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组成复杂。因此,对其数量动态研究为渔业资源补充和可持续利用及对海洋生态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1980-1990年对胶州湾进行了连续长达10年的底栖生物调查,取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并发表了许多论文(刘瑞玉等,1992;孙滨等,1992;孙道元等,1990;吴耀泉等,1992;崔玉珩等,1994)。孙道元等于1991年5月-1994年2月对胶州湾10个生物监测站的底栖生物作了进一步采泥取祥调查(孙道元等,1995,1996)。为了比较多年来胶州湾底栖生物的数量动态变化,作者又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于1998年2月-1999年11月对原设的10个生物监测站(图1)做了8个季度月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取样调查,对种类组成、数量变动等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又称蛤仔)是青岛胶州湾的一种主要经济贝类。从潮间带到水深10m左右的水域均有蛤仔栖息。蛤仔具有繁殖力强,生长快,肉质鲜嫩等特点,是青岛市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种。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对蛤仔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促使渔民盲目扩大捕捞强度,从而导致蛤仔资源衰退。为此,作者曾于1989-1990年进行了胶州湾蛤仔的生态和资源量系统调査硏究(吴耀泉等,1992)。而后,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持续利用蛤仔资源,于1991-1995年继续深入研究了幼蛤(简称蛤苗)的数量动态与其资源补充量的关系,为建立胶州湾蛤仔资源补充量的预报及实施计划捕捞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早在30年代,张玺教授就领导采集团对胶州湾的海产动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査。全国解放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胶州湾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吴宝铃教授发现了多毛类的许多新种和新记录。作者自1980年以来在胶州湾进行了连续三年的逐月底栖生物调査,又发现了许多过去未曾记录的多毛类,基本掌握了胶州湾多毛类的全貌。本文根据现有资料,报道胶州湾多毛类46科213种,其中前人已记录的有132种,作者补充了81种(名录中带*号者),有2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本文对新记录的种类作简单描述,并在后列出胶州湾多毛类名录。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又称蛤仔)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密度为最高。近年来由于水产品需求量日益增长及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蛤仔已成为我国渔业捕捞和养殖的重要经济贝类之一。80年代以来,随着蛤仔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内开始重视对蛤仔的生态调查和研究。本文根据作者1989-1990年对胶州湾水域非律宾蛤仔的生态和资源量的系统调査资料,以及国内的有关报道(刘永峰等,1979;庄启谦等,1981;林笔水等,1983;齐秋贞,1987;李明云等,1987;吴耀泉等,1992),对分布在我国的蛤仔生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为保护蛤仔资源、合理捕捞和发展蛤仔增养殖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采用1991-1995年在胶州湾10个监测站季度取样的资料用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胶州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分析,并与80年代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一些优势种如菲律宾蛤仔和细雕刻肋海胆等的数量明显减少;90年代初期与80年代相比,湾内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到90年代中期有所回升,而湾内的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却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小型底泥食性的种类,如丝异须虫和方格独鳃虫等。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可以划分为5种类型,而不同于80年代的6种类型,且各群的优势种变化较明显。导致这种变化的潜在因素可能是对菲律宾蛤仔的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6.
2003年6月,利用模拟现场流水系统采用生物沉积法对胶州湾养殖的菲律宾蛤仔的清滤率、摄食率、吸收效率及其与蛤仔规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现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清滤率在0.18—0.40L/h范围内,平均为0.31L/h(SD=0.068),个体清滤率和摄食率随壳长增加而增加,但吸收效率与个体大小无关。蛤仔对颗粒有机物(PO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及叶绿素的吸收效率不同,对叶绿素的吸收效率最高,平均为(81.8±7.9)%,对POM、POC和PON的吸收效率分别平均为(64.2±10.7)%(、55.7±9.8)%和(53.9±9.6)%。结合胶州湾蛤仔的生物量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春季养殖蛤仔对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的摄食压力及可能对整个湾的物质循环的影响。根据本文的结果估算,菲律宾蛤仔对本实验海区初级生产力和颗粒有机碳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分别为560%和90%。养殖的蛤仔通过滤食已经能够影响甚至控制养殖区的浮游植物的生长或初级生产力,甚至与整个胶州湾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吻合,因为胶州湾叶绿素浓度冬、夏季高,春、秋季节低,而蛤仔的生长旺季刚好在春、秋两季。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西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胶州湾西北部养殖区内外隔月取样,共获得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用PRIMER软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内站位的丰度值、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外面站位差别较大,经相关检验站位之间差异显著,说明养殖区内因为养殖活动已经引起大型底栖生物的剧烈扰动;还发现胶州湾养西北部海域群落种类组成季节变化明显,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数量明显减少,软体动物特别是菲律宾蛤仔是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主要贡献种。根据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的结果,把底栖生物群落划分为四大生物组。比较发现,胶州湾西北部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认为,造成变动的原因可能是渔业活动的加剧和湾内水体污染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保护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保护菲律宾蛤仔资源,本文利用组织学手段对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确定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除5~6月份为繁殖期之外,9~10月为另一繁殖期。根据性腺细胞在生殖滤泡中的比例,将其第二繁殖期内的生殖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个阶段。结合自然海区调查观测。确定海区水温15℃以上时,蛤仔排放精、卵,且在繁殖盛期至少有两次集中排放的过程。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与自然野生种群的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数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研究方法,根据2000年2月-2002午11月共11个季度月在胶州湾10个站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甲壳动物的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并与1991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甲壳动物在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中是仅次于多毛类的类群,本次调查共得到了大型底栖甲壳动物75种,其中端足类32种,占整个甲壳动物种数的42.1%;获得的甲壳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39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g/m^2,均超过了1991年调查结果,这可能与近年来对胶州湾生物资源实施有效保护有关。胶州湾甲壳动物的数量分布与温度关系不明显,但盐度和初级生产力对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用大型底栖动物为指标来指示、监测和评价海洋有机质污染,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但是,由于大型底梄动物世代时间较长,对中低度及非急性致死污染的反应迟缓,不够灵敏迅速,因此这方面的工作至今还未见令人满意的结果。随着小型底栖生物学,尤其是生态学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给人们应用底栖生物来指示和监测海洋污染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小型底牺生物的分布广,野外取样方便,世代周期短,保守的生殖策略,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更灵敏迅速,因此使其在污染监测研究中有着更大的潜力(Moore & Bett,1989)。作为小型底栖生物的最优势类群一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因其具有极高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身体较坚硬不易破碎等优点,而成为污染监测的研究重点(Ferris et al.,1979; Heip et al.,1985)。有关污染环境中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国外已有许多报道,迄今为止,国内还研究甚少。 青岛湾东侧海滩主要接纳青岛市市南区排放的生活污水和混合废水,近年来大规模截污后,张志南等(1993)曾在此做过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发现线虫密度与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有着相似的分布特点,并根据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线虫的取食特性及桡足类的相对丰度,对比Wu Boling et al..(1988)和孙道元等(1978)的研究,得出该湾有机质污染程度正在减轻的结论。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对该海区有机质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的综合的系统研究。 作者于1991年4月-1992年3月在青岛湾东侧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査,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有机质污染环境中小型底栖生物生态特点的研究,探讨污染指示种、主要类群的丰度、线虫与桡足类的比值(N/C)、线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种类组成等诸项生态学参数在有机质污染监测中的适用性和优缺点,为海洋污染监测及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和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