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构造特征迥异的南海陆缘,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南海地区在中中新统以上发育了上中新统,上新统和第四系3套地层,3套地层所对应的地质时期的沉降速率在纵横向上的差别均较为悬殊,总体而言,南海第四纪整体沉降速率较大,为天然气水合物压力场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海复杂的构造背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地质体,特定的构造地质体与水合物形成关系密切,这里讨论了滑塌体、泥底辟、增生楔等构造地质体在南海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上述构造体与气体水合物地震标志BSR之间的关系,以及特殊构造带在南海的展布规律,提出了特殊的造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于6月中旬在南海北部湾盆地钻探一口勘探井中,钻获天然气流.经测试,日产天然气142万m^3.该勘探井的钻探成功,又一次展现出了南海北部湾盆地石油勘探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简讯     
南海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喜人我国南海西部海域,今年第一季度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喜人.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石油公司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我国海上目前最大的天然气田──南海崖13-1气田,首季度生产天然气8.02亿m3,提前7天完成第一季度的计划任务,创造了该气田投产一年多以来的最好成绩。南海西部石油公司自营开发的南海北部湾油田,一季度累计生产原油37.2万t,已完成年计划任务的35.5%.该公司的石油地质科研人员在一季度刻苦攻关,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南海北部湾盆地捆12-1油田钻井中,新发现了4个油层,井钻获了…  相似文献   

4.
南海海面温度的年际模态及其与季风强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COADS和OISST海洋气象资料的分析,以南海的海面温度异常(SSTA)为指示因子,在研究年际尺度上的南海与大尺度ENSO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季风强迫下Ekman抽吸对SSTA年际变化的贡献。研究发现,南海SSTA滞后5个月时与:Nifio 3的SSTA相关系数最大,且其年际变化依方差贡献大小,分别有42.7月、25.6月及36.6个月的周期,这3个年际模态基本上能够描述海面温度的年际变异,为南海在大尺度ENSO背景下存在区域响应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应用Krause—Turner混合层温度方程对南海异常暖事件的研究表明,除了经向风应力异常,Ekman抽吸也是影响SSTA年际变异的主要因素,在某些异常年份甚至是主导因素,为南海SSTA年际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于今年3月中旬在南海莺歇海盆地钻获一口高产天然气井.经测试,这口勘探井日产天然气83万m^3.  相似文献   

6.
利用1个正压的数值模式研究风应力、黑潮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环流的影响,结果为:(1)以风应力为驱动机制时其流态特别是在台湾海峡的流动具有季节性,但未反映南海黑潮分支的存在;在冬季也未见有南海暖流出现,但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终年存在着1个气旋涡;(2)以黑潮为驱动机制时,黑潮通过巴士海峡侵入南海海域,并导致东沙群岛附近气旋性涡旋的形成。另外,模式体现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及台湾暖流的存在,并表明广东沿岸大陆架坡折区底形效应的重要性;(3)以风应力及黑潮入流作为联合驱动机制时,模式的结果似为第1,2种情形结果的叠加。  相似文献   

7.
南沙群岛万安盆地是位于南海西南海盆被动边缘上的张性沉积盆地。通过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断裂分布,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钻井资料对比分析,在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对比解释出T1,T2,T3,T4,T5,T6和Tg等7个地震反射界面。其中,Tg,T5和T3为3个区域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由这3个区域不整合面将盆地新生代沉积划分为3个构造层:Tg-T5,T5-T3和T3一海底。由此推测万安盆地在新生代经历过3次构造运动,因此其构造演化史经历了3个阶段:神狐运动(白垩纪未至古新世早期),南海运动(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和万安运动(中中新世末)。从神狐运动到南海运动为万安盆地的奠基期,从南海运动至万安运动则是万安盆地的发展期,万安运动之后至今日是万安盆地的形成期。万安盆地的构造发育史和珠江口盆地东部的发展史相似,故推测它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8.
容志明 《海洋预报》1994,11(2):47-51
本文介绍了南海冬季盛行西南漂流,整个南海为一反时针环流,主要流系有广东沿岸流,沿岸流外方有东北向的南海暖流,暖流外侧与南海暖流反向的为黑潮南分支,由于受南海地形影响,构成了南海自身的环流系统,南海位于季风区,又十分利于漂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海上层环流对季风转变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重点考察了南海环流对于以不同方式变化的季风转变时的响应。结果表明:(1)个别数值试验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实测得到的南海流态;(2)对于不同方式变化的季风转变,在季风过渡时期的南海流场的调整有较大的差别,但在过渡之后最终的流场基本结构则是一致的;(3)当冬季风向夏季风转变时,在南海南部经常会产生一些涡旋群,向夏季流场转化尚需较长的一段时间来调节;而当夏季风向冬季风转变时,在南海南部的流场迅速向冬季流场转变。  相似文献   

