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采自东海鱼类体内的吸虫五个新种。它们分隶于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 1907、壮穴科Fellodistomidae Nicoll, 1913、独睾科Monorchiidae Odhner, 1911和动殖科Zoogonidae Odhner, 1911。虫体及各器官测量单位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转体科吸虫一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nter (1961)从斐济的鱵鱼( Hemiramphus sp.)肠道内采到一种吸虫,以不具口腹吸盘,睾丸单个,虫体呈横向延长等特征建立了新属转体吸虫属 Treptodemhs ,放在二囊科 Bivesiculides 内。Yamaguti (1971) 将该属提升为转体科 Treptodemidae ,含1属,并以 Treptodemus latus Manter,1961为该科的代表。作者在整理鉴定1992年采自海南省鱵鱼吸虫标本时发现一种吸虫,按其特征应归于转体科,但体形与其内部各器官的形状、位置等均与该属差异很大,故建新属,记述如下。转体科吸虫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 虫体测量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锥头虫科环虫,虫体多细长,口前叶圆锥形、球形或平截形。围口节1-2节,皆无附肢和刚毛。吻可外翻但无附属器官。疣足双叶型,鳃有或无。刚毛简单型:毛状、钩状、叉状或矛状等。躯干部分为两部:扁平、疣足侧生的胸部和圆柱状,疣足背生的腹部,这是锥头虫类区别于其他多毛环虫的重要形态特征。 除口前叶圆钝或平截的居虫属Naineris 栖于岩岸海藻丛中外,锥头虫多建造临时性的栖管,穴居于泥沙滩。 目前,锥头虫计有两亚科14属130余种(Hartman, 1959; Fauchald, 1977)。在黄海、东海我们只记录到锥头虫亚科的种类。 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进行整理的,共报道5属14种,其中9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有关西沙群岛海产鱼类复殖吸虫方面的报道历来很少。1977年春季我们曾在西沙群岛进行海产鱼类吸虫类的采集,现将鉴定整理的一部分标本报告于后,计有10科(叶腺科系我国新记录)、20属、26种,其中有2新属、16个新种,其它已知种亦系地区新记录,多数系宿主新记录。 虫体与器官测量以毫米为单位。 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半尾科Hemiuridae (Looss 1899) Luhe, 1901为侵袭鱼类的专性吸虫之一,种类很多。1971年Yamaguti记载有97属,420余种,其中绝大部分是寄生在海鱼体上。关于东海鱼类半尾科吸虫,顾昌栋、唐仲璋、汪溥钦、唐崇惕都有过报告。迄今东海该科吸虫已知近70余种;先后共报道新种42个,新属3个。作者自1960年起陆续在东海采集鱼类吸虫标本,经整理鉴定共得半尾科32种,其中有7新种,分隶于6属,内有1新属。本文为新属和新种的记述。 虫体各器官量度单位均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三叶寡腺吸虫(半尾科)新属、新种的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纪伟 《海洋与湖沼》1982,13(5):473-476
作者整理1964年在海南岛沿海采集的吸虫标本时,发现一种半尾科Hemiuridae宫腺亚科吸虫的新种,其体形及内部器官与该科已知各属特征迥异,应建立新属,现记述如下: 所有测量一律为毫米,卵子为微米。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发脊螺科(Trichotropidae)属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帆螺总科(Calyptacea)。此科动物种类不多,但分布甚广,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水深千余米的海底都有发现。但在我国过去研究不多。 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到的标本,经鉴定共计4种,隶属3属、2亚属、其中两种为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海多毛纲缨鳃虫目(Sabellida)龙介虫科(Serpulidae)和螺旋虫科(Spirorbidae)是污损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作者近年来补充采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已陆续报道龙介虫科近51种。本文是第三篇报道,共鉴定龙介虫科8属12种、螺旋虫科7属12种。其中有10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有*者系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9.
作者整理1982年在东海海域采集的标本时,发现两种寄生于石首鱼类体内的吸虫,经鉴定为新种,它们分隶于棘体科 Acanthocolpidae Luhe,1909和半尾科 Hemiuridae (Looss,1899)Luhe,1901。本文为新种的描述。虫体各部分测量单位为mm,卵子为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蛭形科 Hirudinellidae Dollfus,1932 的种类虽在200多年前(1730)已有发现,但直到现在仅发表了一个属——蛭形属 Hirudinella ( Garsin,1730),约有14种左右。SKrjabin 与 Guschanskaza (1955)将外膜具棘,生殖窦孔开口于肠叉之后,并具尿肠管的种类,另立新属一一尿肠属 Uroproctinella。作者认为,主要依据尿肠管来鉴定这样大型的吸虫有一定困难,而生殖窦孔的位置在同一种中也有変化。所以我们同意 Yamaguti 的意见,不赞成成立该属。蛭形科吸虫,在我国尚未有过报道,1977年3月调查西沙群岛的吸虫区系时,发现了该科的2个种,其中有1个新种。经过对这2个种的形态观察。更近一步提出了尿肠属不能成立的证据。本文为2个种的描述。文中虫体测量数据以毫米为单位,卵子测量以微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缩头水虱科(Cymotho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重要的类群,迄今共发现42属347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淡水或海洋中。由于它们主要营寄生生活,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口腔或鳃腔,因此,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缩头水虱科的种通常雌、雄异型,且雌性个体往往较雄性个体大,这与它们寄生的生活习性相适应。不同种的雄性个体在形态上很接近甚至相同,因此在鉴定过程中主要根据成熟的雌性的特征来鉴别。另外,缩头水虱科中同一种的不同个体经常有形态上的差异,鉴定难度较大,因此此科的分类状况非常混乱,同物异名及名称误用的现象常有发生。我国对此科的研究较少,仅有零星记载,缺少系统研究。本文作者对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内的6属10种标本进行了鉴定和描述,其中7种为我国首次记录。名录如下(其中带*为我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中国近海多毛纲、缨鳃虫目、龙介虫科(石灰虫科)分类区系研究的第二篇报道。