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大行大理石矿地处扬子古板块西缘磨西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岩片中,矿体出露于下二叠统上段,储量达中型矿床规模.对矿石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的研究认为,该矿矿石品质良好,符合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其综合开发利用主要包括饰面板材、碳酸钙填料、雕塑工艺品和异型石材等,有利于取得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岩溶区土洞发育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岩溶区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活动 ,将对土层产生潜蚀作用及崩解作用 ,进而形成土洞。真空吸蚀作用 ,有利于土洞的发育扩大。地下水位的变化 ,将使土洞周围土体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 ,并有可能导致土洞周围土体产生塑性破坏 ,使土洞进一步扩大甚至塌陷.  相似文献   

3.
云南高原岩溶塌陷总的特征是由岩溶高原特定的地质环境、岩溶发育、水文地质以及水文气象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和决定的,文中通过对这些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深化了对高原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和发育规律的认识。云南高原岩溶塌陷区域上分布零星,地段上呈现“点状”特征,主要集中发育于岩溶断陷盆地、岩溶槽谷(洼)地、岩溶台地或古高原面等特定的岩溶地质环境单元。主要原因是高原大部分区域为裸露型基岩山区,江河深切,垂直岩溶带发育,地下水埋藏普遍较深;盆、谷、洼地等人类聚居区,除边缘地带外,松散土覆盖层厚度较大,且黏性土层占比高,土体固结度也较高;岩溶发育不均匀,岩溶洞、管发育,但总体上地下岩溶率并不高,引发岩溶塌陷的洞、管较为孤立分散。  相似文献   

4.
岩溶多潮泉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93,12(2):133-141
主要论述了猫跳河及法国冯特斯托贝等5个多潮泉的发育规律及泉水的动力学特征,遭过室内动力模型试验研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证实了岩溶多潮泉是岩溶地区地下水虹吸循环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泉水,它是自然界虹吸循环带活的见证。  相似文献   

5.
中桥位于胶东半岛东部臧家庄盆地,是胶东地区典型灰岩分布区,区内岩溶较发育并已多次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为查明中桥岩溶发育分布特征、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为下一步中桥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提供依据,采用岩溶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钻探、抽水试验等综合研究,查明该地区可溶岩地层主要为蓬莱群香夼组两段灰岩,分布类型有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岩溶发育形态以开放式溶隙、溶洞为主,少部分地区发育溶孔;岩溶发育程度与地层纯度、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富水性强弱、溶隙率与溶洞率的高低呈正相关;采用层次分析法将研究区岩溶发育程度划分为发育区、较发育区、中等发育区、弱发育区和不发育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为中桥地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试论渭北岩溶发育史及新岩溶发育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育史的角度,将渭北岩溶划分为古、老、新三期,并结合构造、补径排条件和岩矿成分等对岩溶发育状况的规律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岩溶塌陷发育机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伏伟 《中国岩溶》2017,36(6):759-763
岩溶塌陷是我国岩溶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目前,关于岩溶塌陷发育机理模式主要以力学分析为主.文章以岩溶塌陷过程为基础,探讨分析岩溶塌陷发育机理模式.依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土体分为包气带非饱和土体、潜水层饱和土体及承压水层承压性土体.根据\"水-土\"相互作用,在包气带、潜水层和承压水层分别建立崩解作用、潜蚀作用和水力裂隙作用三种岩溶塌陷发育机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大同煤田正大力向石炭-二叠纪煤田延深,其煤矿开采的主要水害已由原来的侏罗纪采空区积水转变为上部侏罗纪采空区积水水害和煤系基底奥陶-寒武系岩溶水突水双重威胁。基于此,通过资料收集、钻探、抽水试验、薄片鉴定及统计研究等手段,主要论述该区煤系基底岩溶发育特征。研究认为该区岩溶发育呈现"双层结构",岩溶发育主要为构造控制,且受到后期岩浆岩改造影响。  相似文献   

9.
岩溶地区石生蓝藻与岩溶发育关系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磊 《中国岩溶》2007,26(4):363-368
探讨了国内外石生蓝藻研究的进展,以及石生蓝藻与生物岩溶的可能联系。引入水- 岩- 气- 生物相互作用的整体概念,运用“ CO2 - 水- 碳酸盐”三相耦联开放岩溶动力系统观点,分析了光合原核生物的生命过程及其代谢产物对岩溶系统的可能驱动作用,指出以蓝藻对H2O和CO2 的利用为中心环节,通过研究其在不同小生境、不同类群、不同生态因子下的HCO3- 水平差异,可以为了解藻类的生理机能与生物岩溶强度之间关系提供重要信息。建议在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尺度下,针对碳酸盐岩表面殖居藻类如何影响其周遍微环境CO2、水文动态进而影响岩溶的效应、蓝藻分泌的胞外有机酸的种类和强度、石生蓝藻碳酸酐酶( CA)活性与生物岩溶关系等问题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0.
以某大理石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矿山岩溶塌陷的机理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地下水活动、覆盖层特征、岩溶发育程度和人类活动强度四个方面,共6个评价指标,建立某大理石矿岩溶塌陷预测评估体系。在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和各评价因子分级标准的基础上,以 MAPGIS 空间分析作为数据处理工具和系统运行平台,生成某大理石矿岩溶塌陷易发性分区图。  相似文献   

