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及纳米颗粒在纺织、食品、太阳能及水处理等各行业的应用,进入水生环境的纳米颗粒对其中痕量金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受到关注。本文研究了水环境中分布最广泛的纳米二氧化钛(n-TiO2)对镉(100μg·L^-1)在海洋双壳类菲律宾蛤仔体内生物利用性及生物效应的影响,通过14d的暴露实验,在环境真实浓度下研究Cd在蛤仔体内的蓄积量及毒性。暴露期间测定了蛤仔消化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丙二醛(MDA)和金属硫蛋白(MT)等生物标志物的活性或含量,同时分析了消化腺中Cd的蓄积。暴露3d后,Cd处理组及n-TiO2+Cd处理组均观测到蛤仔消化腺内Cd含量显著升高(p<0.05),并随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各处理组SOD活性在整个暴露周期内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CAT(3d)和GST(7、14d)活性仅在Cd处理组出现显著升高(p<0.05)。Cd处理组在暴露结束时出现MDA含量的显著增加;n-TiO2单独及联合处理组MDA含量显著上升出现在7d后,至暴露结束时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只有Cd处理组中蛤仔消化腺MT的含量呈现显著升高。结果表明,相同浓度条件下,Cd对蛤仔的亚致死毒性高于n-TiO2,而n-TiO2能够通过抑制Cd的生物积累而减轻后者对蛤仔的毒性,这种影响与n-TiO2对Cd的吸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技术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4种帘蛤科贝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选择EcoRⅠ/MseⅠ进行酶切,使用6个E 3/M 3引物组合进行扩增,共获得1 096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95.1%,片段长度50~456 bp。其中,文蛤、青蛤、菲律宾蛤仔和硬壳蛤分别得到681,715,702和694个位点,相应的多态位点比率为76.8%,81.7%,83.0%和75.1%,得到17个种特异性位点,可作为4物种特征标记。分析了群体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以及种间遗传相似系数。结果表明,硬壳蛤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高(0.670 9),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0.236 0);菲律宾蛤仔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低(0.592 5),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261 8);根据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构建了4物种32个体的聚类图,表明文蛤与菲律宾蛤仔遗传关系最近,青蛤与其他3物种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种类型改性粘土(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Ⅰ,硫酸铝改性粘土MCⅡ)对其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96h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MCⅠ和MCⅡ对小规格硬壳蛤[壳长(1.98±0.05)mm,壳高(1.75±0.04)mm]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4.91和1.85g/L,对大规格硬壳蛤[壳长(5.70±0.15)mm,壳高(5.09±0.13)mm]的LC_(50)分别为5.77和3.40g/L。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低于1.0g/L的MCⅠ和MCⅡ未对两种规格硬壳蛤的存活产生影响;硬壳蛤滤水率随改性粘土用量增加而降低,其中0.1g/L的MCⅠ和MCⅡ对两种规格硬壳蛤滤水率无影响, 0.5g/L的MCⅡ对两种规格硬壳蛤滤水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MCⅠ仅对小规格硬壳蛤滤水率有影响;当改性粘土浓度升高至1.0g/L,两种规格硬壳蛤的滤水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生长率的结果显示,仅1.0g/L的MCⅠ和MCⅡ显著影响小规格硬壳蛤生长。多年的应用结果表明,现场能有效消除有害赤潮藻华的改性粘土用量为4—10t/km~2,低于本实验中对硬壳蛤产生影响的改性粘土浓度。另外,我国近海实际养殖过程中投放的硬壳蛤通常为1cm左右,大于本研究中的硬壳蛤规格。据此可以推断,改性粘土在现场治理藻华的同时不会对其存活和生长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在近海养殖水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是重要的海洋经济贝类和海水养殖品种,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特点,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存在表型差异。本研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了胶州湾与天鹅湖菲律宾蛤仔壳长(SL)与壳高(SH)、壳宽(SW)和活体重(W)的回归方程,定量分析了两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学差异。由于其近似圆形的形态使得所能测量的外部指标较少,限制了传统形态测量学在其地理群体判别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了将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广义线性模型(GLM)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判别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的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天鹅湖群体比胶州湾群体具有更高的SH/SL和SW/SL比值,壳形椭圆较圆且隆起程度高,"凸"形明显;基于GLM模型的Logistic回归能够快速准确地判别菲律宾蛤仔的地理群体归属,判别正确率高达94.23%。