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螺属是骨螺科的模式属,远在Linnaeus(1758)时代就已经记述了60种,其中包括了一些现在认为是不同属甚至不同科的种类。以后,Kiener(1836)、Lamarck(1843)、Reeve(1845)、Kobelt(1877)、Kuester und Kobelt(1878)、Sowerby(1880)及Tryon(1880)等学者对这一属的种类均进行了较全面的记述,其中Kobelt记述的达263种之多。以往作者描述的Murex属都相当庞大,后来的作者逐渐将该属中的亚属提升为属,因而Murex的范围大为缩小,现在一般通用的Murex属是以M.tribulus Linnaeus为模式种的狭义的Murex。 中国海骨螺属的种类,以往国内外虽有一些零星记载,但尚缺系统整理D共记录过我国海骨螺属4种。我们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后在全国各海所采获的400余号近1000个标本,共得5种,除以往报告过的4种外,尚有M.triremis (Perry),系我国海的新记录。 Murex属系一暖水属,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近海。M. aduncospinosus Reeve 、M.rectirostris Sowerby及M. trapa Roeding向北可分布到浙江海域,数量较大,南海沿岸居民常用来积肥,贝壳作为烧石灰的原料; M. triremis(Perry)向北分布到福建平潭,较为习见; M. ternispina Lamarck仅见于南海。 出现于我国海的骨螺,全为印度-西太平洋种类。在印度洋均有分布;除M. ternispina Lamarck外,其他4种亦见于日本南部;与红海、大洋洲及中部太平洋各有一个共有种(表1)。M. trapa Roeding在菲律宾虽向未见有记录,但估计在那里会有分布。  相似文献   

2.
核果螺属(Drupa)和小核果螺属(Drupella),隶属于骨螺科(Muricidae)、红螺亚科(Rapaninae)。它们为暖水性较强的热带种类,主要分布于南中国海(海南岛以南),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珊瑚礁或岩礁质环境中。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骨螺科标本进行了整理分类,共鉴定出2属,7种。并对以往使用混乱的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3.
蜑螺科 Neritidae 蜑螺属 Nerita 的一些种类形态近似, 形态鉴定上存在种类混淆、同物异名或错误鉴定等现象。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采集的蜑螺科标本时, 对4种隶属于蜑螺属的易混淆种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标本的反复对比, 分别找出了它们之间外部形态、地理分布以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异, 澄清了混淆, 确立了其分类地位: 1) 矮狮蜑螺Nerita chamaeleon Linnaeus, 1758和圆蜑螺Nerita histrio Linnaeus, 1758两者贝壳形态相近, 在我国海区分布重叠, 存在混淆以及错误鉴定的现象, 根据螺旋部以及壳面雕刻可将它们区分开, 即前者壳面螺肋光滑, 后者螺肋粗糙, 而前者螺旋部较后者高; 2) 锦蜑螺 Nerita polita Linnaeus, 1758和杂色蜑螺 Nerita litterata Gmelin, 1791两个种常被混淆在一起, 都鉴定为锦蜑螺, 前者在我国见于台湾、海南岛和西沙群岛, 后者在我国见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西沙群岛, 其中杂色蜑螺此前在我国仅见于台湾, 本文的报道进一步完善了该种的地理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4.
中国管枝藻目植物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恭炬 《海洋与湖沼》1963,5(2):165-171
管枝藻目(siphonocladales)可称为热带亚热带的代表性海藻。其分布范围对暖海海藻区系的划分及进一步的资源开发是有参考价值的。我国的管枝藻目,除Cladophoropsis属尚未调查外,共有25种(见附表1)。大多数的种类产于西沙群岛、海南岛(尤其是南部)及台湾的东南部(包括兰屿及琉球屿等)。至于台湾的西北部及大陆沿岸,则仅有少数种类出产。其他海藻之对温度要求较高者亦有类似的现象。其原因是西沙群岛及海南岛所处的纬度较低;台湾东南岸受到黑潮(高温、高盐度)的影响较大;而大陆沿岸及台湾海峡方面,尤其在冬季时,则受到大陆沿岸流(低温、低盐度)的影响较大之故。 在大陆沿岸,管枝藻目的最北生长区域为东山及厦门一带。此外,其他暖水性海藻的种类自海南岛至广东、福建沿岸而逐渐减少,有若干种类也是停业于东山、厦门一带,这是值得注意的。 由我国管枝藻目的组成成分来看,南中国海的海藻区系是印度西太平洋(Indo-West-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芋螺科研究增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芋螺科(Conidae)为暖水性较强、种类繁多的软体动物。作者曾报道过中国近海的芋螺科种类71种,近年来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比较少见的和稀有种类,经过整理、研究,鉴定出10种,其中6种C. hypochlorous,C.vimineus,C.coelinae,C.striatellus,C.moreleti,C.sibogae在我国海区为首次记录;其余4种C.mustelinus,C. eugranmatus,C.balteatus,C.luteus分别由Kuroda(1941),Walls(1978)和台湾学者赖景阳(1987)报道,分布于中国近海和台湾。以上种类均产于南海,发现于北部湾(2种)、海南三亚(2种)、西沙和南沙群岛(分别为4种和2种)。  相似文献   

7.
