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关于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游走亚纲研究的增补,报告中所描述的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考察队于1957一1958年在黄海北部(包括渤海)采到的。这批标本经过鉴定共有种和亚种18个,其中有三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12 种在中国海为首次记录,此外还发现了1933年Fauvel报告产于黄海而我们过去一直没有采到的长双须虫Eteone longa (Fabricius) 和囊叶齿吻沙蚕Nephthys caeca (0. F. Müller) 。1959年作者曾报告在黄海发现秀丽脆鳞虫Lepidasthenia elegans (Grube),但经过继续深入研究后,确定黄海的标本不是秀丽脆鳞虫,应订正为Lep. ocellata (Mclntosh,1885)。  相似文献   

2.
1987~1991年在黄海进行小型多毛类调查时,采到的裂虫科小型种标本,经鉴定有18种,其中9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鉴定1994年采自大连(北黄海)浅水和广东大亚湾的端足类(Amphipoda)标本中,发现了蜾蠃蜚科(Family Corophiidae)的一新属,即拟亮钩虾属 Genus Paraphotis,报告如下。新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关于浙江和福建沿岸多毛类环节动物区系的研究工作,过去做的很少,较详尽的调查报告有1934年的Monro描述的采自厦门和福建的多毛类环节动物36种,1936年Treadwell发表的厦门多毛类环节动物21种,1939年金德祥报告的厦门附近30种多毛类环节动物(根据Monro鉴定的标本)的季节分布、数量和群落生境,1948年梁慧文、金德祥和朱光玉在“厦门多毛类的分类”一文中描述的31种,其中有21种鉴定至种。我们研究的标本主要是1953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考察队在浙江沿岸,1957-1958年在福建沿岸采到的,此外还包括底栖生物在东海沿岸拖网到的一些标本,经过鉴定共计20种,其中有9种——软背鳞虫Lepidonotus helotypus(Grube),箭鳃吻沙蚕Glycera sagittariae Mclntosh,宽叶沙蚕Nereis grubei(Kinberg),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var. typica Savigny,双鳃齿吻沙蚕Nephthys (Aglaophamus) dibranchis(Grube),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 Kitamori,躁索沙蚕Lumbriconereis impatiens Claparede,三叉柯素虫Cossura coasta Kitamori 和恒河短脊虫Asychis gangeticus Fauvel 在浙江和福建沿岸是首次记录,此外还有一新种——福建欧努菲虫Onuphis fuki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报告的黄海的多毛类环虫研究的一部分——沙蚕科。研究的标本大部分是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沿岸采到的(其中包括渤海塘沽的标本),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1950年以来在黄渤海沿岸陆续采到的一些标本,共计16个种和亚种(内包括4个变种),由此可知黄海的沙蚕科环虫比日本海(大彼得湾)较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于1959年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锥头虫科刺尖锥虫属一新种——中国刺尖锥虫Leodamas sinensis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及与近似种的区别,并编制了刺尖锥虫属Leodamas Kinberg,1866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北部海域多毛类环节动物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过去曾做了许多工作,但多限于北黄海和沿岸潮间带区域。我们于1975和1976两年分别在南黄海北部海域进行了36个站的底栖动物采样(图1)。共获得多毛类环虫标本1600号,约占采泥样品的50%。经整理、鉴定为86种,其中有一新属和8个新种。  相似文献   

8.
黄海海星的研究工作过去进行的很少,截止目前为止仅1948年张凤瀛在青岛棘皮动物志中报告了8种,1954年张凤瀛、吴宝玲在大连棘皮动物一文中记载了6种。尤其是海盘车科Asteriidae迄今尚无系统的、详确的调查研究。罗氏海盘车Asterias rollestoni,变色海盘车A. versicolor,粗钝海盘车A. argonauta和多棘海盘车A. amurensis是近缘种,这些种在形态上非常近似,它们在形态上的变化又很大,因此在种类的鉴定上常存在着十分混乱的现象。为了搞清楚黄海的海盘车科的种类,我们除观察了在黄海采集的大量标本外,并和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日本海和日本沿岸采集的标本进行了比较,特别是同嘉科诺夫教授的模式标本做了比较,这对黄海海盘车科种类的鉴定是大有帮助的。 我们研究的标本大部分是1957-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金星轮”在渤海湾和黄海北部拖到的和1957年中苏海洋考察队在黄海采集的,其中也还包括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黄海沿岸采集的标本,经过鉴定共计6种,其中有4种:双棘海盘车Aphelasterias japonica,变色海盘车A. versicolor,粗钝海盘车A. argonauta和多棘海盘车A. amurensis在黄海是首次记录,1种是新种——张氏双棘海盘车A. changfengyingi。这个新种我们放在双棘海盘车属Aphelasterias内,虽然我们标本上的棘十分长(长可及6毫米),棘间有膜相连接,此膜绝大部分都很长(长为2-5毫米);此外还具有指形瓣的钳形叉棘,以上两点与Fisher对双棘海盘车属的棘和叉棘的描述不相符合。然而就一般外形,特别是在幼小标本;以及骨板的排列;侧步带棘和上缘棘的数目和排列;小形具窄剪形瓣的钳形叉棘和具有大的钳形叉棘等一系列其他的特征,张氏双棘海盘车与双棘海盘车非常接近。我们认为棘的大小和构造,棘上覆盖物的情况应属于种的特征。因此我们将此新种列入直到目前仅包含一个种的双棘海盘车属内。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继黄海的多毛类环虫,叶须虫科和鳞沙蚕科(乌沙科夫、吴宝玲,1959)一文后,对金扇虫科、吻沙蚕科和齿吻沙蚕科研究的报告。我们的标本主要是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沿岸的青岛、烟台等地退潮时在潮间带采到的,其中还包括195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沿岸等地陆续采到的一些标本。  相似文献   