本研究为双壳类物种地理群体判别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蛤仔体中某些痕量金属含量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测定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痕量金属含量评述水域生态系统的污染状况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国际上,已有许多学者以贻贝、牡蛎等双壳类软体动物作为指标生物去研究某些海区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本文以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实验材料,分析测定了胶州湾东岸这种双壳软体动物中痕量金属含量及其季节含量变化。以蛤仔为监测生物,符合国际上提出的作为指标生物的基本条件:(1)该生物是定居的双壳软体动物,生长面广量大,生命期在一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抗毒性,对痕量金属的吸收积累量较大。(2)样品不必分离提取即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双壳类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影响双壳类元素组成的可能因素,从胶州湾沿岸不同取样点采集黄海近海常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褶牡蛎(Oystrea denselamellosa)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分别测量了3种壳体的矿物物相类型和壳体中的Ca,Mg,Mn,Sr元素组成。研究表明:3种壳体分别属于文石质、方解石质和混合质壳;Ca,Mn元素含量在菲律宾蛤仔、褶牡蛎和紫贻贝壳体中没有差别,而Mg元素含量在菲律宾蛤仔壳体中含量较低,在褶牡蛎壳体和紫贻贝壳体中含量较高,Sr元素恰好与Mg元素相反。双壳类壳体中元素组成主要受壳体矿物物相类型的制约,而与水体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弱。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蛤仔提取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菲律宾蛤仔软体部经匀浆、乙醇提取、旋转蒸发浓缩,得到菲律宾蛤仔乙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经有机溶剂萃取,依次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和水溶性组分.在32 ℃,pH=6.8的Na_2HPO_4-NaH_2PO_4缓冲体系中,研究菲律宾蛤仔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IC_(50)为0.388 mg/mL.进一步动力学分析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石油醚萃取物对酪氨酸酶具有非竞争性可逆抑制作用,水溶性组分对酪氨酸酶具有竞争性可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nm)是青岛地区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又是当地居民喜爱的海产品。但近年来,由于工业及港口排污造成胶州湾沿岸局部滩涂污染,使其数量正在减少。 蛤仔是一种过滤性摄食、栖息区域固定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在存活期对一些毒物有较强的累积能力,共体内残毒量能综合地反映某一  相似文献   

9.
菲律宾蛤仔在高浓度锌铅水体中的金属积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蔡立哲  刘琼玉 《台湾海峡》1998,17(4):456-461
双壳类软体的菲律宾蛤仔在高浓度Zn、PB(1-9mg/dm^2)实验水体中短期(96h)暂养。测定了菲律宾蛤仔锶和软体部(除鳃以外的软体部,下同)的Zn、Pb含量。单项金属积累实验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鳃和软体部Zn、Pb含量随实验水体中Zn、Pb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鳃对Zn、Pb的积累量总是软体部高。这与两各器官的生理特性相一致。鳃是呼吸器官,与水体接触最为频繁,血液流经量大;软体部含内脏和肌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工业迅速发展, CO2大量排放,引起了海洋的酸化效应,不仅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也严重危害了海洋生物的生态健康。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研究pH变化对菲律宾蛤仔耗氧率、排氨率、鳃组织结构以及鳃和内脏团的免疫、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将菲律宾蛤仔置于酸化海水(pH 6.4、7.1和7.7)中,以自然海水(pH 8.1)为对照。结果表明: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pH的升高或降低而降低,在pH=8时达到最大值; 6.4酸化组蛤仔鳃组织结构损伤严重,鳃丝间距扩大,纤毛黏合;鳃组织碱性磷酸酶(AKP)第42天所有酸化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酸化组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7.7酸化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酸化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内脏团7.1和7.7酸化组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1.