蜑螺科Neritidae蜑螺属Nerita的一些种类形态近似,形态鉴定上存在种类混淆、同物异名或错误鉴定等现象。作者在整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来采集的蜑螺科标本时,对4种隶属于蜑螺属的易混淆种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标本的反复对比,分别找出了它们之间外部形态、地理分布以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差异,澄清了混淆,确立了其分类地位:1)矮狮蜑螺Nerita chamaeleon Linnaeus,1758和圆蜑螺Nerita histrio Linnaeus,1758两者贝壳形态相近,在我国海区分布重叠,存在混淆以及错误鉴定的现象,根据螺旋部以及壳面雕刻可将它们区分开,即前者壳面螺肋光滑,后者螺肋粗糙,而前者螺旋部较后者高;2)锦蜑螺Nerita polita Linnaeus,1758和杂色蜑螺Nerita litterata Gmelin,1791两个种常被混淆在一起,都鉴定为锦蜑螺,前者在我国见于台湾、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后者在我国见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西沙群岛,其中杂色蜑螺此前在我国仅见于台湾,本文的报道进一步完善了该种的地理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8.
对海南岛3个海水珍珠贝养殖区养殖贝笼内的嵌线螺及其危害的研究表明,养殖区珍珠贝养殖笼内嵌线螺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低温的12月至翌年2月份没有发生,高温的6-7月份为发生高峰期;水温较低的北部水域出现少,水温较高的南部水域出现多。在各实验区的养殖贝笼内全年共发现嵌线螺10种,其中毛嵌线螺Cymatiumpileare和环沟嵌线螺C.cingulatum为优势种。嵌线螺的捕食是造成海南岛南部海水养殖珍珠贝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马蹄螺总科(Trochacea)是西沙群岛海产软体动物中产量最大、产值最高的一个总科;同时,它的种类也很多,在海贝区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西沙群岛的马蹄螺总科以往共已记录24种,分求于12属3科。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西沙群岛采到的马蹄螺总科135号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増补8种,其中3种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除研究整理了主要异名,对前人工作做了一些修订外,并对前人所报道的仅有名录的12种增补了描述和地理分布,同时对前人描述的种类进行了再描述。 前人已在西沙群岛报道,我所尚未采到的种类有: Turbo marmoratus Linné,T.cornutus Solander,T.coronatus Gmelin, Astraea haematrage( Menke)。前3种系熊大仁(1949)报道,有图有描述,但T. coronatus描述欠细,无法确定其种名;前2种特别是经济价值较高的T. marmoratus,虽然我所一直未曾采到,因图、文均明,故予列入。第4种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等(1974)报道,因无图无描述而无法确定,故未列入。 总计,本文共描记30种,分隶于14属4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中国长臂虾亚科研究”的第二部分,包括长臂虾属(Palaemon)、白虾属(Exopalaemon)、小长臂虾属( Palaemonetes)和细腕竏属(Leptocarpus),共计18种。其中有2新种,1新亚种,2新记录。 本文第一部分已报告沼虾属(Macrobrachium)21种,瘦虾属(Leander)2种,拟瘦虾属(Leandrites)1种。(此处増补图23,图24)全文共计7属42种。沼虾属种类多、数量大,在淡水(包括半咸水)虾类捕捞和养殖中都占很重要地位。第二部分的18种,绝大部分都有经济价值,有的在动物地理学上有重要意义。长臂虾属10个种都是沿岸浅海常见种,其中条纹长臂虾(P. paucidens)是北太平洋温带种,仅见于黄海、渤海和日本北部。葛氏长臂虾(P. graver)是中国北部(黄海和东海西部)和朝鲜的地方性特有种,数量很大,但不见于日本沿岸;新种细指长臂虾P. tenuidactylus仅见于华北、华东的河口半成水域;估计这个种在朝鲜沿岸也会有分布,后者也可能是黄海、东海的地方性特有种。巨齿长臂虾P. macrodactylus也属这一类型,但见于日本沿岸。在中国近海,葛氏长臂虾是该属中最重要的经济种(在东海西部水深70-80m以内的陆架区广泛分布)。洁白长臂虾P. concinnus、广东长臂虾P. guangdongensis、太平长臂虾P.pacificus仅见于东海和南海以南的温暖浅海,不见于长江口以北;太平长臂虾广分布到夏威夷群岛,是分布最广者。锯齿长臂虾P. serrifer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潮间带,但数量不大。