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可玲 《海洋与湖沼》1989,20(5):460-465
本文应用经典的索氏法逐尾地分析了大黄鱼的含脂量,并用每月测定过含脂量的同一批鱼计算了其肥满度,结果表明,二者的季度变化并不一致:肥满度最高在8,9和11月,含脂量在1~3月;后者最低在10~11月,而前者此时却在全年平均水平之上。肥满度和含脂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生物学指标,在讨论中作者强调了含脂量在渔业资源合理利用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浙江近海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的性成熟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性成熟的开始是鱼类生命周期中转入繁衍后代的一个重要阶段。同一世代的个体开始性成熟的年龄、大小,以及延续期限与速度,是种和种内种群对水域生活条件的适应属性之一。 研究鱼类性成熟过程的特点,不仅在解决鱼类种群数量的预测与控制问题中,对补充过程的了解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也为制订合理的渔业经营管理措施提供必要的生物学依据。 本文主要在于探讨浙江近海大黄鱼种群的性成熟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其次,讨论该特点在这一种群数量上的意义;并对捕捞规格(法定许可捕捞的鱼体大小和年龄等生物学指标)问题提出初步意见。 在这项工作中,单才根、滕文法和蓝志满等同志曾协助搜集资料、耳石制片和计算工作。在资料的收集中,得到洞头公社和温州地方水产部同的大力支持;本文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井承成庆泰副教授等提出宝贵意见,均此谨表谢忱。  相似文献   

3.
鱼类含脂量作为一项生态一生理指标,近廿年来在渔业生物学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多,其意义也越来越明显了。但是,由于常用的分析粗脂肪的方法一索氏法,花费人力物力较大,进行一次分析需要2-3天的时间,而渔业生物学调查却往往需要分析大量的样品,甚至一次取样数百个,有时还要远离实验室到野外去收集样品。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体会到,由于方法的限制大大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另外,一次取样很多不可能马上分析完,其中还存在着样品如何处理和保藏的问題。因此,具有一定准确度而又迅速简便的含脂肪量样品的处理、保藏和分析的方法,这不仅是从事测定脂肪含量工作人员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渔业生物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过去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很多有价值的工作,然而我们没有见到从样品处理、保藏到分析的一整套方法。有些工作目前仅限于方法上的探讨,在实际应用上尚有一定的问题:如毛细管法、皂化法、比重法等,虽然能快速测定,但准确度差;有些方法虽具有一定的准确度,但需另行配备一套设备,操作也不简便,如二氯甲烷提取法,脱脂残余物法等。最近见到有用红外线天秤测定含脂量的报道,由于文献收到较晚本报告中没有涉及。在样品保藏方面方法很多,有些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应用。但是,各种方法对于样品含脂量在保藏期间的变化与影响如何尚不清楚。因此,在1964年到1965年,我们主要从如何保藏样品和简化分析方法这两方面,按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精神、和毛主席关于“要节约闹革命”的教导,进行了一些比较实验,为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操作方法和节省人力物力提供依据。以便在渔业资源调查中加以应用。 山东海洋学院孙守田同志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鱼类生态组的许多同志都曾帮助过工作,张孝威、徐恭昭等同志对这项工作提出过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已往对于它的食性虽有过一些记载,但由于取材一般局限于摄食显著减弱的生殖季节,不能揭示食谱的全貌;关于摄食的季节变化的研究,则尚未见有比较详细的报导。而这两个问题,对阐明大黄鱼数量和行动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根据浙江、江苏近海所得的周年性和季节性资料,就上述问题作一分析。 本文是在导师张孝威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李和平同志参加过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工作;成庆泰、刘瑞玉副教授以及王存信、王永泉、高尚武和孙宝龄等同志曾对胃含物中某些种类作仔细鉴定;郑重教授及山东海洋学院李冠国先生曾提供宝贵的意见;此外,浙江省动物研究室董聿茂教授亦曾对浙江一些虾类标本的鉴定予以协助。在此一井致谢。  相似文献   

