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2.
记述目科2个种,其中1种新记录。标本采自我国西沙群岛。  相似文献   

3.
关于西沙群岛海域的头足类,过去仅报道过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 Linnaeus和白斑乌贼Sepia hercules Pilsbry 两种。 1975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又在西沙群岛海域采到了一些头足类标本。经鉴定共2科2属6种,其中花斑蛸在南海中国近海为首次记录;枪柔鱼和小管蛸据Sasaki(1929)报道产于我国台湾海域,我们采到标本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4.
在《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中,曾描述了蛙蟹科、馒头蟹科、菱蟹科、梭子蟹科、豆蟹科、扁蟹科、珊隐蟹科、沙蟹科、方蟹科及地蟹科的32种,分隶于22属。本文为西沙群岛蟹类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根据材料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1975-1976年先后五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查采集的标本写成,共记述30种,分隶于7科26属,其中1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本文主要报道蜘蛛蟹科、贝绵蟹科、玉蟹科共18种;此外,对《西沙群岛蟹类研究Ⅰ》己报道过的科属补充了12种。  相似文献   

5.
西沙群岛宝贝总科的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海区,宝贝总科的种类相当丰富,以前我们曾报道过41种。1975年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又组织考察队到西沙群岛进行调查,补充了不少资料和标本,经过整理鉴定又发现了10种,隶属于2科,7属,其中有二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最后部分,包括海百合纲和总结。研究材料和以前一样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集的标本。西沙群岛珊瑚礁海百合种类不多,数量也很贫乏。共采56个标本,通过研究鉴定,仅包括3种海羊齿(Comatulids),其中有一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有标本70个,经鉴定为9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四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多次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洋生物的采集工作;作者参加过一次考察,并对该岛的棘皮动物进行过专门的采集与观察。 富饶的西沙群岛,盛产海参,有的地方,可谓俯拾皆是。全世界约40种海参可供食用,而西沙群岛即产有20种。世界上一些名贵的种类,例如梅花参、黑乳海参、蛇目白尼参和辐肛参等,该岛均有出产。 本文报道了经济意义较大的海参纲动物的研究结果,共检查了标本425个,鉴定为41种,分隶于3目,5科,16属,内有一新种,有14种在我国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9.
有关西沙群岛海产鱼类复殖吸虫方面的报道历来很少。1977年春季我们曾在西沙群岛进行海产鱼类吸虫类的采集,现将鉴定整理的一部分标本报告于后,计有10科(叶腺科系我国新记录)、20属、26种,其中有2新属、16个新种,其它已知种亦系地区新记录,多数系宿主新记录。 虫体与器官测量以毫米为单位。 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多毛类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沙群岛是我们伟大祖国南海诸岛的一部分,位于广东省海南岛的东南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渔民的渔捞基地.为了进一步查清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1956年-197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曾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是根据1975-1976年在西沙群岛潮问带及潮下带采集的标本,以及1959年在西沙群岛西北水域,水深200米以内采到的标本进行研究,鉴定了68种多毛类,均系西沙群岛第一次发现,其中有47种在我国是新记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西部的一组岛群,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面。我国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我国的良好渔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勤劳勇敢渔民的重要捕渔场所。为了建设我国神圣领土南海诸岛,解放后我所和其他许多单位曾多次组织考察团进行资源调查。本文就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5年4月-6月,以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采集的部分标本,经整理鉴定后写成。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西沙群岛多毛类的研究,除一些零星记载外,迄今尚未见过任何报告。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进行调查时,在宣德群岛的永兴岛、赵述岛、北岛、石岛、中岛和永乐群岛的森屏摊、晋卿岛、琛航岛共采到多毛类标本140号,约420个标本,经过研究鉴定共计61种(有两种未定种),其中有一新种,有43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此外,在永兴岛用浮游生物网拖到吻沙蚕(未定种)Glycera sp.和微蚕 Nematonereis Unicornis(Grube)等8种的生殖期标本,截至目前还没有看到过关于微蚕等种的性生殖期的报告,对这些种生殖期性成熟标本,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本文包括分类学描述和动物地理学初步分析两部分。  相似文献   

13.
解放以来,我国有关单位对西沙群岛作了一系列的调查。我所在1973、1974年对西沙群岛也进行过多次调查,获得了不少造礁珊瑚的标本及有关资料。本文先报道有关西沙群岛的造礁石珊瑚的一个新属及两个新种,其他的种类将陆续报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在我国西沙群岛捕获的海龟Chelonia mydas (Linnaeus)和蠵龟Caretta caretta(Linnaeus)上附着的藤壶5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2新种,其余3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续编——海星纲。材料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采集的标本,其中大部分标本是作者自己于1958年在该岛调查时所采获。海星纲标本共374个,经过研究鉴定,分隶于7科, 15属和17种。其中有一新种,有8种在我国属首次记录(下列名录中有*号者)。 我们在西沙群岛所采的海星纲种类不多,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的采集工作局限于潮间带的缘故。如果能在潮下带进行采集调查,种数肯定会增加很多。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沙群岛海域生长着极为丰富的海藻,但是,过去研究报道不多,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南海诸岛资源,就有必要对该海区海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7、1958、1975、1976年)及山东海洋学院(1976年)在西沙群岛进行了详细的海藻资源调查和采集,采到数千号海藻标本。我们仅研究红藻门仙菜目里的仙菜科种类。经过初步鉴定,属于仙菜科的海藻有11属。本文报道四个属八个种,其中三种是西沙群岛首次记录,三种是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7.
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多毛类动物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宝铃  孙瑞平  陈木 《海洋学报》1980,2(1):111-130
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产资源,是我国的良好渔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渔民的渔捞基地.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对我国神圣领土西沙群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多次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我们曾报告过113种浮游和底栖多毛类.根据1975-1976年补充调查的标本,又发现了过去未报告过的多毛类70种,截至目前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多毛类共有183种.本文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对我国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多毛类动物地理学做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西沙群岛棘皮动物研究报告的第三部分一海胆纲。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和1975年先后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研究了海胆纲标本共192个。鉴定为26种(包括3亚种),分隶于7目,13科,21属,内有一新种,有8种在我国动物区系中是增添的(下列名录中有*号者)。 本文所描述的海胆类,是依据 Mortensen(1928-1951)在“海胆专著”(A monograph of the Echinoidea)的分类系统排列的。  相似文献   

19.
西沙群岛星虫类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星虫类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和近岸水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珊瑚礁间。关于我国西沙群岛星虫类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1980年作者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浪花礁、赵述岛、东岛等地采得不少此类标本,作为第一部分报告。  相似文献   

20.
星虫类广泛分布于三大洋中,主要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和近岸水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珊瑚礁间。关于我国西沙群岛星虫类的研究,迄今尚未见报道。1980年作者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浪花礁、赵述岛、东岛等地采得不少此类标本,作为第一部分报告。这里共提到6属9种,其中3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