白背长臂虾 P. sewelli 分布于印度至广东的暧海低盐水域。白虾属4种都是重要经济种,脊尾白虾 Exopalaemon carinicauda 广分布于华北和华东的低盐浅海,大河口附近产量极大;东方白虾 E. orientis 则仅见于东南沿海,也有经济价值;安氏白虾 E. annandalei 局限于河口半咸水和淡水中,长江口产量很大;秀丽白虹 E.modestus 是广泛分布于华东、华北和东北淡水湖泊及河流中的经济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对我国南海诸岛丰富的动植物区系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作者对采到的后鳃类软体动物曾发表了几篇论文,共报道104种、2亚种,分隶于22科,50属。近年来这两个研究所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又陆续进行了调查采集,获得了一些新资料。经作者研究又发现了29种、2亚种,分隶于17科,24属,其中有16种、2亚种首次发现于我国沿海。 在本文报道的种类中,1种是环热带分布:尾棘无壳恻鳃;9种是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热带种:亲缘蛹螺、线红纹螺、宽条饰纹螺、耳口露齿螺、短丽罗螺、大叶海天牛、海洋凹缘侧鳃、网窝枝鳃海牛、整齐盘海牛;其余21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其中有11种为中国-日本特有种:细孔捻螺、波纹月华螺、瓷丽罗螺、小囊螺、碗梨螺、长枝鳃海牛、褐斑扁海牛、相模舌尾海牛、琉球裸海牛、日本巨幕、白斑宽足海牛。 迄今,南海诸岛后鳃类总计有133种、4亚种。有14种向北可分布到东海台湾沿岸,而进入黄海到达青岛沿岸的只有5种;50种是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种,67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在我国和日本南部沿海共有的65种中,有34种是中国-日本特有种。可见我国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的组成是以热带种为主,它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区系相近似,其分布北界大都在台湾东南沿岸。  相似文献   

12.
西沙群岛潮间带的后鳃类软体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过去仅有零星报道,计有:张玺、齐钟彦和张玺与本文作者记载的19种。为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潮间带栖息的后鳃类,给我国沿海软体动物区系和潮间带生物生态的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三次在西沙群岛潮间带调查所获得的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42种,分隶于14科,25属。其中有2新种,19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在42种中,属环热带种的2种:黑指纹海兔,斧壳海兔;属西太平洋热带种的10种:凹穴踊螺、枣螺、东方枣螺、卵圆月华螺、美丽全缘侧鳃、条凸卷足海牛、素色舌尾海牛、天青叶海牛、无饰燕尾海牛、多肉翼簔海牛;属印度-太平洋热带种的20种:四带枣螺、柱形阿里螺、阿地螺、隐肺螺、截尾海兔、燕尾海牛、眼斑多叶鳃、缘六鳃、波叶海牛、斑刺海牛、被球片海牛、革质扁海牛、粟斑扁海牛、薄片扁海牛、革皮星背海牛、黑枝鳃海牛、叶海牛、丘凸叶海牛、华贵叶海牛、鸡冠卷足海牛;属我国沿海地方种的4种:西沙凹缘侧鳃、红斑舌尾海牛、西沙舌尾海牛、西沙瘤背海牛。在这些种类中,31种是中国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共有种。可见,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为热带、亚热带区系,与日本南部沿海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这些种类中分布到海南岛的有19种,向北分布到台湾沿岸的仅有4种。可见西沙群岛和海南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极相似。  相似文献   

13.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厦门近海采集到梭螺科Ovulidae尖梭螺属Cuspivolva 中国海新记录种1种, 即武装尖梭螺Cuspivolva bellica (C. N. Cate, 1973)。标本采自厦门近海低潮线附近, 栖息于鞭柳珊瑚Ellisella sp.的枝杈表面, 现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热带海洋生物标本馆。