表面光滑。头胸甲宽而短,前侧角圆形,颈沟不跨越背面,侧板后部有宽的边缘脊,不向前延伸。额角板为强大的粗刺,基部宽,末端尖,有中央纵脊。第一触角柄第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多穴苔虫属和格苔虫属新种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锡兴 《海洋与湖沼》1982,13(1):97-101
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收藏的苔藓虫标本中,发现无囊亚目片苔虫科(Hincksinidae)多穴苔虫属(Antropora)两个新种和三个新纪录。本文系根据1958—1962年和1975—1976年底栖生物拖网资料(共26号标本)整理写成,报告两个新种和三个中国近海的新纪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仿对虾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对虾属(Parapenaeopsis)是暖水性的中小型虾类,全世界共报告18种。在我国只分布于山东半岛以南浅海区。本文根据我所自50年代以来在中国沿海所搜集的材料,共发现7种,其中有2个新种,除对新种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和比较外,对存在混淆的种作了区分,对其它种的特征也作了简要的记述。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在我国西沙群岛捕获的海龟Chelonia mydas (Linnaeus)和蠵龟Caretta caretta(Linnaeus)上附着的藤壶5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2新种,其余3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我国西沙群岛蟹类研究中,发现两个新种——中华贝绵蟹(贝绵蟹科 Dynomenidae)及西沙折额蟹(蜘蛛蟹科Majidae),本文为新种的描述。 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1.中华贝绵蟹(新种) Dynomene sinense sp.nov.(图1)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中国近海蔓足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收藏的标本。共记述笠藤壶科Tetraclitidae的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一新属——星笠藤壶属Astroclita gen. nov., 2新种,另有1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笠藤壶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海区,是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组成中的主要种类,特别是大型的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Bruguiere)和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 Pilsbry等也可以附着于浮标、船底或码头上,有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1985-1986年作者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投放于胶州湾灵山岛的人工鱼礁上获得许多苔藓虫标本,从中发现了唇口目(Cheilostomata)三个新种,本文为其描述。其中刺轴缘孔苔虫(新种) Smittina spinigera sp.nov.也发现于山东半岛北岸和浙江沿岸水域。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拟小孔苔虫属Microporella和斑孔苔虫属Fenestrulina均隶于唇口目Cheilostomida有囊亚目Ascophorina皮壳次目 Lepraliomorpha裂孔超科Schizoporelloidea拟小孔苔虫科Microporellidae。这两个属的主要区别在于:拟小孔苔虫属具有鸟头体,而斑孔苔虫属无鸟头体。我们在研究中国沿岸水域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笼网的污损苔虫时发现,中国一些学者以前所报道的“纤毛拟小孔苔虫”并非 Pallas(1766)所鉴定的种,而是包括不同于纤毛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iliata Pallas,1766的5个不同的独立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拟小孔苔虫属的5个新种:空穴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vacuatus sp.nov.、小筛网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ribellata sp.nov.、无齿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inermis sp.nov.、异北方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antiborealis sp.nov.和项链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monilifera sp.nov.。这5个新种与纤毛拟小孔苔虫的主要区别是:5新种的口刺为2~6根,除无齿拟小孔苔虫的口上卵胞仅具一列边缘孔外,其他4新种卵胞前表面还有分散的穿孔;而纤毛拟小孔苔虫的口刺为6根,口上卵胞细颗粒状,无穿孔。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前人所定名为“马氏斑孔苔虫”的种并非 Audouin(1826)所描述的种,而是4种不同于马氏斑孔苔虫 Fenestrulina mallusii Audouin,1826的独立种,其中两种不属于污损苔虫的范畴,另外的两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斑孔苔虫属的两新种,即中华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Sinica sp.nov.和东方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orientalis sp.nov.。这两个新种与马氏斑孔苔虫的主要区别在于:两新种口刺均为4~6根,受孕个虫有2根裸露的口刺;而马氏斑孔苔虫的口刺为2~3根,受孕个虫无裸露的口刺。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南海北部浮游硅藻的研究过程中,曾见到5种细胞壁极薄、外观非常晶莹透明的圆盘状硅藻。经在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它们都是尚未描述过的新种圆筛藻: 1.细束纹圆筛藻 Coscinodiscus minutifasciculatus sp.nov. 2.薄壁圆筛藻 Coscinodiscus tenuithecus sp.nov. 3.汕头圆筛藻 Coscinodiscus shantouensis sp.nov 4.海南圆筛藻 Coscinodiscus hainanensis sp.nov. 5.平壳圆筛藻 Coscinodiscus planithecus sp.nov. 它们都分布在南海北部的近岸水域,数量相当可观,是该海区近岸性浮游植物组成的重要成分,其数量变动及密集区的位移都与沿岸水的消长情况相关。它们又是海洋动物的基础饵料,是海洋中的原始生产者,而且还是重要的微体化石和造岩藻类。近年来在石油探测中,圆筛藻又被用做鉴别地层的依据。因此为使圆筛藻能更好地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了解这些种类的形态特征与分布情况,否则在应用于生产实际时就会遇到困难。  相似文献   

