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新  唐敏  刘秋妤  卓文  李紫薇 《海洋科学》2017,41(7):150-156
藤壶是最常见的海洋污损动物,也是材料防污性能检测和评价试验中最主要的动物模型。藤壶附着从腺介幼虫探索适宜基底开始,到随后分泌藤壶胶进行固着,期间受自身及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本文从藤壶腺介幼虫的黏附行为、影响黏附的因素和藤壶胶的特性3个方面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在藤壶黏附领域的研究进展,期望为新型防污产品的研发和检测评价提供较系统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对厦门海区的纹藤壶Balanusamphitriteamphitrite和鳞笠藤壶Tetraclitasquamosasquamosa雄性生殖系统进行解剖学,组织学和细胞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藤壶的雄性生殖系统均由精巢,输精管,贮精囊接器4部分组成,精巢内依次排列有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输精管由一层上皮细胞围成,内见可成熟精子,贮精囊前端管壁结构与输精管相似,后端管壁厚,可  相似文献   

3.
海草在世界各海域已知有12个属,其中8个属在我国有分布。在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西沙群岛动、植物区系调查中,先后采到海龟草 Thalassia hemprichii ( Ehrenb.) Aschers.、喜盐草 Halophila ovalis (R.Br.) Hook.和无横脉喜盐草 H. beccarii Aschers.等三种海草,分隶于二属。 海草是一个热带性较强的类群,在已知的12个属中,有7属以热带为分布中心。分布在我国沿海的8属海草中,也有6属是热带性的(包括西沙群岛的2属3种),其中海龟草是纯热带种类,而喜盐草和无横脉喜盐草是热带一亚热带类型。 在我国,有关海草的研究甚少,本文首次报道西沙群岛海草。海龟草、喜盐草及无横脉喜盐草均为我国新记录。  相似文献   

4.
对厦门海区的纹藤壶 Balanusamphitriteamphitrite和鳞笠藤壶 Tetraclitasquamosasquamosa 雄性生殖系统进行解剖学、组织学和细胞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藤壶的雄性生殖系统均由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及交接器4部分组成。精巢内依次排列有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输精管由一层上皮细胞围成,内可见成熟精子,贮精囊前端管壁结构与输精管相似,后端管壁厚,可分为4层结构。交接器结构复杂,内层为射精管,外层结构与贮精囊后段相似。精子为线形,头部附属小滴内有4—6个致密斑,鞭毛沿头部一侧着生。初步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的雄性生殖细胞碱性蛋白的变化及附属小滴的细胞化学特性及生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严涛  方正信 《热带海洋》1996,15(3):61-66
研究SephadexG-25,G-50,G-100,G-200和G-200(超细)等型号的葡聚糖凝胶系统,对溶解在1.0%,SDS-2Me水溶液中的网纹藤壶Balanusreticulatus固态胶蛋白组分的分离制备效果,结果表明,SephadexG-200和G-200(超细)两种葡聚糖凝胶层析柱(直径1.7cm,长30cm)用0.05mol.L^-1Tris-HCl-1%SDS-2Me溶液洗脱时  相似文献   

6.
研究SephadexG-25,G-50,G-100,G-200和G-200(超细)等型号的葡聚糖凝胶系统,对溶解在1.0%SDS-2Me水溶液中的网纹藤壶Balanusreticulatus固态胶蛋白组分的分离制备效果。结果表明,SephadexG-200和G-200(超细)两种葡聚糖凝胶层析柱(直径1.7cm,长30cm),用0.05mol·L-1Tris-HCl-1%SDS-2Me溶液洗脱时,均可将改蛋白组分按其分子量的大小进行分离,且以后者的分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西沙群岛红藻的研究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继续报告我国西沙群岛产的九种红藻,其中,缠结拟石花Gelidiopsis intricate (Ag.) Vickers、全缘隐蜘藻 Cryptarachne okamurai ( Yamada et Segawa) Zhang et Xia,comb.nov.和柔毛绒线藻Dasya mollis Harvey等三种及紫杉状海门冬的孢子体世代Falkenbergia hillebrandii ( Bornet) Falkenberg均为我国新记录,小隐丝藻Cryptonemia parva sp.nov.为一新种,柔毛绒线藻的精子囊托为首次记述。 所有研究标本,包括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藤壶是潮间带生态、幼体发育以及生物防污损研究中重要的模式生物。目前,线粒体基因组学的发展有助于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上更好地理解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获得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5358bp的环状分子。与藤壶亚目其它物种相比,东方小藤壶非编码区的长度较长,而基因区的长度则相近。东方小藤壶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为70.5%。现有藤壶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中存在起始和终止密码子的变化。同属的东方小藤壶和触肢小藤壶C. antennus具有共同的基因排列。然而,小藤壶科中不同属之间却具有不同的基因排列,包括两个tRNA基因出现易位,一个基因块出现倒置。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藤壶亚目物种不同,小藤壶属两个物种的srRNAlrRNA基因都在重链上编码。小藤壶科中进化树的拓扑结构与基因排列证据相互支持,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小藤壶科是单系群,而藤壶科和古藤壶科则是多系群。  相似文献   

