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工业遗产是社会工业文化的重要表征,承载着城市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景观和记忆,为城市保留和建构了社会公共记忆的空间与素材。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文脉保护意识的觉醒,使得滨水区遗存和集聚的码头、仓库、工厂成为近现代工业遗产。以杭州运河拱宸桥西工业遗产的博物馆化发展模式为案例,重点解析和梳理了滨水区工业遗产通过形态保护全面化、功能定位平民化、遗产展示活态化、运作机制创新化和展陈手法数字化等措施,有效延续城市记忆。最后,将杭州运河工业遗产的城市记忆延续归纳为"双层模式",并访谈了多利益主体对其的评价,以期为未来类似研究提供一个比较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环宙  沈旭炜  高静 《地理研究》2011,30(10):1891-1900
城市滨水区的空间结构普遍表现为沿主轴向两端扩展的带状特征,带状休闲空间也成为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设计的主要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和对基本概念的回顾,阐述和归纳了城市滨水区带状休闲空间的流动性、对称性、双栖性和开放性等主要特征。以大运河杭州主城段的休闲空间与休闲产品为例,重点分析了点状、线状、面状三种空间单元的布局结...  相似文献   

3.
黄琴诗  刘丽艳  叶玲  宋伟轩 《地理研究》2022,41(8):2125-2141
伴随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内部大幅拆建、住房市场持续分化、外来人口迅速涌入和城市居民频繁迁居等过程,城市社会阶层和居住空间不断被解构和重构。社会群体和物质空间的不断异质嬗变、杂糅组合与相互作用,构成城市居住的社会-空间分异复杂面相与耦合过程。以南京和杭州为例,在居住社会-空间二维属性及其关联耦合的认知基础上,基于城市住房市场、建成环境和手机用户画像数据等多源数据,采用主成分与K均值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群体与住宅空间进行聚类与匹配分析。研究发现社会群体类型间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能力与职业构成指标上,住宅空间类型差异则主要表现在住宅价格上,社会群体与住宅空间类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由此提炼并检验城市居住社会-空间耦合的七种典型模式。本研究拓展了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理论与实践深度,并为下一步的居住社会-空间耦合的过程、机制、效应与调控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收缩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逐渐凸显,住宅市场发展呈现出消极态势,房价变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论文以典型收缩城市——黑龙江省鹤岗市为例,基于住宅小区、夜间灯光、POI数据,利用Kriging插值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结合鹤岗市空间增长与收缩情况分析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① 鹤岗市住宅价格呈圈层模式分布,核心—外围分异程度强。高水平住宅价格小区集聚在核心区内且分布规模小,中高值圈层扩散态势弱;外围工矿型辖区收缩情况相对严重,住宅价格水平低且波动小。② 城市发展状态与住宅价格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不同收缩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居民收入水平、人口减少与老龄化、保障房建设规模等宏观因素差异影响着住宅价格总体空间分异格局。③ 城市内部区域的增长或收缩状态影响微观设施的作用效果。发展中心的区位优势对增长型区域住宅价格的正向作用更强,高水平公共服务对核心区和城市北部收缩区域住宅价格的增长有明显积极效应,企业工厂的分布对增长型区域住宅价格的负向影响更突出,各因素相互联系、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住宅价格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5.
