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评价含锡花岗岩类岩体成矿性的包裹体地球化学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跃鹏  喻铁阶 《矿物学报》1991,11(4):395-402
本工作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湘桂粤赣地区主要含锡花岗岩类岩体和部分非含锡岩体矿物中包裹体的发育分布特征和大小、形状、类型、气相比、均一温度、盐度、气液相成分、氢氧同位素组成等特征,指出含有机质包裹体、沸腾包裹体群、含流体相熔融包裹体,CO_2含量大于4%,Cl~-/F~-摩尔比值小于1以及流体总浓度大于10%等特征是成锡岩体的包裹体地球化学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2.
广西大厂矿田主要由锡多金属矿床和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组成,前者产于远离龙箱盖岩体的泥盆系中,而后者产于龙箱盖岩体内外接触带。过去多认为两者属于同一成矿系统,都与龙箱盖岩体有关。本文分析和总结了这两类矿床的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组成,探讨这两类元素组合不同的矿床是否属于同一成矿系统。锡多金属矿床主要发育含CO2包裹体、水溶液包裹体和少量含石盐子晶包裹体,而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主要发育水溶液包裹体,表明锡多金属矿化流体比矽卡岩型锌铜矿化流体含有更多CO2。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于270~410℃,而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240~325℃。远离岩体的锡多金属矿床矿化温度高于靠近岩体的矽卡岩型铜锌矿床矿化温度,这与同一岩浆成矿系统热液矿床的成矿温度一般从岩体往外逐渐降低不同。100号锡多金属矿床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组成为:208Pb/204Pb介于38.790~39.048之间、207Pb/204Pb介于15.677~15.752之间和206Pb/204Pb介于18.569~18.691之间。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硫化物的208Pb/204Pb、207Pb/204Pb和206Pb/204Pb分别为38.731~39.112、15.668~15.762和18.411~18.607。两类矿化铅同位素组成在207Pb/204Pb-206Pb/204Pb和208Pb/204Pb-206Pb/204Pb图解上位于不同的区域,表明两类矿化成矿物质源区不同。两类不同矿床成矿流体CO2含量、He及B同位素组成也不同,其矿化流体来源有一定的差异。此外,龙箱盖岩体黑云母富锡,表明岩浆中的Sn主要为Sn4+置换黑云母中的Ti4+,不利于Sn在残余岩浆中富集成矿。上述差异表明大厂矿田锡多金属矿床和矽卡岩型锌铜矿床不是同一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拉么矽卡岩型锌铜矿床和龙箱盖岩体有关,锡多金属矿床可能和深部未出露岩体有关。  相似文献   

3.
湘东锡田垄上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锡田垄上锡多金属矿床是湘东锡田锡矿田中的一个大型矿床。通过对锡田垄上矽卡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锡多金属矿石中的萤石和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包裹体成分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锡田垄上流体包裹体可分为3类5型。3类:盐水包裹体(A类)、富CO2两相包裹体(B类)和含CO2三相包裹体(C类);5型: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A1型)、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A2型)、富CO2两相包裹体(B型)、均一成LH2O的含CO2三相包裹体(C1型)和均一成VCO2的含CO2三相包裹体(C2型)。3个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分别为:Ⅰ成矿阶段为290~380℃;Ⅱ成矿阶段为210~240℃;Ⅲ成矿阶段为90~190℃。成矿早阶段(Ⅰ阶段),CO2、NaCl-H2O和NaCl-H2O-CaCl2各类型均一温度相近的包裹体共生,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CO2和NaCl-H2O,含少量H2S和CH4;成矿晚阶段(Ⅱ、Ⅲ阶段),成矿流体成分主要为NaCl-H2O。根据流体包裹体特征,结合高3He/4He比值以及在锡田花岗岩中存在大量镁铁质微粒包体,笔者认为:锡田垄上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成矿流体为地幔、地壳和大气水的混合产物;锡多金属来源受岩浆和围岩控制,而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尤其是成矿早阶段,地幔成矿流体可能起到了积极的甚至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滇西含锡花岗岩时、空间分布规律及含锡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将岩体划分为母体含锡花岗岩及非母体含锡花岗岩。并以十个典型含锡岩体和六个非含锡岩体为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判别。分别以四个氧化物指标,五个微量元素指标及八个综合指标建立三个判别式,判别岩体的含锡性,对预测和找矿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东南部含锡花岗岩体成矿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 《地质与勘探》2009,45(3):267-272