10.
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包括渤海,以下同此)采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由作者及B. B. 赫列勃维奇研究。1957年的标本主要采自潮间带(100个以上的采集点),部分是在青岛,烟台和天津塘沽的潮下带(53个站)采到的,其中一部分是定量取样,因此,对有些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可以进行一些讨论。我们研究的标本除了上述所采的以外,还有1957一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北部采集的标本(大约在140个站中都采到多毛类环节动物);和自1950年以来在黄海沿岸采到的标本(主要是在潮间带);以及1958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莫基叶弗斯基等共同在青岛和大连潮间带所收集的标本。作者研究了上述大量标本,不仅初步阐明了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种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同时对生态学也进行了一些描述。 作者在此瑾向所有参加采集调查工作的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的研究工作是在苏联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的。沙蚕科是由B. B. 赫列勃维奇和吴宝玲鉴定,其他均由乌沙科夫和吴宝玲鉴定。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游走亚纲我们一共报告了种和亚种112个,其中12个是新种。种的描述见作者等发表的和尚待发表的论文。本文所报告的仅是多毛类环节动物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布的一般特征及简要叙述动物地理组成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简要介绍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历史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同时谈了作者对海底热液活动研究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是用紫露草微核技术检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的遗传毒理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PSS没有遗传毒性,却有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的作用。其表现是使汞离子所产生的微核率明显下降。因而为扩大PSS的临床应用范围和使用安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水养殖对近岸海域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海水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相应的防治对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加强管理是实现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海水养殖对海域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污染物的排放、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野生鱼类资源的破坏、自然种群的基因污染以及对重要栖息地的破坏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提出和采取了多种多样的防治措施,但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限制养殖业的发展,而是优化养殖业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三峡工程对长江龙口站水位影响的预测结果,通过对立龙口站与四湖地区水位站,以及与龙口地区地下水位的相关关系,进而研究三峡工程对四湖地区水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甲壳低聚糖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壳质是节肢动物如虾、蟹和昆虫等外壳的重要成分,也是一些低等植物如真菌类的重要成分。据估计,自然界中每年甲壳质的生物合成量约为109~1010t,它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2大类再生有机资源。甲壳质的化学结构为B-(1,4)-2一乙酰氨基-D-葡萄糖的直链聚合物[1],其部分或全部脱乙酸基的产物称为甲壳胺,它们是天然多糖中少见的带正电荷的高分子物质[2]。随着甲壳质/甲壳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甲壳胺/甲壳质的降解产物——甲壳低聚糖,其性质得到改变,具有独特的更具魅力的生理活性和功能性质[1,3]…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缘东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北缘东部的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分布的特点及中、新生代的油气地质条件,结合含油气构造、油气田、油气井的分布规律,利用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对区内的油气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按照油气资源状况划分出油气富集区、油气潜力区、油气远景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出4条油气富集带、11条油气潜力带、8条油气远景带,充分显示了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点,为商业性的勘探开发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问题,是探讨它的动力原因和运动方式。本文将整个地球看成是由本体(指不包括表面液态水的地球主体部分)及水体(指大洋液态水)两个独立的组成部分相结合构成的。整个地球(包括本体及水体在内)具有总质心。而本体及水体两部分都分别具有各自的质心,本文中称它们为“次级质心”。根据空间质点系质心原有的运动状态不能随意改变的原理,我们提出一种看法,认为地球总质心的原有运动状态是不能任意改变的,而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动力是由地球本体及大洋水体两部分的次级质心复位运动所产生的,并因此而决定了地壳的运动方式。这一看法不一定成熟,它能否更合理地解释地壳构造运动的复杂现象问题,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intestinal ciliates infesting various species of echinoderms that are found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The work began in 1957 and ended in 1961.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沿岸棘皮动物肠内纤毛虫类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作人 《海洋与湖沼》1963,5(3):215-229
迄目前为止,太平洋西岸所发见的棘皮动物肠内纤毛虫总计不下25种,而在我国沿岸则有17种,其中生于海参类沙鸡子肠内的Metopus phyllopharius Tchang和M.ellipsoidis Tchang两新种,现在仅知它们只产于海南岛;Cyclidium amoyensis Nie仅见于厦门地区,而Biggaria polynucleatum(Nie)则似局限于我国暖海。 Ensodiscus borealis(Hentschel)是名符其实的限于北方的世界性分布种,它向南分布的界线是上村三男感到兴趣的问题,在我国沿岸现在可以大致肯定在嵊泗列岛附近是它们的南边境界线,不会越过厦门以南,其他邻近的种如上文所讲,也大致相似。 我们在厦门以南的东山发现了Entorhipidium triangularis Poljansky,这超出了所认为典型北方种的看法。 Strobilidium rapulum Yagiu和Cryptochilidium ozakii Yagiu两者分布的情形和数量的稀少都是很相似的。  相似文献   

20.
鲍鱼养殖笼上污损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海产贝类在笼内放养一定时间后,近海的一些动物就在养殖笼壁上定居下来,成为污损生物。这些生物在笼壁上占据一定空间 ,在那里运动、摄食、呼吸和排泄等 ,对贝类的生命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郝允碧等1990年指出扇贝养殖笼上有多种污损动物和植物 ;郑东强等1990年指出珍珠贝养殖笼上的污损生物主要是海鞘等 ;曹善茂也研究了扇贝养殖笼上的污损生物 [1];王建军等1996年进行过网箱养殖场污损生物的研究。笼养鲍鱼正在我国沿海一带兴起,但尚未见有关其笼上的污损生物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对这类污损生物的组成和数量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