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麒麟菜属和卡帕藻属海藻的ISSR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麒麟菜族(Eucheumatoideae)是一类生产卡拉胶的热带经济红藻,根据卡拉胶类型划分为3个属:麒麟菜属(Eucheuma),卡帕藻属(Kappaphycus)和琼枝藻属(Betaphycus),其每年的工业产值可达24亿美元。卡拉胶国际产量的90%,是由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大规模的人工养殖维系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PCR扩增基因片段的方法测定了红翎菜科琼枝属(Betaphycus)、卡帕藻属(Kappaphycus)和麒麟菜属(Eucheuma)4种海藻共19株个体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含5.8SrDNA)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基因大亚基(rbcL)全长基因序列。其中rbcL全长序列为首次测定,为从蛋白质水平探讨红翎菜科分子系统进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琼枝属、卡帕藻属、麒麟菜属ITS序列长度分别为1 024、629~669、1 001bp,GC含量在45.6%~52%之间;rbcL序列长度均为1 467bp,GC含量在37.1%~37.6%之间。结合GenBank中现有的红翎菜科海藻ITS和rbcL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2个片段聚类结果均明显的将所有样品分为琼枝属、卡帕藻属和麒麟菜属3大分支,表现出明显的属间差异。本研究的11株长心卡帕藻根据ITS序列差异分成明显2种类型,推测这2种类型长心卡帕藻的ITS序列差异与其地理环境、无性繁殖时间(代数)和藻体颜色无关。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高海南琼枝麒麟菜(Betaphycus gelatinum)产量,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温度对琼枝麒麟菜生长及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琼枝麒麟菜生长的影响比较明显,27℃时琼枝麒麟菜生长最快,随着温度的升高或者降低,琼枝麒麟菜生长率均降低,长期低于18℃或者高于36℃会造成琼枝麒麟菜的死亡。在27℃时琼枝麒麟菜含水量最低,干物质积累最快,即光合作用率最大。不同温度下琼枝麒麟菜色素含量与生长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藻胆蛋白含量远远大于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4.
匡梅  夏邦美 《海洋与湖沼》2003,34(4):431-435
对1958年4月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的红翎菜科麒麟菜族标本AST 58-4195号、AST 58—4154A号和AST 58-4158号进行切片与染色的分类研究。将其与该科中相近的麒麟菜属、琼枝藻属和卡帕藻属的不同种一起,进行了营养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尤其是囊果的形态与切面特征的详细比较、研究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是我国目前尚未报道的红翎菜科拟鸡冠菜属的一个新种:具花拟鸡冠菜Meristiella florigia sp.nov.。  相似文献   

5.
用~(13)C-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了琼枝、耳突麒麟菜和珍珠麒麟菜经碱处理后再用水提取的卡拉胶和直接用水提取的卡拉胶的组成结构。直接用水提取的琼枝卡拉胶由β-,κ-,ι-,γ-,μ-和υ-卡拉胶组成,以β-和κ-卡拉胶为主。碱处理后的琼枝卡拉胶包含β-和κ-卡拉胶,以β-卡拉胶为主。 耳突和珍珠麒麟菜不论是否经碱处理,所得的卡拉胶几乎完全由κ-卡拉胶构成。  相似文献   

6.
凹顶藻类是近年来海洋红藻分类学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Garbary et al.,1998;Nam et al.,2000;Nam et al.,2001;Masuda et al.,1996, 1998a,2001)。从经典分类学方面来说,这个类群不仅形态学差异大,而且解剖学特征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难度较大,所以长期以来其系统并不是十分明确。Saito(1967)提出的凹顶藻两亚属的分类系统应该说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各国的藻类学家对此意见比较一致(张峻甫等1985;McDermid 1988), 虽然有些修改或补充(张峻甫等1985;Furnari et al.,1993;Gil-Rodrigeuz et al.,1993),但Nam(1990)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营养性生长轴产生的围轴细胞数目比其他分类特征更稳定,因此建议修改凹顶藻类的系统鉴定特征。Nam等(1994)认为凹顶藻属应该划分成两个属:凹顶藻属和拟凹顶藻属Osmundea Stackhouse。随后,Garbary等(1998)认为新的凹顶藻属应该再划分成两个属:凹顶藻属及软骨凹顶藻属Chondrophycus。目前,早期的凹顶藻属被划分成了3个属:凹顶藻属、软骨凹顶藻属及拟凹顶藻属。作者赞同后者的观点。 长期以来,中国凹顶藻类的研究在海藻分类学中是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除了Tseng(1943)、张峻甫等(1980,1985)对香港和西沙群岛有过较详细研究外,其他的都比较简略。而随着国际上凹顶藻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于1998年也开始了中国凹顶藻类的系统研究工作。目前作者发现仅在黄渤海分布着一个凹顶藻新记录种,即御前凹顶藻Laurencia omaezakiana Masuda。根据最新的凹顶藻类分类系统,此种仍然属于凹顶藻属。由于凹顶藻属物种含有丰富的次生代谢物质,因此,作为海藻化学研究的热点物种之一,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REMAP是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和多态性高的优点。本研究首次将REMAP技术应用于琼枝(Betaphycus gelatinae)、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和麒麟菜(Eucheuma denticulatum)红翎菜科海藻的群体变异研究中。本研究共筛选出20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在24株无性繁殖海藻中扩增得到500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位点数为25。研究结果表明,该标记技术在红翎菜科海藻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通用性。红翎菜科海藻五个群体之间多态位点比例为100%,群体内部多态位点比例为3.8%~8.8%,同一藻株不同组织部位之间多态位点比例为18.62%~39.54%,证实了红翎菜科海藻在营养生长中广泛存着较高程度的变异,这为红翎菜科海藻种质资源创新及其良种选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标记技术。  相似文献   