5.
浙江近海大黄鱼的季节生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罗秉征 《海洋与湖沼》1966,8(2):121-139
在自然环境的季节循环中,鱼类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阐明鱼类生物学特性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大黄鱼 Pseudosciaena crocea(Rich.)是我国沿岸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捕捞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进行大黄鱼季节生长的研究,不仅可为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种群生产力等问题提供必要的生物学依据,而且对进一步探讨生长过程的规律,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浙江近海大黄鱼(春季生殖鱼群)的季节生长作一比较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季节生长的特点及其与耳石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其次,对调整大黄鱼捕捞时期问题也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近海1961 ̄1982年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的关系,结合捕捞力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种群的补充、生长和死亡是决定种群数量及其变动类型的三个相互联系过程。要阐明种群补充过程的基本理律,就必须对它的各个环节加以深入的研究。生殖力的变动及其调节规律就是补充过程的最主要环节之一。 从1958年秋季开始,我们进行了大黄鱼生殖力种内规律的研究。本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于研究浙江舟山渔场岱衢洋产卵场的春宗与秋宗大黄鱼的个体生植力变动规律,着重阐明一个种群内个体生殖力的变动与调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探讨同一地理种群的不同生物学宗个体生殖力变动规律的差异及其适应意义o 春宗大黄鱼共观察分析了304尾;秋宗大黄鱼由于取样不易,仅观察分析了41尾。所据以观察分析的资料均系未出现透明和游离状卵子的典型IV期卵巢。卵子的计数是采用重量取样法,取样重为0.2-0.3克。卵巢采用5%福尔马林液固定保存,称重前几天移入80%酒精中,这样可以减少因水分重量所产生的误差。取样时先除去卵巢外膜井取卵巢中部卵子作为计数样品。凡是开始累积卵黄颗粒的小型卵子到半充满与完全充满卵黄的中型及大型卵子都进行计算,卵径范围为0.16一0.99毫米。  相似文献   

8.
浙江近海潮汐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浙江近海多年的水文调查和各种相关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浙江近海的潮汐特征。由实测数据得到了调和分析的结果,并根据所得的调和常数绘制了M2、S2、K1、O1等各主要分潮的等振幅线和同潮时图;计算了反映潮汐性质的各类参数并绘制了其分布图。通过对这些直观性较强的分布图的分析和比较,可对浙江近海整个区域的潮汐特性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网箱养殖大黄鱼越冬期间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质法(GC-MS)对越冬期间海水平均温度在20,16,12,10和8 ℃条件下的2龄大黄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水水温的降低,机体会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EPA[C20:5(n-3)],EPA在肌肉中的含量从20 ℃时5.71%增至8 ℃时8.06%,在肝脏中从20 ℃时6.76%增至8 ℃时8.44%。由此可见,在越冬禁食条件下,大黄鱼机体通过自身的脂肪酸动态转化和代谢,减少饱和脂肪酸含量,而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此增加膜的流动性,抵御寒冷。  相似文献   

10.
浙江近海大黄鱼性成熟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鹤洲 《海洋与湖沼》1965,7(3):220-234
鱼类的生长和性成熟速度,是种羣对生活条件的适应反应的结果,是反映资源状况的重要质量指标。研究鱼类种羣的性成熟与生长的变动状况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了解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和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以及直接为渔业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围绕着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的生长问题,我们曾分别对以下一些问题作过初步研究;生长的地理变异,季节生长,生长与性成熟的关系,生长与生殖力的关系,生殖季节的体长-体重关系的种内变异等。本文利用过去积累的资料,对大黄鱼整个物种的生长特性和种内生长的不同类型以及大黄鱼生长的种下群(Subpopulation)差异幅度,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由于这些资料是在1-2年内于不同产卵场上收集的,文中所述体长和体重都是实测数值,所以可不考虑年度差异和季节差异。体重是指除去性腺和消化道的纯体重。  相似文献   

