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圣云  丘书院 《海洋学报》1997,19(5):103-109
通过对闽南-台湾浅渔渔场蓝圆Shen春季生殖群体计数和量度性状特征差异比较,并结合生物学特征,产卵场,洄游以及海洋环境等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 南-台湾浅滩渔场春季蓝图圆Shen是分批进入渔场内。  相似文献   

2.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水美  杨圣云 《台湾海峡》2006,25(3):374-380
根据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1990~2002年的渔捞记录,研究该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鲐鱼年间数量变动具有时间同步的特征,年均网次产量显著相关.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分布差异表现在:蓝圆鲹分布的海区水深较鲐鱼浅,蓝圆鲹和鲐鱼分布渔区的水深,春季分别为40~660m和40~70m,夏季分别为30~50m和30~60m,秋、冬季分别为30~60m和40~60m;鲐鱼的群聚区分布较偏北、偏向台湾岛西岸,蓝圆鲹的群聚区分布较偏南、偏向台湾海峡的中心区域;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的时空隔离、彼此取代比较明显.蓝圆鲹与鲐鱼的群聚区存在一定的重叠,与其种间对食物的竞争有关.两鱼种所出现两种适应性趋向。增加了它们在同一生境中长期共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立哲  李复雪 《台湾海峡》1995,14(2):144-149
1987年12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获得83种多毛类,隶属于35科67属。欧努菲虫(Onuphis eremita)、锥唇吻沙蚕(Glycera o-nomichiensis)、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和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等出现频率较高。马氏独毛虫(Tharyx marioni)、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多齿全刺沙蚕(Nectoneanthes multignatha)和梯额虫(Scalibregma inflatum)密集地分布于局部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年平均生物量为1.13g/m^2,年平均密度为25个/m^2,均低于台湾海峡北部、东山湾湖下带和大亚湾等水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多毛类表现为低多样性特征。这些分布特征取决于底质类型,该海区沉积颗粒较粗,不利于多毛类繁衍。海流和水团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闽南-台湾浅滩颌圆鲹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颌圆鲹(Decapterus lajang Bleekerng)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非州南部、印度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和日本南部。它是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的捕捞对象之一,年渔获量0.8—3.9万担,平均2.1万担,占灯光围网总渔获量的1—5%(平均3%),次于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和鲐鱼,居第五位。  相似文献   

5.
林元烧  江素菲 《台湾海峡》1996,15(3):299-304
本文首次报道1987年11月至1988年11月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采获的9种叶状铒1鳗,它们分别属于3个科;鸭嘴鳗科3种,锯犁鳗科1种,蛇鳗科5种。文中描述、比较了研究叶状仔鳗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 Schlegel)]属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是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机帆船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机帆船底拖网的重要渔获。为探讨本区蓝圆鲹种群结构的资源特点及其数量动态,我们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制定蓝圆鲹繁殖保护措施以及多种类渔业管理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982年2月至1983年12月,从厦门市海洋渔捞公社灯光围网机帆船的渔获物中,周年逐月收集本区蓝圆鲹的幼鱼和成鱼样本578尾,经生物学测定后,自鱼体左右侧第Ⅴ  相似文献   

7.
王瑁  杨圣云 《台湾海峡》1998,17(3):299-304,T002
闽南-台湾滩渔场金色小沙丁鱼的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是相。第2时相中期卵母细胞胞质分为内外两层、卵母细胞中卵黄物质的发生和积累情况为:卵黄泡先出现于卵膜内缘区域,层数逐渐增多;卵黄颗粒出现于卵黄泡之间,逐渐向核区扩展;最后出现的是油滴,它位于核周区域,产卵后未排出的第3、4、5时相卵母细胞的退化主要是造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进行的。根据成熟系数和组织学结果判断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金色小沙丁鱼属多闪产卵  相似文献   

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6种中上层鱼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金色小沙丁鱼、鲐鱼、颌圆、竹矬鱼、羽鳃鲐等6种鱼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肝指数、脂肪系数、丰满度的周年变化均与生殖过程有一定关系。成熟系数及性腺组织学观察得出6种鱼的生殖期分别为:蓝贺:3~7月;金色小沙丁鱼:3~7月;鲐鱼:1~5月;颌圆:4~7月;竹矬鱼:12至年4月;羽鳃鲐:3~8月。  相似文献   

9.
从1986~2002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29组灯光围网信息船渔捞日志中提取了鲐鲹鱼类多年月平均的渔获量数据,按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1.0 t/网次、1.0 ≤CPUE<2.0 t/网次、CPUE≥2.0 t/网次3个量级,计算其出现的网格数(GN),同时以CPUE为权重计算渔场面积指数(AI).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鲐鲹鱼类资源分布的逐月变化特征显著,不同量级的CPUE出现面积的逐月变化各不相同,高资源密度出现最大面积的时间为3月和8~9月;AI值逐月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8月大陆沿岸区出现最高的AI值(1.10),台湾浅滩区年平均的AI值为最高(0.70).  相似文献   

10.
顾宏堪 《海洋与湖沼》1994,25(1):116-116
由洪华生、丘书院、阮五崎、洪港船等著,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研究》一书,包括海洋地质、海洋水文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渔业生物学、计算机数据处理等六大部分,共对篇论文总计103万字。海洋地质论述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的形成与演化、矿物特征、沉积环境、地形地貌、沉积硅藻、矿物组合与分布、残留沉积物等。海洋水文气象论述了温盐结构与上升流、水团的模糊聚类划分;海流、风场、上升流的二维及三维数值研究,数值实验统计分析;温盐气压的日变化、暖涡等。海洋化学论述了上升流…  相似文献   