8.
赵素芬  何培民 《海洋学报》2010,32(6):157-166
通过形态构造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栽培于我国海南的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株系XC-03(陵水)和麒麟菜族未知种株系LD-02(三亚)和LD-06(三亚)进行了鉴定,并与细齿麒麟菜(Eucheuma denticulatum)株系TSNY-05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心卡帕藻株系XC-03与麒麟菜族未知种株系LD-02和LD-06之间在分枝形状、长短、分布以及突起数量等藻体外部形态特征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它们的表皮、皮层和髓部细胞大小、皮层细胞层数和胶质层厚度等显微结构特征亦不相同,但分子鉴定表明该3个株系为同一个种,即长心卡帕藻。它们的ITS序列相似度为99.69%~99.85%,株系XC-03与LD-02之间仅有1个碱基转换和1个碱基颠换,株系XC-03与LD-06和株系LD-02与LD-06之间均分别仅有1个碱基转换和1个碱基颠换。长心卡帕藻与细齿麒麟菜的ITS序列相似度只有41.28%,两者差异较大。用RAPD,ISSR和ITS标记分析表明长心卡帕藻3个株系的两两间遗传距离分别介于0.122 9~0.153 5,0.068 8~0.112 4和0.002~0.005。用neighbor-joining和UPGMA聚类分析皆显示长心卡帕藻株系XC-03与LD-06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株系LD-02相对较远,而细齿麒麟菜单独列为一支。该研究为长心卡帕藻的种质鉴定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异枝凹顶藻Laurencia intermedia Yamada广泛地分布于东亚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朝鲜半岛(Nam et al. , 1984)及日本(Yoshida et al. , 1998)。在东南亚的菲律宾(Silva et al., 1987),太平洋的斐济岛(NYeurt et al., 1996),东非、印度次大陆及印度洋的斯里兰卡、肯尼亚、坦桑尼亚及Réunion (Silva et al., 1996),以及西非的利比里亚、象牙海岸及加纳(Law son et al., 1987)等地均有报道。 Howe(1934)最早报道了中国的异枝凹顶藻。1962年,曾呈奎、张峻甫在“黄海西部沿岸海藻区系的温度性质”一文中也提到了该藻。1983年, 曾呈奎等在《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中报道了黄海沿岸的异枝凹顶藻。1983年, 杭金欣等在《浙江海藻原色图谱》报道了浙江嵊山、渔山和南凫岛的异枝凹顶藻。1988年,张峻甫等也再次对该藻进行了报道。2000年,黄淑芳报道了台湾的异枝凹顶藻。  相似文献   

10.
红翎菜科海藻藻体形态结构多样,部分个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形态特征的变异,其分类学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选取了23Sribosomal RNA gene(UPA)、cox2-3和rbc spacer 3个片段运用PCR扩增的方法研究了红翎菜科4种海藻的序列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琼枝、卡帕藻属2种海藻和麒麟菜的UPA长度均为326bp,GC含量46.0%~46.3%;cox2-3序列长度分别为141、139和141bp,GC含量19.3%~23.7%;rbc spacer序列长度分别为93、93和94bp,GC含量22.3%~23.7%。利用PAUP软件分别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和最大简约法(MP)对红翎菜科海藻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3个属海藻均可以通过UPA、cox2-3和rbc spacer 3个片段得到有效的区分,并且这3个片段也均可进一步将卡帕藻属2个种区分开来。本文在分析基因片段的基础上,比较了3个属不同物种间的信息位点,为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Thirteen new species of benthic calanoid copepods are described from depths of 1,184–1,697 m off New Zealand. Seven species belong to previously described aetideid genera (Bradyidius—four spp., Comantenna—one sp., Pseudeuchaeta—two spp.) and the remainder represent new genera in three families: Aetideidae—three genera, four spp.; Arietellidae—one genus and sp.; Bathypontiidae—one genus and sp.  相似文献   

