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在阐述地面沉降风险基本内涵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介绍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的三大要素:易发性、危险性及易损性。详细说明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及过程。以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北京市目前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体系,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与地面沉降防治管理主体相结合,提出了各个防治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管理是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的标志。根据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自身特点,从其易发性、易损性和抗风险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初步构建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常用的数学模型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最后以苏锡常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决定当前地面沉降区风险分布的首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同级别的地面沉降而言,其对经济发达地区所造成的侵害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其次才是地面沉降灾害发生程度。由此建议加大抗灾投入,增强区域风险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3.
于军  武健强 《江苏地质》2008,32(2):113-117
平原区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从收益、成本、风险三个方面为决策者提供制定地面沉降相关防治措施的综合支持,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变,是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在综合考虑苏锡常地区技术、经济、人类活动等因素基础上,从地面沉降总体风险和地区差异水平出发,提出构建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初步研究思路和方法,为实现地面沉降防治的科学化决策管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沧州市是华北平原典型的地面沉降地区,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地面沉降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立全面系统且适合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体系非常必要和迫切。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背景,利用目标层次分析法,对沧州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了分类,构建了由1个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及14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沧州地面沉降风险定量评估、实施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2年4月23日国土资源部孙文盛副部长一行在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蔡育天局长、张阿根副局长、罗定一副局级巡视员等的陪同下,来我院考察了地面沉降防治及监测工作。 考察过程中,张阿根副局长汇报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及监测工作情况,内容包括上海地面沉降历史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2)
随着湛江市的快速发展,给区域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同时,地下水开采量进一步增加,地质环境也将面临新的考验。为掌握湛江市的地面沉降状况,重点开展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地面沉降调查。在全面了解湛江市地面沉降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地面沉降产生机理及危害对象确定地面沉降易发性、危险性评价因子,从易发性和危险性两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划分地面沉降易发性及危险性分区,并提出地面沉降防治措施,评价结果可为今后湛江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地面沉降灾害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风险评估和管理是实现灾害防治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治转变的标志。根据地面沉降现状以及区域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分析了盐城地区的地面沉降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盐城实际,选取累计地面沉降量、地面沉降速率、软土层厚度、主要开采层厚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作为危险性指标以及单位面积GDP比重、人口密度比重、地面高程作为易损性指标,绘制了危险性分区图和易损性分区图,建立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和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开展地面沉降风险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地面沉降现状和已有的防治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对1985-2014年江苏省沿海地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及2014年地面沉降速率进行叠加分析,形成地区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图;并选取地面高程、人口密度、GDP、公路和单位面积固定投资额作为指标,绘制易损性分区图;最后采用乘积法风险模型对江苏沿海地区开展地面沉降风险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高风险区占总面积18.71%,主要集中于南通市,其次分布于盐城市的建湖县、射阳县、阜宁县、响水县、市区及连云港市的灌南县等地;中等风险区主要围绕着高风险区分布,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69%,;低风险区占总面积的47.60%。以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地面沉降现状及已有的防护措施,有甄别地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质》2014,(4):51-51
近日,长江三角洲2014年地面沉降防治省际联席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4-2020)》,表明江苏、浙江、上海联防联控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工作已得到实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10.
