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人工鱼礁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  侯西勇  唐诚  张华 《海洋科学》2019,43(4):81-87
人工鱼礁是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技术手段,鱼礁投放后有助于改善沿海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增殖渔业资源。近几十年,随着人工鱼礁建设事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各国专家学者对人工鱼礁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鱼礁材料、结构设计、流场效应和数值模拟、鱼礁监测技术、管理体制、生态效益调查评估、经济价值评价等多个角度,对人工鱼礁的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论述,最后从物理稳定性、监测管理、价值评估等3个方面提出人工鱼礁未来研究与发展的方向,以期为中国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舟山海域人工鱼礁选址基于AHP的权重因子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嵊泗站、岱山1、2号站和普陀1、2号站的实测数据以及舟山群岛附近13300号海图的标绘数据,运用阶层层次分析法,综合探讨了对以上测站所在的舟山海域人工鱼礁选址有影响的多项因子(水深、底质类型、地形坡度、生物密度、平均流速、离岸距离),并根据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程度确定其权重,建立了该海域人工鱼礁选址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式。结果表明,在以上6个影响因子中,水深因子对人工鱼礁投放影响最甚,其所占权重最大,对人工鱼礁投放影响居其次的因子依次为底质类型、地形坡度、生物密度、平均流速和离岸距离,其权重分别为0.459 9、0.185 8、0.140 6、0.075 7、0.070 4和0.067 7。  相似文献   

3.
人工鱼礁工程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风暴潮影响下的嵊泗海域人工鱼礁工程做了风险评估,考虑了台风暴潮中出现的大浪和风暴潮减水对鱼礁联合作用的危害。风险评估分为危险灾害识别、失效概率计算、失效后果评估、风险准则评定和风险管理决策几个主要的步骤。在失效概率的计算中采用基于应用设计点的重点抽样法随机模拟的技术,这一随机模拟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与海洋工程结构的风险评估当中。  相似文献   

4.
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前,国内对人工鱼礁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人工鱼礁的规划设计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法。在参考国内外已有鱼礁工程经验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人工鱼礁投放的初步尝试经验,从鱼礁工程实施的角度出发,对人工鱼礁的投放区选址和礁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简要说明了人工鱼礁的安装、维护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2013年对威海小石岛、威海俚岛、日照前三岛鱼礁区的渔获物调查结果,采用各物种的VPUE(The value per unit effort),确定了3处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主要经济物种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检验了3处人工鱼礁区是否可以提高当地渔业收益;采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方法(MDS)分析了3处鱼礁区和对照区的VPUE结构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研究表明,在3处鱼礁区之间以及鱼礁区和对照区之间的主要经济物种的种类和价值贡献率都具有明显的差异;3处鱼礁区的VPUE结构在鱼礁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R=0.414,P=0.003),在季节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差异(R=-0.052,P=0.6370.05);3处人工鱼礁区都能提高当地渔业收益;3处鱼礁区的VPUE相对于对照区平均增加了160.8%,俚岛、前三岛和小石岛人工鱼礁区的VPUE分别增加了312.7%、98.3%和71.3%。  相似文献   

6.
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考虑近海生态系统特点与人工鱼礁建设的功能,从海水水质、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三方面构建了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基于对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4个季度(2012年9月—2013年7月)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综合调查结果,对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的生态系统进行了健康评价。研究表明: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生态系统春季、夏季、秋季为较健康水平,冬季为亚健康水平;鱼礁区生态健康指数大于对照区,且差异极显著(P0.01);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综合分析认为,威海西港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比对照区生态系统更稳定,但仍需开展长期的调查与监测进行验证。本研究结果对于人工鱼礁区的管理、保护和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舟山群岛的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等情况,设计了一种正六棱柱式人工鱼礁用于改善当地的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选用反映鱼礁通透性的ε值和反映鱼礁附着能力的η值两个参数对人工鱼礁的结构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发现所设计的正六棱柱式人工鱼礁在具有良好通透性的情况下还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满足设计需求。使用Fluent软件对鱼礁进行CFD仿真,发现鱼礁迎流面前部上升流的最大高度随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鱼礁后方背涡流的长度约为鱼礁高度的9.3~9.6倍,表明其具有很好的水动力特性。为进一步验证鱼礁的水动力学性能,在相同尺寸、相同水域环境下对鱼礁模型设计了水槽实验,与仿真结果相互验证,证明了正六棱柱式人工鱼礁水动力性能的有效性。最后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正六棱柱式鱼礁礁区与箱形鱼礁礁区进行建设效果的对比评价,发现两种鱼礁均能对各自所处的海洋环境起到增殖作用,正六棱柱人工礁区的平均生物密度大于对比礁区的生物密度,证明了其良好的水动力特性对增殖效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国外人工鱼礁研究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设人工鱼礁是打造海洋牧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对1987—2017年的国内外人工鱼礁相关文章进行了梳理,以发表文章数量来划分层次,美国等5个国家为"第一梯队",而中国等8个国家处于"第二梯队";2001年之后,中国发表文章的增长率居25个国家首位。国外人工鱼礁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鱼礁构建材料、本底调查、设计和布局、环境生态功能、渔业生产和鱼类行为等8个方面。通过总结国外人工鱼礁研究动向的特点,提出科学规划人工鱼礁区、完善资金配套扶持政策、构建人工鱼礁标准体系等3条建议,从而为我国人工鱼礁建设、渔业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工鱼礁区生态环境效应、生物群落效应和生态系统功能效应特征,构建北方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法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分析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基于2010—2011年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每月生态环境的调查数据,运用构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年平均生态系统的健康综合指数分别为0.647和0.614,二者不存在明显差异,均为健康状况良好的生态系统。综合分析认为,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生物群落仍处于发展阶段,需对该礁区进行长期连续的调查监测,以进一步了解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美国德克萨斯州墨西哥湾海域人工鱼礁建设情况进行介绍,从目的、计划、分布、效益、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吸取美国人工鱼礁建设过程中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人工鱼礁建设提出参考建议。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方面地开展工作,应重点从政府机构协调运作、法律体系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管理措施、有效利用新型材料等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进行人工鱼礁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加斌  胡波 《台湾海峡》2007,26(4):476-483
用嵊泗站和大陈站资料对浙江省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北沿海平均每3d有1d出现大风,多于浙中南沿海(平均每7d有2d出现大风).浙北沿海以SSW大风最多,N大风次之;其中NNW—NE大风占46%,SSE—SW大风占43%;浙中南沿海以NNE大风最多,NE大风次之;其中N—ENE大风占77%,S—WSW占18%.浙北沿海大风以4月份最多,9月份最少;浙中南沿海大风以1月份最多,5月份最少;浙北沿海大风日数的月变化比浙中南小.浙江沿海大风的季风特征明显.浙江沿海冬半年大风多为冷空气大风,春季及初夏大风多为低压、倒槽引起,夏季大风主要是受热带气旋影响产生.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浙江省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对浙江省休闲渔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是渔业大省,休闲渔业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势头良好;浙江省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包括地理区位优越、渔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和经济实力强大,劣势包括管理、规划、资金和从业者等方面,机会包括政府政策支持和公众需求旺盛,威胁包括市场竞争激烈、资源环境被破坏以及科研投入和转化率不足;浙江省休闲渔业发展应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加快制定整体规划、解决融资难问题以及培养和引进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生长海域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初步探究海域微生物群落及共生菌对贻贝生长的影响,分别采集舟山市东极镇庙子湖岛和嵊泗县枸杞岛厚壳贻贝养殖区和野生生长区海水样品,利用16S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不同海域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丰度特征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同时对厚...  相似文献   