本科动物除吴宝铃、陈木(1981、1985)报道5种(含2新种),杨德渐、孙瑞平(1988)报道6种,孙瑞平(1998)报道南沙群岛6种(含1新种), Fiege and Sun(1999)报道海南岛22种,以及孙瑞平、杨德渐(2000)第一篇报道龙介虫科的盘管虫属 Hydroides 28种外,迄今国内尚无系统研究。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收藏的标本进行了研究,现报道龙介虫科的伪柱盖虫属 Pseudovermilia、龙介虫属 Serpula、半龙介虫属 Semiserpula、半柱盖虫属 Semivermilia、旋鰓虫属 Spirobranchus和柱盖虫属 Vermiliopsis共6属23种(2新种,7种为我国首次记录和1个复合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其种名录如下(有*者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海榧螺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榧螺科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它所包括的种类色彩丰富,某些种的种内个体之间的颜色和花纹变异甚大,所以过去在种的鉴定上相当紊乱。早期学者象Duclos(1845)、Reeve(1850)、Marrat(1870)、Weinkauf£(1878)和Tryon( 1883)等人曾记载过数百个种名。以后有些学者,如Vanatta(1915)、Dautzenberg(1927)、Kuroda(1941)等人将某些在形态上近似的种合并起来,在这些种下又分若干变种。根据我们查考到前人记载的中国海榧螺科的种名,计有三属四十三种,其中至少有二十三种的模式标本采自中国海。 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我国沿海进行的调查(1953-1963)、潮间带生态调查(1958-1963)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所获的标本,并参考本所和天津、大连两个自然博物馆收藏的国外标本,对中国海的榧螺科重新作了研究。我们的材料包括极大部分前人报道的分布在我国海的“种”,其中许多“种”形态特征差别较小,而且具中间类型的标本。据这些材料我们归并为10种和2亚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采自我国近海的玉蟹科Leucosiidae 两新种:尖齿拳蟹(新种) Philyra acutidens sp.nov. 及假珍珠玉蟹(新种) Leucosia pseudomargaritata sp. nov.。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拳蟹属Philyra及玉蟹属Leucosia系玉蟹科中种类较多的两个属,我们收藏上述两新种的标本数量较多,前一新种产于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后一新种产于南海,尤以北部湾数量较多;它们与亲缘种十分相似,甚至容易造成误定。本文除详细描述新种特征外,还与近似种作了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中国海双壳类软体动物真瓣鳃目樱蛤总科(Superfamily Tellinacea)的斧蛤科(Family Donacidae)、紫云蛤科(Family Psammobiidae)、匙蛤科(Family Scrobiculariidae))和樱蛤科(Family Tellinidae)。标本主要是海洋生物调查队在黄海(1957)和南海的海南岛采集的,同时也观察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保存的过去采集的标本。共鉴定745号,约4000个标本。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多毛纲龙介虫科(石灰虫科)Serpulidae的分类区系,除吴宝铃和陈木(1985,1991)、陈木和吴宝铃(1978,1980)发表过6个新种以及杨德渐和孙瑞平(1988)作过一些常见种报道外,迄今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调查、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和作者近年来调查补采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共鉴定龙介虫科盘管虫属28种,其中11种为我国首次记录、1个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中带蛤科(Mesodesmatidae)是蛤蜊总科(Mactracea)中种数较少的一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到一定数量的标本,经鉴定共5种(其中1新种),分隶于4个属,种名如下:(*为我国首次记录)。 1.环纹坚石蛤Atactodea striata (Gmelin) *2.扁平蛤Davila planum (Hanley) *3.反凸息蛤(新种) Anapella retroconvexa sp. nov. 4.中国朽叶蛤Coecella chinensis Deshayes 5.锈色朽叶蛤Coecella turgida Deshayes 中国近海的中带蛤过去报道较少,Deshayes(1854)报道Coecella chinensis产于中国近海; Kuroda(1941)报道产于我国台湾省的C. chinensis, C. cf. turgida和Amphidesma(Atactodea) striatum等3种;张玺等(1960,1961)报道C. chinensis和Mesodesma striata等2种。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鉴定1994年采自大连(北黄海)浅水和广东大亚湾的端足类(Amphipoda)标本中,发现了蜾蠃蜚科(Family Corophiidae)的一新属,即拟亮钩虾属 Genus Paraphotis,报告如下。新属、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于1985-1986年进行长江ロ渔业资源生物本底调查,作者对渔业试捕中所获鱼类作复殖吸虫检查,先后共四次,解剖鲜鱼497尾,发现吸虫14种(含褶膜吸虫未定种和芽腺吸虫幼虫),其中有2个新种,均属半尾科 Lemuridae (Looss,1899)Luhe,190l。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本文虫体各部分测量一律为mm,卵子为μm。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沿海片鳃科(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片鳃科(Arminidae=Pleurophyllidiadae) 是一群营底栖生活的后鳃类软体动物,种类较多,世界各暖海都有分布,常见于潮间带滩涂至潮下带,直至水深260米之间。作者过去在潮间带生态调查和采集中,仅见到少数几种;在整理、鉴定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标本时,发现这科动物在底牺生物拖网样品中比较常见,种类也较多,而且其中大部分种类在我国尚未报道过。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我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以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获得的标本写成本文。 迄今已知,片鳃科共有4属,我国已报道的仅有2属5种,本文共报告20种,隶属于3属、4亚属,其中有8种是新种,7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在这些种类中有3种广泛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区,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