本文对此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描述和记录, 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截至目前, 我国已知尖梭螺属共8种, 该新记录种的发现和报道,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海域梭螺科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西沙群岛软体动物前鳃类名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沙群岛的软体动物种类极为丰富,大多数属于和珊瑚礁有密切联系的热带种。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利用的经济种,例如鲍鱼、马蹄螺、冠螺、宝贝、砗磲、砗蚝、珍珠贝等等。它们的肉可供食用,贝壳也可以作为贝雕面或其他艺术品的材料。但是以往除熊大仁有过一篇报道,共记载了40种以外,仅有一些零星记录,很少有人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调查队曾于1956-1958年三次到这些岛屿进行调查1),获得了不少软体动物标本,本文即根据这些材料,先就其中的腹足类前鳃亚纲,进行整理鉴定写成。总共包括262种,分隶于43科,95属。此外还有一些种类,因标本少、不完整或因资料缺乏暂时未能鉴定,拟留待以后在专题研究中陆续补充。根据我们二十多年来在我国沿海搜集的大量软体动物资料,在名录中对每一种在我国沿海发现的分布点作了记录。 根据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的种类组成分析,它与邻近的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区系性质较接近,同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印度-马来亚区。就这些种类在我国沿海分布的情况而论,在262种中,有尖角马蹄螺(Trochus conus Gmelin)、坚星螺(Astralium petrosum Martyn)、带鬘螺(Phalium bandatum Gmelin)、华贵竖琴螺(Harpa nobilis R?ding)、黄斑笋螺(Terebra chlorata Lamarck)等44种仅见于我国西沙群岛;有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大马蹄螺(Trochus niloticus maximus Philippi)、蜘蛛螺(Lambis lambis Linnaeus)、虎斑宝贝(Cypraea tigris Linnaeus)、延管螺(Magilus antiquus Montfort)、地纹芋螺(Conus geographus Linnaeus)等147种向北分布到海南岛;有带蝾螺(Turbo petholatus Linnaeus)、瘤平顶蜘蛛螺(Lambis truncata sebae Kiener)、龟甲贝(Chlypypraea testudinaria Linnaeus)、法螺(Charonia tritonis Linnaeus)、笔螺(Mitra mitra Linnaeus)等194种也分布到台湾省:有塔形扭柱螺(Tectus pyramis Born)、肋蜒螺(Nerita costata Gmelin)、梨形乳玉螺(Polynices pyriformis Recluz)、卵黄宝贝(Cypraeas vitellus Linnaeus)、彩榧螺(Oliva ispidula Linnaeus)、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 Linnaeus)等33种分布到广西、广东沿岸;仅有中华楯?(Scutus sinensis Blaiville)、星状帽贝(Putella stellaeformis Reeve)、齿隐螺(Clanculus deuticulatus Gray)、渔舟蜒螺(Nerita albicilla Linnaeus)、中华蟹守螺(Cerithium sinense Gmelin)、阿拉伯绶贝(Mauritia arabica Linnaeus)、珠母核果螺(Drupa margariticola Broderip)等7种向北可分布到福建省沿海的东山和平潭附近。根据这个分布资料,可以看出我国西沙群岛前鳃类种类区系与台湾省和海南岛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凤螺科包括的种类大多数都是典型的热带性海洋动物区系。它们主要栖息在珊瑚礁环境或泥沙质的浅海,在我国南海诸岛附近海域种类相当丰富,它们中有些体形较大,有许多种肉味鲜美可供食用,有些种珍珠层较厚、色彩鲜艳可供观赏,且又是贝雕工艺的良好材料,是水产部门收购的对象。我国海域内凤螺科的种类。迄今仅有零星记载:缺乏系统的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南海诸岛的海洋生物的生态特点及其动物地理的分布情况,遵照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关于“没有调査就没有发言权”的教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1950年迄今,先后在我国近海进行过多次生物调查,获得了不少标本资料。本报告除根据上述调查材料外,还包括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到的底栖动物标本,经整理鉴定共发现25种和亚种,分別隶属于四属和十个亚属,其中有4种在我国沿海为首次记录(目前尚缺台湾省的标本)。这25种和亚种,绝大部分与我国邻近海区分布的种类相似,22种和亚种也分布在日本,20种亦分布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见表1)。