14.
海岸人工地貌建设是沿海国家开发利用海岸带资源的重要方式,海岸人工岸线的形成改变了自然岸线的格局,并影响着岸线的自然演替规律。基于1990,2000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提取不同时相的浙江省大陆海岸线信息,对浙江大陆海岸线类型构成及人工岸线建设对岸线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受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近20 a来浙江大陆海岸格局以人工岸线不断增长为特征;(2)不同岸段的人工岸线增长速度有明显差异,以杭州湾、三门湾及台州湾沿岸岸线变化最为显著;(3)20 a间,浙江大陆岸线整体向海推进趋势明显,仅少数岸线发生了海岸蚀退;(4)人工岸线的建设通过对自然岸线的截弯取直,缩短了自然岸线的长度,降低了自然岸线的曲折度,却使浙江省大陆海岸线的多样性指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利用浙江省海洋灾害公报中2006-2017年的赤潮灾害数据,分析了浙江近海赤潮的年、月和季节尺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浙江近海赤潮的空间分布规律.将自适应带宽核密度分析方法应用于赤潮灾害研究,分析了浙江近海不同海域受赤潮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海域赤潮高发于春末和夏季,5月是发生峰值期;从年际情况看,近年来赤潮发...  相似文献   

16.
人工渔礁工程中几个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冠成 《海洋工程》2007,25(4):107-111
论述了人工渔礁工程在增殖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阐述人工渔礁工程增殖渔业资源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机理;总结、归纳目前人工渔礁工程上的一些较成熟的技术和作法;展望未来人工渔礁工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烟台近岸人工鱼礁区的底层渔业群落与自然岩礁区的差异,本研究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在位于山东烟台近岸的养马岛自然岩礁区、牟平人工鱼礁区及毗邻泥沙区开展4个季度的渔业调查.调查共发现渔业生物15目37科53种,自然岩礁区与人工鱼礁区的平均物种数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明显高于泥沙区(Kruskal-Wallis ...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了1970-2018年近5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6期Landsat、SPOT-5和GF-1卫星遥感影像,运用数字岸线分析系统,综合利用面积法、基线法等分析浙江省大陆岸线变迁,对岸线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海岸线变化主要发生在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和瓯江口岸段,海岸线向海推进共围填海约14.77万hm2,海岸线的平均变化率为26.72m/a。(2)近50年来,浙江省大陆岸线呈明显递减趋势,海岸线减少了184.27 km,自然岸线减少了381.37 km,人工岸线增加了197.10 km。(3)浙江省大陆海岸线以人工岸线为主,人工岸线截弯取直,平直化严重,自然岸线保有量逐年降低。(4)围海养殖、围填海等人类活动是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变迁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9.
象山港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涛  王云龙  廖勇 《海洋科学》2014,38(7):41-46
2011年和2012年期间两个夏季(7月)在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其他环境因子测试结果,对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有浮游动物6大类36种,优势种为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e)、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等。两个航次鱼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性,与对照区相比,2012年鱼礁区明显较高;浮游动物丰度则出现明显的差异(2011年较大),与对照区相比,鱼礁区无明显差异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变化一致,且出现显著差异(投礁后,多样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区)。通过对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鱼礁区浮游动物的类群与对照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两个类群,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典型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