于水温(18.0±1.0)?C、盐度20、p H 8.1±0.2条件下,以日本囊对虾秋繁同生群仔虾[总长(7.643±0.639)mm]为实验对象,以离水干露为胁迫因子,在确认其离水干露160min内的复水成活率为100%和离水干露240min时的复水存活率略低于5%后,借助显微扫描像素测量技术和多元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A、B、C、D、E实验群体(依次为干露处理160—180、180—200、200—220、220—240min时段内的死亡群体和干露处理240min时的存活群体)间形态表型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所涉15项形态性状中,各实验群体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的性状多达10项,依次为第一触角柄长、额剑长、眼径、第一腹节长、第二腹节长、第三腹节长、第四腹节长、第五腹节长、尾节长和尾节高;(2)在所涉17项形态比例指标中,各实验群体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的指标仅为3项,依次为头胸甲长/总长、头胸甲高/头胸甲长和尾节高/尾节长,群体间的欧氏距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有随耐干露性能差异的增大而呈显著增大的趋势;(3)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4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1.018%,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高达57.974%,其载荷绝对值大于0.5的主要变量占形态比例指标总数的64.706%;(4)将A、B、C、D实验群体统归为干露处理淘汰群,E实验群体定义为干露处理选留群。采用逐步判别法,所建的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较清晰地区分淘汰群和选留群个体,其中选留群个体的判别准确率P1、P2分别为100%和84.75%,淘汰群个体的判别准确率P1、P2分别为82%和100%,两者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1%。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长江口水体胶体有机碳含量的季节变化, 按季度采集长江口南支表层水样, 利用切向流超滤技术(TFF)分离水样中小胶体物质(1—5kD)、中胶体物质(5—500kD)和大胶体物质(500kD— 0.45μm), 测试分离后样品的有机碳浓度。结果表明: 长江口水体中总胶体有机碳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 其原因可能是冬季长江流域陆源输入增加, 水生生物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减弱双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含量最高, 而春季流域陆源有机碳含量输入较少, 且流域内春汛雨量多水量大对水体中有机碳浓度具有稀释作用, 从而导致该季节胶体有机碳含量较少。总胶体有机碳在不同分子量的分配上季节差异不大, 中胶体有机碳浓度及其在总胶体有机碳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小胶体有机碳和大胶体有机碳。由于长江口胶体有机碳的含量较高, 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对有机碳的入海通量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放射性免疫(RIA)和组织学切片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选育群体的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周年变化与性腺发育特点的关系,以及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和睾酮(T)在雌雄亲本中的周年变化规律和生理作用。结果表明,虹鳟性腺发育可划分为6期。雌鱼血清中E2在10月(V期性腺)达到峰值,T浓度在11月达到峰值,而进入繁殖期后(11—12月)E2开始下降。雄鱼血清T浓度在11月达到最大值,E2在6月份达到峰值,在11月之后T开始下降。在各月份,雌鱼E2浓度水平远高于雄鱼,而雄鱼T浓度个别月份低于雌鱼。这些研究揭示出,测定血清性类固醇激素浓度水平可用于准确判断鱼类的生殖状态,且可为虹鳟家系选育出早熟亲本群体提供重要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A multiple biomarker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a seasonal study carried out in the Lagoon of Venice, with the double aim of evaluating the natural and anthropic stresses influencing the biological responses of mussel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and of assessing the effects due to spatial rather than temporal variations. Biochemic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nd catalase activities), cellular (neutral red retention time) and physiological (survival in air and condition index) biomarkers were determined in mussels collected in four differently impacted lagoon area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samples were distributed mainly according to temperature and four seasonal groups were identified. The combinati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 enabled us to distinguish physiological variations due to natural causes from those due to anthropic stress, and to identify the sampling period when several biomarkers are less influenced by both natural and endogenous factors.  相似文献   

15.