10.
对南海季风实验(SCSMEX)期间布设于南海中部的3个ATLS海洋锚定浮标所观测的水温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水温存在准双周(10-20d)变化,且主要发生在次表层,尤其在冬半年,温跃层的年循环对其有调制作用;次表层水温的振幅北部大于南部;南海上层的准双周振荡可分为3个垂向模态,即上下同位相、反位相、次表层先于表层;低层大气准双周振荡的强迫,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海面风应力强迫使得温跃层发生垂直位移,从而引起次表层水温的变化;表层水温(SST)的变化小于次表层,海面热收支是引起表层水温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次表层水温可以影响表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对山东半岛东部、北部及渤海海峡地区的地方性天气-冷流低云,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分析产生这种低云的环流特点及殊地理环境,分析归纳出这种低云的预测方法及判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中太平洋北部海盆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析鉴定,讨论了该调查区处在溶跃面以下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种数与水深变化的关系,推测出本调查区中Ⅰ区的碳酸盐补偿深度约5300米。根据地层中出现的标准化石,对柱状岩芯M_(14)进行了地层年代划分。最上部地层年代约为27万年前,向下1米处年代约为44万年前,3.66米处年代约为122万年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4.
波浪对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个稳定海湾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了以波浪侵蚀为主的沙质海岸,在人工岬控制下海岸变形与波浪特性的关系。从而为海岸蚀退的预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放实验室IAP-AGCM(二层大气环流模式),针对黑潮弯曲时的北太平洋冬季表层海温(SST)异常进行八个月的数值积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黑潮弯曲时北太平洋冬季SST异常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30-60d振荡的特征;在北半球的30-60d振荡,大部分地区为向西传播,在南半球则为向东传播;其经向传播较为复杂,在120°E剖面上以向南传播为主;热带地区受此SST异常的影响以西太平洋、印度洋大气加热场的30-60d振荡为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6.
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0年共52年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时空分布特点及ENS0、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影响黄、渤海的热带气旋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热带气放以四种主要路径影响黄、渤海,其影响时间、频数及强度均有不同。ENSO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将影响热带气旋对黄、渤海影响的路径和频数。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是一个正在扩张的年轻弧后海盆。对这个海盆的研究在地层学、古海洋学、构造学、地震学及海底资源勘探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这个海槽处在大陆地壳向大洋地壳转化的过渡性地壳域,许多人试图从冲绳海槽的研究中,获得关于洋盆早期演化的知识。本文根据反射地震资料(图1)就该海槽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利用在渤海进行的不同时距的平均风速观测值,经统计分析求得1秒、2分和10分钟平均风速间的线性关系。同时根据风速梯度观测值给出风速指数廓线的指数值,并且给定风速对数廓线的特征值:海面摩擦速度和海面粗糙度。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海面风应力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9.
付克忖 《海洋学报》1980,2(3):51-58
本文讨论了南黄海北部海域及青岛近海海水激光(6328Å)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与温跃层的相关性。依据三个年度不同季节(春、夏、秋)现场实测结果,叙述了衰减系数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并对现场测量方法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20.
开发胶东温泉地热水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热水中阴离子的组分与温泉水类型,指出其中Ⅱ_1、Ⅱ_2:型水温高,日采水量大,矿化度高,水质复杂,相应的环境效应明显.提出地热水的大规模开采以及尾水的大量排放,对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