12.
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种类组成及区系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海藻的种类组成及区系特点,共采得底栖海藻85种,隶属于54属,其中绿藻门7属14种,褐藻门14属22种,红藻门32属48种,蓝藻门1属1种,所有种类中,暖温性种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暖水性种类,冷温性和冷水性种类最少。  相似文献   

13.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icrozooplankton in marine pelagic habitats, tintinnids are classified as neritic genera,oceanic genera and cosmopolitan genera. Until now,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ritic and oceanic genera in continental shelves. Low species richness area was found in the mixing area between neritic and oceanic genera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ntinnid community throughout the entire Bohai Sea in May(spring) of 2014 to find out:(1) whether the tintinnid assembalges differed in the three major bays bordering this shallow inland sea;(2) whether there was low species richness area in the Bohai Sea. Three genera and 11 species attributed to neritic and cosmopolitan taxa were reported from this region. Tintinnid abundance averaged(81±216) ind./L(0–1 234 ind./L). Tintinnid community differed within the three major bays, with each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tintinnid taxa. Referring to 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three bays, tintinnids were most abundant in the Laizhou Bay((328±445) ind./L), and least abundant in the Liaodong Bay((34±57) ind./L). A low species richness area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20–40 m isobaths), in some stations of which no tintinnid was recorded.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intinnid community varied greatly over small spatial scales, and low species richness area was found in the mixing area between neritic and oceanic genera within this inland sea.  相似文献   

14.
15.
5种石鲈科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及分子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石鲈科的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少棘胡椒鲷Diagramma pictum、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大斑石鲈Pomadasys maculates和点石鲈Pomadasys kaakan5种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部分序列402bp,选用鲤Cyprinus carpio作外群,生成代表石鲈科4个属鱼类的数据集,采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髭鲷属Hapalogenys和胡椒鲷属Plectorhynchus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这2个属与石鲈属Pomadasys亲缘关系相近;少棘胡椒鲷属Diagramma与其它3个属的亲缘关系较远,支持把少棘胡椒鲷从胡椒鲷属归入到少棘胡椒鲷属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先后四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査采集所获得的标本,总计86号,共174个。经鉴定为10种,分隶于2个亚科,4个属,其中有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7.
隐虾类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共栖关系(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4隐虾类与腔肠动物的共栖关系隐虾类似乎对腔肠动物特别感兴趣,与之共栖者最多,达30属,但绝大多数是与珊瑚虫纲(Anthozoa),特别是石珊瑚目(Scleractinia)、柳珊瑚目(Gorgonacea)和海葵目(Actiniaria)共栖,这与珊瑚虫纲动物固着生活的习性,是珊瑚礁构造的主体,其结构,特别是群体的结构可形成大量的小空间,极适于隐虾类的生活习性大有关系以下分别简述隐虾类与腔肠动物各类群的共栖关系。4.1珊瑚虫纲4.1.1石珊瑚目隐虾类共有18属42种已确定与石珊瑚共栖,其中滨虾属…  相似文献   

18.
李新正 《海洋科学》1993,17(6):43-48
研究论述了隐虾亚科这一珊瑚礁环境中引人注目的甲壳动物类群与软体动物、海鞘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和海绵动物等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之间的共栖关系,并得出此亚科种类的共栖宿主以腔肠动物最多,其余以次为棘皮动物、海绵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海鞘类被囊动物,以及每一种隐虾多以某一目的动物为宿主,宿主跨目者很少,跨纲者更少的结论。为该亚科的分类和进化以及珊瑚礁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贻贝科在我国至今已发现有50种左右,其中多数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有些属(如石蛏属Lithophaga、肠蛤属Botula等)的种类都穴居于珊瑚礁中。在西沙群岛,这一科的种类本应该较多,但由于它们的栖息习性较特殊,一般不易采到,我们虽多次赴西沙考察,然获得的标本还很不够;今后随着我国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种类。 西沙群岛贻贝科的种类,过去只有张玺等的零星记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报告。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6年以来,多次赴西沙潮间带调査所获得的材料,共研究鉴定标本116个,计11种,分隶于6属,其中有3新种,另有3种为我国近海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海草在世界各海域已知有12个属,其中8个属在我国有分布。在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西沙群岛动、植物区系调查中,先后采到海龟草 Thalassia hemprichii ( Ehrenb.) Aschers.、喜盐草 Halophila ovalis (R.Br.) Hook.和无横脉喜盐草 H. beccarii Aschers.等三种海草,分隶于二属。 海草是一个热带性较强的类群,在已知的12个属中,有7属以热带为分布中心。分布在我国沿海的8属海草中,也有6属是热带性的(包括西沙群岛的2属3种),其中海龟草是纯热带种类,而喜盐草和无横脉喜盐草是热带一亚热带类型。 在我国,有关海草的研究甚少,本文首次报道西沙群岛海草。海龟草、喜盐草及无横脉喜盐草均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