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0,(8):29-31
本期的“长江之窗”栏目将带领大家探访长江上游的三江并流奇观,并推荐长江水学校在三江并流腹地的香格里拉地区开展的一个新行动——建成“长江水学校”纳帕海社区学习中心。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9,(5):48-48
今年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也在这一天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潘晓云 《地理教学》2011,(20):31-32
七月的一天,新苏师附小40多名“环保志愿者”聚集在校多功能报告厅,拉开了“长江水学校”活动的序幕。这天,尽管天气十分炎热,但到场的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志愿者们都兴致勃勃的,华东师范大学的余国培教授和梁艳博士也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此次启动仪式。在专家和领导的指点下,我校确立了围绕“江南水乡水质性缺水”这一主题,开展“长江水学校”的相关活动。  相似文献   

4.
邵俊峰  俞若昊 《地理教学》2010,(8):52-54,12
利用乡土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是地理新课程永不过时的话题,是课堂个性化、课堂生活化的保证,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理念。本地有山(丘陵)有水,工农业发达,城市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探究有较好的资源保障。另外,发达的网络和交通也为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5.
肖文燕 《地理教学》2010,(10):35-36
一、初识“水学校” 2008年国庆前夕,学校领导唐主任告诉我:学校在工作安排中把我列为“水学校”乡土教材低年级组的编写人员。什么是“水学校”?这个工作要做什么?怎么做?我脑子里全是问号。因为8月四川片区教师培训时,学校没有派我参加。向唐主任请教,我了解到“长江水学校”是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07,(2):44-45
用电力将江水汇集到热泵中转换,使之形成一种空调系统,俗称“水空调”。重庆市建委利用淡水源热泵技术制成“水空调”的试验已告成功,与普通家用空调相比,“水空调”最高节能达50%以上。重庆市将在沿江建筑及部分市民家庭大规模推广该技术。  相似文献   

7.
杨志军 《地理教学》2011,(12):29-31
“实施水教育的方法”这个题目理论性比较强,作为一线的环保教师,较难有深的理论修养,实践的东西比较多。以下先以我们学校这几年来开展水教育的经验为例做一些介绍,然后和老师们一起来体会和总结一下,看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两点水教育的方法,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大堰磡”为枢纽的河漫滩村镇水系营造为例,阐述了在乡村景观营造中充分挖掘当地乡土历史智慧和近自然水景营造的重要性。深入调查大堰镇历史上“大堰磡”和其它传统的河溪利用方式,并综合分析大堰镇的历史变迁、村落格局等现状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需求。基于河漫滩生态蓄水原理开展河溪近自然景观营造设计,恢复历史上以“大堰磡”为枢纽的扇形网络状水系,创造人-水和谐的“水镇”景观。在河溪景观营造中,尊重传统水系生态结构,在兼顾人类活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微地形变化,模拟河溪和传统河漫滩自然生态特征,保证河溪生态功能的发挥,营造可持续健康的河溪水系。  相似文献   

9.
一、把环境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 我们在带领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同时。积极在学生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和抖普活动。 1.坚持开展全校性的“爱鸟周”科普宣传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坚持在每年春季开展“爱鸟周”活动,“爱鸟周”活动期间我们在校内张挂横标,贴标语,举办大型,小型演讲会,利用科技专刊,班组专刊,“校园之声”向同学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并介绍一些有关爱鸟护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汉江路小学位于扬子江畔,秦淮河边,是六朝古都南京一所普通的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底蕴浸润着这所年轻的学校(2006年建校),促成她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即从中国传统水文化汲取营养,并赋予其教育的解渎。学校自2008年起就以“水文化”为主线进行文化构建,努力培植水的情怀。汲取水的力量,砥砺水的智慧,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水的主题教育活动,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2010,(6):29-31
200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波恩召开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作为全球25个示范项目之一,“长江水学校”项目应邀在会上展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即将来临之际,本刊与香格里拉学会合作,推介“长江水学校”这一创新性中小学水教育项目,与读者分享参与学校的成果和心得。  相似文献   

12.
吴晓楠 《地理教学》2010,(4):42-43,49
一、组建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背景 “课外活动”一词出现较早,泛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学习活动。从90年代起,我国课程计划中增设“活动课”,多以部分学生在课外组成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中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2,(4):10-10
乌江,古称内江水,涪陵水,延水等。其首次被称为乌江始于元代。沿河古称“务川”。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川县,洽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南宋后期才迁往都濡。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今沿河河东田坝)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可见,乌江在唐代就被称为“务川”。“务”,元代发音为vu,但蒙古语没有辅音v,所以用一个读音相近的qu来代替,后来转写成“乌”,这便是乌江名称的来历。  相似文献   

14.
如何能在高三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让学生高效复习,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呢?笔者想到了“木桶原理”。“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只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条木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问题式教学的指导建议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建构了基于认知冲突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思路,并以“风积地貌”为例,以“平潭岛磹水村大沙山”为主题情境,创设问题链,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本文以“地球上的水”为例,探索UbD理论在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本文利用DOK模型对学习目标进行层级分解,对应不同层级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采用逆向设计法,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核心任务,开展地理实验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王颖  盛静芬 《地理科学》2002,22(1):12-17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建设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水体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景观功能,水源功能,交通运输功能,游乐运动功能,生态环境功能以及文化历史渊源与发展文化的功能等。滨水地段是城市的珍贵资源,需很好从“人地和谐相关”与“生存环境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并对广州市珠江两岸滨水区域的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一些建议:1)浚深与疏通内河航运,使珠江干流成为多功能的水道;2)利用深水潮流通道,扩大建设“虎门”海港;3)珠江滨水带景观规划必须具备层次性与地带性;4)保证沿岸留有充分的公共空间、娱乐场地和绿地林带;5)提高堤围的设防标准至10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6)沿海潮滩、沙洲、岛屿在原养殖与农业开发的基础上,开展田园风光旅游与度假旅游;7)沿岸水污染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18.
丁晶 《山地学报》2000,18(5):401-402
1 高度重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现代社会中 ,人类对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农业灌溉和人口的发展 ,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资源。近年来在一些工业发达、人口较集中的地区 ,已明显感到水资源的不足。此外 ,用水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水质污染又必然减少可用的淡水资源。因此 ,制定西部大开发规划时 ,一定要高度重视合理保护水资源 ,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2 提高水意识、更新水观念  早在 1 972年 ,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和 1 997年召开的“水”大会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 :“水不久将…  相似文献   

19.
"虚拟水"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虚拟水”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主要是指缺水国家通过进口粮食而实现本国的水资源安全。中东和北非地区事实上已经实施了“虚拟水”战略,以保障当地的水资源安全。中国疆域辽阔,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衡性明显,通过对2000年中国各省(市)进出口粮食情况的分析发现,中国各省(市)之间已存在“虚拟水”现象,将各省(市)“虚拟水”进出口量与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中国各省(市)进出口“虚拟水”有4种表现形式,出现这些表现形式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彭琰清 《地理教学》2012,(2):43-44,39
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步深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被教师广泛地运用。应该肯定,“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合作与探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教学意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同样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运用起来差别很大,有的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就七年级地理上册中的“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课例,谈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运用中出现的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