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92,23(3):285-287
在1985年进行长江口调查时,采到了数个双壳类标本,经鉴定认为系帮斗蛤科一新种——中华帮斗蛤Pandora(Frenamya)sinica sp. nov.。新种左壳前主齿和中主齿为一横向的隔板相连结。右壳中主齿发达,后主齿短小。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内。  相似文献   

2.
扇贝亚科(Pecteninae)的种类,多数个体较大,有的种生长快,数量多,是较重要的捕捞及养殖对象。本亚科的主要特征是贝壳呈圆扇形,两壳不等,右壳凸;左壳除少数种略凸外,多数种较平或略凹。一般两壳耳呈三角形,略相等。壳两侧相等或略相等。壳表放射肋一般较规则、光滑,有些种肋上具有排列整齐的生长小鳞片。两壳表颜色不同,右壳呈白色或浅色;左壳颜色较深,多具深红褐或紫褐色花斑。 这一亚科有些种在地质年代上出现较早,故化石种类较多。现生种广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以热带和亚热带海的种类较多,多数种仅见于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底。 本文继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报道中国近海扇贝亚科2属4种,对每一种的形态和分布等都做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锉蛤科(Limidae)的种类既可食用又可做装饰品。它们的贝売大小不一,多呈椭圆形或三角形。两売相等,两侧等或不等。有的种壳质重厚,有的极薄脆。壳背缘直,腹缘呈圆形。壳顶小,略凸,位于背缘中部,其前、后方略具耳状突起;一般前耳小或退化,后耳较明显。贝壳为白、黄、褐等色。壳表具有各种放射肋,肋上有小棘、鳞片和颗粒等。有些种前缘和后缘开孔,足丝孔位于前腹缘。两壳顶分离,其间具有三角形的韧带面,中央有三角形的韧带槽。铰合部一殷无齿,有的只在韧带面两侧有齿状小突起。外套薄、外套触手极发达,少数种具外套眼,无水管,软体部具鲜艳色彩(图1)。 锉蛤科的种类虽不很多,但分布面较广,世界各大洋从潮间带的下区至数百米深的海底都有分布。它们是多能的双壳类类群,既能用足在海底做缓慢地爬行和移动,又能分泌足丝牢固地附着在岩石和其他物体上,而且还能在海水中自由游泳;当它们不活动时,又能以足丝和砂粒等筑造保护自己的巢穴。多数种软体部具色彩,在它们生活时,鲜红的足,朱红的鳃,浅桔红的外套及桔红的短外缘触手和细长的白色内缘触手衬托着白色或浅黄色的贝売,极为美丽。 中国近海的锉蛤科过去只有零星记载,未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搜集的材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共鉴定有13种,分隶于5属及5亚属,其中有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1种为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尝尝西施舌     
海蛤的种类不少,在市井酒肆中常见的有文蛤(俗称沙白)、杂色蛤仔(俗称花蛤)等。这类海产品肉嫩味鲜,已广有口碑,但若说到西施舌,则比它们更胜一筹了。西施舌,属贝类双壳纲蛤蜊科。壳大而薄,略呈三角形,长通常八九厘米,壳顶在中央稍前,腹  相似文献   

5.
欢休 《海洋世界》2013,(6):30-31
牡蛎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水产养殖动物,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产于海水或咸淡水交界处。牡蛎一般固着于浅海物体或海边礁石上,以开闭贝壳运动进行摄食、呼吸。它的体形大多呈三角形,以左壳固着于岩石上,左壳凹,右壳平,长度从5厘米到30厘米不等。牡蛎的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多为淡黄褐色,杂有紫褐色或黑褐色条纹。牡蛎壳上有许多类似年轮的圈,每圈需要一年的生长,通过数这些圈,可以知道牡蛎的年龄。  相似文献   

6.
软体动物帘蛤科的蛤仔属Genus Ruditapes在中国近海发现有两种。一种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dams et Reeve),另一种是杂色蛤仔R. variegata (Sowerhy)。菲律宾蛤仔在我国沿海分布广,天然产量很大,是我国水产捕捞和养殖的重要贝类。 十多年来,国内对这两种蛤仔的鉴别以及属名、种名的采用都存在混乱现象。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的蛤仔,特别是黄渤海沿岸的蛤仔是一种还是两种; 2.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怎样; 3.这两种蛤仔的外部和内部形态有什么区别。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从外部和内部(组织切片)形态学的研究,对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进行比较,搞清了这两种蛤仔的主要区别和它们在我国沿海的分布情况。 我们检查了我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采到的共325号3730个标本。切片材料,菲律宾蛤仔采自青岛,杂色蛤仔采自海南岛三亚,各自在软体部的相同部位取材,用70%酒精、10%福尔马林或波恩(Bouin)氏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度8-12μ。Ehr1ich氏苏木精-伊红(H. E.)染色法或Mallory 氏染色法染色。  相似文献   