吴瑶瑶  江耀  郭浩  王静爱 《地理学报》2021,76(7):1778-179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呈现加重趋势,加强旱灾风险防范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主体的共识程度会影响旱灾风险防范效果,因此,开展旱灾风险防范多主体共识定量化研究,有助于加深主体间合作抗旱机制的认识。本文从“认知—情感”维度出发,同时考虑主体情感积极程度,构建了共识指标体系和基于“距离”的模型,定量了湖南省鼎城区政府、乡镇政府、村委、农户和涉农企业等不同主体在旱灾风险防范上的共识。主要结论为:① “认知”共识中,各组主体在各项指标上的共识平均值呈现应急理解度>备灾理解度>恢复理解度的趋势,各村农户、村委、政府两两之间在恢复措施上的认知差异较为明显。② “情感”共识中,各组主体在各项指标上的共识平均值呈现公平感知<宽容感知<约束感知<归属感的趋势,主体在公平性、体谅他人和接受资源约束上的态度不够积极,其中政府、村委和企业的感知差异最为明显。③ 综合共识中,农户和乡镇政府、村委和区政府、乡镇政府和区政府共识的平均值均大于0.65,企业和其他主体共识的平均值均不超过0.6。以上结果揭示了主体间的感知差异,为社会—生态系统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多主体“凝心聚力”研究开辟了一条定量化新思路,为进一步考虑灾害不同阶段、不同主体需求和资源配置等问题在风险防范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层级结构识别是推进国家公园群建设的基础工作。然而,已有研究较少关注国家公园群层级结构定量识别。论文结合理论分析与多准则分析方法,提出国家公园群建设层级结构识别的UBAN框架(uniqueness, biodiversity, aesthetic value, naturalness),并以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内部单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长江源的相对重要性最高,海西盐湖最低。层级划分方案对比分析显示,采用“四分法”有助于推进分层管理。据此方案,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一级单体包括长江源等5个,二级单体包括帕米尔等6个,三级单体包括普达措等4个,四级单体包括贡嘎山等6个,不同层级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中的优先顺序、建设重点和策略不同。研究强调了国家公园群层级识别的必要性,提出并验证了UBAN框架在国家公园群层级结构识别中的可行性,有助于推动国家公园群建设管理策略制定和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空间句法、核密度估计和皮尔森相关分析等方法,以北京城市中心区为例,结合空间句法轴线模型与百度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探讨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规律。结果表明:①北京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网络总体呈现“东优西劣、北优南劣、西南最劣”的空间格局,高层级网络则呈现“中心环状集聚—外围多极分布”的分布模式。②与高穿行度交通网络相比,高整合度交通网络的区位指向性更强,在不同尺度均更易诱发服务业的集聚。③总体而言,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性明显,但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指向程度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具有显著差异,并据此将25类主要服务业划分为街区指向型、街道指向型、双重指向型和无指向型四类。本文对探索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提高服务业和交通网络规划的科学性具有参考意义,并可为北京城市中心区服务业存量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城市滨水区开发是滨水城市规划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从城市游憩功能开发的角度 ,提出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基本原则。以武汉市为例 ,在重点论述汉口外滩、汉阳南岸嘴和武昌东湖三个滨水区游憩功能开发的基础上 ,提出以滨水区建设为中心的武汉市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制度变革的不断深化,长沙市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制造业空间也在转型中得到重构。论文以长沙市都市区为例,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测度指标评估等研究方法,将制度变迁纳入城市制造业空间动态分析,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对制造业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构建了制度体系作用下的制造业空间演变解析框架。研究发现,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郊区化迁移明显,并在开发区内形成集聚,整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长沙制造业空间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制度、开发区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产业制度等的综合影响。其中,土地制度加速了制造业空间郊区化;开发区制度吸引了制造业园区集聚;环境保护制度约束了制造业发展规模;产业制度影响了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0.