9.
本文继续报告了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十种红藻,其中的光辉软毛藻[Wrangelia argus(Mont.) Mont.],粗枝软毛藻[W. tagoi (Okam.) Okam. et Segawa]和猩红斜网藻(Vanvoorstia coccinea J. Ag.)等三种为我国新记录;多孢毡藻(Haloplegma polyspora sp. nov.)为一新种;粗枝软毛藻和球枝藻[Tolypiocladia glomerulata (Ag.) Schmitz]的四分孢子囊以及猩红斜网藻的精子囊均为首次记述。此外,通过对国内外产的一些软毛藻属种类的研究对分类依据的皮层概念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皮层的特征建议把软毛藻属分作三个组。  相似文献   

10.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样,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坚决支持我国政府一再声明的这一严正立场。 西沙群岛红藻的研究始于樊恭炬和王永川(1974)发表的“我国西沙群岛海藻的研究I.殖丝藻属”。文中把世界上分布较广的暖水性海藻Liagora farinosa Lamx移至一新建立的殖丝藻属,名为Ganonema farinose (Lamx.) Fan et Wang.1975年,樊恭炬等在同一题目的第二篇“Ⅱ.海索面科(红藻门)的一些新种及新纪录”中报告了以下各种: 中国粉枝藻 Liagora sinensis Fan, Wang et Pan 鼓苞粉枝藻 L. setchellii Yamada 纤细粉枝藻 L. filiformis Fan et Li 单轴殖丝藻 Ganonema pinnatiramosa ( Yamada) Fan et Wang 疣枝果丝藻 Trichogloeopsis hawaiiana Abbott et Doty 1976年,张峻甫和夏邦美在“中国江蓠属海藻的分类研究”一文中报告了西沙群岛产的弓江蓠Gracilaria artcuata Zanard.和凤尾菜G. eucheumoides Harv.两种经济海藻。 根据上述三个报告,连同记载在待刊稿上的17种,西沙群岛的红藻迄今所知者共有25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先后四次派出调查队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为了弄清这一岛群的资源情况、海藻种类和区系组成性质并进而探讨与邻近地区海藻区系的亲缘关系等。我们正在对部分红藻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将陆续整理发表。 本文报告了下列六种红藻,其中的三种为西沙群岛的新纪录,包括一种为我国新纪录。一种系新种,绝大部分为罕见的红藻。  相似文献   