11.
在地壳运动和岩溶作用中,改造和建造的两个作用过程,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岩溶地质研究常涉及的一些问题,如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岩溶地质特征及其发育规律、岩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都有赖于改造与建造的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2.
唐山市岩溶塌陷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重点研究与探讨唐山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为岩溶塌陷预报预警模型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祝安  祝钢 《中国岩溶》1994,13(3):213-219
通过对有结垢现象小水电站的水质、结垢速度、结垢物性质及水利水电设施的初步分析,认为小水电站结垢是由于河水中CaCO_3浓度处于亚稳状态,在掺气、剧烈搅动等作用下,使水体局部CaCO_3浓度瞬间达到不稳状态而产生CaCo_3晶体析出,己析出的CaCO_3晶体随水流动过程中彼吸附在水电设备的通流表面而造成。另外,掺气、水体搅动的形成和剧烈程度与水利水电设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石林隧道现场地质调查及底鼓灾害的特征分析,得到了围岩特性、地层压力、地下水、支护形式和围岩流变等诱发该隧道底鼓灾害的因素; 通过深入分析各种因素的致灾过程,表明石林隧道底鼓灾害是一种集遇水膨胀性和挤压流动性为一体,且极具时效变形特性的综合型底鼓。考虑底板下近断层的影响,将石林隧道底板岩层视为板壳结构,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基于非关联诱导因子群作用下隧道底鼓量的估算公式,表明隧道底板岩层弯曲失稳引起的底鼓量对总底鼓量起关键控制作用。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深化对隧道底鼓灾害的认识,为灾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断陷岩溶盆地形成机理及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姚六三 《中国岩溶》1984,3(2):48-55
<正> 自第三纪以来,云南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在大面积隆升过程的同时,还继承前期主干断裂发生不均衡的运动,形成了滇东岩溶高原众多的断陷湖盆和滇西的谷盆群,构成“三山一水一洼盆”的地貌景观。云南断陷岩溶盆地,主要分布于滇东地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者,有昭通、东川、会泽、嵩明、寻甸、宣威、曲靖、陆良、路南、弥勒、开远、蒙自、建水、石屏、昆明、罗茨、江川、通海等盆地;滇西则有中甸、丽江、鹤庆、大理、保山、洱源、潞四、遮放、耿马、界头街等盆地。面积最大者首推昆明盆地,达1100平方公里,其汇水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松散盖层的厚度最大为大理盆地,厚达2000米,其次为昆明盆地,厚度达1000米;其余多在200—700米之间。  相似文献   

16.
实验证明雪峰期含锡黑云母花岗岩是由元古宙四堡群变质岩在500×10~5—2000×10~5Pa的压力和750—570℃的温度范围內,经过重熔再结晶而成,而且进一步证实含F和B的水溶液对降低成岩的温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实验的结果与野外实际情况相符,揭示了含锡黑云母花岗岩形成的机理,阐明了它的形成在中国南方地壳动力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挪威极地岩溶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挪威北部现处于极地地带,但岩溶,尤其洞穴却很发育。现已查明的洞穴达1100多个,最长的达11km,最深的有630m。地表微岩溶形态也丰富。根据野外调查和初步分析,其岩溶发育机制可概括如下:(1)特殊的地质背景:条带状大理岩(相对透水)间夹于片岩(相对隔水)中,这导致了大量的外源水的补给;第三纪以来的强烈抬升导致岩石的变质,以及断裂和一些构造脆弱面的形成;第四纪冰川作用和深切峡湾的形成导致了非常大的水力梯度和水动力场;(2)有利的气候条件,包括非常大的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在3000~3500mm之间),以及冰期间冰期的相互作用(导致周期性的强烈水循环)。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有利的条件为岩溶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因此水的强烈侵蚀作用很可能是该地区岩溶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贵州岩溶区某大型工程台址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研究基础上,采用地质历史过程机制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岩溶区层状缓倾角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制作系统研究,总结出了4种变形破坏机制,即高陡的层状缓倾内边坡(A类坡)主要发生倾倒-崩落或拉裂-崩落破坏,低矮的层状缓倾内边坡(C类坡)则以小规模垮塌为主;缓倾外顺层边坡(B类坡)以滑移-拉裂型顺层滑坡或块状滑坡为主,而复合型边坡(D类坡)多以滑移-拉裂和弯曲-拉裂组合形式发生破坏.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微观溶蚀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韩宝平 《中国岩溶》1993,12(2):97-102
通过溶蚀孔隙的扫描电镜观察,讨论了喀斯特微观溶蚀机理,认为水-岩界面的选择性溶蚀是最本质的特征,化学成分和矿物结构是选择性溶蚀的两个重要方面。同时对微裂隙尖墙的溶蚀特点,提出了形成囊状溶孔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徐州地区裂隙岩溶水资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飞  刘建立  朱学愚 《中国岩溶》2002,21(4):263-268
本文详细研究了徐州地区裂隙岩溶含水层的水力特征,探讨了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针对徐州地区裂隙岩溶水资源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建立了规划管理模型,为合理开采徐州地区裂隙岩溶含水层提供了科学依据。模拟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整体上还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但由于开采强度极度不均,市区已处于超采状态,需要调整开采布局,以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