渠涛  张理茜  武占云 《地理科学》2014,34(6):656-663
通过构建“不同历史时期特殊事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模式,以天津市为案例,把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要素与城市空间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以特殊事件为切入点,首先把影响天津城市空间演变的特殊事件分为七大要素:突发事件、经济政策、城市方针、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这些要素决定了天津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构成、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布局、空间发展走向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住宅类型与分布;然后通过分析各要素里的重大事件对天津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找出各重大事件在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达到二者有机的统一。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和转型是中国诸多工矿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企业家型城市的理论视角下,对"钢城"马鞍山的成功转型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市定位与时俱进是马鞍山成功转型的关键,它为马鞍山的城市转型提供了旗帜和方向。在转型中,马鞍山通过实施传统钢铁改造升级、城市空间"南进"、"东扩"战略与园林城市建设等企业家型政府的行动,在城市中创造了新的工业空间、新的消费空间,并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此外,通过实施制度创新战略,在城市内部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在区域层面则实施了积极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加强与更大区域的合作,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马鞍山的成功转型经验可为其他类似工矿资源型城市提供启示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工信部公布的四批共164个国家工业遗产为对象,运用核密度、集中趋势演变等方法,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工业遗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呈现东南多、西北少,并在空间上形成了“三核两副,片状分布”的格局;2)从遗产类型看,轻工业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沿海区域,重工业较轻工业分布分散;3)工业遗产在省域范围内存在较为明显的三类区:Ⅰ类区在中国东北及东南沿海等“一线地区”,Ⅱ类区为中国西北部的“三线地区”,其他为Ⅲ类区;4)从时间演化看,工业遗产空间分布中心有4次明显转折;5)中国古代工业大多受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近现代工业虽受上述因素影响,但更多受民族主义驱动、洋务运动、“三线建设”等历史及政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运河遗产进行判别与登录,是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对运河遗产基本特征与演变规律的揭示,则是深入认识运河遗产的根本要求。历史舆图直观地反映了古代运河及其沿河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对研究各历史时期的运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历史时代的限制,历史舆图在表达位置、距离、形状等地理空间要素时准确性较差,给大运河遗产的判别工作带来了困难。历史舆图与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舆图新绘的方式对区域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复原,从而直观地揭示出运河遗产的本质特征与演变规律,为运河遗产判别提供依据。并且,同步集成的历史地理信息与现状遗存信息数据库也为运河遗产的评估、保护与管理等后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平台与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彭建  王仰麟  叶敏婷  常青 《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定性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定量评价丽江市1992~2003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丽江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整体属于中等,且逐年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5.
王伟  孙雷 《地理科学》2016,36(2):204-212
从人地系统的视角考察区域创新系统与资源型城市转型之间的内涵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相互耦合协调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3年铜陵市区域创新系统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研究表明,在产业转型政策实施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条件下,铜陵市区域创新系统与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均呈增长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由低度水平跨越式上升至高度水平,呈现非线性的演变特征。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佛同城化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人口密度模型等工具对1990―2010 年广佛都市区的人口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广佛都市区人口空间分布可以用单中心人口密度模型进行解释;同城化地区与总体规律相比,同城化进程对边界地区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这种提升具有主体的差异性。广州市没有主动向佛山发展的动力,而次一级的行政区域主体(佛山市)对融入广州市中心的发展则呈现较高的意愿。  相似文献   

17.
遗产区域思想是世界遗产领域内专门针对跨区域、综合性遗产保护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其关注遗产要素到环境的整体保护。该理论为滇藏茶马古道这条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带状遗产区的保护提供了借鉴,是根本改变当前滇藏茶马古道遗产备受破坏现实的迫切需求。茶马古道遗产区域保护关键在于确定遗产区域保护边界、贯彻整体保护理念和构建协作保护机制,基于此,提出古道遗产区域保护策略,具体包括编制整体保护规划、细分保护层次、落实三大必备系统、组建"省部际会商小组"协作保护机构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以期创新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理念,改善古道保护现状,完善我国线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老工业区改造是当今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近年来,发展创意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老工业城市再生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外对老工业城市创意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区创意转型的现状与成效,而较少对其机理层面进行理论剖析。该文以路径依赖和路径创新为理论依据,以北京石景山老工业区创意产业发展为例,研究城市老工业区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机理。介绍了路径依赖、锁定、路径创新等概念及其对老工业区转型的解释;分析了石景山老工业区的历史由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石景山老工业区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即工业设计与研发、数字娱乐产业和娱乐休闲旅游业;最后提出政府在转型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丁亮  钮心毅  施澄 《地理科学》2020,40(2):211-219
基于一致性标准的2个方面——物质空间建设一致性和目标一致性,评估杭州核心建成区多中心体系的规划实施结果。研究发现多中心体系的物质空间建设较成功,现状已建成15个城市级中心,具有较显著的主、副、次3个规模等级,成功引导了空间结构由单主中心向两主多副转变。但是规划目标实现不理想,外围新建的公共中心集聚水平偏低,对传统中心地区过度集聚的公共活动的疏解作用有限,也没有成功优化居住和日常公共活动之间的空间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杭州是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多中心体系建设,但经济活动仍倾向于向传统城市中心集聚;城市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居住外迁的居民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居住和日常公共活动之间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