13.
Two new species (Nitzschia sinensis Liu, sp. nov. and Podosira granulata Liu, sp. nov.) and one new variety (Xanthiopyxis microspinosa var. ellipticus Liu, var. nov.) collected from the urface sediments off the southern Huanghai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 described and a list of diatoms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urvey area and some new records in China are attached.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采自我国近海的玉蟹科Leucosiidae 两新种:尖齿拳蟹(新种) Philyra acutidens sp.nov. 及假珍珠玉蟹(新种) Leucosia pseudomargaritata sp. nov.。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拳蟹属Philyra及玉蟹属Leucosia系玉蟹科中种类较多的两个属,我们收藏上述两新种的标本数量较多,前一新种产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后一新种产于南海,尤以北部湾数量较多;它们与亲缘种十分相似,甚至容易造成误定。本文除详细描述新种特征外,还与近似种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15.
南海带鱼遗传变异及其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带鱼是我国海洋鱼类中最重要的经济鱼类,过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认为中国近海的带鱼为一个种,而不同的学者分别认为存在3,4和5个种群。从1976年开始,我们试图主要用生化方法并结合形态学资料研究带鱼的分类。1983和1988年报道了我们通过带鱼肌浆蛋白和形态学部分资料的研究认为中国近海带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宾德系SeriesBinderiana斯氏种群SpeciesgroupSwartzia的研究中,发现该种群新种4个,它们是原始马尾藻Sargassumprimitiv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92年4月10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ST92-0296;海南马尾藻Sargassumhainan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3月25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清澜港,模式标本号AST55-0714;文昌马尾藻Sargassumwenchang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6月22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5T58-6059;微小马尾藻SARGASSUMPUSILL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4月28日采自广西涠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5-1973。  相似文献   

17.
先后于1959,1960,1987-1993年在南海采集口足类标本。经研究确认其中有2新种,分别隶属于虾蛄科和猛虾蛄科,命名为脊尾近虾蛄和中华猛虾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山东济阳凹陷下第三系多毛类虫管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木  吴宝铃 《海洋学报》1979,1(2):338-341
目前国际上在多毛类、苔藓虫和棘皮动物等的分类研究中,一个重要动向就是古今结合,因为新生代第三系中的无脊椎动物接近现代.多毛类虫迹、虫管化石的研究,可提供探讨系统发生的化石依据,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生产上(勘探油气)也具有重要意义. 钙质蠕虫管从寒武纪至现代都有广泛的分布,主要产于海相沉积内.多毛类化石在我国湘鄂西晚震旦纪末期已有发现,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喀什)下第三系齐姆根组的海相地层中产丰富的龙介虫(石灰虫)科化石.1974年我们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江苏北部金湖凹陷下第三系阜宁组二段地层中丰富的多毛类虫管化石(咸水、半咸水的海相生物)时,曾提供不少现代龙介虫科的资料.国外奥地利维也纳盆地、法国巴黎盆地、英国伦敦盆地的第三纪地层中都有龙介虫科的化石根导,均产于海相层或半咸水的河口堆积中.  相似文献   

19.
Thirteen new species of gastropod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Zairov 1-2 and Biozaire 1-3 cruises to the methane seeps off the Congo River: Patellogastropoda: Paralepetopsis sasakii sp. nov. (Neolepetopsidae); Cocculiniformia: Pyropelta oluae sp. nov. and P. sibuetae sp. nov. (Pyropeltidae); Tentaoculus granulatus sp. nov. (Pseudococculinidae); Neomphalina: Leptogyra costellata sp. nov. (Family uncertain); Vetigastropoda: Puncturella similis sp. nov. (Fissurellidae); Lepetodrilus shannonae sp. nov. (Lepetodrilidae); Caenogastropoda: Provanna reticulata sp. nov. and P. chevalieri sp. nov., Cordesia provannoides gen. et sp. nov. (Provannidae); Phymorhynchus coseli sp. nov. and P. cingulata sp. nov. (Conidae); Heterobranchia: Hyalogyrina rissoella sp. nov. (Hyalogyrinidae). All species except T. granulatus (from a settlement trap) belong to groups known from cold seeps and the entire seep fauna here is new to science. Biogeographical affinity of this gastropod fauna is to the West Atlantic seeps, not to the Mediterranean seeps or Mid-Atlantic vents. Fragments of the autecology of the species are presen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seep gastropod fauna is briefly discussed and a continuous immigration of taxa is supported. The oldest verified occurrences of modern taxa in the seeps date back to Cenomanian (Cretaceous) time, while some taxa seem not to appear until very late Tertiary.  相似文献   

20.
作者鉴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金星”号调查船于1975及1976年在东海大陆架区进行综合海洋调查所采的底栖生物标本时,发现近丽海葵属(Paracalliactis)的一个新种一一中华近丽海葵(Paracalliactis sinica sp. nov,)。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