海水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国外已有相当数量的报道,特别是脂类中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成果(Izquierdo et al.,1989a; Izquierdo et al.,1989b; Watanabe et al.,1994)。但迄今为止,我国鱼类营养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幼鱼和成鱼阶段,仔稚鱼阶段还未见报道。目前,我国养殖的名贵海鱼,如真鯛(Pagrosomus major)、黑鯛(Sparus macrocephal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的生产性育苗,因在仔稚鱼阶段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30%,某些营养要素的缺乏或不足是导致仔稚鱼大量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加快我国海鱼养殖的发展,保证生产所需的优质种苗的供给,开展仔稚鱼营养的研究已成为我国鱼类营养研究工作者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n-3HUFA是海水仔稚鱼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以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最为重要(Watanabe et al.,1989a; Watanabe et al.,1989b)。由于轮虫、卤虫等活饵料中DHA和EPA的含量很低,远不能满足海水仔稚鱼的需要,因而,有关学者通过选用优质单胞藻、制作油脂酵母、投喂富含n-3HUFA的人工微型佴料等方法强化活饵料。Watanabe等(1983)最早将富含n-3HUFA的鱼肝油等制成乳化油,直接加人培养活饵料的海水介质中,当富集于活饵料体内的n-3HUFA达到最大值时,将活饵料作为活的营养载体投喂给仔稚鱼,即可将外源n-3HUFA转移至仔稚鱼体内。该方法简便、实用,现已被推广(Izquierdo et al.,1989b)。 本研究采用乳化油直接添加法,人工调节卤虫体内n-3HUFA含量,探讨n-3HUFA对黑鲷稚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A multiple biomarker approach was adopted in a seasonal study carried out in the Lagoon of Venice, with the double aim of evaluating the natural and anthropic stresses influencing the biological responses of mussel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and of assessing the effects due to spatial rather than temporal variations.Biochemical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nd catalase activities), cellular (neutral red retention time) and physiological (survival in air and condition index) biomarkers were determined in mussels collected in four differently impacted lagoon areas.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samples were distributed mainly according to temperature and four seasonal groups were identified. The combinati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information enabled us to distinguish physiological variations due to natural causes from those due to anthropic stress, and to identify the sampling period when several biomarkers are less influenced by both natural and endogenous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五种植物提取液的抗鱼病菌和抗鱼病毒效应(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索用廉价的野生植物防治鱼病。所用的植物有牛繁缕(Stellaria aqu-atica),双花凤仙(Impatiens biflora),夜来香(Oenothera biennis),艾草(Artem-isia vulgaris)和忍冬(Lonicera japonica)。用作试验的鱼病菌共13种(18个菌株),分属于气单孢菌属、假单孢菌属、爱德华氏菌属、耶尔森氏菌属、弧菌属。所用的鱼病毒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上述病原微生物均获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微生物系。实验结果表明,五种植物提取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抗鱼病菌作用,其中以牛繁缕的抗菌谱最广,作用力最强。忍冬、艾草、牛繁缕有抗鱼病毒作用。其中以忍冬的效果最好,它能抑制IPNV和IHNV。而艾草和牛繁缕只能抑制IHNV。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糠虾亚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糠虾目 Mysidacea 中的糠虾亚科 Mysinae 在我国近海浅水区无论种类和数量都相当丰富,在大型浮游动物组成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在某些海区,特别是河口附近的低盐水域,人们常将其作为小型渔业捕捞对象。糠虾鲜食味美,经过发酵制成的虾酱和虾油滋味特殊,深受欢迎。此外,糠虾类中的某些种也是成、淡水养殖鱼虾的优质饵料生物。 本文根据的材料为1958-1960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在南海近底层浮游生物拖网所获得的标本,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南海沿岸采集的标本。共鉴定糠虾亚科32种,分隶于3族,17属,内有1新种,10种为新记录;其中12种先前已由作者报道,文中不再描述。作者估计南海北部糠虾类区系相当丰富,全世界迄今已知45种刺糠虾 Acanthomysis 中,南海北部我国附近海域就已发现10种之多。今后随着调查的深人,将会发现更多的种类。本文报告的种名如下(有**记号者为中国近海新记录):  相似文献   

19.
渤海中华哲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纪明 《海洋与湖沼》1997,28(4):376-382
于1992年8月-1993年6月期间,在渤海进行渔业资源增殖生态基础调查, 型浮游生物网采取浮游动物样品,从中取出40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中华水蚤标本。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辐射圆筛藻、偏心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合计占89.2%;此外,也摄食很少量的甲藻类,金藻类和纤毛虫类,它在渤海所摄食的食物类群,季节变化不大,食物类九更替率各  相似文献   

20.
发脊螺科(Trichotropidae)属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帆螺总科(Calyptacea)。此科动物种类不多,但分布甚广,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水深千余米的海底都有发现。但在我国过去研究不多。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到的标本,经鉴定共计4种,隶属3属、2亚属、其中两种为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