12.
鱼类的种群桔构是鱼类最基本属性之一,也是种群补充与死亡两个相互矛盾过程的结果。许多的研究表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直接关系到鱼类生活习性和种群数量预测与控制等问题的解决。然而,直到目前,对鱼类种群结构的系统研究仍然注意不够,某些学者,在探讨其规律性时也多从种间比较出发;对种内不同种群进行系统研究,仍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我们在"大黄鱼的种族"一文中,曾经对我国近海三个主要鱼群(浙江北部岱衢洋、福建北部官井洋和广东西部硇洲近海生殖鱼群)种群秸构的某几项指标,如长度、性比等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但是,资料的系统性或地区的广泛性均不能达到研究种内规律和地理变异规律的要求。本文是在过去的基础上于1959-1960年又补充收集另三个生殖鱼群(江苏南部吕泗洋、浙江南部猫头洋和广东东部南澳近海生殖鱼群)以及三个非生殖盛期鱼群资料(浙江南部洞头详,福建南部厦门外海和广东东部汕尾外海鱼群)加以分析的结果(图1)。文内主要探讨了大黄鱼种群秸构的寿命和年龄粗成,以及性成熟等指标的种内与地理变异规律及其雌雄变异理律;并对影响各地理种群的种群数量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参加这项工作的资料收集和耳石制片及资料计算的还有滕文法和黄颂芳等同志。本报告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此外,方宗熙、郑执中等教授和管秉贤、郑守仪等同志也提出许多宝贵意晃,作者在此瑾致以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3.
鱼类体长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鱼类生长的内容之一。在渔业资源及渔捞统计上,大量测量体长较之测量体重简易得多。因此,了解了某一鱼群体长-体重的关系,就可以根据体长组成,估计其渔获的重量组成状况,反之亦然。体长-体重关系还被用来作为判断数量变动状况的生物学征象之一。对我国烟台外海鲐鱼的研究也表明,在鲐鱼不同世代、不同年份的生长速度变化中,很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同一体长组的体重(纯体重)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与该海区鲐鱼生殖鱼群的数量变动表现出一定的相关征象。 本文利用过去积累的资料,分析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种内10个生殖鱼群的体长-体重关系的特点和种内变异。 由于大黄鱼属于卵子分次成熟排出的类型,生殖季节较长,同时性腺很重一一已发现雌鱼性腺最大者可达426克(占体重的29.9 %),所以文中均采用除去性腺和消化道重量的纯体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我国近海大黄鱼种群的变异情况并探讨其种群划分问题,从1958年秋季开始,我们即以近海各主要产卵场的大黄鱼生殖鱼群为基础,着手研究其种群形态特征的变异规律,井以此作为划分种群的指标之一。 根据我们过去对中国东海和南海大黄鱼三个主要生殖鱼群(浙江北部岱衢洋和福建北部官井洋两个春季生殖鱼群及广东西部硇洲岛近海秋季生殖鱼群)的研究,可知它们不仅彼此在生物学特点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形态特征上,如鳃耙数、鳔侧枝数和尾柄高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曾提出,岱衢洋与硇洲岛近海的两个鱼群应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地方族),前者称为岱衢族,后者称为硇洲族;官井洋鱼群则划为岱衢族的一个生态学种群。 大黄鱼在我国近海,北起黄海中部,南到南海雷州半岛以东均有分布,比较明显的产卵场有10个之多。显然,仅以三个主要生殖鱼群的资料来研究大黄鱼种群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划分地理种群是不够全面的。所以,我们又在1960年春季和秋季分别补充采集了另外四个产卵场和渔场的生殖鱼群标本:黄海南部吕泗洋产卵场、东海浙江中部猫头洋产卵场、南海珠江口以东的南澳岛近海和汕尾外海渔场。这样,由北到南我们共采集到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官井洋、南澳、汕尾和硇洲等七个生殖鱼群的标本(图1)。并分别按统一标准进行了分节的和体型量度特征的测定,将测得数据按生物统计学方法作了处理。 由于条件的限制,未能收集到所有大黄鱼产卵场的标本。但根据上注七个生殖鱼群的标本分析结果,使我们对大黄鱼地理种重划分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黄鱼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特征,过去已有一些记载,但对很多阶段的描述还不齐全,使鉴定工作遇到不少困难。1958和1959年我们在浙江和广东近海进行了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观察,同时,还做了卵子恒温发育的初步试验; 1960年又搜集了补充资料,为开展大黄鱼生殖习性和早期生活阶段生态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大黄鱼与小黄鱼等卵子和仔、稚鱼的形态很相似,不易分辨,本文中亦一并作了比较。 本文是在导师张孝威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吴尚勤副教授提供了宝贵意见,丁正凰和陈富宝同志曾参加海上采集工作,范守安同志协助分析海水;此外,浙江鱼山岛渔业生产大队、广东硇洲岛洲岛渔业生产大队和我所的"水星号"稠查船船长及船员协助了海上工作,在此特致感谢。  相似文献   

16.
从患病养殖大黄鱼分离到3株病原菌H040823-1、H050704-1、H050815-1,经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均属于弧菌属的种类,API20E快速鉴定菌株H040823-1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菌株H050815-1为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菌株H050704-1不在API20E鉴定谱内。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地位,测定了3株病原菌的16S rRNA和HSP60(heat shock protein,HSP60)基因部分序列。16S 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3株病原菌与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亲缘关系较近,相互之间同源性均大于96.9%,差异不明显。HS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菌株H040823-1、H050704-1、H050815-1的HSP60基因序列分别与V.parahaemolyticus(AF230951)、V.harveyi(EU036994)、V.alginolyticus(DQ664545)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6.7%、99.8%和98.0%,而与其他弧菌HSP60基因的同源性均低于91.9%,3株病原菌相互之间同源性低于92.3%,差异显著。HSP60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H040823-1、H050704-1、H050815-1分别与V.parahaemolyticus、V.harveyi、V.alginolyticus聚类。综合以上结果,菌株H040823-1、H050704-1、H050815-1可分别鉴定为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结果表明,HSP60基因比16S rRNA基因更适合用于海水鱼类致病性弧菌种间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