内蒙古东南部花岗岩类岩体分为壳源酸性岩类和幔源中基性岩类.有已知43个花岗岩类岩体都存在一定的锡矿化.对分布于含锡花岗岩类岩体外围的28个可能含锡岩体进行科勒-拉兹图解、SiO2-Al2O3+Na2O+K2O-CaO+MgO+FeO图解、Fe-Na+K-Mg图解和K-Na-Ca图解判别后发现,壳源酸性花岗岩类完全可以用四图解进行含锡性判别,并且完全符合实际地质特征,大部分都有希望找到伴生壳源型锡矿床;而幔源中基性花岗岩类的含锡性却不适用上述四个图解进行判别.这一结论对该区壳源花岗岩体的含锡性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茅坪钨锡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毅  杨佑 《矿产与地质》1991,5(4):284-292
江西茅坪钨锡矿床是由钨锡似层状云英岩型、钨钼石英脉型、钨锡硫化物脉型矿体组成的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是侵位于寒武系的燕山早期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矿化、蚀变具明显分带特征,矿带中矿物组合、成矿元素、矿物包裹体、氧同位素、稀土元素等特征均有明显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粤西晚白垩世含锡花岗(斑)岩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和含矿性方面,皆有明显的特征。讨论了该区7个典型含锡岩体和4个非含锡岩体的地质特征及其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8.
鲁麟  梁婷  任文琴  赵正  刘善宝  陈郑辉 《矿床地质》2018,37(6):1260-1280
赣南地区淘锡坑钨矿床是典型的大型石英脉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矿体赋存于震旦系浅变质砂(板)岩,并延伸至深部花岗岩内,按空间产出位置分为内带矿体和外带矿体,包括宝山、西山、烂埂子、枫岭坑4大脉组,矿体产出各不相同,矿物组合也具有明显分带特征。在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基础上,文章选择淘锡坑主成矿期石英为研究对象,并与共生黑钨矿作对比,从空间角度开展不同脉组、不同矿体或中段的流体包裹体的对比研究。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石英包裹体类型有H_2O-NaCl型包裹体(Ⅰ型)、H_2O-NaCl-CO_2型包裹体(Ⅱ型)和纯CO_2体系裹体(Ⅲ型)及少量含石盐子晶的多相包裹体,并同时捕获贫CO_2的盐水溶液包裹体和纯CO-2气相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内、外带石英脉气液两相的包裹体均具有较宽温度和盐度范围,外带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_(eq))分别集中于200~220℃、1%~6%,内带均一温度和盐度w(NaCleq)分别集中于100~220℃、3%~7%,流体为中-低盐度、富含CO_2的H_2O-CO_2-NaCl体系,不同脉组不同矿脉之间对比结果均显示出多期成矿的特征。在矿脉形成过程中,流体的成分和温度在内外接触带有明显变化,表明岩体与围岩接触界面是造成淘锡坑矿床内带矿体和外带矿体的成矿条件改变的转折位置,成矿流体在此附近发生CO_2逸失引起相分离的不混溶作用是成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雅静 《矿产与地质》1992,6(6):454-459
矿体赋存于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相的次生剪切裂隙中.三种地质体石英包裹体特征基本相似,类型相同,说明成矿与岩体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认为成矿流体矿质与早晚期岩体为同源产物。 资料表明,该矿床形成于具弱酸性、富含CO_2H_2O挥发份、具中高温、冷冻盐度低到中等、稍高密度的矿液中,据计算E、值和还原参数可知,成矿为极弱还原环境,估算成矿时压力为700×10~5Pa;气相成份及其比值由矿体到围岩在空间上有一定变化规律。测定的一系列参数具重要的地质意义,可了解矿床成因、成矿环境,推断热液中锡的搬运形式,热流体演化规律和过程,了解矿液来源等。该区包裹体找矿标志:含液相C0_2包裹体是含矿岩体和矿脉的重要标志;含矿部位包裹体发育类型多,气液比变化大,普遍发育气体包裹体;矿体赋存部位:H_2O、CO_2含量高,H_2O/CO_2比值小,CO_2/CH_4比值大,还原参数小;地表根据盐度值,CO_2含量,热晕值可确定矿体的赋存部位,指导追索矿体;根据矿体与围岩包裹体资料对比,认为深部有一定矿化远景,但认为这种矿化规模首先是严格受到深部裂隙发育程度和热液蚀变强度控制,如往深部构造发育,蚀变增强,包裹体发育,则矿化将具一定规模,否则可能远景不大。  相似文献   

10.