11.
砗磲科(Tridacnidae)的种类全部生活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它们只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动物区系区。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获得许多砗磲科的标本;1975年作者参加西沙群岛的考察,又特别注意观察、采集这类动物,得到较多的标本和资料。 砗磲科是双売类中一群高度特化的种类,它的外套膜大、很发达,有大量的单细胞藻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之共生;外套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玻璃体(hyaline organ),它们能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作为自身养料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Yonge(1936)取名叫“耕殖”(farm),这种蛤一藻的特殊关系叫互惠共生(Symbiotic mutualism)。 砗磲科贝壳方位的辨识与正常双壳类相反,这是由于它与虫黄藻共生的特殊关系导致外套膜面积增加,以致使这类动物生活时原来在背面的壳顶、铰合部和韧带朝下成为腹面;原来的腹面由于植物耕殖组织(plant farming tissue)的发达而移到背面,也即贝壳的自由端朝上。动物体的软体部也有少量“逆转”,前闭売肌消失,前收足肌移到后面;后闭壳肌和后收足肌相邻移到贝壳中央;足和足丝从贝壳铰合部的对应端——腹斜面的足丝孔伸出,直接在底面固着。 为了叙述方便,确定砗磲科贝壳方位时按以下方法:把壳顶朝下,铰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铰合部的末端是前端、相反的一方是后端;贝売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在手持者左面为左売,右面为右売。 根据 Rosewater(1965)的意见砗磲科全世界只有6种,这6种在我国西沙群岛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我国西沙群岛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有标本70个,经鉴定为9种,分隶于5属。其中有四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3.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14.
马蹄螺总科(Trochacea)是西沙群岛海产软体动物中产量最大、产值最高的一个总科;同时,它的种类也很多,在海贝区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西沙群岛的马蹄螺总科以往共已记录24种,分求于12属3科。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在西沙群岛采到的马蹄螺总科135号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増补8种,其中3种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除研究整理了主要异名,对前人工作做了一些修订外,并对前人所报道的仅有名录的12种增补了描述和地理分布,同时对前人描述的种类进行了再描述。 前人已在西沙群岛报道,我所尚未采到的种类有: Turbo marmoratus Linné,T.cornutus Solander,T.coronatus Gmelin, Astraea haematrage( Menke)。前3种系熊大仁(1949)报道,有图有描述,但T. coronatus描述欠细,无法确定其种名;前2种特别是经济价值较高的T. marmoratus,虽然我所一直未曾采到,因图、文均明,故予列入。第4种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等(1974)报道,因无图无描述而无法确定,故未列入。 总计,本文共描记30种,分隶于14属4科。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五年五月,我所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琛航岛、金银岛和东岛等地调査采集,本文系将礁盘外水域所采到的放射虫中的一目——等辐骨虫(Acantharia)进行分类鉴定后携程。 这次采到的等辐骨虫共31种。 若将各岛所采标本的数量加以比较,则以金银岛为最多,琛航岛次之,永兴岛较少,东岛缺如。金银岛位于永乐群岛西南隅,标本采集点在该岛之南,面临外海而无屏障(指暗礁等),时值五月西南季风,等辐骨虫可随风海流从外海直接漂浮而来,所以出现较多。另方面,天气可以直接影响等辐骨虫的活动和分布,据以往较多的文献报道,该类动物遇阴霾风天即下沉至较深水层,这种现象从我们在金银岛的采集观察结果来看,确是非常明显;即使天气晴朗,有风与无风时采到的数量也有所差别。此外,它的分布也受着水流的影响,比如在金银岛与羚羊礁之间的水道出入口处,由于水流湍急,所采到的等辐骨虫数量则较礁盘外水域为少,在琛航岛的向风面其数量亦较少,但在琛航岛与晋卿岛之间风平浪静的礁湖水域内(背风面),数量则较多,尤以穿盾虫数量最大。至于在永兴岛码头外水域的采样中,则发现了大量的桡足类,等辐骨虫却很少,这与桡足类的大量生长是否有关,抑或由于码头位于岛之西岸,从外海漂浮来的等辐骨虫数量较少,原因尚未明了。这次在东岛所采到的样品中,含有大量的浮游蓝藻,如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等辐骨虫却未发现,其它类的放射虫,如棒网虫Dictyocoryne sp.、海绵星虫Spongaster tetra Ehrenberg等也非常稀少,这可能由于该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域内理化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了等辐骨虫的活动与生存,至于其它因素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和1975年先后四次在我国西沙群岛调査采集所获得的标本,总计86号,共174个。经鉴定为10种,分隶于2个亚科,4个属,其中有3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7.
西沙群岛金银岛和东岛礁平台的分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75年5—6月及翌年1—4月先后派出考察队赴西沙群岛对珊瑚礁动植物区系进行了考察,除采集各类动、植物标本外,还进行了礁平台生态调查。本文重点叙述西沙群岛礁平台的分带特点,有关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生态调查结果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们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7-1980年先后5次在西沙群岛近20个岛屿、沙洲和礁滩进行调査所采获的珊瑚藻标本做了全面的检査和比较研究工作。西沙群岛的珊瑚藻种类比较丰富,除已报道的14种4个变型外,本文又报道了6种3个変型,即薄売藻 Leptophytum asperulum (Fosl.)Adey,布氏水石藻 Hydrolithon boergesenii (Fosl,)Fosl,太平洋小石孔藻 Lithoporella pacifica ( Heydr.)Fosl,巨囊新角石藻 Neogoniolithon megalocystum (Fosl.) Setchell et Mason,孔石藻亚突变型 Porolithon onkodes ( Heydrich) Fosl.f. subramosa Fosl.和孔石藻帽状变型 P. onkodes f. devia Fosl.,冈村石叶藻 Lithophyllum okamurai Fosl.,脆叉节藻轮枝変型 Amphiroa fragilissima (Linn.)Lamx,f.cyathifera (Lamx.) Weber van Bosse,毛叉珊藻 Jania capillacea Harvey,均为我国新记录,此外,本文补充报道了太平洋新角石藻 Neogoniolithon pacificum (Fosl.) Setchell et Mason 的四分孢子体。  相似文献   

19.
凹顶藻属(Laurencia)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仙菜目,松节藻科,凹顶藻亚科。本属是松节藻科种类最多的少数几个属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知约85种左右,多生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本属的种类变异很大,在分类上被认为是很困难的一个属。 本文对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凹顶藻属进行了分类研究,除因标本数量过少或因缺乏必要的生殖器官,有待将来调查采集补充标本后再行研究外,经鉴定共有下列11种,隶于两个亚属和6个组。  相似文献   

20.
在西沙群岛蟹类的种类组成中,栖息于潮间带的种类与栖息于浅海区的种类有很大的不同。梭子蟹科(Portunidae)是潮下带浅海区最为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大都生活在礁盘的浅水中,常潜伏于珊瑚礁缝隙中或礁块下。梭子蟹科中的大部份种类,特别是Portunus,Thalamita与Charybdis三个属的所有种类,均可食。但迄今在西沙群岛所采到的标本,多系Portunus与Thalamita两属中的中、小型种类,真正具有经济价值的大型食用种类尚未发现。本篇包括梭子蟹科15种,其中包括1新种,有5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