11.
渤海东部潮流动力地貌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动力地貌体系,它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三者组成。前者为潮流侵蚀区,后两者为潮流沉积区。老铁山水道表层最大流速可达5kn,潮流强烈侵蚀海底;辽东浅滩表层最大流速1.3 ̄2.3kn,M2分潮椭率绝对值小于0.4,潮流往复强,形成潮流沙脊;渤中浅滩表层最大流速为1.2 ̄1.6kn,M2分分潮椭率绝对值大于0.4,潮流旋转性强,形成潮流沙席。6号沙脊南端详测  相似文献   

12.
2012年9月10日在南海西南部水域采集到鱼类标本1尾,经鉴定为八斑土佐鲆(Tosarhombus octoculatus Amaoka,1969),为南海鲆科鱼类新纪录种.该标本具有以下特征:背鳍鳍条数目为98,臀鳍鳍条数目为76,胸鳍鳍条数目为12(有眼侧),腹鳍鳍条数目为6(有眼侧),尾鳍鳍条数目为17,侧线鳞64;体卵圆,侧扁,尾柄窄;头前缘陡直,眼前方头背部具6个黄白色大斑;鳞大,有眼侧栉鳞具长栉刺;背鳍、臀鳍鳍条不分支;胸鳍不对等,腹鳍有眼侧第三鳍条与无眼侧第一鳍条相对;尾鳍上下2鳍条不分支,其余分支.八斑土佐鲆见于西太平洋日本土佐湾,幼体见于琉球群岛以及台湾东部水域.该标本在南海海域的发现,是八斑土佐鲆在该海域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协作,于1975年和1984年分别对台湾海峡24°N 以南的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和24°-27°N 的闽中-闽东渔场(以下简称海峡)进行了地形和底质调查(图1)。本文依据这两次调查所得资料,对台湾海峡及其附近的地形和沉积特征作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大头狗母鱼的渔业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壮丽 《台湾海峡》1997,16(2):212-21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大头狗母鱼捕捞群体由0~Ⅵ龄组7个世代组成。Ⅰ龄时性成熟,生殖期2~10月。VonBertalanffyvay又长生长方程Lt=609.26×[1-e-0.085(t 2.8767)],总体重生长方程Wt=1075.68×[1-e-0.1393(t 2.5215)]3,最佳最小可捕叉长和总体重分别为171.3mm和69.1g。目前,该渔场单拖作业捕捞群体以Ⅰ龄和ⅡI龄鱼为主,其优势又长160~200mm。较1977年减少约20mm,且小于最佳最小可捕叉长个体多达35.7%,应引起渔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渤海东部发育了典型的潮流动力地貌体系,它由老铁山水道冲刷槽、辽东浅滩沙脊和渤中浅滩沙席三者组成。前者为潮流侵蚀区,后两者为潮流沉积区。老铁山水道表层最大流速可达5kn,潮流强烈侵蚀海底;辽东浅滩表层最大流速1.3~2.3kn,M2分潮椭率绝对值小于0.4,潮流往复性强,形成潮流沙脊;渤中浅滩表层最大流速为1.2~1.6kn,M2分期椭率绝对值大于0.4,潮流旋转性强,形成潮流沙席。6号沙脊南端详测区的旁侧声纳镶嵌日显示的微地貌形态有海底沙丘、沙条、彗星尾标志和冲刷沟,表明沙席和沙脊均是现代潮流作用形成的底形。该潮流动力地貌体系中,净沉积物搬运从老铁山水道至两潮流浅滩;在详测区净沉积物搬运从南向北。  相似文献   

1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1—1987年的蓝圆鲹叉长组成资料,应用体长股分析法评估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的资源。结果表明,1971—1980年的现存资源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45292×10~5尾和9.49×10~4t,1981—1987年分别为63908×10~5尾和13.51×10~4t;1971—1980年和1981—1987年的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6347和0.4859。通过Beverton-Holt模式估算出蓝圆鲹目前的持续产量为9.58×10~4t,最佳最小捕捞叉长为135mm。  相似文献   

17.
张钒  杨尧 《热带海洋》1994,13(4):41-47
1987年12月-1988年11月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生态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海区的海水N/P比值的空间分布与水团的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各水团的N/P比值不遵守Redfield常数15:1,并且在水团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研究水团的人布及划分中,N/P比值可作一较好的参考值。闽沂沿岸水、次表层水和中深层水的N/P比值大于15:海峡南部混合水、海峡暖水、夏季近岸涌升水和浅滩南部  相似文献   

18.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颞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木叶鲽属鱼类一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颢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20.
辽东浅滩海域潮流运动特征及其与潮流脊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多站海流周日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辽东浅滩海域海域流场状况,尤其是潮流运动的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潮流运动与辽东浅滩潮流脊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潮流运动的下列特征,对于潮流脊的形成和发育起着最重要的作用。(1)辽东浅滩海域以潮流为主的流场,基本呈北一南向的往复运动。(2)潮流流速一般为0.5-1m/s,且分布不均匀。有从南向北递减之趋势。但在沙脊北部,流速有所增加。(3)该区潮流为非正规半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