卢焕章 《岩石学报》2000,16(4):465-472
印度尼西北格拉斯伯格Cu-Au矿是与斑状的石英二长岩体有关的斑岩矿床,石英二长岩遭受了钾化为主的们随有绢云图和磁铁矿化的蚀变,Cu-Au矿化可分为网脉型和浸染型,以前者为主,含金的黄铜矿石英脉切穿了岩体和钾化蚀变带。本次研究见到四类包裹体,即岩民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所体包裹体和液体包裹体,与矿化有关的是含子矿物包裹体和气体裹体,这两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从400℃到〉700℃,含子包裹体和液体包裹体  相似文献   

11.
哈密尾亚地区花岗岩类副矿物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幔混合源型、壳源高铝型、深源碱性型等不同成因的花岗岩类,在演化过程中,其副矿物组合特征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磁铁矿与钛铁矿,锆石与磷灰石之间的含量及比值,以及花岗岩形成演化到中-晚期时,褐帘石、萤石、独居石、石榴石等的出现及其含量多少,在副矿物组合图上表现出不同的曲线形态。尤其锆石晶体形态(在皮藩“pupin”群型图上)的分布位置,与花岗岩成因类型密切相关。锆石的晶面、晶棱特点,可直接反映花岗岩时代的新老。而锆石晶体的长短轴之比、包裹体特征和磷灰石的晶面、晶棱特点、包裹体特征等,在不同代,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中都有区别,均具有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万明  白宜真 《地质论评》1992,38(5):389-397
北京大庄科花岗杂岩普遍含有微粒—细粒暗色包体,其中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含包体较多,二长花岗岩含少量包体,淡色花岗岩和闪长岩含包体甚少。在含包体较多的岩体内,包体在岩体中部的分布量较多。计算结果表明,包体越小沉浮半径愈大、参数F值愈小的岩体,含包体愈多;岩体内岩浆上升速度大、包体下沉速度小以及F值小的部位,包体滞留量大。各岩体包体分布的多少,是由包体在寄主岩浆内的扩散系数、混合程度、岩浆携带力和基性岩浆混入量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对冈底斯东段古新世-始新世花岗岩类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环境、成矿专属性研究,表明花岗岩类呈现准铝-过铝质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负Eu、Ce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Th等,高场强元素Nb、Hf则表现为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的富,说明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高.古新世花岗岩类为变质泥岩、砂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始新世花岗岩类为角闪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冈底斯东段古新世-始新世花岗岩类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阶段,成矿专属性表现为Cu、Mo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填图的基本特点、原则和方法。提出确立岩浆事件和理顺侵入序次的重要性。并且对侵入作用和火山作用的相互关系;花岗岩类与基性岩类的共生组合;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填图在时代和类型上的适用范围;均作了探讨,初步提出了处理意见。明确说明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填图方法的真正核心,是把花岗岩类作为主要地质过程的代表,而不应单纯地把它看作是一种纯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15.