7.
王祯瑞 《海洋与湖沼》1983,14(6):531-535
薄齿扇贝属(Bractechlamys)是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中的一个暖水性属。其主要特征是贝壳较小、近圆形,壳两侧不等,左壳平,右壳凸。两耳不等,前耳大,后耳小。贝壳表面宽放射肋上具有数条圆形细肋,肋上有各种生长小鳞片。放射肋及生长鳞片细致、规则。壳色鲜艳美丽。以足丝营附着生活,栖息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底的岩石或珊瑚礁上。这一属在我国的种类不多,Kuroda(1941)和波部忠重(1977)曾报道台湾省有两种,其中方薄齿扇贝(Bractechlamys quadrilirata Lischke)我们在广东省的海南岛也有发现。此外,作者又发现1个新种(秀丽薄齿扇贝B.elegans sp.nov.)和1个新记录(彩薄齿  相似文献   

8.
轮螺科(Architectonicidae)是一类成体螺壳右旋而面盘幼虫螺壳左旋的腹足类,其面盘幼虫在国内一直被误定为强卷螺属(Agadina)种类,归在螔螺科(Limacinidae)中。本文基于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和胚壳的形态特征,对轮螺科面盘幼虫进行了物种鉴定。结果表明,根据胚壳壳顶和脐孔的形态特征,面盘幼虫可大致分为2种明显不同的形态类型:形态类型I的个体壳扁,壳顶凹陷,脐孔形状规则,圆而深;形态类型II的个体壳顶突出,脐孔形状不规则,浅或深,肛区龙骨有或无。GMYC(GeneralizedMixedYuleCoalescent)和ABGD(AutomaticBarcodingGapDiscovery)分析显示,轮螺科面盘幼虫16S rRNA基因的50种单倍型形成19个分子可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taxonomic units,MOTUs),同一MOTU的幼虫具有相同的胚壳形态。其中,11个MOTUs中的幼虫属于形态类型I,8个MOTUs中的幼虫属于形态类型II。此外,不同MOTUs的面盘幼虫,其软体部黑色幼体器官(Black Larval Organ)的位置和大小也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轮螺面盘幼虫的形态具有种或属特异性。轮螺科面盘幼虫单倍型形成的MOTU数量明显多于国内目前已记录的物种数,其种类多样性可能被低估。基于16SrRNA序列能直接鉴定到种的仅Psilaxisradiatus和配景轮螺(Architectonica perspectiva)2种。本文也从分子水平订正了国内长期以来的分类错误。  相似文献   

9.
1953年,我们根据前几年在中国北部地区所采集的标本发表了一种新种鹿角菜。对于这一种海藻在我国沿岸分布的特殊性,开始的时候我们感到很难解释。以后,我们从世界上已经广为记载的三种鹿角菜属的分布情况得出一个关于这一属的分布规律,然后应用这个规律在我国产的鹿角菜这一种的海藻上才得出合理的解释。鹿角菜属海藻是生长于中潮带或高潮带的多年生植物;它们生长的地方不但冬季不结冰,而且夏季水温也不过高(一般不超过25℃)。因此,它们都是寒暖流交汇的地区或者高纬度暖流地区的产物,我国所产的鹿角菜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王祯瑞 《海洋科学》1982,6(1):23-27
襞蛤科(Plicatulidae)与扇贝科 (Pec-tinidae)、海菊蛤科(Spondylidae)近绿。这一科的种类在中生代相当多,现代生活的较少;有的种类数量较大,是底栖生物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所有种只见于世界各热带和亚热带海,我国多发现于东、南沿海低潮线至潮下带200米以内的泥沙质海底。多数种以右壳附着在他物上营固着生活,幼虫附着后终生不再  相似文献   