这科动物种类暖水性较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仅有少数种类向北可以分布到浙江南部及福建的平潭。 前人零星记载产于我国的种类计有36种,其中有11种我们未采到,其中5种记载产于台湾省,2种除台湾省外其他地区也有分布,4种记载产于中国近海。 除以上11种外Tan(1930)记载我国台湾省尚有S. australis Gray。这个种是大洋洲的地方种,Abbott(1960)已将它列为S. vomer iredalei 的同物异名。Tan的记载可能是其他种之误,我们怀疑可能是S. aratrum的变异 Küster(1845)记载的S. latus Gmelin和Kiener(1843)记载的S.dilatatus Lamarck(not Swainson)都称在中国近海有分布,实际上,后者是前者的同物异名。此种仅分布于西非,在印度太平洋没有分布(Abbott,1960)。Küster和Kiener记载中国和菲律宾的产地还需要进一步证实。此外,阎敦建(1942)记载的S.maculatus可能是S.mutabilis。根据Abbott(1960)的记载,此种未分布到我国以及邻近海区的日本和菲律宾. 此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曾分別在广东省海南岛新村(渔民拖网)和西沙群岛的中建岛采到长笛螺(Tibia fusus Linnaeus)和蝎尾蜘蛛螺[Lambis scorpius( Linnaeus)]。  相似文献   

17.
对分布于中国近海的蛾螺科Buccinidae、鱼篮螺属Nassaria种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确定了其分类地位,共鉴定出该属12种,分别为:尖鱼篮螺Nassaria acuminata(Reeve,1844),尖旋鱼篮螺N.acutispirata(Sowerby,1913),多刺鱼篮螺N.cirsiumoides Fraussen,2004,带扣鱼篮螺N.fibulaFraussenStahlschmidt,2008,光滑鱼篮螺N.laevior Smith,1899,美好鱼篮螺N.magnifica(Lischke,1871),坚硬鱼篮螺N.solida(KurodaHabe in Habe,1961),棘刺鱼篮螺N.spinigera(HayashiHabe,1965),缝合鱼篮螺N.suturalis(Adams,1855),脉管鱼篮螺Nassaria varicosa ZhangZhang,2014以及两个鱼篮螺未定种Nassaria sp.。文中对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根据最新分类系统对相关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8.
1975-197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东海大陆架调查时,在底栖生物采泥取样中获得3个小单売标本;经鉴定,认为是马蹄螺总科(Trochacea)、蝾螺科(Turbinidac)、缩口螺属(Collonia)中的一个新种。标本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本属包括的种类不多,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东非边缘浅海。个体较大,均为食用经济种类,有的种类为渔业捕捞对象。模式种为Rapana bezoar (Linnaeus)。 我国近海红螺属的种类,已往国内外都有不少报告,但迄今在种类鉴定上仍然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地理分布的记录也还有些混淆之处尚待澄清。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标本,共鉴定3种。其中红螺Rapana bezoar (Lirinaeus)分布于东海及南海,根据其形态的地理变异,我们认为东海的红螺,与南海产者比较,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性种群。梨红螺Rapana rapiformis (Born)仅见于南海。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向南可见于厦门。以往定名的"强棘红螺" (Rapana peichiliensis Grabau et King, 1928)我们认为仅是脉红螺的一个生态型。红螺及梨红螺为我国与日本、菲律宾及印度洋的共有种;脉红螺为我国与日本及苏联远东海的共有种,近几十年来已进入黑海,为黑海的外来种。  相似文献   

20.
发脊螺科(Trichotropidae)属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帆螺总科(Calyptacea)。此科动物种类不多,但分布甚广,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水深千余米的海底都有发现。但在我国过去研究不多。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到的标本,经鉴定共计4种,隶属3属、2亚属、其中两种为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