西准噶尔南部晚古生代侵入岩特征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准噶尔地区南部达拉布特断裂两侧广泛发育晚古生代花岗岩类,其锆石U-Pb年龄范围为337~276 Ma,属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基于前人相关研究资料和成果,总结区内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认为:①岩石类型从早到晚由中性的闪长岩向酸性的花岗岩及碱长花岗岩转变.相应地,成因类型由埃达克岩质花岗岩→岛弧I型花岗岩→A型花岗岩.②岩石系列从早到晚由钙碱性向高钾钙碱性及后期钾玄岩系列转变.相应地,Na2O/K2O比值亦由大于1向小于1转变.③从早到晚区内花岗岩类的∑REE、δEu、L/H及Sr、Yb含量均呈规律性变化.并且相对富集LILE,亏损HFSE和不同程度亏损Nb、Ta.④均具有高正εNd(t)、低(87Sr/86Sr)i值和Nd模式年龄较小的特征.⑤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区内花岗岩从早到晚显示出由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体制转换的趋势.上述几点说明区内花岗岩可能主要产出于后碰撞挤压-伸展转换和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并且早阶段的岩浆活动可能与俯冲-碰撞背景下的俯冲板片断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花岗质岩浆的生成、分异过程不仅与物理-化学条件有关,而且受控于区域构造。花岗质岩浆的上升、侵位机制除取决于岩浆与围岩的流变性质外,也受构造环境的制约。本文主要讨论花岗岩类岩浆在不同构造环境下对岩浆侵位方式的控制机理,并提出在一个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中,受构造活动影响发生侵位方式改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杨开辉 《现代地质》1990,4(1):78-89
元素之间的相关特征一直是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判据。但通常只有少数几个元素的相关特征为人们所采用。本文通过对大庄科花岗杂岩系列研究表明,许多元素相互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特征,它们是协同共变的——协变特征;另一些元素包括成矿元素,挥发份等,不呈协变特征。前者可能反映岩浆的状态、结构等内部特征和岩浆过程;后者反映了岩浆的成矿专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楼亚儿  杜杨松 《地学前缘》2003,10(3):269-275
由于花岗质岩石类型多 ,分布广 ,差异大 ,因此 ,国内外学者依据不同的判别标准提出了多种花岗质岩石的分类方案。通过对 2 0多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的分析和对比 ,笔者认为 ,Barbarin(1999)提出的花岗岩类成因分类方案较为合理 ,但应补充橄榄玄粗质花岗岩类这一重要类型。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Barbarin (1999)的分类方案 ,论述了含白云母的过铝质花岗岩类 (MPG)、含堇青石的过铝质花岗岩类 (CPG)、富钾的钙碱性斑状钾长石花岗岩类 (KCG)、富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ACG)、岛弧拉斑系列花岗岩类 (ATG)、洋中脊拉斑质花岗岩类 (RTG)、过碱性和碱性花岗岩类(PAG)以及橄榄玄粗质花岗岩类 (SHG)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并简要讨论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山库地蛇绿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树锋  贾承造 《地质科学》1999,34(3):281-288
库地蛇绿岩套由下部超镁铁质岩、辉长岩、幔源型花岗岩和上部基性火山岩、复理石等成分构成,形成于震旦纪-寒武纪。通过基性的辉长岩、玄武岩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得出,辉长岩表现出与典型蛇绿岩套中的堆晶辉长岩的特征相一致;而玄武岩则与大洋中脊玄武岩的特征一致,认为该蛇绿岩套是形成于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结合库地岛弧花岗岩的特征,提出塔里木盆地南缘在震旦纪-早古生代时期存在一个广阔的大洋,这一大洋在志留纪末期关闭。  相似文献   

20.
Gold deposit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s, northern China, mainly consist of quartz sulfide veins in granitoid pluton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eological setting of the gold deposits, and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microthermometric,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 and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of ore—forming fluids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fluids.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of high temperature (up to 380°C) and high salinity (33–41 wt% NaCl equiv.), represented by type I inclusions (with daughter minerals). This fluid evolved to low salinity at low temperatures recorded in type II (liquid-rich) and III inclusions (vapor—rich). Primary type II inclusions coexist with type III inclusions in quartz. Type III inclusions have almost the sam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as type II inclusions. This probably reflects boiling. The secondary fluid inclusions homogenized at lower temperatures, and have lower salinities than primary inclusions. Based on microthermometric data, we propose that the high—temperature fluid that separated from residual magma corresponded to the ore—forming fluid represented by type I inclusions. This fluid mixed with meteoric water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granitic pluton and was diluted. The diluted fluid boiled, probably due to abrupt pressure decrease, and formed liquid—rich type II inclusions and vapor—rich type III inclusions. The deposition of sulfide minerals and gold probably occurred during boi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