11.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2.
西沙群岛群体放射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已有不少学者对群体放射虫进行过专门研究报道。这类动物的每个群体虽然系由成百上千个单体放射虫联合组成,但在许多方面却起着独立有机体的作用。它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的,而且一些行为习性相当于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群体放射虫的形状多种多样,其大小变化也很大,群体的长度可由数毫米达数十厘米,甚至超过一米;新近 Swanberg (1979)曾找到长达三米的群体,并且常与大型的浮游动物一起存在。据以往报道,群体放射虫多半居于海洋表层,是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成员之一,它们以原生动物或小型的甲壳类、海鞘、软体动物的幼虫等为食,同时又是被食者。但作为海洋食物链的构成者,这类原生动物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它的研究也很少。 我国西沙群岛的群体放射虫过去尚无报道。1974和197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进行西沙群岛浮游生物调査采集,本文据该两次调查所获资料进行整理鉴定,对以往中国沿海未记录过的种类加以描述,并对其分布作一初步探讨。 调査范围见图1。标本制片按以往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江珧科至今在世界上发现的种类虽不算多,但因其经济价值教高,某些种产量大而分布较广,故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江珧科的种类全部是海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海区,尤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种类为最多,主要生活在浅海,一般自潮间带的中、下区直到100多米的深度皆有发现,自低潮线附近至50米深度之间的浅水区最为繁盛。 从我们所搜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江珧的形态变异极大,不仅幼体与成体的形态变化大,而且不同个体之间及地区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在鉴定种类时常遇到较大的困难。Reeve虽早已注意到这一点,但他仍将许多同一种中的形态变异的个体订为不同的种,以至后来为许多学者所合并。 本文的资料,大部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在中国沿海潮间带所采集的标本,小部分系全国海洋普查底栖生物拖网所获。经初步鉴定共有3亚属9种,其中除栉江珧在我国各海区都有分布、细长裂江珧及羽状江珧在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外,其余各种仅分布在南海。我们根据较多的标本对以往记载的种,特别是形态变异比较大的种,做了详细的观察比较,澄清了一些种名混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The Indo-Pacific oyster Chama pacifica Broderip, 1835 (Mollusca, Bivalvia, Chamidae) is rarely found in the Northern Red Sea reefs of Eilat (Gulf of Aqaba), where it is outnumbered by its indigenous congener, Chama savignyi Lamy, 1921. The influx of Eritrean biota from the Red Sea into the Mediterranean Sea via the Suez Canal ha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assive Chama oyster beds along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shore. However, unlike the Northern Red Sea,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Chama beds are dominated by C. pacifica oysters, whereas C. savignyi is absent from this region.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is difference in their respective distribution,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both species was compared.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ale and female gonads, monitored monthly from March 2009 to August 2010 in both regions, revealed a similar reproductive cycle, comprising six stages: onset of gametogenesis, advanced gametogenesis, ripe, ready to spawn, spent and sexual rest. Female gonads demonstrated an additional, seventh stage – restoration, coinciding with inferred spawning of ripe gametes. Both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dioecious spawners, with a single, annual, temperature-dependent inferred spawning period. Chama pacifica was found to reproduce efficiently in maximal Mediterranean seawater temperatures not experienced by the Northern Red Sea Chama populat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high invasive potential of an oyster species despite its rarity in its source region.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2017年涠洲岛最新珊瑚本底调查资料,对比分析近10年来,涠洲岛珊瑚种类数量、分布状态以及优势物种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以造礁珊瑚为主体,高达10科23属41种,其次为分布有较多的柳珊瑚,为4科12属14种,此外也分布有少量的软珊瑚、群体海葵;珊瑚主要分布于近海海岸一带,以0. 5~6 m的珊瑚礁坪生长带为主,具有明显的分带特点;对比2008年调查数据,本次调查发现涠洲岛海域珊瑚优势物种发生了变化,由角蜂巢珊瑚属变为滨珊瑚属,蔷薇珊瑚属不再是优势属,反而新增了蜂巢珊瑚属和牡丹珊瑚属,此外珊瑚覆盖度较2008年出现了下降趋势,表明了涠洲岛珊瑚生存状况受到了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芋螺科研究增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芋螺科(Conidae)为暖水性较强、种类繁多的软体动物。作者曾报道过中国近海的芋螺科种类71种,近年来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比较少见的和稀有种类,经过整理、研究,鉴定出10种,其中6种C. hypochlorous,C.vimineus,C.coelinae,C.striatellus,C.moreleti,C.sibogae在我国海区为首次记录;其余4种C.mustelinus,C. eugranmatus,C.balteatus,C.luteus分别由Kuroda(1941),Walls(1978)和台湾学者赖景阳(1987)报道,分布于中国近海和台湾。以上种类均产于南海,发现于北部湾(2种)、海南三亚(2种)、西沙和南沙群岛(分别为4种和2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海革囊星虫属(星虫动物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导我国沿海革囊星虫属共计14种,内有3种P.onomichianum;P.formosense和P.iaponicum分布在台湾省。陈义(1963年)曾记述过海南岛的9种,其中有3种是同物异名。分布在我国的西沙群岛、海南岛和大陆各省沿海的共11种。现将这些种的区系分布、分类和生态特点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东海蛾螺属二新记录种(腹足纲,蛾螺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近年来东海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蛾螺属Buccinum Linnaeus,1758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1)白肋蛾螺Buccinum leucostoma Lischke,1872,采自于东海300—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2)古式蛾螺Buccinum koshikinum Okutani,1988采自于东海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文中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此外,文中还列出了中国海已报道的其他蛾螺属种类。  相似文献   

19.
西沙群岛石岛晚更新世碳酸盐土壤层陆栖蜗牛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沙石岛四层化石土壤层含有17个种,全系陆栖蜗牛类。但各化石土壤层所含化石种类和个数不尽相同。第三化石土壤层所含种类最多,第四化石土壤层种类最为稀少,但居群个体数量却极为丰富。这个蜗牛类化石动物群以现今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种类为主,也有少量出现较早的化石种。其中,在各成土期都十分发育的Bradybaena phragmitum (Heude)曾产于上更新统下蜀组地层。因此,认为石岛风成石灰岩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20.
广东徐闻县西部沿岸海域的珊瑚虫纲物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广东省徐闻县西部沿岸海域分布着珊瑚礁,现生珊瑚虫纲物种较丰富,本文将2004年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文献记录的资料,综合整理,统计有石珊瑚目12科29属56种和5未定种,其它珊瑚虫纲物种有6目15科31种和12未定种.如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还会有本区新的记录.本区石珊瑚目比处于更低纬度的海南岛种属少,但比处于更高纬度的涠洲岛种属多,符合喜热的物种依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