选择长三角苏锡常地面沉降最为典型地段—无锡西部至江阴南部地区,系统分析了地面沉降现状及成因机理,建立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该区实际对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了优选,依据地面沉降分层标监测数据、各评价指标要素对地面沉降灾害的贡献率分别对地面沉降易发性和易损性指标权重进行了修正。在地面沉降易发性、易损性评价基础上,利用GIS进行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地面沉降风险控制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阜阳市作为地面沉降的典型城市,近年来,地面沉降已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结合阜阳市现行地质条件,从地面沉降现状、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三个方面建立适用于阜阳市的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地面高程、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工程重要性分布4个方面建立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共同组建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完成阜阳市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阜阳市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面沉降是加速潮灾、涝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源.由于上海市市政建设和高层建筑的建设以及周边地区继续抽取地下水的影响,地面沉降趋势仍在继续.这使上海市在未来必将遭受地面沉降灾害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损失.分析了上海市未来地面沉降灾害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损失程度等.通过对影响未来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不确定因素的分析,运用统计方法评估了2001-2020年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的经济损失.经评估,2001-2020年上海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总额为245.7亿元.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评估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基坑工程是高层建筑、地铁隧道、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工程。随着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不断加强,基坑的深度与规模日渐提高。深基坑工程对区域地面沉降有明显影响。但针对性的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尚属空白。根据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案例剖析,不同的设计施工方案对地面沉降有直接影响。含水层的疏干或降压是主要因素。地面沉降主要集中在开挖深度2倍的平面范围内,最远可达10~15倍开挖深度。地面沉降基本呈指数型衰减。现行的技术规程将2倍开挖深度范围作为基坑工程沉降监测与控制的重点。因此深基坑工程对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评估应着重于15倍的开挖深度区间范围。提出了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评估的技术准则与主要技术环节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建设用地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方法及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是北京地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方法及标准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期为北京地区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Risk assessment of land subsidence at Tianjin coastal area in Chi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isk assessment and zoning are very important to risk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a land subsidence risk assessment index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isaster Risk Index. The cumulative subsidence volume, the land subsidence velocity, and the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intensity were collected, analyzed, and put together to create a land subsidence hazard evaluation map in Tianjin coastal area. The population densit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square kilometer, and construction land proportion were adopted as indexes to create the vulnerability map. In addition, the capability of land subsidence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was also assessed. Finally, the land subsidence risk map was created by combing the hazard, vulnerability, and the capability of land subsidence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map. Specifically, the land subsidence risk was classified into five levels, i.e., very high, high, medium, low, and very low.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disaster prevention policy-making of Tianjin city.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白云区岩溶塌陷风险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健  周森  林培源  马勇 《岩土力学》2013,34(9):2589-2600
识别出广州白云区岩溶塌陷风险因素,构建岩溶塌陷层次递阶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相关原理计算出基本风险因素对岩溶塌陷风险事件的影响权重。定义极易塌陷区Ⅰ、易塌陷区Ⅱ、次易塌陷区Ⅲ、不易塌陷区Ⅳ和稳定区Ⅴ共5个岩溶塌陷等级分区,建立各基本风险因素5个等级与岩溶塌陷等级分区的对应关系。为实现岩溶塌陷风险的定量评价,定义单因素致塌概率pi,引入伯努利试验建立岩溶塌陷概率计算模型,选取覆盖层厚度、岩溶发育程度、地下水位埋深、基岩岩性、覆盖层结构与底板岩性、地下水开采强度、地下活动强度和地表施工加载与振动等8个基本风险因素参与评价单元塌陷概率计算,并据此确定岩溶塌陷风险等级狭义标准,为区域岩溶塌陷等级分区的划分提供参考依据。岩溶塌陷风险等级分区表明:极易塌陷区集中在分析区内的江村、古楼岗、泉溪、西湖、社岗一带;易塌陷区和次易塌陷区主要分布在江高镇和原石井镇等地带。风险等级分区与白云区已有岩溶塌陷历史统计资料及塌陷危害程度评价结果较为吻合,从而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geo-environment are often ignored in urban planning, thereby directly causing a variety of geological hazards, including large areas of land subsidence in soft soil area. Based on the control objective of land subsidence, the geo-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ground buildings (GECGB) is def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loor area ratio (FAR) and land subsidence in Shanghai, China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land subsidence increases as FAR increases, and that th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group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land subsidence in Shanghai, China. Hayashi’s Quantification Theory type I is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GECGB of four typical areas in Shanghai. The predic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existing background materials and the GECGB expressed by allowable FAR of the four typical areas are calculated. The evaluation approach promoted in this paper can be applied in urban planning to control the land subsidence induced by dense high-rise buil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